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為何那麼嫌棄劉備呢?

密探零零發


據《華陽國志》記載:建安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先主將迎之,而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這就是“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的出處。

究其原因,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分析。

第一,張魯佔據漢中原先是由劉璋之父劉焉的安排,劉焉為了獨霸益州派張魯前往漢中阻隔與漢庭的交通。劉焉病逝後,其子劉璋與張魯交惡,殺死了張魯留在益州的母親和兄弟。劉,張交惡後,張魯在漢中正式實行政教合一的治理制度,使得漢中民殷國富成為亂世中的一方樂土,劉璋因此請劉備入川抵禦張魯。

這裡注意兩個情況,劉焉是劉備起家路上的第一個貴人,黃巾之亂時劉焉是幽州刺史,劉備組織義勇軍時被劉焉任用。張魯佔據漢中肇始於益州刺史劉焉,因此劉焉算是劉備和張魯共同的舉主,按漢代的政治習慣劉備和張魯都算是劉焉父子的故吏。

其次,劉備入川的緣由乃是劉璋請其抵禦張魯,而劉備卻趁機與劉璋翻臉舉兵攻打劉璋,不管是因何緣由劉備賴之立足的“信義為本”的政治理念受到踐踏。劉備的翻臉無情,是張魯不願投降劉備的原因之一,而在張魯因唇亡齒寒的原因出兵相助劉璋時,劉備趁機說降了馬超,使得劉璋失去了抵抗劉備的勇氣,劉備趁機佔據益州。

所以,劉備佔據益州,從始至終都離不開張魯的“助攻”,要知道張魯圖謀益州日久,最後卻被劉備撿了柿子,其憤怒可想而知。這是張魯不願投降劉備的第二個原因。

第三,劉備治蜀,以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的《蜀科》為井繩,以法治蜀,對張魯的五斗米教教眾並不是很友好,張魯崇尚黃老學說,政治理念的衝突是張魯不願投降劉備的第三個原因。

第四,我們可以從張魯投降曹操後的待遇來看。張魯投降曹操侯被封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並與曹操結為親家,其部眾遷徙於鄴城和洛陽一帶,並趁機在北方大肆傳道,信者日眾,最終發展壯大,成為道教的重要分支之一,張家成為歷代的正一教天師。

而如果張魯到了劉備那裡,張魯及其家族的待遇並沒有曹操開出的那麼高,第二其領導的五斗米教也不可能進一步發展壯大。

第五,投降曹操是投降中央政權,當時曹操佔據全中國大部分地區統一天下的希望最大,而劉備當時只有荊州部分地區和益州,實力弱小,趨利避害,附強離弱乃人的本能。

“寧為曹公奴,不為劉備坐上客”也可以理解為張魯向曹操的表態,表示自己是真心投降的從而獲得曹操的信任。

張魯絕對是一個心機玩家,在曹、孫、劉三家最終被司馬家取代後,張家建立的五斗米教依舊在繼承發展並最終發展壯大,張魯也成為中國道教史上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誰是贏家誰是輸家一目瞭然。



綠野風塵


張泱,王宏偉你們就是無賴,純粹的無賴,你們會很後悔的,我沒有錢,我會永遠記住你們兩個,你們狗都不如,會遭報應的,真的,我看不起你們,為了點錢狗都不如,我也不想發說說了,記得把你們的事辦圓,這世界沒那麼簡單,連劉漢都會死,大哥不大麼,錢不多嗎,保護傘不厲害麼,還有天意,我已經廢了,也不想在連累任何人,願你們自己小心,喇叭稍微少打一點,人都很煩,自求多福吧,奎屯就你們兩是人才,我想聽你們說一句謝謝我,我就滿足了


無話可說105768576


三國時期,張魯在逃亡巴中,面臨降曹操和降劉備的抉擇時,張魯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投降了曹操,並且說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那麼,張魯為何如此地厭惡劉備呢,難道他們之間有什麼血海深仇嗎?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歷史上張魯的來頭可不小,他是張良的十世孫,五斗米道的第三位掌門人。在東漢末年,五斗米道也搞過起義,但是很快就被鎮壓。為了活命,張魯就帶著五斗米道的眾人投靠了益州牧劉焉。由於張魯母親與劉焉的親密關係,張魯得到了劉焉的重用。在劉焉的支持下,張魯取得了漢中,成為了漢中的土皇帝。

