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放下的“國學熱”現象?

程度阿


國學就是國家的,是國家的也就是民族的。如果放下就好象,看路邊的風景忘記去學校學習,是悲哀的!


用戶紅禪碧溪


如何看待國學熱現象

何謂國學?一國所固有之學術也。一般認為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它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但國學是不能和儒學或經學化等號的。它包括我國傳統的哲學、史學、文學等。而“國學熱”簡單來說即是一種探討、學習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潮。國學熱在上世紀80年代掀起,以《河殤》為代表,而後90年代國學熱進入公共領域,以《人民日報》發表的《久違了,“國學”》為標誌,2004年,對讀經事件的爭論,《甲申文化宣言》的籤布,與《原道》十年紀念這三件事,預示著另一場國學熱的開始,而後06年的《百家講壇》等事件使國學熱持續升溫。  

國學熱為什麼會產生呢?我覺得最主要還是和我們這個正在迅猛發展著的國家有關。隨著經濟建設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發展極快,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國民開始越來越重視文化道德法制層次的東西。我國打開國門發展經濟,在接收西方的文化的同時,對自身民族的歷史文化的瞭解的慾望也相應越來越迫切了。

其次,臨近國家,如日本,韓國不僅在經濟上迅猛發展,對社會文化塑造的重視,讓我們感受到重視我國傳統文化(尋根)的重要。另外,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的大國地位逐漸清晰,這種國力的日益強大,更加需要一種“文化認同”,要拉近國家與國家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光靠經濟是不行的,必須有某種“文化認同”,形成“公共性”。 

最後一點,我認為必提不可的一點:當今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嚴重,人們感傷“小悅悅”慘痛命運的同時,更慨嘆社會的冷漠,人情的缺失。不僅如此,當今社會,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功利主義等橫行,人們渴望從傳統的仁義道德中喚醒人們的意識。     

因此,我覺得國學熱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是社會在發展進步的表現,是不該遏制和批判的。但是,現今掀起這股熱潮的方式我真的不敢苟同。    

兒童讀經、大眾理解國學經典、評選“國學大師”、重建私塾,重設傳統節日„„我覺得這些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問題。04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用來給3~12歲的兒童背誦。俗話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過,讓那麼小的孩子,在沒有什麼生活經歷和人生看法的情況下就去記誦這些“經典”,這樣灌輸式的方式無疑會讓學生很反感,並且不能真正理解國學。

再來看《百家講壇》,這種給大眾講解國學經典的方式,由於與現代的傳媒渠道結合,起初還是得到很多讚許的,但我覺得,把國學搬上電視,並不等同於傳統文化就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並且,這種方式反而有可能讓本是神聖的純學術變得庸俗化,娛樂化。

易中天的《品三國》,很多人是很喜歡讀沒錯,可是它卻一定程度上曲解了原作的創作意圖。我們看過易中天的百家講壇就會發現,他刻意地把三國通俗化了,有意思是有意思,可是那種感悟書本的領會沒有了,更加快餐化了。

再說于丹的《論語心得》,很多人直言不諱,說那是心靈雞湯,為了迎合當今社會大眾的心理需求,而對《論語》作了解讀。人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于丹的做法,無疑對人們自身去理解《論語》是不利的,極易造成誤讀。很多看了易中天講三國的人,就不想去看原著了,他們按照易的想法去理解這部經典之作,也就不能形成自己心目中獨有的“諸葛亮”了。

不可否認,《百家講壇》的初衷:讓老百姓一起來看國學,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電視臺還是忽視了。關於重設傳統節日,我認為是非常有必要的。前些年,就端午節的起源問題,韓國已經發表申明認為是他們的了,如果我們再不重視對傳統節日的設定,那將是我國的巨大損失。我想僅僅重設是不夠的,因為傳統節日不僅僅是為了紀念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也是我國人民情感的延續,這樣的身份認同,如果被忽視,就會造成人心靈的荒蕪。像春節,中秋,除夕,端午這些古老的節日,是咱們老百姓心中極具溫情,貼近生活的元素,是不可或缺的東西。

