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历史上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为什么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

等她懂你


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派陈平去除掉樊哙,并不是老糊涂了,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削弱吕后一族的势力,保护儿子刘如意和戚夫人。

一,樊哙——刘邦的连襟和生死兄弟

刘邦是丰生沛长,是沛县的泗水亭长,亭是汉朝的最基层的组织,亭长大概相当于村长。樊哙是沛县人,以屠狗卖肉为生。两个人都是吕家的女婿,刘邦娶了吕雉,樊哙娶了吕媭。

当时处于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刘邦率领数百人要到陕西骊山劳役,中途逃亡人多,认为赶到骊山人也逃亡的差不多了,肯定要被追究责任。于是干脆斩蛇起义,在芒砀山中躲了起来。

而沛县的县令也响应反秦起义,担心秦军攻击,准备联合刘邦守城自立。于是派樊哙联系刘邦,结果在萧何、曹参的支持下,刘邦杀县令自立为沛公,而樊哙则成为刘邦的亲随副将。

樊哙

樊哙作战勇敢,性格刚烈,深的刘邦信任。一路上跟随刘邦大小阵仗无数,成为刘邦的重要将领。尤其是在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挺身而出,与项庄共舞,保护刘邦。项羽称之为壮士,并给他猪肉,樊哙直接用剑在盾牌上切着吃,使刘邦顺利脱险。

后世皆以樊哙代称勇猛的贴身护卫,例如曹操曾曾赞许褚为吾之樊哙。

曹操抚许褚之背曰:"子真吾之樊哙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二、死里逃生的樊哙

刘邦后来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但汉朝并不稳定,建立初期各处反叛较多,刘邦长年在外领兵打仗,主要是吕后及其儿子太子刘盈主持朝政。吕氏为人心狠毒辣,韩信之死、彭越之死均是吕后操作和参与的结果。

刘邦晚年,吕后外戚一族已经做大,尤其是樊哙作为军界大佬,成为吕后坚强的后盾。

而刘邦晚年最疼爱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戚夫人每次见到樊哙都很害怕,在刘邦面前吹枕头风,反映自己的不安。而刘邦也担心自己百年之后吕后联合樊哙迫害他们,对刘氏子孙不利。

公元前194年,燕王卢绾起兵造反,刘邦派樊哙率兵平叛。没多久,奄奄一息的刘邦就后悔让樊哙带兵出征,于是他急忙派陈平和周勃去前线诛杀樊哙。由于刘邦行将就木,朝不保夕,而吕后掌权已成为必然。两人都要为自己留退路,两人设计拘捕了樊哙,并把樊哙装在车上,由陈平押往长安,准备交由刘邦亲自处置。

结果走到半路就传来了刘邦驾崩的消息,陈平急忙提前赶回长安,假借给刘邦哭丧,趁机向吕后邀功。而樊哙则死里逃生,虚惊一场。

三、吕后专政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但吕后称制,大权独揽。有樊哙在背后撑腰,吕后立即着手报复,于是戚夫人被砍去四肢,扔进厕所,成为“人彘”。刘盈知道吕后要害刘如意,为了保护刘如意,天天带着他,仍然一时疏忽被毒死。吕后之毒,连儿子也看不下去,以至于刘盈精神错乱。

刘邦的其他儿子,也大多被吕后害死,而吕氏一族许多人被封王侯,连樊哙的妹妹吕后封妹妹吕媭也被封为临光侯,吕媭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封侯的女性,吕后称制十年,刘家江山一步一步被吕后改名换姓。而在这个过程中,樊哙去世。


吕后与戚夫人

四、功臣集团的反扑

直到吕后死后,开国功臣陈平与周勃联手,铲除诸吕,其中包括樊哙的夫人吕媭,其子樊亢同受诛杀,但没有杀害樊哙庶子樊市人。后来樊市人还继承了樊哙的爵位,樊市人死后,长子樊广他继承爵位,直到公元前143年景帝除去樊广他的爵位,从此樊哙后人世代为民。后来樊哙部分后人又重操祖业,卖起了狗肉,直到今天,到沛县还能看到樊哙狗肉。


功臣集团之所以反扑,理由刘邦与功臣集团曾杀白马为誓,非刘氏不得称王,而吕后将自己的侄子封王,违反了约定。真实的原因是,吕后的外戚专政,损害了功臣集团的利益。白马之誓的真正核心是在汉朝刘氏拥有皇权,而功臣集团拥有相权,本来没有外戚多大空间的。

汉朝的丞相权利相当大,功臣集团不允许外人染指,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相继为相,完全是按资排辈的结果。而且功臣集团对皇权也有很大制约,甚至能够决定谁当皇帝,陈平和周勃铲除诸吕后,迎立了毫不起眼的代王作为皇帝,也是基于便于控制的考虑。


郑说豫见


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因旧伤发作而就此一病不起,与此同时燕王卢绾在燕地叛乱,刘邦于是命樊哙率兵前往燕地平叛。然而,不久之后刘邦又命陈平和周勃前去杀掉樊哙,幸好陈平留了个心眼,樊哙这才得以幸免于难。那么,刘邦为何在弥留之际,要杀掉这个最初跟随自己,且在鸿门宴上救过自己的樊哙呢?其实这与刘邦晚年与吕后的博弈密不可分。

