如果当年倪光南能掌控联想,那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

龙虎耍微风


那估计联想80%已经倒闭。20%飞黄腾达 脚踏实地做事永远没有唱高调讨人喜欢


幼年白泽神兽


    美国的禁售令,让我们看到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如果当年倪光南能够主导芯片研发,度过暂时的困难期,那么中国的芯片产业格局可能就不会是现在这样,毕竟联想错过了一个发展芯片产业的最好时期。

    倪光南和“联想汉卡”

    历史回到1985年,当时的计算机内存和硬盘比较小,硬盘最多也就100M左右,无法处理海量的中文字库。“汉卡”插在计算机主板上,实现中文处理,倪光南教授研发的“联想汉卡”,可以实现上下文关联(完全靠算法和硬件实现,而不是现在的大数据)。

    联想公司依靠“联想汉卡”获取了上千万元的利润,正在联想蓬勃发展的时候。以倪光南的“科技核心”为代表的“技工贸”与柳传志为代表的“贸工技”发生了冲突,最终倪光南被迫离开联想。倪光南教授主持的“联想程控交换机”和“微电子设计所”均被废除,从此联想成为了贸易和代理公司,错失成为一流芯片和通讯巨头的机会。

    联想和华为

    倪光南院士曾经在公开场合表示“在某种程度上,联想成为了生产车间+营销公司的模式,联想最稳定的利润来自于润科智地房地产。”

    联想和华为的30年犹如“龟兔赛跑”,当初联想估值曾经是华为的50倍,而现在华为估值可能是联想的50倍以上。当初,如果“联想程控交换机”研发成功,也就没有华为“CC08程控交换机”什么事了。倪光南教授总结来联想和华为的差距是由于“路线不对,知识产权0股份”造成的。


    总之,由于身为“总工”的倪光南教授遭到联想的驱逐,联想走向了“贸易优先”的路线,措施了发展芯片和操作系统的黄金机遇,现在才开始追赶难上加难,技术壁垒、专利壁垒很高。


Geek视界


当年倪光南在联想的时候,联想曾走在一个未来发展路线的分岔口上,倪光南主张走“技工贸”路线,也就是希望联想把更多精力放在研发自主核心技术上,因为过度依赖英特尔CPU等芯片会使联想对国外企业形成很强的依赖,即使联想发展的再好,一旦核心芯片被外企卡住也就等于失去了命根。

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倪光南当时的主张还是很正确的,但是联想受限于当时的财力和竞争环境,柳传志仍然坚持贸易营销驱动策落,也就是走“贸工技”的道路,因为这样可以降低联想的成本和风险,尽快进入和戴尔、惠普等国际大厂竞争的行列,这条道路看似眼光短浅,但是联想当年若不是走这条路线,恐怕都活不到今天。

所以在我看来,当时倪光南坚持研发核心技术,不受制于人的主张是正确的,但是不适用于当时联想的现状,联想能走到今天与当时更现实的“贸工技”路线是分不开的,但是联想后来成为数一数二的PC厂商,错在了安于现状,不仅痛失了手机市场,而且也一直没有发展出来自己的核心技术成果,如果英特尔把CPU芯片等关键技术卡住,联想的生产和服务也就基本停止了。

如果说倪光南当年能够掌控住联想,并专注于技术研发,说实话风险是非常大的,看看华为这几年投入了数百亿美金也不过取得如此成就,当年的联想如果大本钱投入芯片等技术研发的话很可能血本无归,毕竟如今华为麒麟也是建立在ARM架构授权基础之上,而英特尔是不可能给你X86架构授权的,自主研发难度会更大。


嘟嘟聊数码


感谢您的阅读!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描述:那几年,被拿了总工程师头衔的倪光南,没有权利,不能参与研究!满腔抱负不得抒发,满腔热血不知为谁?头发花白,倪光南苦矣。

我想,1995年—1999年,这四年间的倪光南一定很痛吧!1999年,倪光南被联想解雇,却也让他解脱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倪光南柳传志之争,到底是“技工贸”和“贸工技”的路线之争,还是权利之争?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联想如今是成功的,柳传志下的联想至少没有塌下来,更主要的是,它仍然是国际PC电脑的销量冠军。

联想需要柳传志还是倪光南呢?1984年到1994年十年间,两人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也是因为倪光南的研究,柳传志的销售,让联想有了中国第一,中国骄傲的美誉!

