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权力不交给司马昭却给了司马师?

阿斌的生活VLOG


司马懿知道袁绍父子的结局,也耳闻目睹了曹氏兄弟的血雨腥风,他司马家族不可走袁曹两家争宠之路。因此仲达绝不废长立幼,家门互残。


老伙计162720415


司马懿生前并未指定继承人,他也没有把权力移交给任何人。而是他死后,他的长子司马师在司马家族的支持下,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执掌曹魏,顺势继承了司马懿的政治遗产,接过了司马懿的权力。为什么司马懿死后,是司马师接过他的权力,而不是司马昭。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可展开叙述。

先来说说司马懿的身后事,再来说为什么是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政治遗产。

司马懿生前并未把权力移交给任何人

曹魏正始10年,蛰伏了好几年的顾命大臣司马懿,在元老勋臣的支持下,突然发动政变,擒杀了之前一直对他进行多番打压和排挤的顾命大臣曹爽。

司马懿擒杀了曹爽之后,夺取了曹魏的执政权。在曹魏历仕四朝、屡立战功的重臣司马懿,化身为权臣司马懿,逐渐架空了曹魏,开始往谋朝篡位方向发展。司马懿在掌握了中枢以后,在曹魏朝堂安插自己的亲信和族人,步步为营进行篡权。

司马懿执政三年后去世,司马懿虽然做了一些谋篡的事情,但司马家族并未完全掌控曹魏,司马懿既没有封公,也没有封王,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去世时自然无法指定自己的接班人。否则,就是公然谋逆。司马懿即便是篡权,也不可搞得这么明显,他作为曹魏的四朝元老,多少要顾及一下的自己的身份。

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晋书·景帝纪》

根据《晋书》的记载,司马懿临死前,没有进行任何政治安排,他也没法进行类似安排。于是司马懿死后,司马家族推举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继承人,威逼朝廷任命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效仿伊尹之事辅政。

由此可见,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不是司马懿的安排。而是他死后,司马家族为了继续掌控曹魏,推举司马师上位,继承了司马懿的政治遗产。

那么司马家族为什么推举司马师,而不是其他人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

司马懿开启了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第一步,初步奠定了西晋政权的基础。司马懿对司马家族的贡献,自然是最大的。能继承他政治遗产的人,必须是和司马懿有血缘关系的人,所以司马懿的兄弟和儿子理论上都可以。但和司马懿血缘关系最近的,是当然是他的儿子,自然优先考虑司马懿的几个儿子。

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司马懿的嫡长子当然是最最优先的。司马师是司马懿的正妻宣穆皇后张春华所生,还是长子。他的继承权自然是最高的。

司马师以司马懿嫡长子的身份,在司马家族的推举下,接过了司马懿的衣钵,执掌曹魏,继续了司马家族谋朝篡位之路。

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中立下大功

作为曹魏后期影响最大的政治事件,也是决定司马家族命运转折的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中,发挥过关键作用,为司马家族立下大功。

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和叔父司马孚,攻占司马门,这也是关系到高平陵之变的关键之一。司马门是联络宫廷内外的主要通道,一旦司马门被控制,可以有效切断宫内和宫外的关系。因此司马门在高平陵之变中,至关重要。司马门是保卫都城、拱卫天子最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守备宫廷最关键的门户。

司马师曹魏是禁军的重要将领-中护军,他在禁军中拥有一定的根基,而他还曾阴养死士三千,是率军攻取由禁军掌握的司马门的最佳军事人选。而司马孚政治经验丰富,可以为司马师提供有力臂助。在司马孚的配合下,司马师很快攻占并控制了司马门,切断了宫廷内外联系,使得驻扎在宫外的由曹爽所领的部队,无法与宫廷取得联系。在不清楚宫内具体的情况下,曹爽的部队不敢贸然行事,只能按兵不动。如此一来,高平陵之变也就基本上宣告成功了。

正是由于司马师完成了对司马门的控制,才使得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险胜曹爽,完成了对曹氏集团的致命一击,司马家族开始掌控曹魏朝政。足见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中的重要性,司马师对司马家族的功劳是非常大的。