但當今,我們悲痛地發現,很多國人(特別是年輕人)對於這些傳統節日的熱情日漸減退,對西方的聖誕節,情人節等甚是推崇。對西方文化的認可不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因此而淡忘了我們自己的節日,遺失了我們自己的根,就不應該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國學熱的興起也是十分必要的。

既然國學熱是必要的,而上述的那些方式又存在著問題,那麼我們要怎麼改進,促進我國傳統文化更好發展呢?     

我覺得,首先要分析探討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在歷史時代洗禮後的優秀的文化加以發揚和傳播。並且時刻用發展的觀點去看待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斷注入適應社會的理解。 

我們可以從教育入手去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是很好的。我們發現現今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開辦,那麼,作為儒學源頭的我國,又有什麼道理不去開辦這樣的學校,讓國人去學習呢?光辦孔子學院,當然是不夠的,國學並不只有儒學,我們還可以把國學融入到我們的課本中去,只是不能只要求學生們背誦,對於國學的理解,更加重要。

就像《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是火了,可是真正有幾個人看了節目後靜下心來去讀那些經典呢?我想很少吧。對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可以從中學開始,在高校強化,大學的學術環境是相對自由的,而不是把這種教育強加到什麼都不能理解的幾歲兒童身上。      

我國的政府可以頒佈政策,鼓勵國人學習、探討國學的行為。就拿兒童舉例吧,因為西方文化的傳入,兒童被家長要求學習鋼琴等西洋樂器,而對我國傳統的樂器的學習則不在乎。這樣的大背景下,學鋼琴的孩子越來越多,學古箏等民樂的越來越少,長此以往,我們的民樂會越發蕭條。

就這個方面,我國的相關機構,完全可以通過一些政策(比如考試加分等)來鼓勵孩子們學習民樂,讓我們的傳統樂傳承下去。再說傳統節日,國家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對這些節日的重設和節日活動的鼓勵舉行來提高民眾的積極性。國家的政策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我覺得國家的政策鼓勵一定要正面積極的,而不是強制的,不是為了迎合政治的強行灌輸。國學(或其中的儒學)不能成為一定階級進行政治教化的工具,而應該是相對自由的,活躍的。    

除了教育界,政府可以做出努力外,文化界本身需要做的更多。文化界可以舉辦各種交流、探討活動,並且這些活動可以與社會的先進媒體相結合,但要注意不能只為強化輿論和娛樂效果,而要注重實質。真正讓社會大眾意識到國學的重要,而不是強硬的灌輸國學知識。   

綜上,我認為國學熱的出現是必要的,是社會發展的表現,但是如今它的表現形式是存在偏差的,我們要積極研討正確的,符合歷史潮流的方式去順應時代發展,讓我們的國家傳統文化發揚得更加深遠。


超級科學奶爸


如何看待國學熱的問題,

當下國人對國學熱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談,

一,國學的來源歷史發展,

我國自從盤古開天地,我國的文化由人民所創造而所利用。

遠古時代就了出現了甲骨文,這是先人而創作,後來文化文字的出現逐浙形成,從一個遠古文化發現到現在文化歷史是一個漫長時期。我們文化歷史記載己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三皇五帝夏商周到七國分爭,大秦統一了中國。

在這漫長的我國文化發中,從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科學上各行國人的文化己成熟,為社會為國家為人民做出卓越的貢獻,這就是我們的國學文化。

二,國學文化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數千年我國的國學交化給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各領域帶來積極發展,比如政治上,齊家治國,軍事上戰爭與戰略戰術,文學上的詩詞歌賦,醫學上的中醫中藥,如黃帝內經難經,張仲景的傷寒論,藥性賦等國醫文化知識寶庫,多麼偉大。給國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光輝燦爛的國學文化統一了中國。

