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为何那么嫌弃刘备呢?

密探零零发


据《华阳国志》记载:建安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先主将迎之,而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这就是“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的出处。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第一,张鲁占据汉中原先是由刘璋之父刘焉的安排,刘焉为了独霸益州派张鲁前往汉中阻隔与汉庭的交通。刘焉病逝后,其子刘璋与张鲁交恶,杀死了张鲁留在益州的母亲和兄弟。刘,张交恶后,张鲁在汉中正式实行政教合一的治理制度,使得汉中民殷国富成为乱世中的一方乐土,刘璋因此请刘备入川抵御张鲁。

这里注意两个情况,刘焉是刘备起家路上的第一个贵人,黄巾之乱时刘焉是幽州刺史,刘备组织义勇军时被刘焉任用。张鲁占据汉中肇始于益州刺史刘焉,因此刘焉算是刘备和张鲁共同的举主,按汉代的政治习惯刘备和张鲁都算是刘焉父子的故吏。

其次,刘备入川的缘由乃是刘璋请其抵御张鲁,而刘备却趁机与刘璋翻脸举兵攻打刘璋,不管是因何缘由刘备赖之立足的“信义为本”的政治理念受到践踏。刘备的翻脸无情,是张鲁不愿投降刘备的原因之一,而在张鲁因唇亡齿寒的原因出兵相助刘璋时,刘备趁机说降了马超,使得刘璋失去了抵抗刘备的勇气,刘备趁机占据益州。

所以,刘备占据益州,从始至终都离不开张鲁的“助攻”,要知道张鲁图谋益州日久,最后却被刘备捡了柿子,其愤怒可想而知。这是张鲁不愿投降刘备的第二个原因。

第三,刘备治蜀,以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的《蜀科》为井绳,以法治蜀,对张鲁的五斗米教教众并不是很友好,张鲁崇尚黄老学说,政治理念的冲突是张鲁不愿投降刘备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我们可以从张鲁投降曹操后的待遇来看。张鲁投降曹操侯被封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并与曹操结为亲家,其部众迁徙于邺城和洛阳一带,并趁机在北方大肆传道,信者日众,最终发展壮大,成为道教的重要分支之一,张家成为历代的正一教天师。

而如果张鲁到了刘备那里,张鲁及其家族的待遇并没有曹操开出的那么高,第二其领导的五斗米教也不可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第五,投降曹操是投降中央政权,当时曹操占据全中国大部分地区统一天下的希望最大,而刘备当时只有荆州部分地区和益州,实力弱小,趋利避害,附强离弱乃人的本能。

“宁为曹公奴,不为刘备坐上客”也可以理解为张鲁向曹操的表态,表示自己是真心投降的从而获得曹操的信任。

张鲁绝对是一个心机玩家,在曹、孙、刘三家最终被司马家取代后,张家建立的五斗米教依旧在继承发展并最终发展壮大,张鲁也成为中国道教史上不得不提的一个人物,谁是赢家谁是输家一目了然。



绿野风尘


张泱,王宏伟你们就是无赖,纯粹的无赖,你们会很后悔的,我没有钱,我会永远记住你们两个,你们狗都不如,会遭报应的,真的,我看不起你们,为了点钱狗都不如,我也不想发说说了,记得把你们的事办圆,这世界没那么简单,连刘汉都会死,大哥不大么,钱不多吗,保护伞不厉害么,还有天意,我已经废了,也不想在连累任何人,愿你们自己小心,喇叭稍微少打一点,人都很烦,自求多福吧,奎屯就你们两是人才,我想听你们说一句谢谢我,我就满足了


无话可说105768576


三国时期,张鲁在逃亡巴中,面临降曹操和降刘备的抉择时,张鲁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降了曹操,并且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那么,张鲁为何如此地厌恶刘备呢,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血海深仇吗?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历史上张鲁的来头可不小,他是张良的十世孙,五斗米道的第三位掌门人。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也搞过起义,但是很快就被镇压。为了活命,张鲁就带着五斗米道的众人投靠了益州牧刘焉。由于张鲁母亲与刘焉的亲密关系,张鲁得到了刘焉的重用。在刘焉的支持下,张鲁取得了汉中,成为了汉中的土皇帝。