△刘邦晚年的刘吕之争极为激烈

刘邦为瓦解吕氏集团而易储,却不想吕后竟然因此势力膨胀

由于史料的有意淡化,导致大多数人认为吕雉的外戚力量并不强,然而从《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和《史记·吕太后本纪》等史料的只言片语来看,吕氏集团在汉初的力量不仅极强,甚至令刘邦都极为忌惮。

△吕泽

西汉建立之后,虽然吕雉的兄长吕泽仅仅被封为了令武侯,但纵观整个反秦战争和楚汉争霸时期,仅仅是被明确标识为吕泽部下的,便有阳都侯丁复、曲成侯蛊逢(《汉书》作虫达)、都昌侯朱轸、阳夏侯陈豨、东武侯郭蒙、信武侯靳歙、阳陵侯傅宽、阿陵顷侯郭亭、博成侯冯无择、成陶侯周信等人,且丁复、蛊逢等更是位列十八功侯之一。

如上所述,在汉朝初期的朝堂上,以吕泽为首的吕氏集团不仅力量极大,且在军方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或许正因如此,当吕泽于汉高祖八年(前199年)因平定韩王信叛乱而战死后,刘邦开始谋划废黜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

而在当时西汉的朝廷中,朝中官员按照出身主要活跃着以下四股势力,即:刘邦曾经的同乡好友丰沛系,如萧何、周勃、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战争期间投靠刘邦的功臣系,如张良、陈平、郦商、灌婴、傅宽等人;分布各地的诸侯系,如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韩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人,以及前面提到的吕氏集团。

△丰沛时期吕雉便与萧何等人相熟

然而,这场易储风波虽是刘邦和吕雉的博弈,但同样也是吕雉、刘盈和戚夫人、刘如意之间的博弈。于是,由于刘邦起兵之前的交情,再加上吕雉妹夫樊哙的关系,丰沛系大多倒向了吕雉,例如萧何,而功臣系也在吕后的拉拢下隐隐倒向了吕雉,例如张良,剩下的两派吕氏集团在吕泽死后本就以吕雉为核心,而异姓诸侯王势力虽大,但对朝政影响力极为有限。如此一来,朝中大臣大多站到了吕雉一边,这直接导致刘邦的易储遭到了朝臣的一致反对。

此外,西汉之前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便已经传承了一千多年,早已经深入人心,这则导致大量中立大臣和民间势力对易储的反对,例如被吕后请来的“商山四皓”。

△刘邦万没想到易储失败反让吕雉崛起

如此一来,刘邦最终只能被迫放弃易储,这不仅导致趁机瓦解吕氏集团的计划泡汤,反而使得吕雉趁机建立起了极为庞大的势力,而这股势力则成为了吕雉后来顺利接管朝政的保障。

刘邦为避免吕氏夺取刘氏江山,晚年想方设法限制吕氏势力

毫无疑问,在历经颠沛流离之后,吕雉早已从当年那个贤良淑德的妻子,成长为了一个心坚如铁的政客。在兄长吕泽去世之后,为了稳固自己的皇后位置和刘盈的太子之位,她必须不断扩充和巩固自己的势力,然而她的这一举动,毫无疑问引起了刘邦的猜忌和防范。

△吕雉早已不是当年那个贤良淑德的妇人

我们不妨来看看汉八年以后刘邦的一系列举动,为了稳固刘氏江山,防止吕氏篡权,他可谓是煞费苦心。

1、赵王张敖被废。张耳本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自被陈馀击败之后便长期跟随刘邦,与韩信平定赵地之后被封赵王,作为张耳的儿子,张敖先是被封为成都君,并在张耳死后继承王位。然而汉九年(前198年),有人举报赵相国贯高阴谋刺杀刘邦,结果导致赵王张敖被废,之后虽然明知张敖与此事无关,但还是将其降封为了宣平候。张敖被废虽然事出有因,但另一个巧合之处在于,张敖的妻子不是他人,正是吕雉与刘邦唯一的女儿鲁元公主。

2、定立白马之盟。刘邦在逐步消灭异姓王的同时,便分封刘氏子侄为王,以期凭借血缘关系使得他们成为刘氏江山的屏障。然而,随着吕后势力的日益庞大,担心汉室江山被吕氏夺取的刘邦,又不得不与群臣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并杀白马取血,用手指蘸血涂在嘴唇上,以示恪守盟约。

然而,刘邦的这两步棋却在其死后均名存实亡,吕雉在刘邦死后顺利接管朝政,随着政权的不断稳固,不仅大封吕氏为王,而且就连张敖之子张偃也封了鲁王。

刘邦之所以要杀樊哙,只是为了消除吕氏在军方的势力

秦末天下大乱之时,刘邦在丰沛起兵反秦,而吕雉的兄长吕泽则迅速在山东单父起兵,并“发兵佐高祖定天下”,注意这里用了一个“佐”,这说明吕泽的军队是相对较为独立的。此外,冯无择担任的悼武王郎中和周信担任的吕氏舍人,也完全不符合刘邦的官僚体系,这说明吕氏集团甚至还可能有自己一套的官僚体系。

△樊哙乃是出身丰沛嫡系

正是由于这层原因,虽然西汉建立之后吕氏集团有的人离开了军队,但吕氏集团在军方的影响力却仍然极大,这一情况直到吕泽战死,才有所改变。而到了汉高祖十年(前197年),随着陈豨起兵反叛,到最终被消灭,吕氏集团在军方的力量这才几乎彻底被瓦解。(汉初七大异姓王,而仅陈豨叛乱就牵扯进去了五位)

