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斗赢八爷党,历史上的雍正是怎么样一步步整垮老八胤禩的?

青灯问史


康熙朝晚年,康熙皇帝的众位皇子为了争夺皇位,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大戏。最终,康熙皇帝的皇四子胤禛成为了最后的赢家,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在康熙皇帝去世后,由其继承大统,登上了皇位,这便是后来的雍正皇帝。

然而,伴随着雍正皇帝的登基,那些参与了“九子夺嫡”的其他康熙皇子们,也随之迎来了“噩梦”,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雍正极为残忍的报复与清算。在这其中,八阿哥胤禩的结局无疑是最为悲惨的。

雍正四年(1726年),胤禩被雍正议罪圈禁,不久后便被折磨致死,而其更是被削宗夺爵、逐出宗室,就连其与其子弘旺的名字都被改为了“阿其那”与“菩萨保”,以示羞辱。而在更早之前,胤禩的嫡福晋郭络罗氏连同其整个家族的势力,也遭到了雍正毁灭性的打击。可以说,在雍正的打压与迫害之下,胤禩已然是家破人亡。

胤禩的结局不仅昭显了当时康熙皇子之间,因为皇位的争夺,兄弟之间剑拔弩张、势同水火的交恶关系,同时无疑也印证了那句“无情最是帝王家”。


八阿哥胤禩,雍正在“九子夺嫡”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政敌。

八阿哥胤禩,生母是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出身非常的卑微。

实际上,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内务府包衣的出身,与良妃卫氏相比,也仅仅是“五十步笑百步”,并没有高到那里去。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乌雅氏的“运气”实在是比卫氏好太多了,她先后为康熙生下了三男三女,并且还位列“惠宜德荣”这“四妃”之列。特别是她在生下雍正后的第二年就被封为了“德嫔”,比起诞育胤禩近二十年后,才获得康熙册封的卫氏,乌雅氏确实“幸运”了不少。

然而,卑贱的出身并没有让八阿哥胤禩自暴自弃,反而是更加激励了其渴望出人头地的斗志。

一方面,他努力提升个人的能力,使其成为所有康熙皇子中,公认的办事能力最强的一位,以至于后来登基的雍正,对其能力都非常的钦佩。

“胤禩为人聪明强干,才具优裕,朕深知其能办大事。”

另一方面,则是胤禩谦逊、和善的性格,赢得了其他皇子以及众多王公贵胄和朝中大臣的欣赏与支持。

参与“九子夺嫡”的众位皇子中,大阿哥胤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都与其关系十分交好;而在外臣之中,以佟国维、鄂伦岱等人为首的佟佳氏家族,以纳兰揆叙为首的叶赫那拉氏家族,以阿灵阿为首的钮祜禄氏家族,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背后的安亲王岳乐家族,以及“满洲首席大学士”马齐、户部尚书王鸿绪等一众在朝中有着颇高声望与影响力的官员,也都站在了八阿哥胤禩一边。

由此可见,八阿哥胤禩这面,可谓是兵强马壮,实力出众。

结果,正是因为八阿哥胤禩过高的“人气”,以及其表现出来的对于皇位的强烈觊觎之心,引得了康熙的极度厌恶与反感。

特别是在康熙皇帝“一废皇太子”期间,胤禩等人表现过于活跃,在康熙皇帝尚存有对于太子胤礽眷顾的时候,就迫切的希望将其彻底除掉,使得康熙极度不满。

在这之后,朝臣们更是公然与康熙唱反调,企图阻止康熙复立胤礽的想法,而让其改立八阿哥胤禩,这也直接让康熙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与不安全感。至此,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地位,被大打折扣。

而在康熙“二废皇太子”之后,胤禩又因为疏漏,导致了“毙鹰事件”的发生,让康熙为之震怒,当众说出“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这样绝情之语,并且停掉了胤禩的全部俸银和禄米,让其自生自灭,足可见此时康熙心中的气愤之情。