司马师能力出众,是当时司马家族最优秀的人才

司马师能力出众、杀伐果决、谋略过人,这一点在高平陵之变中有明显体现。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平时悄无声息地散在民间,司马师一声招呼他们就全部聚拢在司马师身边,连司马懿都觉得很神奇。

高平陵之变的前一晚,司马懿派人把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昭知道后,显得非常不自然,坐卧不安。而司马师知道后,就显得非常淡定,正常睡觉休息,可见司马师的心理素质之佳。

第二天清晨,司马师领兵围攻司马门之前,正在集结部队,当时部队一片肃静、整齐有序。司马懿看到后,大为赞赏。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景帝纪》

从司马师在高平陵之变前夕的表现来看,司马师绝对是司马家族内部的顶级人才。事实也是如此,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就成了司马家族最优秀的人才,这也是为什么司马家族推荐司马师掌权的关键原因。

司马师在掌权后的表现,依旧让人刮目相看。特别是在加强内政方面,司马师的手段显得非常高明。

首先,司马师吸取了曹爽败亡的教训,不轻易改革旧制,维护曹魏官僚特别是士族的权益,争取以士族门阀为代表的官僚阶层的支持,为巩固权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其次,司马师刻意加强和郭太后的联系,希望借助郭太后的权威来巩固自己的权力。为了拉拢郭太后,司马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郭太后的堂弟。企图以联姻的方式来巩固双方之间的利益联盟。

再次,司马师执政时,和外宽内忌的司马懿不同,他更注重以威严的法纪来塑造自己的“严毅”形象。司马师执政之初,就以严明严正的风格治理曹魏,使得曹魏很快出现了“四海倾注,朝野肃然”的政治气氛。

从这些表现来看,司马师不仅是当时司马家族最优先的人才,也是曹魏后期国内最优先的人才。司马家族当然要推举司马师了。

就对魏晋嬗代的贡献而言,司马家族推举司马师接过司马懿的权力的这个选择,是最有眼光的选择

司马师执政时期,大力推动魏晋嬗代,继续朝着改朝换代的方向大步迈进。司马师执掌曹魏虽然只有五年的时间,但对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进程而言,意义非凡。因为司马师执政时,奠定了魏晋嬗代的政治基础。

司马师谋朝篡位的举动,引起了一些忠于曹魏的政治势力的反对。254年,在魏帝曹芳的支持下,中书令李丰联合光禄大夫张辑、太常夏侯玄等人欲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的统治。

但是这场政变还未发动,就被司马师平定了。李丰行事不密,被司马师事先侦知了。司马师先下手为强,先后收捕了政变的重要参与者李丰、张辑、李韬、李冀、夏侯玄、许允等人,随后把这些人悉数杀害、灭族,无一人漏网。司马师通过平定这场“难产”的政变,对忠于亲近曹魏的政治势力进行了大清洗,基本上肃清了朝廷中反对司马家族的势力。

不久,司马师又废掉皇后张氏和皇帝曹芳,迎立曹髦为帝。在平息这场政变的行动的前后,司马师通过一系列的强力措施,有力地震慑了异己,彰显了自己的权威。不仅使得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进一步稳固,也使得司马家族对曹魏的控制基本上非常稳固了。

除了扫清朝廷中反对司马家族的力量,司马师还培养了一支忠于和支持司马家族的力量,这些力量后来成为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关键。

司马师作为贵戚子弟,他的交际圈基本都是社会名流,他年轻的时候就和名士以及功臣子弟常有往来,名士中代表的夏侯玄、山涛,功臣子弟的代表陈泰、贾充、钟会,都和司马师关系交好。特别是对功臣子弟的拉拢,是司马师培植势力的关键一环。在司马师的势力圈中,功臣子弟居于核心地位,这些功臣子弟在魏晋嬗代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除了这些高干子弟,司马师还依托霸府治事的权力,引进人才。他提拔了一些出身低微,但能力出众的寒门人士,进入自己的势力圈,为自己效劳。

司马师的这些策略,一方面使曹魏政权的基本盘-功臣子弟遭司马家族蚕食殆尽,另一方面,又使新的精英才俊投身司马家族的门下。司马师的大将军府邸,逐渐成为曹魏的政治中心,使得魏晋嬗代之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