三,國學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一直指導著國家和人民在歷史上前進,走向更光明更文明更富強的新時代。

四,當今時代國學不能丟應當繼續發展。

當現代時期西方文化不斷侵入我國各領域中,西方文化與中方文化在某方面都有差別,有的可以應用有的不可應用,可是這幾十當中我國的國學有些衰落,對國學重視程度處於輕視,最明顯的中醫中藥沒得到發展,甚至中醫嚴重斷層,無後繼之人,中醫藥發展仃滯不前的局面。當前很多西醫解決不了的病,只得用中醫藥才能醫好,。

五,國學文化宗旨是國家的靈魂。

這幾年的發展,國家和人民己看到我國國學重要性,黨和政府也重視國學文化的發展和應用,所以引起國學熱的原因也正是如此,更加速了我國的復興大業,走向更強大的祖國而努力奮鬥。


賜福堂6664077924646


如何看待當下的“國學熱”現象?————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國際地位的大幅提升,國人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也隨之迸發。“國學熱”就是典型的具體表現,恰似當年改革開放的“英語熱”。過去,由於中國經濟長期在低位徘徊,國內很多人崇洋媚外,總覺得外國的一切都比自己國家的好,做夢都想跟外國沾點邊,甚至以會說幾句英語為榮耀。

風水輪流轉,返璞歸真,今天的國人才發現,老祖宗流傳至今,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其實才是最好的,以往的捨近求遠、捧著金飯碗要飯是多麼愚蠢可笑,所以才有了今天的“國學熱”。(“悟空問答”邀!)




抑鬱症破譯者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目前,中國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論中國研究的熱點問題。

  首先,中國研究的來源,歷史發展,

  自從盤古在我國開天闢地以來,我們的文化就被人民創造和利用了。

  甲骨文出現在古代。它們是祖先創造的。後來,文化性格在浙江逐漸形成。從古代文化的發現到現在的文化史是一個很長的時期。我們的文化和歷史記錄已經有5000年的歷史了。

  三皇五帝、夏、商、周、七國分裂,大秦統一了中國。

  在我國文化發展的這一漫長時期,各行各業的文化在經濟、政治、軍事和科學上都已經成熟。他們為社會、國家和人民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

  第二,中國文化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幾千年來,中國的漢學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科學的各個領域帶來了積極的發展,如政治、共同治國、軍事戰爭和戰略戰術、文學詩歌、中醫,如《黃帝內經》、張仲景的《傷寒論》和《醫賦》。多麼偉大的民族醫學和文化知識寶庫。他為中國人民做出了巨大貢獻。燦爛的中國文化統一了中國。

  第三,中國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靈魂。它一直指引著國家和人民在歷史上朝著一個更加光明、更加文明和繁榮的新時代前進。

  第四,中國研究不能在當代迷失,應該繼續發展。

  當西方文化在近代不斷侵入我國的各個領域時,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在某些方面是不同的,有些可以應用,有些不能應用。然而,在這幾十年裡,中國傳統文化衰落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被忽視了。最明顯的情況是中醫還沒有發展起來。甚至中國傳統醫學也被嚴重破壞,也沒有後繼者。中醫的發展停滯了。目前,許多西醫無法解決的疾病只能用中藥來治癒。

  第五,中國傳統文化的宗旨是國家的靈魂。

  在過去的幾年裡,國家和人民已經看到了國學在我國的重要性。黨和政府也十分重視國學文化的發展和應用。因此,漢學熱的原因完全一樣。它加快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為建設更加強大的祖國做出了巨大努力。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半坡文學


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在分析國學熱的原因,先了解究竟火的是什麼國學。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如果把西學比做理科,那麼國學就是文科。國學的基本定義是:以先秦文化思想和諸子百家各種學說為基礎,附以各個朝代不斷髮展的文化成果所組成的龐大的系統性的學術體系。介紹完了國學的基本定義,再講解一下包含具體內容。