然而,纷争还是出现了。在面对国外市场的品牌纷纷踏入,联想面临着困窘,是咬紧牙关发展技术;还是大力销售,搞“组装”?在面对理想还是馒头的时候,两人有了分歧,这种分歧!确实柳传志获胜了,他也不得不获胜,他的人脉更广,倪光南是典型的科学家,柳传志是商人,两人的角色不同,在董事会决定的时候,已经注定了倪光南的失败!



虽然历史没有假设,可是现在的联想却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有了折扣,它更多的是组装厂,而不是科技公司!这到底是谁的错?是柳传志吗?我看不一定。

我觉得是联想的高层的决断,并不是某个人的决定!柳传志到底是给联想带来了一条路,目前的联想依然存在,依然很强大,这一点柳传志至少没有错!

可是,目前的联想没有核心技术,在以后面对美国的禁止时,联想怎么面对!这些,似乎算到他的头上!

我们不知道有了倪光南会怎么样?历史改写不了,但是未来的历史可以修正!如果,此时联想有觉悟,“科技自主”!那,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历史了。


LeoGo科技


中国芯,与倪光南被离开的当年联想不可能联系上,在今天的联想则连想都不能想。

要不然的话,当年倪光南不会被离开,而是会与柳传志一直做搭档掌控联想,甚至后来也作为技术领军人与杨元庆搭档,今天的联想会至少与华为一样由于科技自立、创新驱动,而成为中国高科技领域的双骄。

1 一错

(1)路线之争

认为,当年的倪柳之争,倪光南若胜出,也没有可能掌控联想,而是很可能依旧与柳传志做搭档。

但是,有没有这2个可能不关键,为什么?因为,根本不是2人话语权力或掌控权力之争,而是2条经营路线之争。

(2)决定于第三方

倪柳之争,经第三方裁决,柳传志胜出,即在联想,贸工技路线替换了之前的技工贸路线,确定下来、执行下去了,成就了后来的联想。

也就是说,当时,柳传志主要是以赞成或主张贸工技路线而胜出,后来不过是执行了这条路线。

(3)时势胜出

怪第三方?可以怪,因为可以说是预先设定了立场,即认为贸工技路线当年可行。

偏偏,倪光南不识相,非争不可,科技人本就这样的相貌,殊不知,第三方认为倪光南当年的主张不合时宜,或者还有太过超前、太有风险的认为。

又可理解第三方,确系受当年的历史局限,眼前先把经济发展起来是当务之急,没顾及甚或没认识到用科技发展作长远支撑这一层,也就不认同倪光南的主张。

第三方更没有悟出倪光南给联想打下的技术底子之与当时联想组装和销售繁荣的重要价值,尤其是没有悟出把既有技术坚持下去、提升上去,对未来工和贸的重大意义。

(4)柳传志有错

柳传志也没认同、没悟出?不像。

自创始联想起,倪光南带领下研发出的创新性先进技术支持了联想十来年,创造了当时一枝独秀般的制造和销售繁荣,柳传志自己也有实际主张与领导和推动与把控之功,怎么会不认同、悟不出?

很可能是为赞成第三方的立场而赞成,而由后来亲口明言的技术创新不适合之说可见,更可能是因为不愿承担相应的风险而才赞成第三方,或才向第三方主张。

于是,也就助长、加重了第三方对倪光南路线的不认可。

(5)柳传志错不算小

如果前文分析属实,当时,柳传志若是甘愿冒犯和承担技术风险呢?

于是,便能与倪光南共同力主技工贸,估计,十有八九,第三方也会认同。

结果,应该是柳传志仍然掌控联想全面、倪光南仍然掌管联想技术,而这个组合在当年稀缺、够强,那么,今天的中国芯片会是怎样?