尽管在这之后,康熙皇帝主动撤掉了对胤禩的处罚,并且依然保留了其贝勒的爵位,但经历此事之后,胤禩便再无登上皇位的可能,彻底从皇位争夺中出局了。

可是,八阿哥胤禩并没有就此选择沉默、淡出朝堂,而是换了一种方式,用支持十四阿哥胤禵争夺皇位的方式,继续活跃在“九子夺嫡”的舞台上。

实际上,八阿哥胤禩,或者说整个“八爷党”集团将胤禵推举为利益代言人与皇位争夺者,实际上也是一种必然。

在当时的“八爷党”集团中,八阿哥胤禩失去了夺位资格,九阿哥胤禟热衷于积累财富,十阿哥胤䄉生则是性耿直且不善于权谋,相比之下,十四阿哥胤禵确实是唯一合适的人选。况且胤禵自身条件和能力也是非常的出众,对此,九阿哥胤禟就曾评价胤禵:

“十四阿哥聪明绝顶,才德双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至此,十四阿哥胤禵正式开启了角逐皇位之路,而八阿哥胤禩等人则给予了其极为重要的支持。特别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让其带兵前往西北平叛,胤禵也去了最终的胜利,在这其中,八阿哥胤禩等人可谓是出力不少。

纵观这个“九子夺嫡”期间,八阿哥胤禩无论是自己直接参与夺位,还是帮助十四阿哥胤禵角逐皇位,其表现都是非常的活跃,并且在这其中不断施展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并且积极扩充着政治支持势力。

然而,伴随着康熙的去世以及雍正的登基,此时的胤禩必然成为雍正的眼中钉,肉中刺,雍正必然不会容他存在以威胁自身的统治地位。胤禩的悲惨的结局,从这一刻起也就彻底的注定了。


步步为营,循序渐进,雍正开启了对于胤禩及其政治集团的打压与清算。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刚刚登上皇位的雍正,“出人意料”的将胤禩晋封为廉亲王,而终康熙一朝,胤禩的爵位仅仅是贝勒,雍正此举可谓是“越级晋封”。不仅如此,雍正还将其委以“总理大臣”的职务,并安排其署理理藩院以及工部的事务,兄弟二人也由此进入了一段非常难得而又短暂的“蜜月期”。

然而,雍正此举并不是出于“真心”,他所做的一切都仅仅是为了稳定局势而已。

一来,雍正在“九子夺嫡”期间一直奉行“争是不争,不争是争”的策略,并没有雄厚的外部支持力量。相反胤禩这面则是势力庞大,党羽众多。此时的雍正,恰恰是希望借由胤禩的力量,继续保持政局的稳定以及各项事务能够正常稳定的开展。

二来,雍正与胤禩在“九子夺嫡”中的竞争关系是人尽皆知的,雍正对于胤禩的晋封以及重用,昭显的是雍正的帝王胸怀,这也是做给朝中臣子以及雍正曾经的反对者来看的,以此来安抚与延揽人心。

三来,帝王更迭,此时的朝局并不稳定,同时康熙朝晚年所积累的一系列凋敝之状,也不允许雍正现在就对胤禩等人动手,雍正实际上也是在通过此举争取时间,尽快将皇位予以稳固。

当然,也有人看穿了雍正这样的“腹黑”想法,这个人便是胤禩的嫡福晋,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郭络罗氏。就在所有朝臣都在向胤禩表示祝贺的时候,只有郭络罗氏表示出了极度的担忧。

“有何喜可贺?恐不能保此首领耳!”

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郭络罗氏所预料的一样,很快,雍正就开始动手了。

首先,雍正打掉了胤禩的羽翼,从内部瓦解“八爷党”集团的核心势力。

雍正登基后,将远在西北统兵的十四阿哥胤禵调回京城,剥夺其兵权,进而将其发配至遵化看守皇陵,同时派人严密监控,实际上这就是将胤禵软禁了起来。并且,在康熙朝晚年,与胤禵等人关系非常“暧昧”的三阿哥胤祉,也一同被雍正发配去看守皇陵,加以管控。

