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沒實現興復漢室?

用戶6502379185851


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對魏國進行了六次軍事行動,也就是六出祁山,但是都以失敗而告終,興復漢室的願望最終也落空。

究其失敗的原因,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蜀國國力弱

在魏、蜀、吳三國中蜀國的國力最弱。

  1. 當時魏國人口約440萬,吳國約230萬,而蜀國只有100萬左右,在古代人口的數量往往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強弱,畢竟人口眾多兵源就多,國家的各項收入也多。
  2. 三國當中蜀國面積最小,而且很多還是不毛之地,毒瘴橫行,可耕種的面積少,產糧自然就少,這就導致無法長期供應軍隊作戰。諸葛亮六次北伐,很多都是因為糧草不足而被迫撤軍。

二、官僚機構臃腫

蜀漢本身人口最少,但是官吏的數量卻是同時期東吳的兩倍,這就導致官僚機構臃腫,辦事效率低下,甚至很多官員混吃等死的局面,浪費本就不多的國家資源。

三、內鬥嚴重

劉備入主成都之後,益州便形成了三大勢力,分別是最早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人,如關羽、張飛、趙雲等,其次是荊州人士組成的集團,最後就是益州本土的士族集團,劉備在時就曾鎮壓過當地的士族門閥,也和本土士族聯姻,不過三個派系之間的明爭暗鬥從來沒停過,互相掣肘,內耗嚴重。

四、缺乏人才

俗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話充分反映了當時的蜀國缺乏人才,尤其是缺乏軍事人才的尷尬局面,關羽、張飛等老將亡故之後能拿的出手的將領寥寥無幾,反觀魏國卻是名將輩出。再加上諸葛亮事必躬親,更無法讓人才得到提拔和發覺。

五、蜀漢經營時間短

在赤壁之戰前,曹操基本上統一了北方,而孫權從哥哥孫策手上接管江東也已經有一段時間,但這時的劉備卻如同喪家之犬,寄人籬下。等到入主成都之後,一切都要重新開始,穩固自己的底盤。和曹魏、東吳比起來經營的時間太短,導致底子太薄。

六、守成意識嚴重

自古蜀地易守難攻,雖然危險小,但是這也導致進取意識不足,偏安一隅,連漢高祖劉邦在做漢王的時候都有過醉生夢死的時候,其他人也大多如此,只想著快活一時是一時。

綜上所述,諸葛亮想要復興漢室幾乎是不可能的,而能做的只是以攻代守,儘可能延續蜀漢的生命。


海洋望星空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東漢之後,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各自爭雄,都想統一中國。三國當中,蜀國綜合實力最弱,魏國最強。劉備諸葛亮一心想再造兩漢的強盛局面,可以事與願違,劉備稱帝不久,兵敗而死,諸葛亮臨危受難,六出祁山,徒勞無功,病死五丈原之後,復興漢室的幻想再一次破滅。按理說劉備死後的的蜀國由諸葛亮獨掌朝權,為什麼仍然沒有復興漢室?其實不然。首先,從領土大小和地理優勢上講,蜀國地小而有閒可守,魏國地大人眾,卻兩面受敵,東晉之前的吳國地區雖貧弱也有三江之險,所以說三國的從地理優勢上講,三國勢均力敵。其二,從最好領導人的素養上講,曹操能文能武,廣納賢才,政治上高瞻遠矚,劉備寬仁大度,與諸葛亮同心同德,孫權也是知人善任,賞罰分明,三者除了曹操略優但又早逝,繼位者曹丕,也算稱職,所以這方面也是勢均力敵。其三,從政權組織上,三國都有著優良的團隊,畢竟都是剛剛從東漢軍閥末年的混戰中脫穎而出的,戰鬥執行力都很強,這方面也算是勢均力敵。三國政權建立於同一時期,誰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迅速的走向腐敗而給別人以可乘之機,所以說,在三國的前兩代統治者時期,註定了三國相互制衡,長期鼎足的局面,決不可能走向統一。其四,從人才選拔儲備上,曹操是唯才是舉,到這種唯才是舉的優點是團隊整體戰鬥力有保證,缺點就是人才的忠誠度不高,劉備諸葛亮選人的標準是德在才先,這種缺點是團隊的忠誠度高,但後期團隊的戰鬥力不足,孫權用人德才兼收,但用人不盡其材,不敢大膽地委任呂蒙陸遜等人,歸根結底三國真正的較量不是拼當前,而是拼未來,未來誰擁有的人才多,誰就能取勝。從這點分析,依然吳蜀兩國地狹人少,經濟文化發展水平低,自然產才不足,再加上吳蜀兩國用人比較挑剔,自然後備人才不足,而魏國地處北方的黃河流域,是中國當時的經濟文化中心,底蘊深厚,產才又多,唯才是舉,自然魏國後備人才濟濟,將來統一三國的肯定是魏國團隊,至於統一後,掌權者是誰,那就說不定了。最後歷史也證明了,劉備和關張龐統法正死後的,諸葛亮接手的是一個內憂外患的蜀國,朝中無人,領導昏庸,諸葛亮縱有奇才,也只能是以攻為守,保全蜀國不滅而已,諸葛亮死後,又不能提拔出一批新秀,姜維等輩才不及諸葛亮,蜀國滅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了。諸葛亮實現復興漢室的夢想,從此徹底的破滅了。