虽然樊哙是吕雉的妹夫,但由于其出身丰沛嫡系,在刘邦起兵之前便与其关系极为亲密,因此一直是刘邦极为信任的部下,更何况还在鸿门宴上救过刘邦的性命,但一件事情的发生,却动摇了刘邦的这个信念,那便是燕王卢绾的叛乱。

△燕王卢绾

这里必须说一下,卢绾虽然是汉初功臣,但在曹参、萧何、周勃、灌婴等人尚未封王的情况下,卢绾真的有资格封王吗?其实,卢绾之所以被封为燕王,主要由于燕地距离中央朝廷实在太远,又地处异姓诸侯王夹缝之中,刘邦这才在燕王臧荼叛乱被杀后,封了与自己关系最为亲密的卢绾为王,以期对燕地实行间接管理。

然而,让刘邦没想到的是,燕王卢绾在被封燕王之后,竟然也会起了异心,不仅“养匪自重”,还与匈奴相勾结。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得不怀疑樊哙是否为了自身利益,而在自己死后转投吕雉。

根据《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的记载,樊哙领兵出征之后,行军速度极为缓慢,面对这种反常的现象,当时便有人对刘邦说,“樊哙跟吕后串通,想要等皇上百年之后图谋不轨,皇上可要加以提防啊!”这种情形下,刘邦不得不加深对樊哙的猜忌,不得不担心自己死后樊哙会调转军队杀回关中。

为了彻底杜绝吕氏在军方的势力,为了彻底解决身后的隐患,刘邦在自知时日无多的情况下,在樊哙娶了吕雉亲妹妹吕嬃的情况下,他不敢赌、也不能赌樊哙的忠心,只能狠心将樊哙除去。

毕竟,只要军队还忠于刘氏江山,那么就算吕氏掌握了朝政,刘氏江山的统治便仍然能够延续,事实上吕雉死后“诸吕之乱”的爆发,证明了他的这种猜想。


香茗史馆


这是发生在西汉皇帝刘邦行将就木的时候, 有这样的事情,刘邦快要老去,在这个时候有人在刘邦面前诋毁樊哙和吕氏结党,说皇帝假如有一天去世的话,那么樊哙就要带兵把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这些人全部杀死。高祖听说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陈平用车载着绛侯周勃去代替樊哙,并在军中立刻把樊哙斩首。可是,事情的变化出人意料,老奸巨猾的陈平耍了手腕,他惧怕吕后,并没有执行高祖的命令,而是把樊哙解赴长安,到达长安的时候,高祖已经去世,吕后掌权,吕后就释放了自己的妹夫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封邑。陈平毫发无损,并且仍然受到吕后的信任。

事情的经过是在高祖击英布的军队回来,因受创伤而患病,缓缓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叛,刘邦派樊哙率兵征讨他。樊哙起程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刘邦发怒说:“樊哙见我病了,便盼望我死。”便采用陈平的计谋,召绛侯周勃在刘邦的病榻前受命,说道:“陈平速驾站车马载着周勃代替樊哙领兵,陈平到了军中立刻斩下樊哙的头!”二人接受了诏命,驾驿站车马急行,还没有到达军中,他们边走边商议说:“樊哙是高帝的老朋友,功劳很多,而且又是吕后妹妹吕嬃的丈夫,与高祖有亲戚关系并且显贵,高祖因为一时愤怒的缘故想杀他,只怕将来要后悔。我们宁可把他囚禁起来交与皇上,由皇上自己处决他。”于是陈平与周勃没有到军营,便堆土筑坛,用符节召来樊哙。樊哙接受诏令,立即被反绑起来装上囚车,由驿站送往长安,然后使命绛侯周勃领军征讨卢绾。

从这些事例来看,对于影响汉家国祚的事刘邦从来不会犹豫,不会手软,意志坚定,决然处之。做为谋臣的陈平,圆滑老道,精明伶俐,竟在皇权面前耍弄手腕,施展手脚,很是了得,确是一代聪慧绝顶的名臣,不虚尔。


杨柳青青春之声


刘邦在晚年时,宠爱戚夫人,更是喜爱戚夫人为他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刘盈是吕后为其所生,到生性软弱,刘邦他做不了大事,倒是刘如意很像自己。加上戚夫人也一直要求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就想废刘盈的太子。

刘邦打算废太子的事,被多数大臣反对,大家都向着吕后与刘盈。之后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找到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刘盈。刘邦感叹太子有了强有力的帮手,废太子的是只有作罢了。戚夫人也只有一旁落泪了。

刘邦在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击中,回去后伤势越来越重。一次,有人告诉他:“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只等皇上一死,便打算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刘邦大怒,立即把陈平与周勃召进宫里,命他们领密令到军中,取樊哙的首级来见。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废太子刘盈的事,已经使刘邦感到吕后势力的庞大了,听到有关伤害戚夫人的信息,使他警觉起来。

樊哙其实正在燕国带兵,陈平和周勃接到命令,私下商议:樊哙是皇后的妹夫,打仗又有战功,不能随意杀了,万一皇帝反悔了怎么办?