後來,在劉焉死後,張魯就不再聽益州牧的繼任者劉璋的話。於是乎,劉璋和張魯大打出手,劉璋是個庸才,收拾不了張魯,張魯這次徹底獨立,成為了漢中王,全心經營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由於中原地區戰亂不斷,張魯憑藉著漢中便利的地理位置,吸收了大量的流民,並且他大力發展五斗米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的政權。張魯在漢中一干就是近30年,成為漢末一支力量不容小覷的割據勢力。

公元215年,曹操率領十萬大軍西征漢中,大敗張魯,張魯退守巴中。在此時,張魯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投降曹操,另一條是投降益州的劉備。然而,在面對這個抉擇時,他果斷地選擇了投降曹操,並且說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張魯之所以如此厭惡劉備有以下三點原因:一是良禽擇木而棲。劉備和曹操相比,自然是曹操的地盤大,實力強,張魯要投降,自然要找一個大腿來抱,肯定要選擇實力強的曹操了。

二是曹操雖是真小人,但劉備卻是偽君子。張魯是一個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亂世之梟雄,真小人,投降於曹操,曹操尚可給予他厚待。反而劉備是個偽君子,地盤小,又緊挨漢中,是萬萬不能容下他的,結局必然悲慘。因此,張魯才說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當然,他說出這句話的時候,也有諂媚曹操之意。

三是事業發展的需要。張魯除了是地方軍閥的身份之外,他更是五斗米道的教主,雖然他失去了漢中,但是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廣大的中原地區,這是劉備萬萬不能給他的發展自己教派事業的機會。於是乎,在張魯投降曹操後,攜帶大量的信眾來到長安、洛陽和鄴城等地,張魯趁機利用曹操對自己的厚待,大力傳播五斗米道,並且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到了西晉的時候,大量的名人義士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這也就有了後來龍虎山正一道的輝煌,更是成就了張天師一族千年的輝煌。

總之,事實證明張魯選擇投降曹操是明智之舉,他說出了“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更是其高智商、高情商的體現。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漢中張魯的確說過這話,不僅僅是張魯厭惡劉備,確切地說張魯的選擇更理性、更聰明。

張魯(?—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後漢書》作公旗)。祖籍沛國豐縣(今江蘇豐縣)。東漢末年割據漢中一帶的軍閥,據傳是西漢留侯張良的十世孫、天師道(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張魯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師(稱系師),在殺張修後繼續在漢中一帶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

01

前有車,後有轍。

張魯雄踞漢中近三十年,依靠政教合一的方式,維持了漢末相對獨立的王國存在。

由於益州牧劉璋與張魯存在矛盾,劉璋邀請劉備入蜀,就是為了對付張魯。儘管劉備並沒有與張魯直接交戰,這並非劉備多麼仗義,而是劉備不願意替劉璋打工。劉備吞併了益州,充分暴露了劉備中山狼的本性。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劉璋作為主人邀請劉備入蜀,落得了一個流落荊州的下場。如果張魯作為客人投奔劉備能好到哪裡去呢?

西涼馬超的下場就是張魯的結局,甚至還不如馬超呢。

02

寧為曹公為奴,不做劉備上客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領大軍征討漢中,張魯逃亡巴中。

劉備接受黃權的建議,派遣黃權為護軍率部準備迎接張魯。功曹閻圃勸諫張魯說:“要成就大事,就應該北降曹操;如果不這樣,就西結劉備。”

張魯憤怒地說:“我寧願為曹公做附屬,也不做劉備的座上賓!”於是,投降曹操。

張魯帶領全家謁見曹操,被任命為鎮南將軍、封閬中侯,食邑一萬戶。曹操將他及家屬帶回鄴城,封張魯五個兒子及閻圃等人為列侯。並替自己的兒子曹宇娶張魯的女兒為妻。

史實說明張魯的選擇是正確的,曹操待張魯不薄,張魯也沒受多少委屈。

如果劉備有他兒子劉禪一樣的境界,可能結果要好的更多。

這就是選擇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有人喜歡折騰那也沒有辦法。

就像馬超,他的父親已經歸順了朝廷,他還在作亂,招致了被夷滅三族,最後還乞求劉備照看馬氏宗族唯一的血脈馬岱,何苦來著?