结语

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政治遗产,接过司马懿的权力,不是司马懿的安排,而是司马懿死后,司马家族推举司马师上位的结果。无论从各个方面看,如嫡长子身份、才华才干、功绩贡献等等,司马家族推举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权力,都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司马师执政事情,完成了司马家族篡魏立晋的关键步骤。


袁卫宇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这是高贵乡公曹髦(魏帝)亲自讨伐司马昭时所说的话,司马昭当时已经完全掌控了曹魏的政局。在司马氏掌控曹魏的过程中,司马师功不可没。要是比才能手段狠辣,司马昭肯定比不上司马师,司马师的才能要比司马昭高出一截的(有人称他文比司马懿,武比司马昭)。(司马师剧照)

司马懿为什么优先选择司马师?

一、宗法制度的原因。嫡长子继承制是自西周以来基本的宗法制度,在曹魏时期的司马懿也免不了俗的,优先培养对象就是自己正妻所生的嫡长子司马师了,司马昭是老二处于辅助的位置。(长子继承制图)

如果嫡长子在政治军事上没有才能,司马懿肯定会选择自己适合的后代继承他的政治事业的,从司马懿培养的后代发展来看,司马师文武兼备,心狠手辣,足以继承司马懿的衣钵。而司马昭只注重在军事上的培养,不像司马师文武兼备,兄弟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司马师果断杀妻。年轻的司马师娶了夏侯徽为妻子,夏侯徽是曹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女儿,亲舅舅是曹真,这段婚姻明显是一场政治婚姻,曹魏希望通过联姻控制司马懿家族。夏侯徽和司马师共生了五个女儿,夫妻感情不错,不过也让她发现了司马师的不臣之心,司马师为了不让夏侯徽将这样的消息提供给曹魏当权者,趁着疫病流行的当口,毒杀了年仅24岁的夏侯徽,谎称是得疫病而亡。(夏侯徽剧照)

三、高平陵之变。司马师豢养了大批死士,以防不测。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的武装是司马师豢养的3000死士(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整个执行者也是司马师,司马昭始终处于辅助的地位,在政变成功后,司马师的功劳排在第一位。根据史书记载,当司马懿决定发动政变时,叫来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司马师谈定自若,而司马昭整夜睡不着觉,非常焦虑。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全盘计划司马昭是没有全部掌握的,真正掌握全局的是司马懿和司马师,而且司马师是最重要的执行者,亲兄弟也是有先有后的。(司马昭剧照)

在司马懿眼中,司马师才能明显要比司马昭高出一截的,因此优先选择了嫡长子司马师。

司马懿的选择是否正确?

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师获封大将军,掌控曹魏军政大权。刚刚登上权利高峰的司马师急于建立军功,于252年进攻吴国的东兴,东兴之战却被吴国诸葛恪击败,当朝臣准备处罚战败的将军们时,司马师将全部责任承担起来,将领们只是对调和待遇稍稍有变动,司马师勇于承担责任,一大批的将军自然愿意追随他了,战争打败了,司马师收获了人心,坏事变成了好事。(司马懿剧照)

253年,吴国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司马师与将领们制定了坚守策略,诸葛恪损兵折将,适当时机司马师命精锐之师截断诸葛恪后路,大败诸葛恪。

司马师大权独揽,引起魏帝曹芳的不满,与夏侯玄(夏侯徽的哥哥)、李丰、张缉(曹芳皇后的父亲)等商议废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这事怎么能逃得过司马师的眼线,三人被夷灭三族,皇后被废,魏帝曹芳也不久后被废。

依附曹爽的魏军将领毌丘俭、文钦在淮南反叛,这应该是司马懿处置曹爽家族的后遗症,司马师亲自带军平了叛乱。

在进行这些政治军事操作时,司马昭辅佐自己的哥哥司马师的。司马师在平叛过程中,由于受到惊吓,加上自己的原来就有病,不久病亡,将接班人指定为司马昭。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执政,司马师将曹魏的敌对政治军事势力几乎拔了了个干干净净,司马懿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到司马昭时曹魏政治局面要好操控多了。

司马师为啥选择司马昭接替?