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國學按照四庫全書的分類形式,分成經、史、子、集四大類:

  • 經、指儒家十三經以及相關著作,主要包括易、禮、書、春秋、詩、孝、五經總義、四書、小學等10個大類。
  • 史、包含正史、雜史、紀事、編年、地理、傳記等眾多與歷史有關分類的統稱。僅正史一項就包含《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24史,後來又加上了《新元史》和《清史稿》,合稱26史。
  • 子、既諸子百家,學說種類眾多。主要代表就是儒家、法家、道家、醫家、農家、藝術,等等。僅藝術一項又分書畫、琴譜、篆刻、雜技4屬,這正是當下國學熱的熱點之一。如果說史部的內容多如牛毛,子部的學說則浩如煙海。
  • 集、主要是指歷代收錄的詩文總集或專輯等,包括楚辭、總集、別集、詩文評、詞曲五個大項。基本上包括帝王所著在內的,流傳於世的非正統學說類的著作都歸結於集。

國學的定義及內容基本介紹完畢,講解的相當的籠統。國學所包含的具體項目類別猶如過江之鯽,細分的話光是目錄就得有字典厚,咱們知道個大概意思就行了。

下面就具體討論一下,到底當下的國學熱究竟是什麼。現在的國學熱其實可以稱作虛熱,並非真熱。熱的原因並非是因為國學的實用價值,而是因為隨著經濟在不斷髮展,生活富裕之後所產生的對於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而且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當經濟條件允許的時候,當然就會去追尋我們所傳承的思想理念的本真是什麼。何況熱的不止是國學,任何與文化藝術有關的事物都受到追捧。打個比方,都說現在的孩子學古箏的多,但是學古箏的人數超過學鋼琴的人數了嗎?不見得吧。國學之所以顯眼,是因為多年來,人們已經習慣了以西學為主的學習方式,而國學則幾乎處於廢棄的邊緣。幾乎所有人都聽說過三字經,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麼,又有多少人知道在春秋戰國時期儒法是不分家的。因此當國學這個幾乎已經被拋棄的傳統文化學術,再度被提起並且學習的時候,就顯得多少有些突兀,而這種突兀感就被當成了國學熱。

再者,在當下的國學熱中比較突出的幾個熱點並不能算是國學的重點,比如說爭議性很大的弟子規。談到弟子規,有人贊成,有人反對,結果這個問題就昇華到了國學是否正確的層次上。其實弟子規只不過是經史子集中,子部的儒學類初級啟蒙類讀物而已。而諸子百家的思想學說浩如煙海,比較流行的就有14大項,這14大項又分成了無數的不同學派,因此一個弟子規根本就不能代表國學。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誤解,就是因為人們對真正的國學並不甚瞭解造成的。

最後做一個小小的總結:中國之所以是世界上僅存的文明古國,就是因為我們所特有的中華文明沒有中斷,而中華文明的核心就是國學。國學很熱嗎?也許現在的幼兒教育中融入了三字經,弟子規等內容,但是到了孩子在正統的教育體系之中接受教育的時候,國學就退居二線了,王道還是數理化。因此國學並不熱,並沒有上升到主流知識的層面,更多的時候是以興趣的形式存在。其實國學中的思想誰說是非常值得學習的,當有一天我們也有眾多智庫在研究國學中這些思想學說並加以實踐的時候,那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國學熱。


人世繪


“國學熱”有好幾方面原因,我認為人們談國學、學國學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是個好現象。在這個文化多元的時代,大多數人能夠以批判地眼光看待各種學說、著述,少數人云亦云者也能在潮流中漸漸有自己的體悟和選擇。國學也一樣。希望這股風颳得更烈些。