应该说,此为柳传志的第一次错。

2 再错

(1)接班人以贸为强项

杨元庆成为接班人,是柳传志仍然坚持和主张贸工技路线的结果。

杨元庆正是以贸为强项,在倪光南们推出的技术支持下,当时由杨元庆带领下取得的销售业绩可谓辉煌,无出其右。

(2)杨元庆执行着柳传志主张

杨元庆成为CE0时,走的当然是贸工技路线,也必须得走,因为老大正是长期主张这条路线的,以背景+组装+人脉也真在当时让销售获胜了。

杨元庆自柳传志辞去董事长而由自己担任的2004年,至2011年柳传志连董事会主席都不当、仅当名誉董事长时,还是在执行那条路线,不折不扣,也仍然有必须得执行的原因或理由。

何况,联想在此期间还稳坐世界PC老大的位置。

3 三错

(1)错之所在

曾回答过,即使在企业界教父级大佬柳传志仅仅当名誉董事长之后至今的七、八年里,杨元庆也有不得不执行或遵守贸工技路线的苦衷。

自然苦的是联想,八年期间里,联想从世界笫一的位置跌落下来,刚刚重新坐回,这就是犯错了,是联想掌门人所犯的第三错。

(2)错之主因

——是怯懦?

杨元庆如果真是原来认同或后来改认技工贸路线,到了自己全面主政时就会真的愿意并实行,哪怕是慢慢来,却没有实行,就凸显了作为后辈的掌门人实在怯懦,过于畏惧前辈了。

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对日前柳传志发出的"联想生存法则″,杨元庆还得从、仍得听。

——是怯懦!

主要原因不在于畏惧前掌门,以及不好驳其面子,而是畏惧技术研发和创新风险,同前掌门一个调子、一样心思,尽管彼此年龄差不少、所处时代不一样。

执行和践行前掌门的路线多年,经历过一起成功、独自失败,联想已呈保二争一之势,实力减弱、强手环伺,而美国又打压着、限制了另一家中国企业的高科技,于是,越干越没底、越没底就越害怕,那,就守已成吧、别冒险了,冒险将失去现有之成、现呈之势,得不偿失。

再于是,也就没有认错和改错的迹象,费大劲重返第一之后,也未见要改变路线,仍在致力于以销售保住PC的世界第一宝座。

对这一切,局外人怎么可能会深深切切地体会到。

最后写:与中国芯发展相联系,往远了看,毛主席那个时代的中国,宁可当了裤子也要发展核武器,也真就搞出来了,不信邪,根本就没怕因为搞核武器而有得罪美国的风险,往近了看,中兴事件之后,曾经有著名中国经济学家等公知先生,就今日的中国将不惜一切代价研制高端中国芯发表了不同看法,怕因此而得罪以至激怒美国,何况投入太大,又很可能搞不出来,总之是风险太大、太多,但中国没听,如果听了,今天的中国芯会是怎样的?

最后写的这个,会不会是总症结、深根子?


肇俊武


不了解。倪光南会比柳传志强吗?没法确认,也许联想一开始做二道贩子组装机器挣钱太容易了,自然就放弃了自己研制。再加上有的所谓精英都被美帝洗过脑,坚信了国际分工理论,把自己已经恰当永久得定位在那个贩子位置了。也许不是柳传志个人问题,联想的开始就已经让自己失去了联想。很少有突破和拓展,只是沉迷于收购,资本运营,竞争策略,寄望垄断。这可能也是大多数中国人的选项吧。抛开这些,其实美帝这次对中国的打压并不可怕,因为历史,重压之下,中华民族反而多有突破,反而更容易沉下心来去做事。倒是糖衣炮弹式的和平最恐怖,回首30年前,下马过的运10,直7,8等等,那才是可惜。毛主席总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美帝是否对中国是否进一步打压,由不得我们,但期待在重压之下有新的两弹一星成就,而中国企业可以作出更好的事业。


游离之心


抛开当前媒体上关于联想的一些争议不说!

联想当年的路线之争,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我们作为局外人,站在今天的角度回头看,当年联想路线争议的最佳解决方案应该是:联想设立一个子公司,给倪光南一个小团队,外加一笔能够承受得起的“嫁妆”,在给予倪光南有限支持的情况下,让其独立搞芯片。而倪又真的能够不孚众望,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长袖善舞,能够吸纳联想以外的资源支持,包括资金、人才、市场等,把国产芯片产品做出来,把市场打开。

很明显,当年如果按倪的建议走“技工贸”路线,对联想的生存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因为芯片是一个投资大、胜算不高的领域,就算放在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还有很多疑难问题亟待解决。在将近二十年前的条件下,由一家还在创业求生阶段的公司独立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做一件成功机会不大的事情,有点过于苛求了!

