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神機妙算,當時天下大亂,為何不雄霸一方,而是居他人之下?

大人物701



諸葛亮神機妙算,這是縱覽諸葛亮的一生,得出的結論,說白了,若沒有諸葛亮再輔佐劉備時的精彩發揮,諸葛亮的評語不會那麼出彩。這時候,問題就來了,諸葛亮是再輔佐劉備後,通過一次次的出彩,來征服了大家的心。


而在諸葛亮還在隆中的時候,他的才能並沒有多少人看的出來,就連當時的荊州牧劉表都不怎麼看好諸葛亮,劉表召見諸葛亮,純粹是因為與諸葛亮的丈人黃承彥的關係,才見了他幾次,也說要給一些官職給諸葛亮,但這些官職都是非常小的官職。


沒人知道諸葛亮的才能,那在那個時候,有誰願意跟著諸葛亮呢?而且諸葛亮身邊都是什麼人?石廣元、孟公威、崔州平、徐庶、還有馬良和馬謖,那時候馬謖還小,都是一幫文人們,別說時在三國時期,放眼任何一個時期,哪有說雄霸一方的集團,都是一幫文人們呢?

這就是其中的一個關鍵點:1、諸葛亮有才識,但並未被人發現;2、諸葛亮因為沒有被人發現,所以沒有號召力;3、因為沒有號召力,所以,招呼不來一幫武將,4、沒有武將,自然就成不了事。

<strong>

水鏡先生對諸葛亮有這麼一句話:雖得其主,但不得其時。說的正是這個道理,諸葛亮出山時,雖輔佐了劉備,漢氏後裔,又有關於,張飛,趙雲協助,看似前途一片大號光明,隆中對也是格外的鼓舞人心,但當時的大環境並沒有“隆中對”想的那麼美好,北有曹操盤踞,江東有孫策/孫權兄弟,荊州有劉表,益州有劉璋,不說結局,就說當時,這幾位諸侯早就成了氣候,在這個時候,劉備與諸葛亮懷揣“隆中對”出山,真不是時候。有了劉備及關張趙,剛出山時,這些人還跌跌撞撞,敗多勝少,逼的不行了,後來與孫權聯盟,一起打曹。這還是有武將的情況下,倘若要是諸葛亮自己,別說雄霸一方了,走出隆中,剛宣佈起義,就被滅都有可能。


再加上諸葛亮雖然結識的人物都是水鏡先生啊,鳳雛啊這些大名人,但想當諸侯,想雄霸一方,得有家底啊,沒有利,誰願意跟著後面出生入死?而這些大名人自己過日子富裕,招兵買馬卻還差好幾個檔子,再加上,諸葛亮的出身本來就不顯赫,與曹操、孫權相比,差多了,沒有顯赫的出身,就不會有足夠的家底,沒有錢就無法招兵買馬,帶領弟兄們打仗。


所以,諸葛亮非常清楚自己有什麼,缺什麼,他從來就沒有想要自己當老大的心,他從一開始想的就是如何推銷自己,將自己擇一個良主,雖然後來一路走來,劉備和劉嬋逼的他快成一把手了,但他的心和他的能力,就是個謀士,頂多是高級謀士,高級參謀長的角色。


寒舍閱獨


關於這個問題我有這些看法,給大家分享一下。在當時的社會格局和時代背景下,諸葛亮為何不雄霸一方。我們知道成就一番大事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名正言順和自己為了目標而努力的奮鬥。那我們就從這幾個方面理性的分析一下:

天時: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不假,群雄逐鹿。當諸葛亮寫下《隆重對》說三分天下的對策之時,當時他27歲,當時的幾大勢力基本已經穩定,北方曹操已經滅了袁紹,統一北方。南方孫權以長江只險自守江東。當時也就荊州、益州兩地還未定。此時的諸葛亮太年輕,還是一個讀書人的角色,他將自己比作管仲、樂毅這一類的人,然而當時的人都對其不屑一顧,雖然天下大亂,但是對一個師出無名的年輕讀書人來講是在很艱難。