于是,两人将樊哙囚禁在囚车里,一同押解回长安。不料,他们还没到长安,刘邦就去世了。樊哙很快就被吕后给放了。

刘邦虽然感觉到戚夫人极其刘如意的危机,临终将其托付给周昌,但最后也没有挡住吕后对戚夫人的报复。


路遥lgy


刘邦临去世前派陈平去杀樊哙,这事儿很可能是陈平给刘邦挖的一个坑。


刘邦回长安的半路上,忽然听到有人说,樊哙打算在刘邦死后,起兵诛杀戚夫人和赵王刘如意。

刘邦大怒,找来陈平问怎么办,陈平给他出的主意,自己和周勃去樊哙的军中,周勃代替樊哙的军权,自己则杀了樊哙,提着樊哙的头回来见刘邦,让他无后顾之忧。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
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这段记述很有意思,此前刘邦箭伤发作,卧病在床,靠太监来和诸将沟通,周勃灌婴等人很着急,但是又不敢打扰刘邦。

后来樊哙来了,带着众人直闯禁中,推门就进,问刘邦:您不见大臣总让太监传达你的意思,您难道忘了赵高了吗?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对他的鲁莽,刘邦习惯了,一笑置之。

后来燕王卢绾反了,刘邦任命樊哙为相国,出兵伐燕。

他对和自己一块儿长起来的这位一担挑很放心。

樊哙没走多久,刘邦就听到樊哙要在他死后杀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消息。

这消息是谁告诉他的?太监?或者就是陈平。


刘邦病重的时候,众武将十多天都见不到他,周勃这种跟了刘邦好些年的老人干着急都不敢闯帐去见他,可见此时刘邦权势之盛。

武将们尚且噤若寒蝉,那个小太监胆敢在刘邦面前嚼舌根,而且这个舌根还涉及到刘邦的爱将樊和宠妾戚夫人。

刘邦招周勃觐见时,司马迁用了三个字用陈平谋,也就是陈平已经给刘邦出好主意了,杀了樊哙让周勃代替樊哙伐燕。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樊哙一死吕后肯定会找后账,倒霉的不还是出主意的陈平吗?

看看陈平的操作。


刚出了军营,他就和周勃商量:

樊哙咱不能杀啊,他老板下的故人,还是吕后的妹夫,老板一时愤怒要杀樊哙,万一以后反悔了咋办?我看咱们先不杀樊哙,到了燕地你拿了军权,我把把樊哙压回长安,让陛下和吕后处理。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嬃之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则恐後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事情进行的很顺利,周勃替代樊哙掌管兵权,樊哙被押上回长安的囚车。

走到半路上,就接到刘邦去世的消息。

陈平让使者快马加鞭给长安送信:我把樊哙押回长安了。

意思很明白,樊哙还活着。

很快得到长安的诏书,让他回京城奔丧。


陈平块马加鞭回到长安,在刘邦的灵前哭的很伤心。

吕后亲自搀扶他站起来,说了五个字:

君劳,出休矣。

您辛苦了,回家休息吧。

听到君劳这俩字,陈平放心了,此前他所以的算计谋划,这时候终于有回报了。

杀樊哙这事儿,真正受益的就是陈平。

说陈平策划了杀樊哙这个局,也是因为他是这件事的唯一受益人。


陈平给刘邦出主意杀了樊哙以绝后患,为啥一转头就和周勃说了一堆樊哙不能杀的理由?

他这话不是说给周勃听的,是说给吕后听。


周勃是丰沛老人,能和吕后说上话,陈平选择周勃代替樊哙,就是为了让周勃给自己作证,自己从开始就没想要杀樊哙。

但是你既然没想杀樊哙,为啥又给刘邦出了那个毒计呢?


这不是又当又立吗?

陈平就是想通过一杀一放,让樊哙,吕后一家欠了自己一份天大人情。

吕后虽然只说了君劳俩字,但是一切都在不言中。


在刘邦灵前,陈平哭的很伤心,但是他心里很开心,因为他终于搭上了吕后这条船。




薛白袍


导语:

刘邦是个多情的男人,他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也没少找老婆,一连串找的老婆,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

不过受宠的几个他肯定是知道的,尤其是戚夫人。戚夫人不仅年轻漂亮,还给刘邦生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刘如意。

刘邦一度曾经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可是遭到了吕后和太子刘盈一派人马的一系列阻挠,最终计划落空。在这个档口上,刘邦派遣陈平和周勃前去诛杀樊哙。

01刘邦杀樊哙,是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全着想。

当时刘邦身体已经很不好了,燕王卢绾造反,刘邦吩咐樊哙和周勃带兵前去讨伐,结果卢绾逃到了匈奴。

刘邦本打算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为太子刘盈坐镇,刘邦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1. 但是他知道,一旦自己死了,吕后必然会找戚夫人和刘如意的麻烦。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媭的丈夫,又手握重兵。
  2. 等到刘邦去世以后,樊哙一定会成为杀害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帮手。为了保证妻儿的安全,刘邦必须要铲除樊哙,这样才能避免樊哙帮助吕后。
  3. 当然刘邦还做了一手准备,他把刘如意封为赵王,远离京城。又将周昌封为赵王相国,并且嘱咐周昌一定要保护好赵王。

这一系列的事情安排好以后,刘邦算是彻底安心了。他派遣陈平前往军营,将樊哙就地正法。这是下下策,但也是无奈的办法。

樊哙跟刘邦的关系其实也很好,一个村里长大的,大家都是好兄弟。在鸿门宴上,没有樊哙出手相助,刘邦说不定就被项羽给杀了。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史记》