客观地说,当年我们连组装电脑都做得差强人意,用过当年联想系列产品的人恐怕都深有体会。我记得我们当年做顾问,经常出差,所以公司必须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才能适应办公需要,开始我们用的是联想昭阳,经常死机、重启,经常因为丢失数据害我们加班熬夜! 但是,就这样的联想笔记本,还是国产货里面做得最好的,价格又相当便宜,只有IBM、戴尔的一半不到,作为当年的愤青一枚,我们真的是又爱又恨,我们是多么希望国产货质量能够升上来,不要老是死机呀。联想笔记本电脑的质量,直到收购IBM PC业务后才出现质的飞跃,到今天,我们用的联想笔记本电脑已经非常棒了。

联想的路,你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他们有多难!

而今天,联想稳居个人电脑全球前三甲,全球业务收入51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约3000亿元,外国笔记本电脑在国内也不敢卖太高价格,这难道不值得自豪吗?

我们站在今天的位置说: 如果当年做了芯片,就不会到现在受制于人。这是有些片面和不负责任的。部分人站在今天的角度算今天的帐,责怪联想,那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我用一个问题来反问你,假设90年代末你爸爸妈妈在做水果生意,后面生意越来越好,你们家也越来越富有,不过也不是那种巨富。但如果你爸爸妈妈当年用很低的价格一直在北京、上海收购一些低价的胡同房子,现在你家可能都成为中国首富了。这站在今天的角度是合情合理的假设,但是,你可以这样要求你的爸爸妈妈吗?你的爸爸妈妈又会怎么回答你呢?你爸可能会说:“你个兔崽子,钱都拿去投资房子,没有流动资金,生意怎么做,没有现钱,你们兄弟姐妹几个喝西北风呀,我和你妈怎么供你们上学? 还有,万一要是亏了呢?你们都上大街做乞丐吗?”

在骂联想骂柳传志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想想上面这个问题,想想你爸爸妈妈的立场吗?

有些问题,可以提前有所准备,而有些问题,只能“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具体是哪些问题,就要看你的现状、能力、资源等综合条件和志向了。

行军打仗,到底是要轻车简从、衔枚疾进,还是要深沟壁垒、步步为营,取决于当时的战略位置、关键任务、主要矛盾是什么。当年红军长征飞夺泸定桥,毛主席给林彪的任务就是带领精干将士和必要的轻武器,抛弃一切重装备、多余粮草和伤病人员(由后续部队接收),快速急行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夺泸定桥控制权,林彪果然不负众望出色完成任务,帮助中央红军摆脱了被全歼于大渡河的危机!难道过了河之后,我们可以埋怨林彪把装备弄丢了?

装备可以再买、再造,芯片,我们今天奋起直追也还来得及,但是人心一旦凉了,就真的很难挽回。联想真的犯罪了吗?如果没有,对于一些商业上的选择,不应该过责!

当前,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一个重要战略节点!也许用生死存亡这个词都不为过!

毛主席说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毛主席还说过: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

联想、柳传志、杨元庆、郭为那都是一个时代的骄子,就算到今天,也是民族企业的中坚力量。一些无脑自媒体对他们的辱骂、苛责,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把他们推向战略对手的怀抱!

好了,离题絮叨了这么多,还是回到主题上吧。

联想当年为什么没有选择前面提到的在今天看来的最佳解决方案呢?