主流媒體不遺餘力的倡導在“國學熱”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從早期的《百家講壇》到後來的《中國詩詞大會》、《了不起的匠人》,再到如今的《中國地名大會》,觀眾們在媒體的引導下,有機會得睹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不止是倡導,方式也很重要。傳統固在,博大精深,我們不缺文獻可讀,也不缺史料可查。曾經,國學離人們很遠,遠離人間味道,學生課本上的作品和人物大多是刻板模樣,似乎就為了讓人背誦而存在。更不要提普通人和國學間的重重距離了。

《百家講壇》讓人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人物,歷史不是時間線式的平鋪直敘,講師們生動的講述如告訴我們某個身邊人的故事,跌蕩壯闊的事件也如在眼前。《中國詩詞大會》“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節目定位使詩詞離開書本,跨越歷史長河也能照亮我們當下的生活。我們不曾想過詩詞可為我們的日常增添怎樣的色彩,粗略一句“腹有詩書氣自華”試圖解釋全部。從《中國詩詞大會》走出的武亦姝、陳更們的耀眼讓人看到了“氣自華”是怎樣的存在。《了不起的匠人》讓人暫時從科技與速度中抽出身,見識尋常生活裡的慢工出細活,被傳統技藝折服。

我們國家的文化自信,其實是個人的文化自信是“國學熱”的關鍵。記得小時候看的一些雜誌,多有一些外國如何如何,中國如何如何的比較,筆墨多在中國的不如人上下功夫。如今,我們把更多眼光收回來了,我們的建築、我們的服飾、我們的禮儀規矩越來越被我們自己看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不再僅靠官方的呼籲,更多人已經主動地參與到中國傳統的繼承與發揚中去。這些本就可以和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

仰慕、走近、熟悉、懂得,是我們與摯友結識之路,也是我們與國學的相遇相知。“國學熱”不要熱一陣子,熱一輩子才好。






張晴柔


當下所謂的國學熱造就了一大批半瓶水晃盪的半吊子大師,很多所謂的大師連經典都讀不通,一包裝,會念幾句古文比普通老百姓知道的多一點就堂而皇之的出來招搖撞騙了,大家對國學有興趣還是要回歸經典,讀懂經典,從經典中汲取傳統文化的精髓並加以實踐。《論語》學而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很多專家就沒翻譯對,怎麼去教別人呢。


鋼鏰貓她爸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方位的國學熱四面興起並持續升溫,其中媒體的參與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來自民間的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需求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

新世紀國學熱興起和持續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現代化進程90年代以來快速和成功的發展,及其所引致的國民文化心理的改變。

從歷史上看,後發現代化國家處在現代化工程初期時,多采取啟蒙式的文化動員,批判傳統,引進西方文化;而在現代化受挫期,更容易全盤否定自己的文化傳統,反映了追求現代化而不得成功的集體焦慮。當現代化進程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經濟發展取得成功之後,國民的文化自信便會逐漸恢復,文化認同也隨之增強。這在後發現代化國家現代化史上是常見的。

在90年代中期以來的中國,與傳統文化不同程度地隔絕了多年之後的人們,在文化信心得以恢復的同時,便急切地想要了解自己祖先創造的燦爛文化,促成了對國學資源的全面需求。

從這一點來說,國學熱的出現是中國現代化成功發展的文化表象,是有其必然性的。


雲煙行書


我以為所謂“國學”是一廂情願的自戀,甚至是忽悠。什麼是“國學”?“既然是“學”,就是一門學問,它得有體系建構,得有統一理論體系和基本理論觀點,它與其他的哲學、歷史、文學等等的區別與聯繫在哪裡?它自己基本方向、走向以及範疇、研究的方法都有哪些?所謂的“國學”有嗎?難道把古人一大堆書放在一起就是“國學”?再有,“國”的範疇是什麼?怎麼定義?到底是哲學、歷史、文學還是別的?近代以來文化成果算不算?所以,所謂“國學”熱,那是浮華的忽悠,熱鬧一陣子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