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齡看《三國演義》的書感受一樣嗎?

一棵小草兒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原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明朝中葉出現各種刻本,鄒梧岡版《三國演義》系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知名書法家張志和發現整理。據介紹,該版本是其2002年在山西平遙古城發現,不見於任何書目著錄,國內外各大圖書館亦無收藏。《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和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桃源三結義,董卓亂京,三英戰呂布,官渡大戰,七顧茅廬,火燒赤壁,單刀赴會,劉備入西川等每一個情節都格外精粹。《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故事。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鬥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


小白S雷廷S自媒體人


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感受當然是不一樣的!

少不讀水滸的原因是:

原因一

因為少年血氣方剛、易於衝動,看了《水滸》學裡面的英雄好漢,形成不良的習性,所以少不讀水滸。

原因二

因為《水滸》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以及其反映出的故事發生和創作時代的苦難,帶有一定的灰暗色調,少年讀了可能會感到前途的渺茫,產生悲觀情緒。

老不讀三國的原因是:

原因一

“老讀《三國》是為賊”,“賊”,奸詐之義。深諳世故的人讀《三國》,洞悉其中的陰謀詭計、爾虞我詐,難免會愈加老謀深算、溝壑滿胸,所以老不讀三國。

原因二

“老讀《三國》淚空垂”,上了年紀的人讀《三國》,常常會喚起當年縱橫四海、氣吞八荒的豪情壯志,產生英雄遲暮的感慨,無奈一把辛酸老淚,所以老不讀三國。

原因三

“猶言年紀到了這地步,經歷頗多,不宜再看三國——看到各種圖人的計謀,不免緬懷自己的遭遇,吃了別人不少虧,猛然覺醒,徒增憤恨而已;或因學習了那一套,用以對人,甚至進行報復,都非美事,所以認為不如廢卷。”


四宜書屋


可以這麼說在每個人的心裡三國都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在少年時那個時候還不知道三國到底演的是什麼劇情,就知道里面的人物拿著武器打來打去特別英勇,威武特別厲害,很崇拜,那個時候我估計好多孩子都幹過一件事,就是吃乾脆面然後攢裡面的三國人物卡片,現在想想還是很想笑。

到了青年看三國那簡直是熱血沸騰,恨不得就是跟隨進去一樣要是自己也是一名將軍多好,裡面關羽的武力爆棚,過五關斬六將,一刀砍死,呂布的方天畫戟更是用的無敵手,那個時候就記的武將甚至給他們排名誰厲害。

到了中年在看三國就會淡定了,這個時候沒有熱血沸騰,只有心計,智慧,三國的諸葛亮,龐統,曹操,司馬懿,荀彧,許攸,郭嘉,王朗哪一個都是大智慧,排兵佈陣,陰謀詭計,爾虞我詐,三十六計輪番上陣,實在是佩服作者的手筆,要是拿到現代,就可以說是描述諸葛亮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懂奇門遁甲,無所不能啊。






蘿蔔籽


《三國演義》是一本生活職場事業交情百科全書,不同的時期看感受真的不一樣。

在幼兒園或者小學時,看連環畫《三國演義》,它是一個個傳奇的故事,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赤壁之戰……。學會了分清好人壞人的含義。

在中低年級,我看《三國演義》,它是一篇長篇歷史小說,它讓我懂得了許多歷史知識,認識了很多栩栩如生的鮮活的人物:比如說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膽狹義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陰險狡詐的曹操、軟弱無能的劉禪(現在看來並非如此)……

高年級,再讀《三國演義》,它已是人生哲理書,教你如何做人,如何識人,如何有抱負。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最崇拜的諸葛亮,從火燒新野,罵死王朗、空城計、妙錦斬魏延中顯示出他的非凡才智。可他也並非神仙,如他讓馬謖去守街亭,導致丟失了街亭、柳列城兩個軍事重鎮,一出祁山失敗,自己也被降職。欣賞他的料事如神,欣賞曹操的陰險狡詐,欣賞司馬懿的隱忍術。學會讓自己面對考試的失利不應該為自己取得成績沾沾自喜,我們身存在著太多需要充實改進的地方。猛將張飛,長坡橋單騎救主,智奪瓦口,義釋嚴顏,可謂在整個演義中功不可沒,可他也有他的弱點及性格,比如只關羽一死,他喝酒無故鞭打士兵,導致自己被小將刺殺,還陪了黃忠、劉備和蜀國大軍的性命,使蜀國狀況一落千丈。而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態度樂觀,使一代奇才諸葛亮無計可使,以病死五丈原為告終。可見當遇見悲傷、痛苦、氣憤的事情時,應該理智地控制情緒,後面利用隱忍術造就了自己的帝國。