后来,在刘焉死后,张鲁就不再听益州牧的继任者刘璋的话。于是乎,刘璋和张鲁大打出手,刘璋是个庸才,收拾不了张鲁,张鲁这次彻底独立,成为了汉中王,全心经营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由于中原地区战乱不断,张鲁凭借着汉中便利的地理位置,吸收了大量的流民,并且他大力发展五斗米道,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的政权。张鲁在汉中一干就是近30年,成为汉末一支力量不容小觑的割据势力。

公元215年,曹操率领十万大军西征汉中,大败张鲁,张鲁退守巴中。在此时,张鲁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投降曹操,另一条是投降益州的刘备。然而,在面对这个抉择时,他果断地选择了投降曹操,并且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张鲁之所以如此厌恶刘备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良禽择木而栖。刘备和曹操相比,自然是曹操的地盘大,实力强,张鲁要投降,自然要找一个大腿来抱,肯定要选择实力强的曹操了。

二是曹操虽是真小人,但刘备却是伪君子。张鲁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的人,他早就看出了曹操乱世之枭雄,真小人,投降于曹操,曹操尚可给予他厚待。反而刘备是个伪君子,地盘小,又紧挨汉中,是万万不能容下他的,结局必然悲惨。因此,张鲁才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当然,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也有谄媚曹操之意。

三是事业发展的需要。张鲁除了是地方军阀的身份之外,他更是五斗米道的教主,虽然他失去了汉中,但是他将自己的目光投向广大的中原地区,这是刘备万万不能给他的发展自己教派事业的机会。于是乎,在张鲁投降曹操后,携带大量的信众来到长安、洛阳和邺城等地,张鲁趁机利用曹操对自己的厚待,大力传播五斗米道,并且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到了西晋的时候,大量的名人义士都是五斗米道的信徒,这也就有了后来龙虎山正一道的辉煌,更是成就了张天师一族千年的辉煌。

总之,事实证明张鲁选择投降曹操是明智之举,他说出了“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更是其高智商、高情商的体现。各位,你们认为呢?


密探零零发


汉中张鲁的确说过这话,不仅仅是张鲁厌恶刘备,确切地说张鲁的选择更理性、更聪明。

张鲁(?—216年、245年或259年),字公祺(《后汉书》作公旗)。祖籍沛国丰县(今江苏丰县)。东汉末年割据汉中一带的军阀,据传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十世孙、天师道(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张鲁为五斗米道的第三代天师(称系师),在杀张修后继续在汉中一带传播五斗米道,并自称“师君”。

01

前有车,后有辙。

张鲁雄踞汉中近三十年,依靠政教合一的方式,维持了汉末相对独立的王国存在。

由于益州牧刘璋与张鲁存在矛盾,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就是为了对付张鲁。尽管刘备并没有与张鲁直接交战,这并非刘备多么仗义,而是刘备不愿意替刘璋打工。刘备吞并了益州,充分暴露了刘备中山狼的本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刘璋作为主人邀请刘备入蜀,落得了一个流落荆州的下场。如果张鲁作为客人投奔刘备能好到哪里去呢?

西凉马超的下场就是张鲁的结局,甚至还不如马超呢。

02

宁为曹公为奴,不做刘备上客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领大军征讨汉中,张鲁逃亡巴中。

刘备接受黄权的建议,派遣黄权为护军率部准备迎接张鲁。功曹阎圃劝谏张鲁说:“要成就大事,就应该北降曹操;如果不这样,就西结刘备。”

张鲁愤怒地说:“我宁愿为曹公做附属,也不做刘备的座上宾!”于是,投降曹操。

张鲁带领全家谒见曹操,被任命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食邑一万户。曹操将他及家属带回邺城,封张鲁五个儿子及阎圃等人为列侯。并替自己的儿子曹宇娶张鲁的女儿为妻。

史实说明张鲁的选择是正确的,曹操待张鲁不薄,张鲁也没受多少委屈。

如果刘备有他儿子刘禅一样的境界,可能结果要好的更多。

这就是选择的问题,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有人喜欢折腾那也没有办法。

就像马超,他的父亲已经归顺了朝廷,他还在作乱,招致了被夷灭三族,最后还乞求刘备照看马氏宗族唯一的血脉马岱,何苦来着?