所以这个时候是兄弟和妻儿之间,让刘邦做了一个选择,刘邦最终还是选择了妻儿的安全。只是可惜,最后刘邦的这一系列的措施,并没有能够保证妻儿的安全。

02陈平不杀樊哙,是因为刘邦死了,他想投奔吕后。

陈平心里非常忐忑,真的是倒了血霉了,居然让他来完成这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杀掉樊哙会得罪多少人,陈平压根就不敢去想。

  1. 樊哙是吕媭的丈夫,也是当今皇后吕后的妹夫,这关系非常深厚。所以杀掉樊哙,铁定是要得罪吕后家族所有人。
  2. 樊哙是沛县跟随刘邦一起走出来的猛将,他身边的好兄弟数不胜数。杀掉樊哙绝对会得罪沛县那些老将,陈平在官场再也混不下去了。
  3. 樊哙戎马半生,手底下的将士们完全忠于他。所以杀掉樊哙的同时,陈平需要应付的是军中兵变的情况,陈平哪里吃得消?

可是杀掉樊哙是刘邦给他下的命令,他能够违抗刘邦的命令吗?当然可以,因为刘邦此刻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把事情和周勃商量了一番,两个人立刻决定,将樊哙放在囚车之中带回去,让汉高帝刘邦亲自去处理。

其後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

  • 如果刘邦觉得应该杀掉樊哙,那这件事就跟他陈平没什么关系了,一切都是皇帝大人自己下的命令。
  • 如果赶回去的时候,刘邦已经去世了,那就万事大吉,至少可以保证陈平和周勃不会因此而掉脑袋。

这个时候陈平将樊哙押着送往长安,却听闻了刘邦去世的消息。他立刻骑马冲向长安,前往哭丧,顺道把不敢杀樊哙的事情,当着吕后的面也一起哭着说了出来。

吕后和吕媭听了这话,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落地了,而且吕后意识到,陈平之所以提前赶回来报信,其实是为了向吕后表达忠心。

当时的吕后正值用人之际,她需要人才帮助她把持朝政,所以自然不会拒绝陈平抛来的橄榄枝。此后陈平成为了吕后掌权时期的大汉丞相,与周勃一起主政,可见陈平的这一措施是相当正确的。

03刘邦的安排太天真,吕后可没那么好心肠。

刘邦一方面安排人杀掉樊哙,一方面安排刘如意做赵王,还给他安排了周昌做相国。他认为这么做就可以保住刘如意母子俩了,其实这是非常天真的一种做法。

因为不管刘邦怎么包装刘如意,吕后都有办法处置刘如意母子,因为吕后才是真正掌握大汉权力的那个人。

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徵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史记》

在刘邦死了以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称帝,但是真正执政的人,是吕后本人。吕后为了报复当年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跟她儿子刘盈争夺皇位的事情,所以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

吕后的手段极其残忍,她吩咐人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扔在了猪圈里,甚至把自己儿子刘盈拉过来观看。

  • 为了杀刘如意,吕后倒是费了点心思。因为刘如意身边有赵国相国周昌作为保障,吕后是很难下手的。吕后召赵王刘如意进宫,被周昌婉言拒绝。
  • 吕后心里非常不爽,所以就先把周昌召进长安,随后再将赵王召进宫。这个时候刘盈似乎意识到了吕后要杀掉自己的弟弟,于是就亲自到霸上迎接刘如意。
  • 刘如意到了长安以后,跟刘盈是一同吃一同睡,吕后压根就找不到任何机会杀掉刘如意。一直等到有一次刘盈凌晨出去打猎,没有带上刘如意,趁着这个机会,吕后用毒酒毒死了刘如意。

两大仇人都被吕后给收拾了以后,她也成功地逼疯了自己的儿子刘盈。失去生存希望的刘盈,没多久也病死了。

总结:刘邦是真的喜欢小儿子刘如意。

刘如意聪明可爱,深得刘邦的宠爱,他认为刘如意跟自己非常像,所以一度要改立刘如意做自己的接班人。

而刘盈是刘邦一向都不太喜欢的儿子,因为刘盈生性懦弱,虽然比较善良是好事,可是这种性格不适合治理国家。

记得刘盈小时候,刘邦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曾经两次将刘盈和他妹妹踢下马车,可见刘邦是真的不待见自己的这个儿子。

反倒是刘如意让他操碎了心,又是安排人杀好兄弟樊哙,又是给刘如意安排好各种后路。结果这些安排,全都成了徒劳。毕竟他低估了一向在他面前示弱的吕后。


江湖小晓生


樊哙算是外戚,是吕后的亲妹夫,而且手握重病,为刘邦麾下最勇猛的战将,刘邦怕自己死后外戚干政,这是其一。另外,同样手握重兵的卢绾背叛刘邦在先,其怕樊哙也背叛他,这是其二。其三就是刘邦为继任者扫清障碍。当然,樊哙命大,没等押到刘邦面前,刘邦就去世了,刘邦的命令也就不奏效了。



观史鉴今


刘邦在平定英布叛乱的时候中箭受伤,当时刘邦已经60岁了,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在返回途中,意气风发又感觉自己老之将至的刘邦,在沛县老家与乡亲们大宴月余之后,做《大风歌》。此后,坐着特制的銮车回到长安,病情越发沉重,眼看不能痊愈了。