地利:如果諸葛亮要稱霸,一定也只能按照他自己規劃的《隆重對》去走,然而各方勢力都對荊州虎視眈眈,一個沒有啥實力的讀書人想在這裡面爭奪荊州,無疑是困難重重。如果這個時候其事,很有可能就被劉表扼殺在搖籃中,就算成了,荊州本來就是是非之地,曹操和孫權一直惦記著,很難穩定。

人和:要成就一番大事也,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團隊,一個好的團隊需要一個好的領導。一個好的領導不只是一個聰明人那麼簡單。首先這個人要求強大的號召力,大家願意為他搏命。(劉備因仁義獲得大家捨命追隨),諸葛亮的性格不太適合做大哥,他做人太謹慎、太苛刻、多疑。人至察則無徒啊,所以他對自己的定位也是隻軍師、丞相。

名正言順:在當時雖然各方都在起義,但是沒有人敢稱帝,因為漢朝的皇帝還在,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拿著衣帶詔打著匡扶漢室的口號,孫權此時也只是守著祖業,諸葛亮起兵可以說名不正、自然言不順,從而事不成。

最後一點也是最終要的一點,就是他自己從來沒有這個想法,從白帝城託孤和前後出師表可以看出,諸葛亮為了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縱然劉備在前面說了,如果阿斗可以扶持則扶持,如果不行可以取而代之,諸葛亮還是沒有取代劉禪。還為其北伐,最終也死在北伐的途中。

綜上諸葛亮要稱霸很艱難,重點是他自己也沒有這方面的想法,他自己個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個謀士、良臣,也正是如此我們今天才會如此崇拜和緬懷他。


頭家說史


劉表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在荊州也需要與地方豪強的蔡氏結為姻親,只有這樣才能割據一方。諸葛亮據說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司隸校尉在東漢是權力非常大的官職,號稱“三獨坐”,但是諸葛亮家世並不顯赫,雖然父輩也做過郡丞,代理太守等官職,但總的來說只能算是寒門地主。諸葛亮投靠劉表後,也努力的表現自己:比如與當地望族黃氏聯姻;比如以隱士自居,但又高調的宣揚自己“才比管樂”。但是,誰又會看得上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呢?不過,通過漢末最大的大嘴巴司馬徽,諸葛亮也獲得了一些名聲。



得勝影視開拓者


引言:

依照諸葛亮出山時的局勢,諸葛亮只能屈居人之下。原因有二,其一諸葛亮沒有讓人信服的身份和號召力,諸葛亮接觸的多是當地的飽學之士並沒有當地知名的武將;其二在當下的局勢中任何一方諸侯都不會給諸葛亮做強做大的機會。

諸葛亮沒有號召力

在三國時期想要成為一方諸侯,要麼出身世家、要麼需要長時間的經營。諸葛亮雖然出身於世家,但是其父在諸葛亮幼年時就已經去世了,在這樣的環境下,諸葛亮根本沒有號召力。

諸葛亮隱居在隆中,接觸的多是當地的保學之士,並沒有武力值較高的武將。所以即使諸葛亮豎起旗幟,也很難招募到有名望的武將輔助自己。如果一方諸侯只有謀士輔助,沒有武將輔助,那麼這樣的勢力在三國時期並不能長久地生存下去。

當下的時局不允許諸葛亮做強做大

諸葛亮出山時,各方諸侯已經形成氣候,如果諸葛亮在這時選擇樹立旗幟很難發展下去。諸葛亮出山時,曹操虎踞北方、孫權據守江東、劉璋佔據天府之國、劉表盤踞荊州,天下各諸侯勢力都處於巔峰時期,如果諸葛亮自己此時發育自己的勢力,那麼無異於引火自焚。有著皇叔身份的劉備奔波半生尚且依附在劉表之下,一個無名無份的諸葛亮,又怎能獨自豎起大旗。