樂天知命人


這個道理很簡單,歷史上除了漢高祖在能從蜀地,暗度陳倉,殺到漢中,在與項羽爭霸過程中取得了天下,還有沒有相同的案例?


相同的地點,暗度陳倉這種計謀也只有用一次。除此之外就得拼硬實力了。

劉備的起家

實際上從劉備的起家到衰敗,與東吳都有著極大的關係。雖然當時在隆中,諸葛亮與劉備制了三分天下的戰略,但是實際上如何實現,當時是沒有具體方案。只能在荊州隴人心,擴大影響力。

而赤壁一戰,東吳為了抵抗曹操的入侵,與劉備結盟,讓劉備有了更大政治舞臺,而且接收了劉表的小部分軍隊,在荊州有相當高的人氣。經過赤壁一戰,孫劉聯軍取得了勝利,而且劉備趁雙方打得你死我活的時候,擴大了地盤,佔領荊州南部三郡。東吳只能默認了這種結果,戰後,東吳還是擔心曹操捲土重來,必須還得依靠孫劉聯盟,所以,孫權還把妹子嫁給了劉備。


而劉備不但沒有收斂行為,反而變本加厲以同盟和妹夫的身份借到了荊州南郡(在魯肅做了大量的工作,才能成功)。實現了打通進攻益州的通道。實現了在隆中的戰略目標:三國鼎立。


即使後來,劉備取了益州,蜀國進入鼎盛時期,這個時候從綜合國力而言,三國之中還是最差的一位。這時,孫權開始發難,欲討回荊州。

蜀的盛極必衰的過程

一方面當時劉備也承諾了取得了益州就歸還荊州。

另一方面,駐守荊州的關羽經常與東吳搞摩擦,沒有處理好與東吳的關係。

所以,在關羽進攻樊城,劉備在漢中與曹操打仗,讓曹操感到了威協。所以,魏吳開始聯手,東吳本來也咽不下這口氣,很快就達成共識,東吳趁關羽攻打樊城時,偷襲了荊州,斷了關羽後路,並且誅殺關羽成功。不僅把劉備所佔的所有荊州地盤全部收回,而且上庸的蜀將也被 近投了曹操。此消彼長,蜀的國力更弱了。

加上兩年後,劉備伐吳,夷陵一戰,損失大半兵力,整個有生力量更加被削弱。在劉備死後,蜀國已經開始走向衰弱。

實力不夠,諸葛亮也無力迴天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掌管大局。採取了種種修生養息的措施,平定民少數民族的叛亂,讓國力逐漸恢復,但短期內無法達到強盛時期的國力。


最強大的是魏,其次是吳,最弱小的是蜀。如果拿領土來比較的話,

魏的領土包括幽州、冀州、青州、幷州、徐州、兗州、豫州、司州(洛陽一帶)、雍州(關中和隴右)、涼州以上十個州;

吳的領土包括揚州、荊州和交州這三個州(其中揚州和荊州與魏分割所有);

蜀的領土只有益州這一個州。

拿人口來比較的話,蜀當時的人口有28萬戶、94萬人(《蜀書·後主傳》裴注引王隱《蜀記》);

吳當時的人口有52.3萬戶、230萬人(《吳書·三嗣主傳》裴注引《晉陽秋》);

與蜀吳相比,魏的人口有66萬戶、443萬人(此數字是從《後漢書·郡國志》注引《帝王世記》中記載的魏滅蜀時的總人口中減去前述蜀的人口得來的)。吳的人口是魏的一半,蜀更少,只有吳的一半。