03

历史评价

陈寿:燕、绣、鲁舍群盗,列功臣,去危亡,保宗祀,则於彼为愈焉。
裴松之:张鲁虽有善心,要为败而后降,今乃宠以万户,五子皆封侯,过矣。

张燕是黑山军的首领,张绣是董卓西凉军的余孽,都是在官渡之战前后,曹操最需要支持的时候归附了曹操,都算是很好的出路。

也正如裴松之所言,张鲁归顺曹操,宠以万户,五子封侯,的确有些过,但看出曹操有千里买马骨的意图。一个张鲁尚且得到这样的待遇,对刘备、孙权来说,就更不会差了。

由此看出,曹操是为天下计,不可谓没有胸怀。

刘备、孙权折腾来、折腾去,又能如何呢?不都是为司马氏打工吗?

张鲁的归宿,给世人以启示,是值得品味的。


豹眼看历史


刘皇叔仁义之名天下皆知,因而不少文士名流都对他倍加推崇。孔融在北海任国相时,管辖区被黄巾军围攻,情势危急之下,他竟派人千里迢迢向刘备求助,可见刘备仁名远扬。刘备不仅被名士推崇,也被百姓爱戴,否则也不会在撤出荆州时,境内百姓拖家带口千里追随。刘备为人如此仁义,张鲁却对他恨之入骨,扬言“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是何故呢?

<strong>

刘备轻视张鲁,若是他做刘备部下,恐难被重用。刘备昔日曾评价他,“鲁自守之贼,不足虑也”。虽然此言未必为张鲁所闻,但是刘备的言谈举止中都有轻视之意。曹操大军南下之时,张鲁逃往巴中,黄权就向刘备进言,汉中一失,三巴之地就会陷入险境,对蜀来说,这无异于断其臂膀。刘备这才进入巴中,准备接受张鲁投降。首先,刘备所为者,乃是汉中土地,而非张鲁此人。另外,刘备认定张鲁会投降,迎接他时也毫无诚意。

张鲁虽然不是能建立丰功伟业之人,但能固守汉中多年,也决非愚笨之人。刘备用心何在,张鲁也是心知肚明,不愿投降于他,实在是情有可原。<strong>

曹操权势如日中天,可成大事。张鲁部下谋士阎圃曾向张鲁进言,若想成大事就依附曹操,否则就西结刘备。张鲁一心成就大事,又被曹操南下声威所震,早就有归降之意。他虽然佯装抵抗,所图者也不过是得到重用,并非真的要与曹操为敌。张鲁逃出汉中时,属下曾向他请示,是否要将仓库中宝物全部销毁,张鲁却表示只需藏起来即可。由此可见,张鲁此行逃走,不过是暂避曹操锋芒,日后投降曹操,这些宝物也是其邀功请赏的资本。

张鲁反刘向曹,还有一点原因不得不提,那就是张鲁所奉行的五斗米道。张鲁乃是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他实为一方首领,却自称“师君”,可见他对此教信奉不移。张鲁原来乃是刘焉的部下,他死后,其子刘璋取而代之,成为割据一方的军阀。刘璋与张鲁关系不和,还将其母其弟杀死,两人至此结下恩怨,张鲁也去到了汉中之地。刘璋后来为了对抗曹操,将刘备迎入益州,不想引狼入室,父辈基业都被刘备占为己有。此地原来有张鲁所留下的教众,刘备掌权后,却并不能容忍他们,对他们多加压制,这也让张鲁对他颇有怨言

相较之下,曹操没有打压张鲁宗教之意,他一旦投靠曹操,甚至还可能借此将五斗米道发扬光大。事实确实如此,张鲁投降曹操之后,与其教众一起迁到三辅,被曹魏政权宽待。张鲁借此机会,或明或暗传播五斗米道,到东晋时,五斗米道在中原和北方已经流传甚广。

张鲁投降曹操,所为者也不过是利益而已。能够加官进爵,荫庇后代,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辅佐成就大业,传播宗教,这对于张鲁而言,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


邓海春


张鲁并没有非常厌恶刘备,也没有特别喜欢曹操。事实上,对于张鲁而言,曹操和刘备都可以是他喜欢并合作的对象,也可以是他厌恶的敌人。只不过在当时的背景下,相比于归降刘备,张鲁选择投降曹操,明显要划得来许多。

一切是显而易见的,张鲁在归降曹操之后,史书上记载,魏公曹操亲迎,授予张鲁镇南将军的官职,按照宾客的礼节接待他,封他为阆中侯,食邑万户。同时,张鲁的五个儿子以及下属阎圃等人都被封为列侯。

可以好不夸张的说,曹操给张鲁开出的条件,那是超级豪华和优厚,当然这也是因为曹操家大业大,所以开得起这种优厚条件。反之,如果张鲁投降了刘备,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给张鲁开出这种优厚的条件。

在当时的情况下,刘备自己连个王都不是,他能够给张鲁封万户侯吗?更不用说张鲁的五个儿子和下属。事实上,即便是刘备后来在汉中称王后,他也给不了张鲁如此优厚的条件。对此,我们只要看看马超,还有刘备生前,他的下属有几个人封侯了?