我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当年创投不够活跃,这是事实。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没有想到,其实联想可以只投小部分资金,做出产品雏形后通过创投融资来解决后续投入的问题。联想怕一直需要巨额资金投入把联想拖垮。

2,当时国内企业合作方面还不成熟,思路投资不够开阔。其实做独立开发芯片这件事情,国内一些大电子、电器、通讯设备领域的公司都是有需求的。用现在的观点看,联想也可以让倪光南组织团队,然后再联合华为、中兴通讯、海尔、美的、格力、长虹、创维、中移动等等大公司一起搞啊,可以起到分散风险和提供部分市场支持的作用。你看现在互联网领域就是很多相互投资、参股来做一些投资大风险也大的领域嘛。

3,时机未到,当时中国还有很多领域可以做大做强,抢占二线强国市场份额,不能也没必要在芯片等核心高科技领域挑战美国的领导地位,过早地激发美国队中国的打压,搞核心芯片没有取得国家的战略支持。

4,柳传志没有足够的容人之量,不能把倪光南留在联想做芯片理论研究、前期研发,等待时机再做抉择。

5,倪光南作为科学家,情商不够,把争取资金搞项目活生生演变成了对柳传志领导地位的挑战!

总之,联想当年没有以自主开发芯片为主,肯定有当时不得已的原因。倪光南矢志不渝做国产芯片令人钦佩值得尊敬!但是,没有必要因此就过多苛责联想,把我们中国自己的企业推向战略对手的怀抱!


分享财经知识和经验,启迪财经智慧,我是涨亭板,中国注册会计师,欢迎关注我


涨亭板


谢谢您的问题。倪光南如果能掌控联想,联想技术研发一定会有所成绩,但是历史无法重演,更不要把芯片与个人联系。

倪光南因理念差别离开联想。1994年,联想在何去何从上产生重大变化。柳传志和倪光南两大核心领导人物产生了思想分歧。倪光南认为技术与创新为先,柳传志认为生产与销售为先,这就是联想发展历史上著名的“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最终,倪光南离开联想作为结局,道不同不相与谋。直到今天,联想的精神深处还有当年“贸工技”的影子。联想对新品研发不感兴趣,认为半导体产业分工很细,采购高通、三星、英特尔等厂商芯片已经足够,不打算自主研发芯片。所以,联想本质还是下游企业、组装型企业,与倪光南的思想和主张,从根本上就不一样。所以,所谓的掌控都是表象,企业内涵和价值已经行同路人。


联想发展史因倪光南离开而变。这里必须拉上华为比,因为两者都是科技公司。1984年,联想成立,前身是北京中科院计算所。1987年华为成立于深圳的破旧民房。与其对比,联想的出身十分高大上,而且在1995年前,联想“技工贸”领先于华为“贸工技”,华为的销售额只有联想的20%。倪光南离开后,华为的“技工贸”逐步追赶、很快胜出联想的“贸工技”。截至2018年,联想市值抵不上华为的1/50。

假设历史没有意义。第一,联想以PC业务为主业,倪光南即使留下了,由于研发芯片需要大量的资源和长期的技术积累,以联想卖PC支撑研发,联想能否做出芯片是一个无解的问题。第二,联想成为今天组装厂,中间已经错过了很多技术转型的十字路口,不能说联想错误,联想也很“执着”,但倪光南即使留下了,以联想的气质与价值,未必会敏感于技术。第三,倪光南掌控联想的前提是与柳传志的思路一致。但是在柳传志心中,联想的目标是做大,而不是做强,这就是做技术和做企业之人的极端化差别。联想虽然收购IBM后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的PC厂商,技术创新却被华为长期碾压,但是杨元庆认为这没有什么问题,这是思路与理念的对抗。所以,倪光南掌控联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倪光南带领联想做强芯片更是“水中望月”。
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追科技的风筝


事实上说句扫大家性的话,如果倪光南掌握了联想,联想可能都活不到今天。一直以来我们说倪光南的策略是正确的,但这个策略要看在什么时候实施,而并不是说这种策略从联想刚开始就实施,那对于联想来说简直是个灾难。



没有人会否认研发的重要性,也没有人会否认核心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当年,八九十年代,倪光南就能有这个想法,证明整个社会还是有大批量的这样有识之士的,只不过这样的想法更多的并不适合当时的企业。

对于联想来说,当年刚开始的时候,最重要的首先是活下去,即便是对于华为也是一样,首先所要做的就是活下去,有了市场有了资金才能够做研发。当年的联想面临着巨大的困境,尤其是面临着世界巨头的压力,联想首先是要稳定住市场,能够让整个联想正常运转,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柳传志会提拔,销售做得非常出色的杨元庆来当接班人的原因。事实上,在核心元器件层面研发的费用可不是个小数目,同时技术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你光当时掌握联想的大学,就开始研发各种元器件的话,那么其实联想和世界知名品牌的竞争力,是完全没有办法相比的。