諸葛亮北伐

諸葛亮在實現了與吳重修舊好和完成了南方平定之後,於建興六年(228)正月,終於開始了他消滅曹魏恢復中原的北伐。對於以漢王朝正統繼承者自居的蜀來說,國家的至高使命就是消滅篡權者魏,為達到這個目的,無論付出多大的犧牲也在所不辭。

諸葛亮從前一年起就率軍進駐漢中,開始進行周到細緻的準備。想當年漢高祖劉邦也正是從漢中進軍中原,消滅了項羽取得了天下。對繼承了劉備遺志的諸葛亮來說,最大的心願就是再現漢王朝的輝煌歷史。在與吳的同盟關係上諸葛亮不惜做出讓步,也正是為了北伐的成功。臨行前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疏的《出師表》裡,明確記述了北伐的目的就是要“興復漢室,遷於舊都”。

很可惜,街亭失守,前功盡棄, 一切努力都白費了。斬了一個馬謖不了了之。

此外,沿漢水東下雖然可以到達荊州,但是途中要經過上庸,駐守上庸的孟達已經投靠了魏。諸葛亮這時寫信給孟達,勸說他再次歸順於蜀。曹丕死後,孟達對自己的前途感到不安,對諸葛亮的話很動心。可是,這些都被司馬懿覺察到了,他派人殺了孟達,使諸葛亮的計劃還沒開始就受到了挫折。


一方面,魏國有了司馬懿這位軍事天才在與之抗衡,諸葛亮始終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局部戰爭各有勝負。諸葛亮與司馬懿在上邽對峙,大破魏軍,獲首級三千。六月,諸葛亮糧盡退軍,司馬懿派張郃追擊,張郃戰死。張郃的死也算是替馬謖報了仇。


再次回到綜合國力,從成都到漢中,路途遙遠,糧草運輸不方便,而且蜀國老百姓經過連年的戰爭,已經不堪重負。所以才出現李嚴籌糧不利,諸葛亮最後的努力付之東流,即使這一次李嚴籌糧成功,諸葛亮也未必能成功。

實在是沒錢,耗不起,這是北伐失敗是了重要的原因。

鑑於前面幾次北伐都因糧草供給不足而失敗,諸葛亮在此後的兩年時間裡,勸農講武,積極備戰。建興十二年(234)二月,諸葛亮調集十萬大軍,由褒斜道再次北伐。諸葛亮到達郿縣後,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設營。這次諸葛亮不僅使用了木牛、流馬運送兵糧,還在五丈原一帶分兵屯田,作長久之計。

但因司馬懿採取固守不出的戰術,就一個字“耗”。無論諸葛亮用什麼手段都不濟於事。

雙方對峙百餘日沒有結果。到了八月,諸葛亮終因積勞成疾病死於軍中。終年五十四歲。

民心散、知識份子對恢復漢室不再熱情

對於蜀來說,更為不幸的是不僅來自北方的名士不盡力配合,就連蜀本地的知識分子也對蜀的前途持冷淡態度,甚至對魏更有好感。

蜀的學問中心在位於成都東北部的廣漢郡。其特徵是盛行讖緯,也就是預言之學。

廣漢是近年發現的一種獨特的青銅器文化三星堆文化的所在地,可以想象,這種古代獨特的文化在這一地區被中國化,儒教廣泛普及之後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得到繼承,形成了重視預言的風氣。

到了後漢時代,廣漢的讖緯學者也一直層出不窮。對劉璋之父劉焉說蜀地有皇帝之氣的,也是廣漢學者董扶。另外,名聲稍次於董扶的還有周舒。

周舒在解釋“代漢者,當塗高也”這句《春秋緯》中的預言時說,“當塗高”就是指魏,他的話在鄉黨學者裡引起反響。與董扶齊名的還有任安,任安的弟子杜瓊也說:“自漢已來,名官盡言曹(現在日語中還有“法曹”一詞)。吏言屬曹,卒言侍曹,此殆天意也。”他們不惜牽強附會,認為這都是曹氏要取代天下的預兆。

當時蜀國學問最高的大學者譙周就是杜瓊的弟子。譙周效仿老師杜瓊解釋說:“先主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禪,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意思就是說劉備和劉禪,從名字上就能看出,就是“準備禪讓”,暗示蜀將被魏所取代。

最後勸後主投降的人正這位知識份子譙周。所以內部不和諧,也是諸葛亮北伐失敗的另一個原因。


國內ERP專題


劉備在世階段,諸葛亮是輔助,行參謀之職,無決策之權。這個階段就不說了。

劉備去世,諸葛亮主政蜀漢,大權在握。然時勢已變,天下格局初穩,雖強力為之,但已迴天無力了!