03

歷史評價

陳壽:燕、繡、魯舍群盜,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則於彼為愈焉。
裴松之:張魯雖有善心,要為敗而後降,今乃寵以萬戶,五子皆封侯,過矣。

張燕是黑山軍的首領,張繡是董卓西涼軍的餘孽,都是在官渡之戰前後,曹操最需要支持的時候歸附了曹操,都算是很好的出路。

也正如裴松之所言,張魯歸順曹操,寵以萬戶,五子封侯,的確有些過,但看出曹操有千里買馬骨的意圖。一個張魯尚且得到這樣的待遇,對劉備、孫權來說,就更不會差了。

由此看出,曹操是為天下計,不可謂沒有胸懷。

劉備、孫權折騰來、折騰去,又能如何呢?不都是為司馬氏打工嗎?

張魯的歸宿,給世人以啟示,是值得品味的。


豹眼看歷史


劉皇叔仁義之名天下皆知,因而不少文士名流都對他倍加推崇。孔融在北海任國相時,管轄區被黃巾軍圍攻,情勢危急之下,他竟派人千里迢迢向劉備求助,可見劉備仁名遠揚。劉備不僅被名士推崇,也被百姓愛戴,否則也不會在撤出荊州時,境內百姓拖家帶口千里追隨。劉備為人如此仁義,張魯卻對他恨之入骨,揚言“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是何故呢?

<strong>

劉備輕視張魯,若是他做劉備部下,恐難被重用。劉備昔日曾評價他,“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雖然此言未必為張魯所聞,但是劉備的言談舉止中都有輕視之意。曹操大軍南下之時,張魯逃往巴中,黃權就向劉備進言,漢中一失,三巴之地就會陷入險境,對蜀來說,這無異於斷其臂膀。劉備這才進入巴中,準備接受張魯投降。首先,劉備所為者,乃是漢中土地,而非張魯此人。另外,劉備認定張魯會投降,迎接他時也毫無誠意。

張魯雖然不是能建立豐功偉業之人,但能固守漢中多年,也決非愚笨之人。劉備用心何在,張魯也是心知肚明,不願投降於他,實在是情有可原。<strong>

曹操權勢如日中天,可成大事。張魯部下謀士閻圃曾向張魯進言,若想成大事就依附曹操,否則就西結劉備。張魯一心成就大事,又被曹操南下聲威所震,早就有歸降之意。他雖然佯裝抵抗,所圖者也不過是得到重用,並非真的要與曹操為敵。張魯逃出漢中時,屬下曾向他請示,是否要將倉庫中寶物全部銷燬,張魯卻表示只需藏起來即可。由此可見,張魯此行逃走,不過是暫避曹操鋒芒,日後投降曹操,這些寶物也是其邀功請賞的資本。

張魯反劉向曹,還有一點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張魯所奉行的五斗米道。張魯乃是五斗米道教祖張陵之孫,他實為一方首領,卻自稱“師君”,可見他對此教信奉不移。張魯原來乃是劉焉的部下,他死後,其子劉璋取而代之,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劉璋與張魯關係不和,還將其母其弟殺死,兩人至此結下恩怨,張魯也去到了漢中之地。劉璋後來為了對抗曹操,將劉備迎入益州,不想引狼入室,父輩基業都被劉備佔為己有。此地原來有張魯所留下的教眾,劉備掌權後,卻並不能容忍他們,對他們多加壓制,這也讓張魯對他頗有怨言

相較之下,曹操沒有打壓張魯宗教之意,他一旦投靠曹操,甚至還可能借此將五斗米道發揚光大。事實確實如此,張魯投降曹操之後,與其教眾一起遷到三輔,被曹魏政權寬待。張魯藉此機會,或明或暗傳播五斗米道,到東晉時,五斗米道在中原和北方已經流傳甚廣。

張魯投降曹操,所為者也不過是利益而已。能夠加官進爵,蔭庇後代,又能實現自己的理想輔佐成就大業,傳播宗教,這對於張魯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鄧海春


張魯並沒有非常厭惡劉備,也沒有特別喜歡曹操。事實上,對於張魯而言,曹操和劉備都可以是他喜歡併合作的對象,也可以是他厭惡的敵人。只不過在當時的背景下,相比于歸降劉備,張魯選擇投降曹操,明顯要划得來許多。

一切是顯而易見的,張魯在歸降曹操之後,史書上記載,魏公曹操親迎,授予張魯鎮南將軍的官職,按照賓客的禮節接待他,封他為閬中侯,食邑萬戶。同時,張魯的五個兒子以及下屬閻圃等人都被封為列侯。

可以好不誇張的說,曹操給張魯開出的條件,那是超級豪華和優厚,當然這也是因為曹操家大業大,所以開得起這種優厚條件。反之,如果張魯投降了劉備,劉備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給張魯開出這種優厚的條件。

在當時的情況下,劉備自己連個王都不是,他能夠給張魯封萬戶侯嗎?更不用說張魯的五個兒子和下屬。事實上,即便是劉備後來在漢中稱王后,他也給不了張魯如此優厚的條件。對此,我們只要看看馬超,還有劉備生前,他的下屬有幾個人封侯了?