刘邦病重期间,边地传来了卢绾反叛的消息,这对刘邦是一个更大的打击。卢绾是刘邦的发小,两人同年同月同日生。比起沛县五人组(萧何、曹参、樊哙、周勃),卢绾与刘邦的关系更是非同寻常。卢绾的叛乱彻底击溃了刘邦的内心。汉朝立国时的文臣武将,此时已经凋零不少(刘邦杀了不少)如今还在世的猛将,既亲且贵的,就只有连襟樊哙了。于是,刘邦将樊哙叫到病榻之前,委任他做相国,让他带领大军去平定叛乱。

樊哙此时既出任相国,又有重兵在握,意气风发,再出发之前就说了一句作死的话:“等皇上驾崩了,我就能动用大军灭了戚夫人和赵王如意了。”

过了半个月,樊哙都已经带领大军出发走了,却有人将这个事情报告给了刘邦了。刘邦一听,顿时大怒:“樊哙这人狠毒,看我生病了,巴不得我早死。”刘邦的伤心是有理由的,在交代樊哙出征之前,刘邦就已经预感到来日不多,因此将军权、相权都交给樊哙,这其实是在托孤,他没有想过还能再见到樊哙。可是樊哙却有这样歹毒的心思,这让刘邦立刻感觉到所托非人,他所钟爱的幼子赵王如意,不能护得周全。盛怒之下,他立刻派遣陈平和周勃前去追赶樊哙。由于担心自己的病等不到樊哙押送回长安,刘邦就要求成陈平等持符节到军中接管军队,立斩樊哙。

(樊哙剧照)

刘邦晚年,朝堂上的政治斗争非常激烈。吕雉能够在刘邦身后临朝称制,掌握实权,原因并非仅仅皇太后的身份而已。吕家在秦末的农民战争中,也是一股相当强大的势力。我们现在看到汉朝初期的很多封侯的将领,在史书中没有多少存在感,好像突然冒出来的。如韩王信、陈豨等人,甚至叛变的卢绾,他们的事迹可能都被删掉了。司马迁写《史记》原本有50多万字,可是到最后删减到10多万字。这些被删掉的内容,极有可能都是后来参与叛乱的人的事迹。吕雉的哥哥,也就是刘邦的大舅哥吕泽,也是刘邦集团中的重要人物,汉朝初年分封的很多王侯,都出自吕泽帐下。所以,吕雉与刘邦,更多是创业夫妻,汉朝天下有一半的功劳是吕家的。所以,在刘邦出征后,吕雉也能在长安镇的住局面。吕后杀了彭越和韩信后,通报给刘邦,刘邦也没有怪罪吕雉。

刘邦晚年,越来越喜爱幼子如意,甚至一度想让他做太子,当时的很多丰沛老人都表示不同意。原因当然有很多方面,可是刘盈是吕雉的孩子,代表的是创一代的集体利益是最重要的一个。当时,很多大臣都已经看出来刘邦去世后,必然是吕雉当权,所以纷纷开始投靠。萧何通过诱杀韩信投靠吕雉,张良则是通过商山四皓的计策投靠吕雉,周昌更是当面与刘邦争得口吃起来。事后,吕雉还跪谢周昌:“如果不是你据理力争,太子之位不能保了。”刘邦担心如意不能保全,忧心忡忡。一个叫赵尧的人给刘邦出主意,说周昌对吕雉有恩,不如让周昌做赵相,必能保护赵王。刘邦觉得有理,就免掉了周昌的御史大夫的职位,让他去做了赵相。这之后,才发生了燕地卢绾的叛乱。



刘邦爱惜幼子的心意,整个朝廷都知道,可是让吕雉受了很大委屈(吕雉还要给周昌下跪),作为吕雉的妹夫,樊哙自然要跟大姨子一个鼻孔出气,说出来要替大姨子出气的话。结果,就被监军听到了,打了小报告到刘邦那里。

可是奇怪的是,樊哙都已经出发半个月了,这个小报告才打到了刘邦跟前,这个时间点就有点意思了。这个打小报告的人史书上没有记载,当时当时有监军之责的,就属陈平了。而且陈平这个人与张良都是刘邦的谋士,只是陈平出的计谋多是阴谋诡计,史书上不可能记载皇帝是一个喜欢用阴谋诡计的人。所以,陈平的事迹不显,刘邦也没有特别提拔陈平的官位,毕竟功劳摆不上台面,而是给了陈平大量的赏赐。

眼看着周边的同僚都升官发财,而且还做好了投靠吕雉的工作,自己却全全无晋身之阶,陈平也在盘算着自己的出路。这个时候樊哙的一席话,就成为了陈平设计的关键了。

樊哙是吕雉势力的人,能够在火线上救下樊哙,就能跟吕雉纳一个投名状。所以,陈平得到了樊哙的悖逆的言语之后,不动声色,只看到刘邦的病情没有几天日子了,这才告诉刘邦事情缘由。陈平已经设想好了,刘邦必然大怒,而周围大臣都已经投靠吕雉了,刘邦能够差遣的官员只有自己了。同时,陈平还以作战为名把周勃给交叫上。在路上,陈平就跟周勃商量了,说:“我们如果直接把樊哙杀了,吕后必然怪罪,我们都没有好果子吃。”周勃也不傻,说:“那有什么好办法吗?”陈平说:“不如,我们把樊哙抓了,把他押送到长安,让他们两口子自己办。这样,就跟我们没什么关系了。”周勃也知道这是烫手山芋,既然有陈平拿主意,就索性推了个一干二净,说:“我是一个军人,只管打仗的事。其他的事,你来拿主意吧。”

(周勃剧照)