司马师和夏侯徽有五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也没有,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弟弟)为养子。当他病重时,能够顺利接过政治军事权利的只有自己的弟弟司马昭了,别无选择。

司马昭病重之时非常担心司马攸这一支后裔的将来命运,特别交代过司马炎,司马炎对自己亲弟弟司马攸也重用,最终司马攸难免被谗言击中,忧愤而死。


穿越再现彼岸


正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这是高贵乡公曹髦(魏帝)亲自讨伐司马昭时所说的话,司马昭当时已经完全掌控了曹魏的政局。在司马氏掌控曹魏的过程中,司马师功不可没。要是比才能手段狠辣,司马昭肯定比不上司马师,司马师的才能要比司马昭高出一截的(有人称他文比司马懿,武比司马昭)。(司马师剧照)

司马懿为什么优先选择司马师?

一、宗法制度的原因。嫡长子继承制是自西周以来基本的宗法制度,在曹魏时期的司马懿也免不了俗的,优先培养对象就是自己正妻所生的嫡长子司马师了,司马昭是老二处于辅助的位置。(长子继承制图)

如果嫡长子在政治军事上没有才能,司马懿肯定会选择自己适合的后代继承他的政治事业的,从司马懿培养的后代发展来看,司马师文武兼备,心狠手辣,足以继承司马懿的衣钵。而司马昭只注重在军事上的培养,不像司马师文武兼备,兄弟两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司马师果断杀妻。年轻的司马师娶了夏侯徽为妻子,夏侯徽是曹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的女儿,亲舅舅是曹真,这段婚姻明显是一场政治婚姻,曹魏希望通过联姻控制司马懿家族。夏侯徽和司马师共生了五个女儿,夫妻感情不错,不过也让她发现了司马师的不臣之心,司马师为了不让夏侯徽将这样的消息提供给曹魏当权者,趁着疫病流行的当口,毒杀了年仅24岁的夏侯徽,谎称是得疫病而亡。(夏侯徽剧照)

三、高平陵之变。司马师豢养了大批死士,以防不测。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的武装是司马师豢养的3000死士(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整个执行者也是司马师,司马昭始终处于辅助的地位,在政变成功后,司马师的功劳排在第一位。根据史书记载,当司马懿决定发动政变时,叫来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司马师谈定自若,而司马昭整夜睡不着觉,非常焦虑。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全盘计划司马昭是没有全部掌握的,真正掌握全局的是司马懿和司马师,而且司马师是最重要的执行者,亲兄弟也是有先有后的。(司马昭剧照)

在司马懿眼中,司马师才能明显要比司马昭高出一截的,因此优先选择了嫡长子司马师。

司马懿的选择是否正确?

251年司马懿病死,司马师获封大将军,掌控曹魏军政大权。刚刚登上权利高峰的司马师急于建立军功,于252年进攻吴国的东兴,东兴之战却被吴国诸葛恪击败,当朝臣准备处罚战败的将军们时,司马师将全部责任承担起来,将领们只是对调和待遇稍稍有变动,司马师勇于承担责任,一大批的将军自然愿意追随他了,战争打败了,司马师收获了人心,坏事变成了好事。(司马懿剧照)

253年,吴国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进攻合肥新城,司马师与将领们制定了坚守策略,诸葛恪损兵折将,适当时机司马师命精锐之师截断诸葛恪后路,大败诸葛恪。

司马师大权独揽,引起魏帝曹芳的不满,与夏侯玄(夏侯徽的哥哥)、李丰、张缉(曹芳皇后的父亲)等商议废除司马师,改立夏侯玄为大将军。这事怎么能逃得过司马师的眼线,三人被夷灭三族,皇后被废,魏帝曹芳也不久后被废。

依附曹爽的魏军将领毌丘俭、文钦在淮南反叛,这应该是司马懿处置曹爽家族的后遗症,司马师亲自带军平了叛乱。

在进行这些政治军事操作时,司马昭辅佐自己的哥哥司马师的。司马师在平叛过程中,由于受到惊吓,加上自己的原来就有病,不久病亡,将接班人指定为司马昭。

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年执政,司马师将曹魏的敌对政治军事势力几乎拔了了个干干净净,司马懿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到司马昭时曹魏政治局面要好操控多了。

司马师为啥选择司马昭接替?