一、諸葛亮自身的情況

1.“興復漢室”是他一直的志願。這也是他和劉備根本上的不同之處。

劉備是拿“興復漢室”當“幌子”,時機一到就自己當了皇帝。

諸葛亮卻始終“不忘初心”,蜀漢政權並不是他的終點。這也是為什麼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原因。

2.諸葛亮一生謹慎,事必躬親,不能放權。勞累不說,關鍵是一不利人才發現和培養,二挫傷了一些人的積極性。可以說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諸葛亮責任很大。

3.沒有解決好國內的派系紛爭,也沒有做好國內的思想動員,整合力量統一方向。以致整個“北伐”成了自己的“獨角戲”。尤其是沒有真正獲得劉禪的支持!

二、蜀漢政權內部。

1.蜀漢政權系外來政權,且立國尚短,又經“失荊州”、“敗夷陵”兩次重挫,國力嚴重受損。

2.派系紛爭嚴重,“荊州派”、“本土派”、還有劉備的老班底一派。劉備在世尚能鎮住,劉備死後立時顯現。

3.劉禪,守成之主,非開拓之君。對於“興復漢室”並不感冒!相比而言,他更關心現有政權的穩定!自己位置的穩定!

對於諸葛亮所為,劉禪肯定是不滿意的,限於種種考慮,只能聽之任之罷了!

4.蜀中自古天府之國,物產豐富,自給自足,人心思安,根本就沒有徵戰天下之慾望。遑論“興復漢室”?因此,群臣、軍隊、百姓,均無戰心!

且越到後來,由於連續的“北伐”導致民生凋敝,國力越發不濟,國內怨聲載道……

三、外部形勢

1.曹魏已統一北方,地廣人眾,實力雄厚;曹氏征戰多年,兵多將廣,樹大根深,素有一統天下之雄心。

2.東吳三代經營,人心歸附,根基穩固,且主明臣賢,人才輩出,時時虎視天下,伺機待動。

由上分析可知,諸葛亮如此內外交困之境,豈能成功!“興復漢室”豈能成功!





天地過客1971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也。我們經過後面的故事,可以看出諸葛亮有本事一統天下的,只不過以下幾點原因致使諸葛亮最終不能北伐成功,回覆漢室。

蜀國的內因:

一、失去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著急奪荊州大敗,蜀軍由盛轉衰,也失去了隆中對策時兩路北伐的先天條件。

二、戰爭勞命傷財:蜀國失去荊州後,經濟只靠益州一地,而連年的戰爭,東伐孫權、南征孟獲、數次北伐,導致國庫空虛,百姓困苦。

三、用人錯誤:諸葛亮一開始選錯人才,用沒有實戰經驗的馬謖守街亭,相反沒有任用魏延之策,偷襲魏國後方長安,錯過了第一次北伐攻克魏國的機會。

四、內部政權分裂:蜀國內部看似風平浪靜,但是荊州派(諸葛亮)、東州派(法正、李嚴)、益州派(李恢、黃權)幾個派系明爭暗鬥,又有孟達反叛、南王叛亂等事令諸葛亮首尾難顧。

五、人才缺少:諸葛亮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就是沒有培養蜀國的人才梯隊,關羽、張飛、趙雲等人死後,蜀國後期人才凋零,正所謂蜀中無大將,廖華作先鋒。

外部環境的原因:

一、魏國經濟雄厚:三國時期,北方經濟本來就比南方好,雖久經戰亂,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曹操統一北方後,又推行一系列政策,經濟迅速恢復,實力壯大。

二、魏主三代明君:諸葛亮在隆中對策提出來的時候,萬萬沒想到曹家三代明君,自曹操去世後,曹丕、曹睿也把北方治理得當,民心所順。

三、對手太強:

大家都知道蜀道難,糧草難以供應,而司馬懿用兵謹慎,數次以持久戰拖耗蜀軍,屢試不爽。

四、東吳韜光養晦:東吳每次和蜀國答應一起北伐,而聰明的吳國都是,蜀國勝則出兵,蜀國敗則退兵,沒能給魏國造成兩頭不顧的危險。

以上就是我總結的原因,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


歷史TOP榜


三國時期是中國古代動亂最嚴重的時代,但也是中國最絢麗多彩的時代,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人物,如美周郎周公瑾,又如亂世奸雄的曹操,但最讓人們佩服的還是有智聖之稱的諸葛孔明,但諸葛亮的結局是悲劇的。

為興復漢室嘔心瀝血,最後落得個身死五丈原的結局,至死也沒能完成興復漢室的宏偉理想,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諸葛亮的失敗呢?後人多有評說,有千古一完人之稱的曾國藩看的透徹,三點原因點出原因。

其一,起步時的準備不足,曾國藩一直是個謹慎的人,他講究凡事都應該先思而後行,準備應該充分。然而諸葛亮出山之前的隆中對,其實先天就存在不足,隆中對提出佔據荊州在和孫權聯合對抗曹操,但荊州本是孫權的門戶,你佔了別人的地方還想要讓別人幫忙,顯然很矛盾。

其二,用人不當。眾所周知曾國藩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人,有曾國藩會識人的說法,他覺得在用人方面諸葛孔明存在不足。先是用了驕狂的關羽守荊州,導致荊州失守。後又用馬謖失街亭,這些都是決策的失誤導致失敗,最重要的還是蜀國除了五虎將之外並沒有特別出名的人物支持。

其三,用人唯親。在曾國藩的一生中其實對於用人並沒有特定的要求,只要有能力就提拔,就像左宗棠和李鴻章都是他提拔上來的。而蜀國當時可能是受劉備的影響,導致諸葛亮在用人方面也傾向於用自己人,才有了諸葛亮的諸多失敗。

其實曾國藩對於諸葛孔明的失敗原因更多的是從用人方面出發的,可見曾國藩對於用人非常看重,畢竟你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親力親為,需要人幫助,諸葛亮失敗的原因也正是因為這一點,還是曾國藩看的透徹,三句話點出原因。


梅姑姑318


《三國演義》裡有一句話很有名: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

臥龍先生諸葛亮27歲時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到54歲時隕落於五丈原,奮鬥了27年,幫助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但始終無法更進一步,統一天下。或許真的是應了那句話吧——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我來通過韓信與諸葛亮的對比,分析一下諸葛亮為什麼沒能興復漢室。

先說說韓信。韓信剛出道時,默默無聞,在戰神項羽的帳下做執戟郎中,就是一個保安大隊長。但韓信就是韓信,不甘心一直做個跑龍套的,就多次給項羽建言獻策,希望得到重用,結果項羽言不聽計不從。韓信棄暗投明,加盟到劉邦陣營,並在夏侯嬰和蕭何的幫助下,被劉邦拜為大將軍。

韓信就是韓信,出手就是不同凡響,一個“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就帶著漢軍還定三秦,並逼得名將章邯自殺,接著又打敗魏、趙、代、韓、燕、齊和楚國的龍且大軍,相當於把戰國七雄重新吊打了一遍。

最後設十面埋伏之計,逼得老東家項羽陷入四面楚歌的淒涼境地,最後在烏江邊自刎。韓信只用四年時間,便幫助劉邦收服群雄,建立了大一統的漢朝。

同樣是在巴蜀之地起家,諸葛亮為什麼沒能成功複製韓信的成功呢?

首先應該是對手不一樣。

韓信面對的主要對手只有項羽,其他的名將章邯、陳餘、田橫、龍且都只有被吊打的份。

而項羽又是隻逞匹夫之勇、剛愎自用的人——用兵比不上韓信,收買人心比不上劉邦,搞陰謀詭計比不上張良、陳平,失敗在所難免。

諸葛亮的對手則難搞很多,且不說東吳方面的周瑜、陸遜,光是曹魏這邊就讓人受不了。一是曹操,一個被譽為“治國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人,一聽就不是善茬。

曹操手下文有荀彧、郭嘉等謀臣,武有五子上將,足與蜀漢五虎上將分庭抗禮。好不容易把曹操熬到掛了,曹魏裡又出來個司馬懿。

司馬懿有一副讓人忌憚的狼顧之相,江湖人稱“冢虎”,這外號一聽好像也沒比“臥龍”“鳳雛”差多少。雖然司馬懿智謀、用兵均不如諸葛亮,但其極善隱忍,一直都用堅壁清野的防禦策略對付諸葛亮的火力全開,諸葛亮每次重拳出擊都打在棉花上,無功而返,也是很惱火卻無可奈何。