所以说,站在张鲁的角度来看,既然汉中横竖守不住,还不如趁机卖个好价钱,既然曹老板家大业大,又出的起价钱,那张鲁干嘛不把自己的汉中公司卖给曹老板呢?反正跟着谁混不是混,只要不委屈自己就行。


我是赵帅锅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出自《三国志 魏书 文帝本纪》中的注疏中,张鲁是否真的说过这句话,还真的不好判定。

在《三国志 魏书 文帝本纪》中,原话是这样的:鲁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张鲁心中充满了对刘备的不屑,有点类似于《三国演义》中周仓对关羽曾经说过的“宁肯与将军牵马坠蹬,不肯为赖汉子当祖宗”这句话。

在历史上,张鲁和刘备的关系究竟如何呢?

在历史上,刘备和张鲁曾经有过短暂的交集,具体的实例有三则。

其一、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替自己抵抗张鲁。

刘备入川后,并没有与张鲁有过战争。史书上的记载是,张鲁听到刘备率军入川后,主动停止了攻击益州,双方的兵马在汉中、葭萌关一线对峙。

其二、刘备占据益州后,主动派简雍去见张鲁,要求张鲁归附自己,被张鲁拒绝。就在简雍去见张鲁的时候,刘备在徐州失落并且居住在汉中的儿子找到张鲁,要求认祖归宗。在简雍辨认无误后,张鲁把刘备的长子交由简雍带回。

其三、曹操攻击汉中,其下建议张鲁投降刘备,被张鲁严词拒绝。据传说说出了"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这句话。

从以上三则实例来看,刘备和张鲁之间并没有矛盾,甚至刘备和张鲁之间还应有一点感情才是,他又怎么会说出这么一番极其伤感情的话来呢?

张鲁是否说过“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窃以为,张鲁应该说过这番话,但是表达的语气和思想感情则未必像《三国志 魏书 文帝本纪》中的注疏中那么激烈。理由有二:

其一、刘备和张鲁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和谐

刘备受刘璋的邀请入川抵御张鲁,确实是对张鲁威胁不小,一时间使得张鲁很紧张。可是,刘备入川之后却并没有与张鲁开战,而是在葭萌关周边安抚民众,收买人心,为自己日后攻取益州做准备工作。

刘备的举措使得张鲁放下了心,可是时间一长,张鲁发现事情变了味。因为,张鲁的手下主要是由两部分民众构成,一是董卓之乱、李傕郭汜之乱、凉州韩遂马腾之间的军阀混战后逃离关中的人口,在逃往益州,途径汉中的时候被张鲁的五斗米道所吸引留下的;二是久居阆中的賨民。刘备到了葭萌关之后,一方面利用法正等关中士族来吸引原本归附于张鲁的关中民众脱离张鲁,另一方面加紧控制阆中地区的賨民。这就挖了张鲁的墙角,使得张鲁极其不快。兼之刘备在徐州、荆州乃至于益州的所作所为,有反噬主人,忘恩负义的嫌疑,这既不符合出身于士族的张鲁的世界观,也不符合一贯标榜信义的五斗米道的教义,所以使得张鲁对刘备抱有反感。

其二、张鲁说这番话被人拿来转移偷换概念替曹丕篡汉提供支持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在这之前,为了使曹丕篡汉具有法理上的正义性,曹魏集团上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其中,神的旨意也是要有的,而张鲁恰好就是道教的代言人。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由曹丕死党左中郎将李伏出头,以已经死去的张鲁的口吻来向世人宣示位于益州的刘备根本不具备继承汉朝绪统的资格。

史书记载:(张鲁)后密与臣(李伏)议策质,国人不协,或欲西通,鲁即怒曰:"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言发恻痛,诚有由然。合先迎王师,往岁病亡于邺。自臣在朝,每为所亲宣说此意,时未有宜,弗敢显言。