司马师和夏侯徽有五个女儿,但是一个儿子也没有,过继了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晋武帝司马炎的亲弟弟)为养子。当他病重时,能够顺利接过政治军事权利的只有自己的弟弟司马昭了,别无选择。

司马昭病重之时非常担心司马攸这一支后裔的将来命运,特别交代过司马炎,司马炎对自己亲弟弟司马攸也重用,最终司马攸难免被谗言击中,忧愤而死。


古今历史观文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之子,司马懿在曹丕临终前和曹真等被指定为辅政大臣,后曹叡临终时,又指定司马懿和曹爽为辅政大臣。后来司马懿因为受到曹爽的猜忌打压,不得已而韬光养晦。而后司马懿抓住机会,在曹爽和曹芳蒲高平陵的时侯,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而取得权利。从此曹魏的朝政大权就落入了司马懿的手中,为以后司马炎以晋代魏、登基为帝奠定了基础。


后来司马懿去世,司马师则成了抚军大将军,接掌曹魏的军政大权,后又升为大将军。司马昭是司马炎的父亲,他和司马懿、司马师都对晋朝的建立做出了贡献,司马昭后来在曹魏也颇的人心,为司马炎称帝奠定基础。

那司马懿去世后,为什么权利不交给司马昭,而交给司马师呢?

司马懿把权利交给司马师不交给司马昭,因为在古代注重嫡庶长幼之分。司马师是司马昭的同母兄长,在这一点上,司马懿也会优先考虑把权利交给司马师的。


同时司马师很有能力,那时司马昭的能力还没有展现出来。司马师沉着坚强,颇有雄才大略。比如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他把机会告诉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昭是担心的整晚睡不着,而司马懿却平静的如平常一样。同时他也有很高的军事才能。比如他曾于新城之战中打败过东吴诸葛恪的大军。

当时司马氏虽然掌握了曹魏军政大权,但是还不是很稳固,因为曹魏朝廷中,还是有不少忠于曹氏反对司马氏的。面对这种局面,司马懿必须选择一个优秀的接班人。若能力、气魄等不足以应付当时的时局,不仅司马氏会失去权利,而且还会对司马氏有很大的灾难。


这个接班人的人选就是司马师,因为司马师比司马昭更适合。所以司马懿死后,把权利交给司马氏而不是司马昭。

司马师掌握权利后,他整肃纲纪,颇有功效,然而他毕竟是专权。故而受到魏帝和魏臣的反对,所以魏帝曹芳打算让夏侯玄等人发动政变,废了司马师。但是这个计划却被泄露,从而夏侯玄等人被杀,张皇后被废。

没多久,因为魏帝对司马师的猜忌,司马师于是就废了魏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然而不管谁为皇帝,司马师兄弟始终掌握着大权。后来司马师去师,谥号忠武。


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接掌权利,到司马炎继晋王位后,司马氏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经营,最终以晋代魏,司马炎称帝后,尊司马师为景帝,庙号世宗。


中孚鉴


在三国的历史上,老曹、老刘家以及老孙家斗得不可开交,但万万没有想到本来是三人斗地主,最后竟然司马家横插一脚,变成了四人打麻将,还直接被司马家给截胡了,老曹家完全就是给司马家做了嫁衣。后来,司马懿死后,为何将权力交给了司马师,而并非我们熟知的司马昭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一探究竟。

历史上魏国第四位皇帝曹髦在带兵诛杀司马昭的时候,说出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令司马昭这个大奸臣的名声大噪,可以说能够跟他的先祖曹操媲美。因此,很多人都是认为在司马懿众多的儿子中司马昭最为厉害。那么,为何在司马懿死后,没有将权力交给司马昭,而是司马师呢?

实际上,我们都错了。历史上真正的司马师比司马昭更狠、贡献更大,理应由司马师继承司马懿的大权。关于此事的具体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一是无论司马懿立长还是立贤,司马师都完胜司马昭。首先,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的嫡子,但是司马师更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按照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司马懿要选司马师。其次,司马师还非常优秀,无论带兵打仗,还是管理政事以及谋略都是佼佼者,他的才能都远胜司马昭。只是司马师比较低调,又英年早逝,而不为人知。



二是司马师比司马昭更狠。司马师早年迎娶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两人婚后育有五女。他们的结合虽然是政治联姻,但是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然而司马师早就有不臣之心,他担心暴露,对自己的妻子司马徽很是顾忌。于是乎,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司马徽毒杀。由此可见,他的心肠有多毒,这一点跟他老爸司马懿很像。