陈平到了樊哙军营附近,没有直接进军营,而是在军营附近让樊哙来见他。樊哙奉召到来,就直接被抓了,投进了囚车。周勃带着军队,继续往北平定卢绾的叛乱去了。

陈平一路走走停停,就在等长安的消息。刘邦驾崩的消息果然很快就到了,陈平立刻开始加快行程。后来,朝廷有旨意,让陈平留在荥阳,陈平也不听命令,快马加鞭来到宫廷,伏在刘邦的灵柩上痛哭流涕。哭完了,陈平就跟吕后说:“樊哙没有被杀,臣把他一路送到荥阳了,正在来京的路上。”吕雉当然聪明的很,很快就明白陈平在有意投靠。虽然自己掌权是板上钉钉的事,可是在灵前投靠的,陈平还算是第一个人,因此就封陈平做了郎中令,九卿之一,正部级高官了。

陈平这次政治投机,是自己创造了机会,算计好了各方的利益诉求,当然,还有最为关键的时间,自导自演了一场“刀下留人”的戏码。吕雉未必看不出陈平在用计,可是即使她心里明白,可是陈平把事情做在明面上,她也只有升他的官,让那些投靠自己的人心里安稳。陈平是善于使用计策的人,可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手段。

战国时,纵横家善于使计。当初苏秦相赵,意图合纵,可是担心秦国攻赵。听说张仪在魏国不得志,就派人请张仪来赵国。张仪本来以为到了赵国会有一个好差事,结果却被苏秦百般羞辱。张仪心想,周边各国之中,只有秦国有能力攻赵,因此就出发到秦国,要用秦国之力来报复苏秦到羞辱。在张仪走后,苏秦安排手下人一路上护送张仪式安全,并且在秦国安排张仪与秦君的会面。到这时,一直帮助张仪的人才告诉他,这都是苏秦先生的安排。张仪恍然大悟,说:“这种计策,我也会用,也能识别出来,可是这次我却没有看出来。请转告苏秦先生,只要苏秦还在,秦国不会攻赵。”

陈平师从纵横家,善于设计,使用阴谋,如陈平为了离间项羽与范增之间的关系,竟然用不同的人吃不同的饭食这样的损招儿,看起来很不起眼的计谋,却相当实用。后来他又拿了刘邦一半的钱(四万金)去收买楚营的人心,搞得楚军谣言四起,人心惶惶。项羽为了控制部下,不得不采用非常之法,大肆杀戮,严重削弱了楚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陈平剧照)

所以,陈平看到刘邦病情日重,设下这样一个奇计,也不为过。

陈平投靠吕雉之后,在吕雉手下官位升的很快。后来,陈平、周勃两人又诛杀诸吕,官列左右丞相。陈平说:“在平定项羽的战争中,我立下的功劳比你多;在平定诸吕的叛乱中,你立下的功劳比我多。所以,这个右丞相,还是你来做吧。”可见,陈平在刘邦平定项羽的战争中,功劳还是很大的。


而知而行的历史


刘邦娶了一个比自己小15岁的吕雉为妻,自然对吕雉非常了解。吕雉利用自己的关系和血缘关系在汉朝政府中编制自己的关系网,吕雉集团势力壮大让刘邦忧心忡忡,害怕自己百年之后,吕后会左右刘家的天下,也极有可能让汉朝颠覆。

刘邦遏制吕后集团的尝试。

其实刘邦对吕后早就不满,吕雉的权力欲望非常强,利用自己的皇后地位,早早就编制了一个关系大网。吕后以刘邦的正妻、太子刘盈母亲作为权力的源泉,以吕氏家族、吕氏家族姻亲关系为核心,故交大臣为外围,构建了庞大的吕氏集团。刘邦在世之时,吕后集团的权力并没有达到鼎盛,刘邦时刻遏制着该集团的壮大。

刘邦为了消除吕后集团对大汉的影响力,曾经做过几次较大的遏制动作。

一、换太子。

一般史书上讲刘邦的太子刘盈仁弱,刘邦认为他不能继承大统,这才有了想换掉太子的想法。其实更深一步了解后,刘邦是忌惮吕后集团,自己的儿子仁弱,而吕后跋扈,即位之后,刘盈这个皇帝难免成为自己母亲手中的扯线木偶,外戚集团会迅速壮大。

刘邦有意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他没有马上决定,这是试探吕后集团的实力。吕后非常担心,一旦太子刘盈被废,权力来源会断绝,吕后集团也会随之土崩瓦解。于是吕后千方百计的保住自己儿子的太子之位,在张良的建议下,吕后用重金请来了商山四郜,让刘邦断绝了另立太子的念头。(刘邦和刘如意剧照,刘邦打算立他为太子,遏制吕后集团)

二、废赵王张敖。

刘邦在世之时,不遗余力的废除异姓诸侯王。而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嫁给了赵王张敖,这让刘邦非常难办,吕后这是将亲情掺杂在政治中了。但刘邦不管这一套,借故将张敖的赵王王位废除了,自己的女儿也不行。

刘邦对吕雉非常了解的,刘邦死后,吕雉将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封为鲁王,鲁元公主的女儿张嫣嫁给了汉惠帝刘盈,而儿子张偃则继承了母亲的王位,称“鲁王”。刘邦废了的异姓王,吕后又恢复过来了。

三、白马之盟。

刘邦晚年之时,为了防备吕后再立异姓王,于是和几个大臣和刘氏宗亲,杀白马发誓:

1、国以永存,施及苗裔。
2、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

参与盟誓的大臣,刘邦发誓称,只要汉王国存在,你们的后代都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不是姓刘的不能称王,如果有,天下的人都一起攻灭他;如果没有功劳就不能封侯,如果有,天下的人共同诛杀。

其实刘邦的誓言对吕后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刘邦死后,他所谓的“白马之盟”在吕后哪里什么事情也不管用。不过吕后之后的汉朝,大部分时间遵循了“非刘氏不能称王”。曹操逼迫汉献帝封自己为“魏王”,就是破坏了刘邦的白马之盟,结果汉朝灭亡了。

刘邦经过几次努力,也遏制了吕后集团的发展壮大,至于他去世之后的局势他也左右不了多少!(吕后和汉惠帝刘盈剧照,称刘邦密旨陈平“军中斩樊哙”)

刘邦为何临终要杀樊哙?

樊哙和刘邦是发小,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少的功劳。但樊哙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娶了吕雉的妹妹吕媭为妻,而且樊哙和吕后走的比较近。

刘邦病危的时候,有人进言,樊哙图谋不轨: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史记.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告状的人告诉刘邦,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一旦刘邦去世,樊哙就会出兵消灭戚夫人(赵王刘如意的母亲)的家族,杀死赵王刘如意。

刘邦听到樊哙居然要在自己死后立马杀了自己的儿子和他母亲的家族,勃然大怒,对吕后集团更加忌惮了,剪除樊哙势在必行。刘邦在气头上说:

“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史记.陈丞相世家》)

病重的皇帝最忌讳的是手下大臣诅咒自己早死,刘邦于是决心下手诛杀樊哙。

这个告密者综合了刘邦反感樊哙所有的重要的点:属于吕后集团、阻止刘邦立刘如意、掌握军权、诅咒刘邦死、杀刘邦儿子刘如意、杀刘如意母亲戚夫人的家族,这才让刘邦决心杀了樊哙。(陈平押着樊哙觐见汉惠帝刘盈和吕后剧照,此时刘邦刚刚去世)

樊哙如何逃过一劫?

刘邦病重之际,燕王卢涫叛变,刘邦任命樊哙率军去镇压。刘邦担心樊哙掌握军权,尾大不掉,助长吕后集团的势力。于是刘邦和陈平密谋将樊哙斩杀,让周勃担任平叛的主将,取代樊哙。

刘邦交代陈平,要将樊哙的人头拿来给他检验一下。陈平老奸巨猾,曾经出谋策划擒获韩信,对付樊哙自然也有一逃设计。

陈平和周勃一同前往斩杀樊哙,半路上两个人合计如何抓获樊哙,毕竟是在军营,樊哙掌握军权。对于抓获樊哙之后是否斩杀两个人也探讨了一番,还是陈平狡猾,只是将樊哙押上囚车,交给刘邦自己处理最好。这样既不违背刘邦的旨意,也不得罪吕后,两头陈平都得罪不起。

陈平为了迷惑樊哙,让周勃藏在陈平的队伍中,自己一个文官大模大样的去樊哙所在的军营。到了军营前,陈平命令手下将士建筑一个高台,作为传旨的地点,并让士兵传召樊哙前来接旨。樊哙听说只有陈平一个文官前来,也不怀疑,自己匆匆忙忙的就来了。樊哙一到,陈平宣布旨意,抓获樊哙,然后周勃在后台走出来,直接到军营中接受军权。抓获樊哙简单直接,周勃也顺利掌控了镇压燕王的汉军。

樊哙在被押往长安半途之时,有使者传旨刘邦已经驾崩了。陈平心情马上松弛下来,幸亏没有杀樊哙,估计这时吕后已经掌握国家大权了。为了防止有人说自己坏话,同时保住自己的政治地位,陈平于是策马扬鞭赶往长安。半路上就遇到了吕后派来的使者,要他和灌婴去守卫荥阳,已经将他贬官了,吕后应该知道陈平是去杀樊哙的,打算以后慢慢整治他。

陈平急急忙忙赶回长安,趴在刘邦的棺椁之前大哭记载如下:

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於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史记.陈丞相世家》)

陈平将没有杀樊哙的事情奏报给吕后,吕后非常高兴,陈平趁机要求留在长安,吕后任命他为郎中令,保全了自己。樊哙随后就被押到,吕后赦免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官职。


穿越再现彼岸


樊哙是刘邦的心腹大将,在鸿门宴中有救驾之功而且他与刘邦是同乡,樊哙在反抗秦期及楚汉战争中都有英勇表现,他还参与了汉初平定韩信等人的叛乱,最后被封舞阳侯。

樊哙不仅是汉初的开国功臣同时也是刘邦的连襟,所以说樊哙相比其他开国功臣与刘邦和吕后的关系也更加的亲密。所以说一直以来刘邦对樊哙都非常的信任。但随着刘邦的衰老,他对身边的人逐渐都起了疑心。尤其是刘邦晚年一直宠幸戚夫人,他一直也想改立威夫人的儿子为太子,但最终因为大臣的反对他只好作罢。但随着年老病情的加剧他越发担心他死之后吕后对戚夫人母子不利,再加上有人跟他说等他百年之后樊绘和吕后要对戚夫人母子图谋不轨,所以他找来陈平和周勃去除掉樊哙。也许是樊哙命不该绝再加上陈平机灵没等把樊哙押到长安,刘邦就驾崩了,樊哙也被吕后无罪释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