在这段记载中,李伏表达了这样一种意思。因为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引起了张鲁的反感,吃过大亏,所以才每当提起往事,张鲁就“言发恻痛”。而且,李伏还表示,张鲁是在私下里对自己说起的这番话的,因为过去未涉及到汉献帝禅让这件事,没有刘备是否具备继承汉朝正统的资格这种提法,所以一直没有对世人说。

可是,在曹丕即将禅代汉朝的时刻,为了打击刘备将来可能会以汉朝余绪的名义在益州称帝来与曹丕争夺正统的归属问题,所以才站出来把张鲁对刘备的评价告知于世,从而达到贬低刘备的效果。

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张鲁确实是对刘备抱有很深的成见,也有说过类似于"宁为魏公奴,不为刘备上客也。"的话。但是,张鲁说的这些话却被有心人利用,成为了打击刘备、贬低刘备的工具。这恐怕就是张鲁所没有想到的吧!


万事之始


(电视剧里的刘备)


这话出自《华阳国志》:

“鲁功曹巴西阎圃说鲁北降归魏武:“赞以大事,宜附讬;不然,西结刘备以归之。”鲁勃然曰:“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遂委质魏武。武帝拜鲁镇南将军,封襄平侯,又封其五子皆列侯。”

张鲁之所以投降曹操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曹操实力雄厚,已经把张鲁赶出汉中

“二十年,魏武帝西征鲁,鲁走巴中。”

上面这段史料就能看出,曹操征讨张鲁很顺利,没费什么力气就把张鲁赶出了汉中。

曹操击败袁绍后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北方之主,而当时经济中心是在北方,而不是南方。也就是说曹操有庞大的军队,充足的物质和人手。

而相比之下,刘备虽然威名赫赫,但是他其实一直没有稳固的地盘,在刘璋请刘备入蜀之前,他其实只有三分之一个荆州。

这个时候凡是智力正常的人都知道曹操与刘备之间,曹操才是更有可能统一天下的那一个,而且汉中已失,益州门户洞开,在张鲁看来,曹操拿下益州不过是时间问题。

对于张鲁这样的“失败者”来说,反正他要么投降曹操,要么归顺刘备,既然如此,他肯定选实力雄厚的,所以他选择向曹操投降是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做为一路诸侯归顺曹操,还是做为一路诸侯的下属归顺曹操,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张鲁与刘璋有仇,也信不过刘备

“至刘焉子璋为牧时,鲁益骄恣,璋怒。建安五年,杀鲁母、弟。”

刘璋曾经因为张鲁不服调遣,骄傲自大,而一怒之下斩杀了做为人质的张鲁母亲与弟弟,因此张鲁和刘璋是有私仇的。

如果张鲁归顺刘备,那么就会面临一个问题:怎么样和刘璋相处?

虽然刘备是篡夺了刘璋的基业,但是两人毕竟是汉室宗亲,说起来不是外人,而且刘备才篡了刘璋的益州,肯定不可能也不会杀刘璋安张鲁的心,甚至反过来还有可能。

另外就是张鲁信不过刘备,因为张鲁本人不仅是汉末诸侯,还是天师道领袖,他的信徒遍布益州,如果张鲁归顺刘备,虽然是有利于刘备尽快收拾益州人心,但是也带来一个新问题:张鲁会和刘备争夺益州人心,那怕这种争夺是被动的。

那对于刘备来说,最好莫过于没多久张鲁暴毙了。所以张鲁归顺刘备的话,他本人风险是很大的。


还有就是刘备之前和张鲁有过交往的,比如彭羕就出使过汉中。

“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

所谓“奉使”就是以使者的身份出访过,而当时刘备在广汉驻军,唯一能出使的对象只能是张鲁。

但是刘备不仅交好张鲁,还派李恢去“策反”依附张鲁的马超,并且还“策反”成功,马超从汉中秘密逃往广汉投靠刘备了。

这在张鲁看来,是刘备不讲诚信,不讲道义的表现。

所以归顺就是把自己身家性命交给别人来决定,张鲁肯定不会愿意把自己全家人的命交给一个在他看来不讲诚信的人手上。

因此,综合而言,张鲁归顺曹操而拒绝刘备是一件很正确的事情。


兰台


张鲁通过黄巾之前车之鉴,厌恶刘备的为人,背信之举夺取益州,天下大势,已经相对明显,北方曹操占优势无穷。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是投降魏国的张鲁说的,他之所以认为更适宜投降魏国,是因为他信奉五斗米道,刘备曾镇压曾经反叛汉室的黄巾军,让张鲁忌惮;并且刘备在攻城略地过程中,并非都是义举,有的是鸠占鹊巢,比如当年接纳吕布,夺取刘璋益州,这给张鲁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及北方曹魏势大的综合结果。