紧跟着,雍正以“遵循旧制”为名,打着“宗室王公前往前线督军”的旗号,将八阿哥胤禩最为重要智囊,同时也是“八爷党”集团内部“财神爷”的九阿哥胤禟派往了西北,使其与京城远隔千山万水。

之后,雍正又以抗旨不尊,并且对雍正大不敬为由,将十阿哥胤䄉予以了圈禁。

至此,当年所有扶保、拥立胤禩的康熙皇子,皆遭到了雍正的处置,在京城内,胤禩则彻底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其次,雍正着手削减胤禩的影响力。

此时的雍正,已经逐渐开始揭下了其对于胤禩“和善”的伪装,取而代之的是经常性的羞辱与责罚。

前文中所说的是十阿哥胤䄉被雍正议罪圈禁,实际上就是雍正安排八阿哥胤禩亲自审理的。雍正此举,无疑是在挑拨胤禩与其党羽和支持者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败坏胤禩的形象,从而达成雍正削弱其影响力的目的。而整个审判十阿哥的过程,对于胤禩来说,本就是一场巨大的煎熬,其也承担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

不仅如此,自雍正二年(1724年)开始,特别是年羹尧率兵平定了西北罗卜藏丹津的叛乱,雍正皇位彻底稳固之后,雍正经常性的当众训斥和羞辱胤禩,甚至还有过让其在殿外跪等一夜的情况。

这些都是雍正不断贬低胤禩形象和地位的手段,而其目的也是要让胤禩曾经的支持者,在面对如此屈辱的情况下,放弃对于胤禩的支持。

再次,雍正着手打压胤禩的“铁杆”支持者。

对于“九子夺嫡”时期,八阿哥胤禩最为重要的两位支持者,阿灵阿以及纳兰揆叙,即便是此时这二人已经去世,雍正也不打算放过二人,并且在其墓碑上进行了羞辱,他将阿灵阿的墓碑改为“不臣不弟暴悍贪庸阿灵阿之墓”,将揆叙之墓改为“不忠不孝阴险柔佞揆叙之墓”。

这个时候依然支持胤禩的鄂伦岱以及阿灵阿之子阿尔松阿,雍正也予以了清算和打压,最终也将这二人处死。

至于八阿哥胤禩嫡福晋郭络罗氏所在的安亲王家族,纵使其为王公贵胄,雍正也还是下了死手。郭络罗氏的舅舅吴尔占等人被革去黄带子,由宗人府除名。至于郭络罗氏本人,雍正则采取了更为决绝的方式。

“令允禩之妻自尽,焚尸扬灰。”

而伴随着雍正的“铁腕”政策, 曾经势力庞大的“八爷党”集团,就这样彻底覆亡了。

终于,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的皇位已然稳固,并且他已经将八阿哥胤禩曾经的支持力量彻底瓦解后,于是雍正开始了他对于胤禩的最后清算。

胤禩被雍正定下了四十条大罪,不仅被削宗夺爵、革除黄带子,还被治罪圈禁、折磨致死,他的名字也被改为了“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为“菩萨保”。

直至五十多年后的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以胤禩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

雍正与胤禩之间几十年的恩怨情仇,至此也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


雍亲王府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八爷党从夺嫡之日起就和老四开始斗法,直到雍正登基,后来因为雍正设计,老八钻进了逼宫的笼子,被迫被雍正拿下,并奉赠“阿其那”,就是狗的意思。

和正史相比,老八的结局是一样的,过程却不一样,正史当然不比电视剧精彩,但是其间也充满着权力的游戏。这回,我们来看看正史中,老八允禩是怎么一步步被雍正整垮的。

而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清楚雍正时代的密探政治有多厉害。这种从明朝遗留下来的东西因为特别适合独裁和专职而被皇帝们青睐不已,明朝锦衣卫,东厂西厂就是密探机构。而到了大清朝,名义上已经不存在这些机构了,但是事实上,密探还在大范围的存在,但是比明朝构建得更巧妙罢了。