当然也并不是承认联想的,这种模式就是正确的联想,其实也是错误的,就是说两者都在走极端,比如说杨元庆和柳传志都认为,贸工技才是最适合联想的路线,而这一条路一走就是40年左右,相比来看的话,倪光南虽然认为技工贸更为重要,但也不能从一开始就走技工贸冒这个路线。



所以联想其实在后续的发展中,也就是九十年代末期的时候,联想基本已经可以站稳脚跟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可以慢慢的向技工贸路线转变,这个转变速度可以不是很快,但必须要转变,这才是联想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很遗憾的事,两个都是非常强硬的人,在最终的碰撞之中,倪光南出局了,联想也就彻底失去了,从贸工技转向技工贸的一个力量。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凡事都没有绝对的结果,解决办法也不是只有两种,非黑即白,而是说我们要更加灵活的去解决企业在发展中的方向问题,如果能够两种模式,就是互相促进的发展,其实对企业来说才是更好的。

所以对于市场经济来看,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从全局从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偏执的去走一个极端,该妥协的时候就要妥协,当机遇来临的时候,又要完全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互联网的放大镜


这几天,因为杨元庆说联想不搞芯片不做自己的操作系统,被又被无数网友狂喷,我发表一点偏见。

一个企业决定它的发展方向和办法,为什么要抨击它呢?中资企业多了去了,进入海外市场的也数不胜数,为什么一定要让联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呢?真逗!

PC操作系统就是WIN和IOS,操作系统这个世界已经平衡了。所有的软件开发都基于这两个操作系统。如果联想投入巨额资金自己开发一套操作系统,意义何在啊?哪天再被美国扣个帽子,停了业务,再没有了市场,没有了用户,联想投入的资金不是国家的钱吗?而且,系统有了,关键是第三方在这个系统上搭建应用,这个系统才有存在的价值意义。IOS和WIN已经占有了PC系统的世界,没有第三方搭建应用,联想自己搞个操作系统,能有任何用处否?

如果认为一套新的操作系统有必要,国家战略意义深远,国家可以投资让许多公司一起参与啊。美国军工就是这个模式啊。

芯片。芯片的投资也是巨大的,联想只是一个企业,如果国家让联想肩负这个使命,那联想不干也得干。可是,如果国家战略投资芯片的话,完全可以不委托联想啊,能做的企业大把的是。

这就是咱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好处,国家战略,国家可以出手自己做。

联想就是一个企业。冲入国际市场的中资企业之一。

腾讯每年营收多少?阿里多少?工商银行多少?建设银行多少?中国烟草多少?钱多的花不完吧,让他们投资做芯片啊?!?!笑谈!

还有人抨击联想是组装机公司,没有技术含量。

请问,惠普是不是组装机公司?戴尔是不是?华硕是不是?索尼是不是?苹果是不是?宏碁是不是?以上这些公司,有谁是从显示器,处理器,内存,主板,显卡,声卡,电源,机箱,键鼠,风扇全部是自己做的?去掉一些科技含量低的也行,CPU,主板,内存,这三大件以上公司有没有自给自足的?乌鸦落猪身上,只看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

联想从出身那天开始,就是做现在这项业务的,从收购IBM的PC业务开始,他就注定了要走这条路子,否则收购IBM抛弃的业务干嘛?从联想最新的媒体报道的财报显示,联想挣钱啊,而且许多是挣的海外客户的钱啊?联想是国企吧,他挣钱难道不是给国家挣钱了吗?如果按喷子们的意见,英特尔是不是早就黄了?AMD是不是早就破产重组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联想是个学生,人家就爱学理科,理科学的也非常好,也考上了最好的理工大学。可是,他的家人和邻居们都说,联想这小子就学理好有什么用?为什么不去学文学艺术音乐?是不是再学文学艺术音乐就可以全能了?给全家争光了?给村里争光了?村民们脸上有光,村长脸上更有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