东汉末年,汉王室逐鹿中原,先后崛起的诸侯有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张鲁、刘备等。

随着诸侯国的兼并,有的逐渐消失了,有的并入了其他国家,这是不可避免的,是时代的潮流,任何人无法阻挡这样的趋势。

公元215年,曹操讨伐张鲁,张鲁败退,当走到巴中时,有人曾劝导张鲁入蜀,投降刘备对抗曹操。这时,张鲁气愤的说:“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

他为何这样说呢,我认为包括三点:

第一,黄巾之前车之鉴。

张鲁割据一方之时,凭借的是信奉的是五斗米道,而自己任天师,这是利用宗教来割据势力的,和当年汉末代黄巾军如出一辙。而在黄巾军败落的过程中,刘备大肆屠杀,而到了曹操那受到了礼遇。这让张鲁思想认识里认为投降曹操更为妥当。

第二,厌恶刘备的为人,背信之举夺取益州。

张鲁也认识到刘备并非真的是正人君子。当年刘备起事时打着匡扶汉室的旗号,真正做起家业以后,就并非那么回事了。还有就是当年收留吕布,本来就是借刀杀人之举。而这种做人方式在入蜀地,夺刘璋地盘中更显现的淋漓尽致。张鲁正是认识到刘备的为人,才让他发表上述言论。

第三,天下大势,已经相对明显,北方曹操占优势无穷。


说古明今


“宁为曹公作奴,不为刘备上客”这句话出自东晋时期成汉常璩撰写的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华阳国志.巴中志》。首先这句话的真实性是值得肯定的。《华阳国志》自成书以来一直都受到了历朝历代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徐广的《晋记》,范晔的《后汉书》,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昭的《续汉志注》,李膺的《益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唐初修的《晋书》以及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都大量取材于《华阳国志》。这足以证明《华阳国志》但真实可靠性。

那么张鲁为啥这么抗拒刘备呢?张鲁说出这句话又想表达什么呢?

首先我们很肯定的一点,那就是张鲁对于刘备人品的不耻。从刘备的发家史上就可以看出,刘备绝对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刘备一路走来几乎都是投靠,在背叛。这种性格让张鲁没有安全感,也非常的不耻。就从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打他张鲁来说,原本的盟友,但刘备拿了刘璋的钱粮补给之后,又翻脸不认人夺了刘璋的益州。刘备的这种行事风格让张鲁不敢苟同。张鲁很担心自己和刘备联合的话,那么刘备到时候翻脸不认人吞并了自己怎么办?毕竟刘璋前车之鉴不远。所以张鲁极其厌恶刘备。

其次,张鲁和益州刘璋的恩怨那可不是一天半天了。张鲁势力和刘璋势力之间的仇恨那可是根深蒂固的。刘备方面虽然吞并了刘璋的益州,也杀了不少人。但是益州的大多数文臣武将还是保留来下来,他们也在继续效忠刘备。而张鲁和刘璋以及原刘璋的这些部下可是敌对的。虽然张鲁如果和刘备联盟的话,大家就算是一家人了,以前的前尘旧怨也就一笔勾销了。但张鲁多少也担心会不会被排斥。要知道刘备言而无信是出了名的。要是自己和刘备联盟,原刘璋的手下在刘备面前说自己坏话诋毁自己。那么自己最终的结果还是悲剧。所以这也是张鲁不愿意联盟刘备的重要因素。

最后一点,那就是张鲁早就有意投靠曹操了。曹操雄踞北方势力上要远超于刘备。既然要投靠,为什么不投靠强者呢?而且张鲁不仅是一方诸侯,他还是五斗米教的老大。曹操庞大广袤的势力范围对于张鲁传道十分有利而且曹操也不排斥张鲁的五斗米道。事实也证明张鲁投靠曹操后,五斗米道更加的发扬光大了。所以在张鲁打定主意投靠曹操后,张鲁不介意做个顺水人情羞辱一下刘备。这也是示好于曹操的事情。毕竟刘备不管对他张鲁还是对曹操都是有仇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