所以說,站在張魯的角度來看,既然漢中橫豎守不住,還不如趁機賣個好價錢,既然曹老闆家大業大,又出的起價錢,那張魯幹嘛不把自己的漢中公司賣給曹老闆呢?反正跟著誰混不是混,只要不委屈自己就行。


我是趙帥鍋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出自《三國志 魏書 文帝本紀》中的註疏中,張魯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還真的不好判定。

在《三國志 魏書 文帝本紀》中,原話是這樣的: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從這段記載中,可以看出張魯心中充滿了對劉備的不屑,有點類似於《三國演義》中周倉對關羽曾經說過的“寧肯與將軍牽馬墜蹬,不肯為賴漢子當祖宗”這句話。

在歷史上,張魯和劉備的關係究竟如何呢?

在歷史上,劉備和張魯曾經有過短暫的交集,具體的實例有三則。

其一、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替自己抵抗張魯。

劉備入川后,並沒有與張魯有過戰爭。史書上的記載是,張魯聽到劉備率軍入川后,主動停止了攻擊益州,雙方的兵馬在漢中、葭萌關一線對峙。

其二、劉備佔據益州後,主動派簡雍去見張魯,要求張魯歸附自己,被張魯拒絕。就在簡雍去見張魯的時候,劉備在徐州失落並且居住在漢中的兒子找到張魯,要求認祖歸宗。在簡雍辨認無誤後,張魯把劉備的長子交由簡雍帶回。

其三、曹操攻擊漢中,其下建議張魯投降劉備,被張魯嚴詞拒絕。據傳說說出了"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這句話。

從以上三則實例來看,劉備和張魯之間並沒有矛盾,甚至劉備和張魯之間還應有一點感情才是,他又怎麼會說出這麼一番極其傷感情的話來呢?

張魯是否說過“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竊以為,張魯應該說過這番話,但是表達的語氣和思想感情則未必像《三國志 魏書 文帝本紀》中的註疏中那麼激烈。理由有二:

其一、劉備和張魯之間的關係並沒有表面上那麼和諧

劉備受劉璋的邀請入川抵禦張魯,確實是對張魯威脅不小,一時間使得張魯很緊張。可是,劉備入川之後卻並沒有與張魯開戰,而是在葭萌關周邊安撫民眾,收買人心,為自己日後攻取益州做準備工作。

劉備的舉措使得張魯放下了心,可是時間一長,張魯發現事情變了味。因為,張魯的手下主要是由兩部分民眾構成,一是董卓之亂、李傕郭汜之亂、涼州韓遂馬騰之間的軍閥混戰後逃離關中的人口,在逃往益州,途徑漢中的時候被張魯的五斗米道所吸引留下的;二是久居閬中的賨民。劉備到了葭萌關之後,一方面利用法正等關中士族來吸引原本歸附於張魯的關中民眾脫離張魯,另一方面加緊控制閬中地區的賨民。這就挖了張魯的牆角,使得張魯極其不快。兼之劉備在徐州、荊州乃至於益州的所作所為,有反噬主人,忘恩負義的嫌疑,這既不符合出身於士族的張魯的世界觀,也不符合一貫標榜信義的五斗米道的教義,所以使得張魯對劉備抱有反感。

其二、張魯說這番話被人拿來轉移偷換概念替曹丕篡漢提供支持

公元220年,曹丕篡漢。在這之前,為了使曹丕篡漢具有法理上的正義性,曹魏集團上下做了很多準備工作,其中,神的旨意也是要有的,而張魯恰好就是道教的代言人。也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由曹丕死黨左中郎將李伏出頭,以已經死去的張魯的口吻來向世人宣示位於益州的劉備根本不具備繼承漢朝緒統的資格。

史書記載:(張魯)後密與臣(李伏)議策質,國人不協,或欲西通,魯即怒曰:"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言發惻痛,誠有由然。合先迎王師,往歲病亡於鄴。自臣在朝,每為所親宣說此意,時未有宜,弗敢顯言。