總結:諸葛亮出山時,小股勢力已經被各方的大諸侯吞併了。各方諸侯不會給諸葛亮時間做強做大,而諸葛亮也沒有合適的旗號來招募軍隊。


感謝大家閱讀,個人觀點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國


鄙人認為,他不去逐鹿中原是受制於天時、地利、人和的侷限。難以成為創業之主。所以成為賢相才是他的佳選。具體分析如下:

1、天時不在,諸葛尚幼

首先,東漢末,王朝經歷極大的破壞,在內外交困,進入倒計時。但此時強大的國家機器,依舊高效兇狠。漢官威儀依舊是百姓心中的分量十足。

所以參與逐鹿,就必須託以漢名,而此時諸葛尚在年幼,新曆父喪,逃難到姨夫劉表治下的南陽郡,所以年幼悲苦,寄人籬下;缺乏威望和勢力的他,根本無法振臂起事。即便起事,也不過是劉表的前鋒而已。假設他再不託已漢名,那麼結果就是他的名字都不會出現在三國志裡了。

2、地利難覓、荊州四戰

其次,荊楚秀美,自古是四戰之地。所以劉表盤踞於此,就成為曹、孫無限覬覦的對象。

所以諸葛在此起事創業,不是讓劉表起殺心,就是被曹、袁拉攏。早早將自己置於危險中。他的一腔熱血,恐怕會成為袁、曹相鬥下,為劉表中立的潤滑劑。實在不是上佳之選,故此不如擇主而侍。

3、雄主萬一,諸葛多智

再次,軍閥兼併戰爭,都為統一而戰。弱肉強食中,只有萬中無一的雄主,才可堅持到最後的三國決賽,而諸葛的性格很顯然不似雄主,所以與其創業“競標”,不如跟著劉備搭臺唱戲,成為“瀕臨破產的劉氏小公司”股東,更易實現人生價值。這樣才佔盡三才,成就傳奇。





書生系


漢光武帝能夠奪取天下,靠的是地方豪強武裝的大力協助,所以在統一後給了豪強地主極大的政治權力(其實也是算是被迫的)。所以說,東漢是皇帝與豪強地主共治天下,豪強地主擁有大量的土地、人口及私人武裝,與中央政權相互制衡,互相依存。東漢末年,黃巾軍起,天下大亂,地方豪強紛紛擴充武裝,鎮壓起義,造成了地方豪強尾大不掉的態勢。

劉表雖然是漢室宗親,但是在荊州也需要與地方豪強的蔡氏結為姻親,只有這樣才能割據一方。諸葛亮據說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司隸校尉在東漢是權力非常大的官職,號稱“三獨坐”,但是諸葛亮家世並不顯赫,雖然父輩也做過郡丞,代理太守等官職,但總的來說只能算是寒門地主。諸葛亮投靠劉表後,也努力的表現自己:比如與當地望族黃氏聯姻;比如以隱士自居,但又高調的宣揚自己“才比管樂”。但是,誰又會看得上一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呢?不過,通過漢末最大的大嘴巴司馬徽,諸葛亮也獲得了一些名聲。

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珪,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郡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由此可見,諸葛亮出身並不顯赫,沒有足夠的家世,無法成為一方諸侯,就連被一方諸侯任用的機會都沒有。漢代的軍隊大多由招募而來,沒有一定的官職地位,以及足夠的財力,根本無法豢養一支虎狼之師,所以諸葛亮最好的出路就是出仕為他人效力。所以諸葛亮才需要努力的宣傳自己。

劉備屢戰屢敗,窮途末路之間,通過司馬徽,徐庶等人的宣揚,獲得了諸葛亮的消息。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做足了姿態,然後才獻上了隆中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也是諸葛亮達到個人成就的頂峰。自此之後,諸葛亮雖然輔佐劉備完成了三分天下的宏圖,但是無論再怎麼努力,也無法進一步突破。