密探无处不在,有一则故事说明之:有个叫王云锦的官员有一天在家中打麻将,打到半途结果不见了一颗麻将子,只好扫兴作罢。第二天,雍正皇帝问王云锦,你昨日在家都干了些什么。王云锦害怕,就如实说了打麻将的情况。雍正呵呵一笑说:你丢的是不是这颗麻将?见雍正拿出的麻将正是自己丢失的那一颗,王云锦吓得赶紧跪下了。雍正却笑着说,你不欺朕,朕不怪你。于是将麻将子还给了王云锦。

正是因为密探的存在,雍正时代的官员们都不敢胡作非为,尤其是大官僚。比如总理王大臣老八允禩,怡亲王十三爷允详,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等,都被雍正的密探随时监视着。

而在此时,有一则谣言传开,大意是:雍正篡改了康熙留下的诏书,将本来传位于老十四的诏书被雍正改为传位老四。很显然,这则谣言主要来自于那些对雍正的反对者,但是,多疑的雍正却把这种情绪锁定在老八的身上,尽管,他的密探没有获得任何蛛丝马迹。

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老八被封为了廉亲王。当一些臣僚们对他表示祝贺的时候,老八说:

何喜之有?我头不知落于何日。

老八的这番话被密探一字不漏的传给了雍正。疑心异常的雍正并因此怀疑谣言的根源就是老八这里。但是他还是决定再看看老八的反应。并嘱咐密探要时刻监视着老八。而雍正则通过派老八差使来窥视他。

第一件事情就是当先帝山陵的工程监管。

老八其实一直很尽心,他知道雍正比较节约,就尽可能压缩预算支出,比如转运红土,都不从北京运,只使用本地的红土。但是这件事却被雍正说成了以下的言语。

怠慢先帝的工程,偷工减料,是想让朕蒙受不孝的恶名吗?

老八因此受到雍正的谴责。

第二件事,雍正又派老八管理上驷院,就是牧场马匹。

因为牧场有很多价值不大的马匹,于是老八就打算缩减马匹的数量。但是这次雍正说:

是说先帝的做法太奢侈了吗?如果发生大事,再多的马匹也不算多。

第三件事,雍正命令老八整饬内务府的人事。

这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情,处理不好,会造人埋怨。老八最初的计划被雍正斥责太过宽松,真正大刀阔斧的改革后呢,又发生一大批人聚众骚乱,骚乱平息后,雍正怀疑是老八故意导演的一出闹剧。这场骚乱让老八很灰心,所以无论雍正怎么责问都直管说是自己的不是,后经雍正的调查,这件事情的确与老八没有多大关系。既然与老八没有关系,那就是皇帝的错了,这怎么行呢。因此,老八被剥夺了亲王的爵位。雍正的这种逻辑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第四件事,因为要考录先帝的事迹,雍正命令老八上交康熙赐给他的诏书和宸翰等。

但是老八说家人误烧了,拒不上交。因为这些宸翰和诏书中,有何太子的往来书信以及康熙训斥老八的语句,老八认为这些材料要是被写进了历史于己不利,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上交,并发誓说:天地明察,我绝无虚言。我若虚言,一家俱死。

雍正大怒说:

一家啊,说得好。清朝从天子到皇族不是一家人吗?可见你是诅咒我朝灭亡,宗性之内怎么容此人。

于是,老八被削去宗籍,贬为一介平民。贬为了平民还不够,他被单独圈禁在宗人府专设的单间里面。

老八圈禁后说:自己本来食欲就不好,也好,现在能吃多少就吃多少。日日保重身体,能活多久就好好活着。只要不杀我,无论多艰难,也要活下去给你们看。

雍正听到这话后怒不可遏。说:

这人已非皇族,一介平民,因为允禩的名字都会给其他皇族带来麻烦,因为不配。让他自己给自己取一个名字吧。

传旨的人传达给老八后,老八说:那就叫—“狗”吧。

雍正说:好,就叫他狗。

于是,雍正在剥夺了老八皇子身份,勋爵身份,贬为平民之后,还剥夺了他允禩的名字,实行了赤裸裸的尊严的剥夺。

从此,老八就叫阿其那,被圈禁病死。

回答资料来源:《雍正帝》 宫崎市定(日本)著 ,影视剧《雍正王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