在這段記載中,李伏表達了這樣一種意思。因為之前劉備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張魯的反感,吃過大虧,所以才每當提起往事,張魯就“言發惻痛”。而且,李伏還表示,張魯是在私下裡對自己說起的這番話的,因為過去未涉及到漢獻帝禪讓這件事,沒有劉備是否具備繼承漢朝正統的資格這種提法,所以一直沒有對世人說。

可是,在曹丕即將禪代漢朝的時刻,為了打擊劉備將來可能會以漢朝餘緒的名義在益州稱帝來與曹丕爭奪正統的歸屬問題,所以才站出來把張魯對劉備的評價告知於世,從而達到貶低劉備的效果。

總結

綜上所述,筆者以為,張魯確實是對劉備抱有很深的成見,也有說過類似於"寧為魏公奴,不為劉備上客也。"的話。但是,張魯說的這些話卻被有心人利用,成為了打擊劉備、貶低劉備的工具。這恐怕就是張魯所沒有想到的吧!


萬事之始


(電視劇裡的劉備)


這話出自《華陽國志》:

“魯功曹巴西閻圃說魯北降歸魏武:“贊以大事,宜附託;不然,西結劉備以歸之。”魯勃然曰:“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遂委質魏武。武帝拜魯鎮南將軍,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張魯之所以投降曹操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 曹操實力雄厚,已經把張魯趕出漢中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魯,魯走巴中。”

上面這段史料就能看出,曹操征討張魯很順利,沒費什麼力氣就把張魯趕出了漢中。

曹操擊敗袁紹後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北方之主,而當時經濟中心是在北方,而不是南方。也就是說曹操有龐大的軍隊,充足的物質和人手。

而相比之下,劉備雖然威名赫赫,但是他其實一直沒有穩固的地盤,在劉璋請劉備入蜀之前,他其實只有三分之一個荊州。

這個時候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曹操與劉備之間,曹操才是更有可能統一天下的那一個,而且漢中已失,益州門戶洞開,在張魯看來,曹操拿下益州不過是時間問題。

對於張魯這樣的“失敗者”來說,反正他要麼投降曹操,要麼歸順劉備,既然如此,他肯定選實力雄厚的,所以他選擇向曹操投降是很正常的事情。

畢竟做為一路諸侯歸順曹操,還是做為一路諸侯的下屬歸順曹操,這是有本質區別的。


第二,張魯與劉璋有仇,也信不過劉備

“至劉焉子璋為牧時,魯益驕恣,璋怒。建安五年,殺魯母、弟。”

劉璋曾經因為張魯不服調遣,驕傲自大,而一怒之下斬殺了做為人質的張魯母親與弟弟,因此張魯和劉璋是有私仇的。

如果張魯歸順劉備,那麼就會面臨一個問題:怎麼樣和劉璋相處?

雖然劉備是篡奪了劉璋的基業,但是兩人畢竟是漢室宗親,說起來不是外人,而且劉備才篡了劉璋的益州,肯定不可能也不會殺劉璋安張魯的心,甚至反過來還有可能。

另外就是張魯信不過劉備,因為張魯本人不僅是漢末諸侯,還是天師道領袖,他的信徒遍佈益州,如果張魯歸順劉備,雖然是有利於劉備儘快收拾益州人心,但是也帶來一個新問題:張魯會和劉備爭奪益州人心,那怕這種爭奪是被動的。

那對於劉備來說,最好莫過於沒多久張魯暴斃了。所以張魯歸順劉備的話,他本人風險是很大的。


還有就是劉備之前和張魯有過交往的,比如彭羕就出使過漢中。

“數令羕宣傳軍事,指授諸將,奉使稱意“

所謂“奉使”就是以使者的身份出訪過,而當時劉備在廣漢駐軍,唯一能出使的對象只能是張魯。

但是劉備不僅交好張魯,還派李恢去“策反”依附張魯的馬超,並且還“策反”成功,馬超從漢中秘密逃往廣漢投靠劉備了。

這在張魯看來,是劉備不講誠信,不講道義的表現。

所以歸順就是把自己身家性命交給別人來決定,張魯肯定不會願意把自己全家人的命交給一個在他看來不講誠信的人手上。

因此,綜合而言,張魯歸順曹操而拒絕劉備是一件很正確的事情。


蘭臺


張魯通過黃巾之前車之鑑,厭惡劉備的為人,背信之舉奪取益州,天下大勢,已經相對明顯,北方曹操佔優勢無窮。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是投降魏國的張魯說的,他之所以認為更適宜投降魏國,是因為他信奉五斗米道,劉備曾鎮壓曾經反叛漢室的黃巾軍,讓張魯忌憚;並且劉備在攻城略地過程中,並非都是義舉,有的是鳩佔鵲巢,比如當年接納呂布,奪取劉璋益州,這給張魯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及北方曹魏勢大的綜合結果。