由此觀之,諸葛亮所遇到的對手要比韓信的對手高上幾個水平,統一天下的難度也高上幾個級別。

還有一點,就是時機。

劉邦登壇拜將,封韓信做大將軍時,雖然名義上是項羽收服了各路諸侯,但其內部並非鐵板一塊。陳餘、田橫、彭越等都在造項羽的反,項羽這邊忙著撲火,韓信可以從容淡定地帶著漢軍一路從西到東,分而殲之。

而諸葛亮剛出山時,曹操已經滅了袁紹、呂布等各路群雄,統一了長江以北的中國,正帶著大軍殺往荊州而來。諸葛亮剛跟著劉備混,就得先跟著他抱頭鼠竄,一頓逃跑。

當然,諸葛亮沒能實現興復漢室的原因還有很多,但盡人事、聽天命,六出祁山已是儘自己所能,至於出師未捷身先死,那或許真的是天命不可違,上天助曹不助劉吶!

即使是諸葛孔明這樣的大神,也只能徒呼奈何!



追逐孔方兄


我是歷史也溫柔,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東漢末年的皇權基本在宦官與外戚之間交替,皇帝早已沒有實權來治理國家。董卓入主洛陽後的殘暴導致東漢政權進一步惡化,各州郡蜂擁起兵討董,真實目的無非是為自己增加更多的政治籌碼與佔領更多的城池。

三國是分裂州郡互相討伐後的產物,這只是一個過程,不可能長久。劉備的蜀漢政權也僅僅是三國之一,無論魏蜀吳任何一方都無法避免長時間的政治腐化與內部勾心鬥角。

魏蜀吳三國的互相牽制

諸葛亮的《隆中對》不僅流傳千古,更使劉備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一直以來的四處漂泊、依附眾諸侯,都隨著赤壁之戰成為了過去,荊州五郡真正成為了劉備的地盤。

在成功佔領西蜀、漢中之後,劉備終於有了與曹魏、東吳一爭雌雄的資本。然而,此時的荊州成了最大的矛盾區域。荊州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劉備不可能會放手。關羽以強硬的態勢長期鎮守荊州,致使東吳敢怒而又無可奈何。這是觸發矛盾的導火索。

東吳得不到南郡的江陵,便會面臨被曹魏與蜀漢同時夾擊的危險,這種危險對吳國是一種國家性質的災難,所以,襄樊之戰東吳在看到機會的時候便該出手時就出手了,此時的吳、蜀聯盟是利益的分配不均導致,聯盟也就名存實亡了。

隨著襄樊之戰的失敗,蜀漢失去了從江陵出兵北伐的機會,更不可能再有漢中、江陵同時出兵對曹魏形成夾攻的機會。夷陵之戰,蜀、吳矛盾升級到頂峰,早已無可避免。這一些都與諸葛亮的《隆中對》背道而馳了。

蜀漢的內部矛盾

白帝城舉國託孤之後,諸葛亮接手的無疑是一個爛攤子。軍士可以招募,可以操練,經濟可以發展,但蜀漢的世族富豪卻很難像對劉備一樣的對諸葛亮了。

地主、富豪與蜀漢政權之間的矛盾,這與當權者是劉備還是其他人有本質上的區別。諸葛亮平定南中雖然暫時性的緩和了這種矛盾,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唯一的辦法就是將他們的利益與蜀漢政權綁在一起——北伐。

一直對外在緩和這一矛盾上見到了顯著的效果,但劉禪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矛盾成為了新的矛盾。歷史如此,哪一個皇帝都不希望有個乾爹整天約束著自己花天酒地、及時行樂。演義終歸是演義,不是真實的歷史,君臣和平相處是一種美好的願景。

明朝萬曆如此懦弱,在長期被約束之後,同樣會鞭屍張居正,更何況精明如劉禪了。試想,如果你是劉禪,是皇帝,國家的政權長期掌控在相父手中,並且這個相父還總是約束你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做應該做的事,你會是什麼心態?