漢末為大爭之世,英才輩出,諸葛亮雖然有才,但在這些人之中,並不能算得上突出。其次,劉備的崛起時間較晚,曹操、孫權既佔據天時,地利,又佔據人和,蜀中是劉備的唯一機會。蜀中地廣人稀,天然上就處於弱勢,再加上諸葛亮長於治國,短於治兵,面對人才濟濟的魏國,九出祁山均已失敗告終。《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陳壽對諸葛亮有精闢的分析,雖然略有貶低之意,但大部分還算客觀。

亮之素志,進欲龍驤虎視,苞括四海,退欲跨陵邊疆,震盪宇內。又自以為無身之日,則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國者,是以用兵不戢,屢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我們認識及瞭解諸葛亮,主要是通過《三國演義》,但是這本書是七分寫實的演義小說,同時因為宣揚劉氏正統,對劉備系統的人均進行了美化和拔高。其中以諸葛亮為甚,“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 是最真實的寫照。

所以,對於諸葛亮的評價和認識不能脫離東漢末的時代特色,愚以為,以諸葛亮的才能,只能當得起“治世之能臣”,遠遠達不到“亂世之梟雄”。


最後的守門人


諸葛亮在巜三國演義》中是被神化了的人物,遇到劉備如魚得水,有了棲身之地,沒有這個舞臺,他自己是難以施展報復的!天註定他是個謀士,儘管才高八斗,學腑五車,也不可能靠自己獨立地撐起一片天,他不是大奸大雄之人,只能輔佐君王,而不能成其為君王,他躬耕於南陽,他相接識的朋友圈子,以及他所處的水鏡集團就註定了他的人生走向!


素儉樸慈


如果諸葛亮早出生20年,興許他真的有那麼一絲絲機會,但是依然不大。

特別是在錯失了黃巾之亂,十常侍之亂,董卓之亂之後,基本上也就錯失了東漢末年創業打天下的機會。

最重要的是

諸葛亮沒錢沒地盤,更加沒有士族支持

光憑嘴炮打天下,那是不可能的

諸葛亮再怎麼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手下的士兵得有立足之地吧,得有猛將吧,得有錢糧支持吧。

諸葛亮就一茅草屋,開局一個破碗,你讓他打天下,你給他一本三國演義,他也未必有辦法呀。

別拿朱元璋和劉邦的開局來說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天下都定了大半了。


無心140102310


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但是不具備雄霸一方的條件,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第一個原因也是核心原因,是他的心態比較趨向於平和淡泊,沒有割據一方的慾望和野心,這和他的性格和從小接受的忠孝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現代社會很多人忠孝觀念比較淡薄,但是兩漢時期的基本國策之一就是以孝行天下,孝廉就是兩漢時期的產物,漢末很多文人受此影響,都心懷漢室,很多心懷不軌的軍閥都在名義上以漢獻帝為尊,這樣才能在漢末立足,袁術就是個反面的例子,而諸葛亮作為一個接受傳統忠孝教育的文士,對於漢室的忠心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是他不具備割據一方的諸侯所擁有的心機與手段,這些東西他都懂,但願不願意去用卻是另外一回事,諸葛一身唯謹慎,從子午谷奇謀就可以看出來,諸葛沒有一個諸侯所具備的狠辣與決斷,畢竟魏延的計策一旦成功收益很大,失敗了損失也不大,但是諸葛亮捨不得,這隻能說明他是個好領導,但一定不是一個好諸侯,原因你們大家都懂得!

最後是他長大出道的時候,天下大勢已經比較明朗,他無病無權,也沒有任何的影響力,靠自己才智博出的那點名氣幫不了他太多,最後只能依附有名望和影響力,但勢窮力孤的劉備,靠劉備來實現自己的理想;

所以,結合以上幾點來看,諸葛亮是不具備割據一方的條件的;


大馬哈劉805


文臣武將

1 諸葛亮是文臣,是軍師!武力可不行!

2 雄霸一方需要資本,諸葛亮即沒有富甲一方,又不是王公世族,手下也沒有大將,拿什麼號召起事,雄霸一方?

3 劉備和曹操,都善於統帥指揮,簡單說就是用人,而且他們都有家族背景,才能號召群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