三是司马师比司马昭的功劳更大。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立下大功,事后被加封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在政变前夜,司马懿将计划告知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司马昭担心地整晚都睡不着觉,而司马师却像没事人一样,安然入睡,这就是差别。因此,司马懿很是看好自己的长子司马师。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司马师成为抚军大将军,就此接过了司马懿的大权,执掌魏国军政大权。随后,司马师既要对外抵御蜀国和东吴的进攻,对内还要平乱,排除异己。后来,由于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他患有眼疾。公元255年3月23日,司马师痛死于许昌,终年48岁。在司马师死后,他的弟弟司马昭接过了大权,完成他们司马家最后的事业。

总之,在司马懿死后,将大权交给长子司马师是实至名归,明智之举。只是司马师太短命,而司马昭在后世太出名,而让我们误以为司马昭更为优秀,更为适合。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历史上的司马昭,远比司马师出名,除了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父亲,还有一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这句俗语讲的大概就是弑魏帝曹髦,彻底控制了曹魏政权,掌权期间派邓艾灭蜀。

两兄弟实力相当,再则中国自古废长立幼乃取乱之道!聪明的司马懿怎会不知?所以司马师是唯一的继承人!司马懿选定司马师作为接班人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若论军政能力及历史地位,司马昭是远远不及司马师的。

司马懿一共生了九个儿子。司马懿要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只与一个人长期密谋,就是司马师。到了政变前的那一夜,司马懿把计划告诉了司马昭,那时的司马师听后就跟没什么事似的。而司马昭听后却吓得一夜没睡着,一身冷汗,紧张兮兮,坐卧不宁。司马懿由此认定大儿子司马师更有大将气度。

司马懿去世后,因高平陵政变留下的恶劣影响,实际上司马家执掌的政权非常不稳。司马师被任命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成为第一权臣。

司马师一步步对曹魏政权中央和地方的司马家族反对派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平定了淮南地区一系列叛乱,稳定了与蜀汉、孙吴的战线。加强了对内部的控制,先后废掉皇后张氏和齐王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震慑朝野,反对力量顿时鸦雀无声。

更重要的是,司马师完成了对曹魏元老力量第二代子弟,即红二代的思想改造,把他们紧密团结在司马家族的周围,司马氏的“大晋梦”成为新兴权贵的共同梦想,在事实上奠定了魏晋禅代的政治基础。

可惜在平定淮南文钦叛乱,文鸯带兵深夜攻击司马师,当时司马师正患眼疾,情况危急之下,眼珠崩出眼眶,公元255年,司马师死于许昌。由于没有儿子,临死前,他将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亲弟弟司马昭。

历史上司马师是有一儿,名叫司马攸,但其实司马攸也是司马昭的亲儿子,当初因司马师膝下无子,司马懿做主把司马攸过继给了司马师。但在古代,一旦过继给别家成为别人的嗣子,就和本家没有宗法上的关系了。尽管司马攸是司马昭血缘上的儿子,但是宗法上只能是他侄子。

司马昭接替哥哥任大将军后,对外西灭蜀国,南征东吴,基本荡定天下,对内,干掉曹髦,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后来他的儿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只不过是顺手摘掉早已经熟透了的果子而已。司马师是一个优秀的权谋家,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个将国家利益、革命大业看得高于一切的负责任的领导人,一个乱世中的英雄。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成天下之大功的司马师,没有来得及享天下之大位,只活了48岁。

司马昭执政后,因与哥哥感情深厚,一度要立司马师之子为世子,后来大臣劝谏,考虑到政权稳定,才改立司马炎。

后来,开创晋朝的晋武帝司马炎追谥司马师为景皇帝,算是对司马师一生功业的最好缅怀和评价。从分久必合的历史大趋势看,由三国分裂到晋朝统一,是历史的大潮流。司马师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推动了历史进步,最终为此献出生命。这也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吧。



執筆寫春鞦


有时候古人和古董是一个道理,古董要值钱关键得有故事,秦始皇穿过的草鞋如果能保存到现在,比一卡车香奈儿还要值钱。古人要出名也要有故事,比如说历史上有名的四大美女,每一个都有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故事做支撑。