蜀漢的這種內部矛盾對諸葛亮的北伐是一種制約與掣肘。當然,魏蜀吳三國滅亡都與內部矛盾息息相關,只是魏國司馬懿專權之後內政更穩定,但這與曹氏已經沒有太大關係了,可以說曹魏此時已經名存實亡了。

蜀漢的實際軍事情況

看到過有人對諸葛亮軍事才能質疑的,其實這未免太過絕對了。一個政權的軍事強弱軍隊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後勤補給。剛剛託孤的時候,蜀漢的實力很難平定南中叛亂,諸葛亮用了兩年時間才恢復部分。

蜀漢全國90萬人口,卻長期供養這10萬軍隊,這個比例別說在三國,即便是整個歷史當中也堪稱奇蹟。但,蜀道運糧太難了,有糧難運這對北伐戰爭是致命的。

諸葛亮數次北伐失敗,無外乎兩個原因,一是糧草不足,二是士兵不夠。僅說第一次北伐時期的街亭之戰,曹魏大將軍曹真統兵十萬負責西防,其中一半分給張郃救援街亭,這還沒算曹叡帶往長安的軍隊。

反觀蜀漢,剛剛經歷了平定南中,軍事上恢復了部分,但也僅能拿出三萬人北伐。斜谷佯攻,面對曹真的五萬軍隊,趙雲至少要分兵一萬,當然即便是分兵一萬也太少了,最後還是敗了。攻取涼州其他二郡至少需要一萬五的兵力,最後分到馬謖手裡的只有五千,雖然這五千人裡有最精良的無當飛軍,當也只有1000人,最後也確實是王平帶著這些無當飛軍救下了被馬謖丟下的其他蜀漢士兵。

以五千對五萬,對方將領又是名將張郃,馬謖如何能不敗?即便是按諸葛亮的方式紮營依然無用,畢竟雙方的軍力相差太大。

總結

不是諸葛亮沒有興復漢室,而是漢室不可能興復。這與統帥能力無關,即便是韓信也無可奈何。諸葛亮的蠶食策略與法正攻取漢中時說的不謀而合,也就是戰略沒錯。

三國長時間的相互消耗,土地疲敝的蜀漢是最吃虧的。其實以中原地區的地大物博,消滅蜀、吳兩國只是時間的問題,不存在任何爭議。所以,三國只是一個過程,並不是一個可以長久的政權。


歷史也溫柔


是什麼讓文韜武略的諸葛亮不能興復漢室?時也!命也!


諸葛亮是三國曆史中著名的政治軍事大家,他的出現影響了三國時期的歷史走向,而在他輔佐下的漢室最終沒有興復,原因不能只看諸葛亮一個方面,其他因素也要綜合考慮。


其一,蜀漢隨立,然命運多舛,諸葛亮無法靠一己之力挽回。


諸葛亮自劉備“三顧茅廬”出山後,審時度勢,依靠自己的才能和劉備的初始班底,在曹魏和孫吳兩大集團勢力的夾縫中成長壯大,最終得以三分天下。

而就在劉備的蜀漢集團平穩發展的過程中,發生了不可挽回的大事。劉備的結義兄弟、蜀國“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在與東吳作戰時兵敗被殺。同時義弟張飛死於非命。劉備不顧勸阻,親自帶兵報仇,最終兵敗夷陵,病死於白帝城,並託孤於諸葛亮。個人認為,蜀漢的建立源自劉關張,而此三人卻都半路丟掉了性命,感覺這時的蜀漢的命數已經斷掉,雖有諸葛亮主持大局,但劉禪終究不是劉備,諸葛亮也不是帝王。

其二,忠於劉備遺念,北伐卻傷及根本,身死道消。



諸葛亮自打劉備死後,朝政大權在手,他沒有自己上位,而是衷心輔佐後主劉禪,一心推動國內建設,發展經濟民生,同時也為以後的北伐打下基礎。在諸葛亮的操勞下,蜀國實力得到了大範圍的提升,諸葛亮也終於下定決心北伐。

然而,北伐之路卻異常坎坷。

北伐失敗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糧草不濟。眾所周知,打仗時間勞民傷財的事,大軍出動糧草乃是重中之重,北伐前幾次無功而返,多因糧草。魏軍也正是抓住這一點,能拖則拖。雖然諸葛亮後來靠著軍隊前線種糧來彌補這個缺陷,但終究無濟於事。