現在讀三國更多的會去剖析如何用人、如何拆解這些謀術、如果自己是其中的某一位將領,我們將會怎麼做?比如說自己是諸葛亮,我會不會在劉備離世之後自己來接盤?如何拆解後續用人之術,如何將故事中的場景和現實的人才、戰略、謀術、機會對應起來,將自己的特長和某位謀士對應上,把古人的智慧之術用於自己的事業之中。

讀《三國演義》品《三國演義》一生都有三國滋味,給我們留下太多精神財富及戰略戰術源泉,可謂是一部生活百科職場事業交情奇書。


風清揚—新媒體


感受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不同的人從藝術作品中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領悟到的都不會是一樣的,不必說不同年齡的人閱讀力、理解力、人生閱歷不同,單是同等年齡的人看同樣的書,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在中國家喻戶曉,老少皆知,裡面的故事被電影、電視、戲曲、民間曲藝、書籍等藝術形式得到各種各樣的改編,受到人們的歡迎!

雖然演義的角度和出發點是尊劉貶曹,大量藝術作品比如戲曲的表演都彰顯劉備陣營是漢室正統,奉詔討逆,曹操陣營是白臉奸臣,圖謀篡奪天下!

就算在這樣一個具有傾向性的引導下,人們依然有著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喜歡蜀漢陣營的有,迷戀曹操陣營的也大有人在,痴迷江東孫權集團的同樣很多,甚至以拖死諸葛亮的司馬懿為偶像的也不在少數!

這才只是對書中角色個人好勿的一個角度而已,還有對整個演義進程的發展,歷史觀的假設,人物的剖析等等,那各人的角度、觀點和理解感受就更千差萬別了!

對於相仿年齡的人來說,感受尚且不一樣,不同年齡的人由於年齡差異,關注的角度不一,就更不可能達到同樣的感受!

比如年齡小青少年的會關注三國陣營各大將的武力值,誰更厲害;大一點的中青年或許會關注各個陣營謀士的權謀計策,策略的安排;等到老一點再看三國,或許就是人生的意義,英雄的遲暮,壯志未酬的感嘆!

綜上,藝術作品是客觀的,但對藝術作品的感受是主觀的,主觀的東西因人而已,千差萬別!不同年齡,相同年齡都不是能統一主觀認知的絕對條件!相反,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觀點,才是藝術作品魅力的體現!


太平風物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世界,三國嗎?不同的階段,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少年時:桃園三結義,會讓你意氣風發。一腔熱血的認為,有哥們就能走遍天下。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其根本沒有考慮過,哥們義氣害處大。

中年時:你就會慢慢明白,諸葛亮的“算計”不是刻薄的。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爾虞我詐,使你懂得,你必須得用諸葛亮的計策,來保護自己。

老年時:所有的仇恨和爭奪,對你來說都沒有什麼重要的了。就像曹操一樣,消除所有的障礙,只想還兒子一個“大好河山”。

第一次回答問題,歡迎大家指正[祈禱][祈禱][祈禱]






饕餮天蠍


不同年齡的人看《三國演義》,當然會有不同的感悟。

20歲之前看《三國演義》,看的是打打殺殺,一個熱鬧場景,看的是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的畫面感。

30歲看的是《三國演義》的職場法則,有成功的典範,也有失敗的模型,讓人唏噓不已。

40歲以後人生閱歷豐富了,很多事情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能體會了是非成敗轉頭空的蒼涼。

所以不同的年齡,看《三國演義》會有不同的理解。





考不過A證的C證律師


不一樣~我覺得大多數人、特別是男人!

小時候看都喜歡劉備吧、桃園三結義~很酷、很嚮往。

到了長大出社會以後、都喜歡曹操吧。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

至於為什麼、我就不說了~ 細品吧~[大笑]




H子剛


感受不同,兒時喜歡桃園結義,年長時喜歡曹孟德雄心壯志,晚年羨慕孫權的江南美景。



南極心549


個人覺得,一般人在閱讀歷史、穿越等類似題材的小說時,會有代入的情況,有時候會下意識結合自己當前所發生的事與小說故事聯繫起來,就會出現不同時間,不同心情閱讀同一文章或者觀看同一影視出現不同感想的情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