司马师和司马昭也是一个道理,曹魏废帝高贵乡公估计也没想到他的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为司马昭打了副金字招牌,让司马昭成为晋之后最有名的乱臣贼子,虽然是恶名,但确实是出名。


司马师是谁,好多人都不知道,实际上司马昭在司马师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受气包”,在司马师面前就是一个“乖宝宝”。

司马师在魏晋革命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司马懿的嫡长子,如果不是司马师早死无后,皇位根本就轮不到司马昭一系来做。

奠定司马氏地位的高平陵之变,当时任中护军,掌管军官选拔任用的司马师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之大,他暗中笼络的三千死士是司马氏在政变中最大的支撑力量。连司马师的父亲司马懿都赞叹:“没想到我这个儿子这么有出息。”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司马懿:此子竟可也。

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是毫无疑问的第一继承人,掌权后为了震慑曹魏老臣,增加自己功业威望,司马师兴师伐吴,结果大败,想露脸,结果漏了屁股出来。事后,司马师虽然自我检讨过,但是真正挨板子,背黑锅的还是司马昭。


所以,在司马师活着的时候,司马昭根本就没有机会继承司马懿的位置,后来司马师在南征淮南时因病去世。司马昭也不是司马氏公认的继承人,只是由于司马师无子,后来过继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当时司马攸年纪尚小,而司马家威望最高的司马孚(司马懿之弟,司马师,司马昭之叔父)又一意要做曹魏的纯臣,司马昭才在军中继承司马师的权利。


醉美木渎


司马懿是曹丕和曹叡的顾命大臣,曹家对其有知遇之恩,可他却在公元249年1月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曹魏军政大权,位居人臣,一呼百应。

公元251年,司马懿老死,司马师继承父业,独揽大权,曹芳密谋除去司马师,但事情败露曹芳被废,司马氏兄弟威望日甚,权势熏天,司马师病逝后,司马昭继承兄爵位。

  • 司马懿 剧照

260年5月,高贵乡公曹髦喊出震铄古今的心酸之词“是可忍,孰不可忍!朕意已决,虽死何惧?”,亲率百余御林军和宦官迈出讨伐司马昭宫门的那一刻,就注定被杀的悲惨结局。

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公元264年,司马昭逼迫魏元帝封自己为晋王,加九锡大礼。至此,司马氏家族经历夺权、废立、弑君几件大事后累积了深厚的政治资本,为篡魏自立扫清了一切障碍。

司马懿死后,为何没有将权力交给司马昭,而交给了司马师呢?

司马师剧照

具体原因主要有如下五点:

一、司马懿共有九个儿子,嫡长子继承制是自西周以来基本的宗法制度,废长立幼就是取乱之道,聪明的司马懿怎会犯如此低级错误?

二、司马师无论带兵打仗、管理政事还是谋略都首屈一指,才能远胜司马昭,只是司马师比较低调,又英年早逝,而不为人知。

三、司马师杀戮果断,颇有司马懿当年风范,司马师娶曹魏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为妻,感情深笃并育有5个女儿,既使如此,司马师担心娇妻向曹魏告密自己的不臣之心,直接将24岁的老婆毒杀,此等心狠手辣却深受司马懿的赞许。

司马昭剧照

四、司马师遇事沉着、冷静,自有大将风度。高平陵之变前夜,司马懿把计划告诉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人,司马师听后谈定自若、沉思不语,缜密思考全部细节,司马昭却神色慌张,汗流浃背。

五、司马师未雨绸缪,居功至伟。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成功,主要依靠司马师早年豢养的3000死士,并且在行动过程中,司马师调度有方,领导有序,司马懿为此赞叹:“没想到我这个儿子这么有出息。”

可见,在司马懿眼中,司马师各项才能明显比司马昭高出一等,所以选拔了司马师,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司马懿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


美丽青春您真痘


因为司马师能力水平都比司马昭强。

高平陵之变前,当司马懿告诉司马师和司马昭自己计划后。司马昭紧张的一晚睡不着。而司马师泰然自若。第二天,司马师指挥若定,已经私养大批武士,令司马懿称奇。司马懿也多跟司马师单独商议军国大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