北伐失敗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諸葛亮“事必躬親”。我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根據記載,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大多事情都要親自處理。要知道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凡事都要親自過問身體自然吃不消,這也為後來買下了禍根。還有就是,諸葛亮沒有多培養軍事人才,能夠獨當一面的人才。事事都要諸葛亮操心,長此以往下面的人離了諸葛亮就不成事,這仗還怎麼打,不累死才怪,不出問題才怪。如果每一級都有可以勝任的武將,這樣諸葛亮坐鎮中樞指揮,下面一級一級傳達實施,效率會高很多,這一點現代軍事就做得比較好。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可能是諸葛亮難以逃脫的宿命,在最後一次北伐過程中,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北伐徹底結束。諸葛亮歸天以後,蜀國沒有能擔起北伐重任的人物,加上多次北伐失敗導致勞民傷財,國力不濟,讓蜀國積勞成疾,再也沒有真正興復漢室的實力。


總結:諸葛亮是大才,這點毋庸置疑,沒能興復漢室也不是他一個人的問題。總的來說,對於興復漢室,諸葛亮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歷史趣訪談


諸葛亮為什麼沒有實現興復漢室?總結一下有如下原因

首先是正名的問題。雖然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但仍是正統。劉備雖是有皇室血脈,打著匡復漢室的名義,雖說不上亂臣賊子,但明眼人都看出來,劉備也想混水摸魚分一杯羹。這對士族和讀書人的影響是很大的,這關係著人心向背和最終的成敗,特別是在雙方實力對等的時候。

其次是時勢的問題。俗話說,時也勢也。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跟劉備早就講明白了,說我們先佔有荊州和蜀地之後,然後等曹魏生變(待天下生變),就混水摸魚般從荊州派一支部隊去打落陽,又從蜀地派一支部隊去打關中,如此就可以匡復漢室了。重點是曹魏三代都很牛,雖說有點一代不如一代。曹操就不用說了,文帝曹丕和明帝曹叡也不能說差吧。並且曹魏據中原文明中心的地方,文臣武將一大堆。於是天下就一直不生變,一直亂不起來,諸葛亮想混水摸魚哪裡來的機會呀!到死都沒有等到這樣的機會呀。另外他還說了,孫權據江東,已經過了三代的積累,國家險阻而民心歸附,賢人異士都為他們所用,只能做為我們的應援但不能去佔領他。重點是孫權還很長壽,諸葛亮死了很多年他才死。真的是等到死也等不到機會呀!並且就算是在他有生之年曹魏生變有魚可以摸,他還得提防孫權在他的背後摸魚。

 

再次是資源的比拼問題。人口和土地、文化普及程度和文化底蘊、以及跟此相關的文臣和武將的產出,不管是在硬實力上還是在軟實力上,蜀漢肯定比不過佔據中原的曹魏,特別是關羽張飛劉備依次去世之後,能上戰場的武將更是大打折扣,而又缺乏後續的新生代,這一點跟曹魏對比明顯處於劣勢。

 

最後是諸葛亮自己的問題。其一諸葛亮太追求完美了,俗話說水至清則無魚,稍微有點瑕疵的不敢用,這樣很難吸收培養人才的。另外諸葛亮善於做事卻不善於駕馭人。他不善於放權,事必親躬,追求完美老是信不過下面的人,這樣自己累得半死,下面的人除了不舒服還會怠惰起來,最終成不了材。其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是很突出,並不像三國演義說的那樣出神入化。換句話說,他太謹慎了,這種謹慎只利於守,不利於攻。六出祁山,大家想想李白寫的蜀道難,想想翻山越嶺徒步有多辛苦,更別說還要運糧了。主動去攻打別人,諸葛亮就是不願聽取魏延一次,來點冒險精神,直搗洛陽碰碰運氣。而是等敵方軍隊露出破綻,然後步步為營,打到洛陽去。結果碰上個沒有碰綻的司馬懿,只好無功而返。其間還因為馬謖這個豬一樣的隊友,賣了個破綻給對方,送給對方一份大禮,自此元氣大傷。

 

其實能不能興復漢室,諸葛亮在隆中對裡面心裡就已經有七八分底了。那就是要等天下生變。如果中原地區不發生大的動亂,機會是渺茫的。那為什麼諸葛亮還要拼盡力氣六出祁山呢?就是因為他和劉備創業時承諾給劉備的是幫他匡復漢室,牛逼吹大了。因為這個牛逼,給了他在蜀漢專權的理由;因為這個牛逼,有如一副枷鎖讓他油盡燈枯;因為這個牛逼,讓他不能偏安於一隅,養老善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