東漢末年,漢王室逐鹿中原,先後崛起的諸侯有曹操、袁紹、袁術、呂布、張魯、劉備等。

隨著諸侯國的兼併,有的逐漸消失了,有的併入了其他國家,這是不可避免的,是時代的潮流,任何人無法阻擋這樣的趨勢。

公元215年,曹操討伐張魯,張魯敗退,當走到巴中時,有人曾勸導張魯入蜀,投降劉備對抗曹操。這時,張魯氣憤的說:“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

他為何這樣說呢,我認為包括三點:

第一,黃巾之前車之鑑。

張魯割據一方之時,憑藉的是信奉的是五斗米道,而自己任天師,這是利用宗教來割據勢力的,和當年漢末代黃巾軍如出一轍。而在黃巾軍敗落的過程中,劉備大肆屠殺,而到了曹操那受到了禮遇。這讓張魯思想認識裡認為投降曹操更為妥當。

第二,厭惡劉備的為人,背信之舉奪取益州。

張魯也認識到劉備並非真的是正人君子。當年劉備起事時打著匡扶漢室的旗號,真正做起家業以後,就並非那麼回事了。還有就是當年收留呂布,本來就是借刀殺人之舉。而這種做人方式在入蜀地,奪劉璋地盤中更顯現的淋漓盡致。張魯正是認識到劉備的為人,才讓他發表上述言論。

第三,天下大勢,已經相對明顯,北方曹操佔優勢無窮。


說古明今


“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這句話出自東晉時期成漢常璩撰寫的一部專門記述古代中國西南地區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誌著作《華陽國志.巴中志》。首先這句話的真實性是值得肯定的。《華陽國志》自成書以來一直都受到了歷朝歷代史學家的高度評價和肯定。徐廣的《晉記》,范曄的《後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劉昭的《續漢志注》,李膺的《益州記》,酈道元的《水經注》,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唐初修的《晉書》以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等,都大量取材於《華陽國志》。這足以證明《華陽國志》但真實可靠性。

那麼張魯為啥這麼抗拒劉備呢?張魯說出這句話又想表達什麼呢?

首先我們很肯定的一點,那就是張魯對於劉備人品的不恥。從劉備的發家史上就可以看出,劉備絕對算不上什麼正人君子。劉備一路走來幾乎都是投靠,在背叛。這種性格讓張魯沒有安全感,也非常的不恥。就從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打他張魯來說,原本的盟友,但劉備拿了劉璋的錢糧補給之後,又翻臉不認人奪了劉璋的益州。劉備的這種行事風格讓張魯不敢苟同。張魯很擔心自己和劉備聯合的話,那麼劉備到時候翻臉不認人吞併了自己怎麼辦?畢竟劉璋前車之鑑不遠。所以張魯極其厭惡劉備。

其次,張魯和益州劉璋的恩怨那可不是一天半天了。張魯勢力和劉璋勢力之間的仇恨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劉備方面雖然吞併了劉璋的益州,也殺了不少人。但是益州的大多數文臣武將還是保留來下來,他們也在繼續效忠劉備。而張魯和劉璋以及原劉璋的這些部下可是敵對的。雖然張魯如果和劉備聯盟的話,大家就算是一家人了,以前的前塵舊怨也就一筆勾銷了。但張魯多少也擔心會不會被排斥。要知道劉備言而無信是出了名的。要是自己和劉備聯盟,原劉璋的手下在劉備面前說自己壞話詆譭自己。那麼自己最終的結果還是悲劇。所以這也是張魯不願意聯盟劉備的重要因素。

最後一點,那就是張魯早就有意投靠曹操了。曹操雄踞北方勢力上要遠超於劉備。既然要投靠,為什麼不投靠強者呢?而且張魯不僅是一方諸侯,他還是五斗米教的老大。曹操龐大廣袤的勢力範圍對於張魯傳道十分有利而且曹操也不排斥張魯的五斗米道。事實也證明張魯投靠曹操後,五斗米道更加的發揚光大了。所以在張魯打定主意投靠曹操後,張魯不介意做個順水人情羞辱一下劉備。這也是示好於曹操的事情。畢竟劉備不管對他張魯還是對曹操都是有仇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