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杨广和明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哪个更令你感觉遗憾可惜?

三国英雄曹操


首先,从继位前的社会环境来看。隋炀帝继位时接手的是隋朝结束了南北朝割据局面,完成了大一统天下,改变了魏晋以来华夏三百年的分裂状态,开创了开皇盛世局面,国力强盛。而明朝崇祯继位时接手的是万历皇帝后期二十多年不上朝理政,导致国运衰败,党争持续,朝政日益腐败,加之国库空虚,天灾人祸的社会局面。轮到崇祯手里已经回天乏术,这是明朝灭亡的原罪,明亡实则是始亡于万历皇帝。

其次,两人的作为不同。隋炀帝继位后,沿袭了科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并疆扩土,三征高丽,开凿大运河等,这些举措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隋炀帝不失为一个有作为的帝王,虽然坏事做了不少,但他不是昏君。晚唐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来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可见开通大运河对当时及后世都有积极作用。反观崇祯继位后,虽然其勤政简朴,如果处于太平盛世,或许能做个守成之君,但其面临的社会环境,崇祯却不是一个匡扶社稷的有为君主。其性格多疑,刚愎自用,对武将不信任,缺乏明断性格,朝廷政党倾轧,这些都使得崇祯被祖宗制度套住,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

三,最终的结局都是亡国之君。隋炀帝虽然是有所作为的帝王,但因其好大喜功,劳民伤财,荒淫无度,终致民怨鼎沸,激化了社会矛盾,在各地爆发农民起义社会动荡中隋朝只有两世而亡,一个朝代短短几十年命运,殊为可惜。明朝到崇祯帝已经历十六帝,二百七十六年。在中国历史朝代难以超过三百年规律的大限,也在农民起义及关外异族势力的内忧外患中,崇祯帝让大明朝最终和他一起,化为历史的尘埃。在这一点上,觉得崇祯帝很可怜。

综上,隋炀帝可惜,崇祯帝可怜。



岳之岚



若以两个亡国之君死后的后继朝代的角度来说,宋安之认为崇祯帝比较可惜。

当然可惜的不是崇祯帝,而是整个明朝。

崇祯帝这个人呢,八个字就可以概括“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放在平世,勉强一个中庸的守成之君,放在乱世,哎说多了都是泪。

明朝之后的清朝,闭关锁国不得不说让人很遗憾,现在大众印象中清朝是放着热兵器不用,使用冷兵器,虽然历史上清朝也使用热兵器,没有那么不堪,但跟明朝比起来差不多是原地踏步,是不进则退了。

所以说崇祯帝如果不死,明朝还有一些希望,说不定有着更好的发展方向。

隋炀帝就不可惜了,毕竟隋朝后面是梦幻盛唐。

以个人来说,隋炀帝有些可惜。

崇祯帝这个人是生性多疑刚愎自用,隋炀帝这个人呢,其实帝王心术是很不错的,就是步子迈的太大了。

因为他有着很大的野心,超越前人,所以不顾国力滥用民力修大运河、三征高句丽、营建东都洛阳等,结果步子迈太多,搞坏了根基,不成功便成仁咯。


所以个人认为隋炀帝要比崇祯帝有着更多的可可能,可惜的是他野心太大,实力却跟不上,只能成为失败者。


宋安之


亡国之君,死于非命!这是隋炀帝杨广和明思宗崇祯帝,共同的悲剧命运。隋炀帝被自己的禁卫军活活勒死;崇祯帝朱由检,在国破之日,选择自己吊死。

两个亡国之君最大的不同是:隋炀帝接手的是他爹留个他的富庶的江山;而明熹宗朱由校留给自己弟弟的是一个千疮百孔、内忧外患的烂摊子。

所以,我觉得与隋炀帝相比,崇祯帝留下的遗憾,更甚一点。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到达西直门,开始攻城。当天,外城失陷,第二天,内城失陷。

三月十八日的夜晚,紫禁城笼罩在阴森恐怖的气氛中。崇祯帝知道事已至此,已无可挽回,大明的天要塌了。

崇祯帝先让后妃上吊自杀后,自己持剑到寿宁宫,长平公主牵衣而哭。崇祯帝说:“汝何故生我家?”一剑砍断长平公主的左臂。接着到昭仁宫,直接砍死昭仁公主。

就在这一天的夜里,崇祯登上了煤山,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景山,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树上,这一生噩梦般的17年,结束了。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崇祯帝留下最后的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大明王朝276年的国祚,亡于1644年。

很不幸,崇祯帝在位17年,不好女色,没日没夜地,为国家社稷拼命工作的结果是,大明王朝,亡了!

更为悲哀的是,崇祯早已知道这个结局。所以,常常哀叹:“大明天下,奈何亡于朕手!”

有史学家评价崇祯帝的一生是:“不是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

细看崇祯一朝,历史不是没有给崇祯帝力挽狂澜的机会。可是,崇祯帝一次又一次地错失了良机。

一、自毁长城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子。由于母亲早死,身边没有可信赖的家人,童年的孤独,对他的猜疑、偏执、固执的性格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天启皇帝朱由校撒手归西。第三天,18岁的朱由检,继任大统。次年,改元崇祯。

崇祯帝最大的败笔是,杀了股肱之臣袁崇焕。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祖籍广东东莞,落籍于广西藤县。崇祯帝私下里会叫他“蛮子”。他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却在天启六年做了辽东巡抚。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但因为被阉党魏忠贤所排挤,愤而辞官回乡。

崇祯帝上台后,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

袁崇焕虽是文臣,却是明末最善于与后金军队作战的明军将领,他的军队在明末也是最能作战的军队。就在被杀之前不久,崇祯帝还说,守辽非蛮子不可。

可惜的是,在两军对垒中,崇祯帝多疑和刚愎自用的性格,铸成了他的大错。皇太极略施小计,用《三国演义》中的“反间计”,就让崇祯帝轻易相信。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被判凌迟,在北京闹事,遭千刀万剐,无知百姓纷纷“抢食其肉”。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仍旧守辽东。”这是袁崇焕临刑时,口占的一首诗。一个大忠臣竟是如此的下场,让人不胜唏嘘。

袁崇焕一死,辽东的战局更无人可以收拾。农民起义的声势也明显壮大。大明王朝从此陷入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

最后为袁崇焕平反的,居然是清朝皇帝乾隆。历史,经常会有这样的黑色幽默。

二、剿抚不定

即位伊始,崇祯帝就开始对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动手术。第一个就是要切除的危害明朝的毒瘤——阉党魏忠贤。

没想到的是,很容易就将这颗毒瘤彻底铲除。崇祯帝,这时信心满满,以为自己成为一代明君,看来并不是太难。

人运气坏的时候,喝水都会被噎死。崇祯帝也是够倒霉的,继位第二年开始,各地连年大旱,随后,蝗灾与瘟疫接踵而至。“赤地千里,十河九干。”相伴而来的是“人吃人”的人间惨剧。

天灾人祸,小民走投无路。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造反”。造反的人群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大家比较熟悉,他叫李自成。他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个下岗驿卒。

崇祯二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整顿驿站,裁撤驿卒”运动,全国共省下了六十八万两左右的白银,而李自成成了下岗驿卒。李自成参加了农民军,“奋臂大呼,九州幅裂”。就是他,成了崇祯帝的噩梦。

饥民四处造反。这让崇祯帝十分头疼,于是派左副都御史杨鹤,担任陕西三边总督。

杨鹤到陕西一瞧,不得了!遍地是农民军,自己手头的那点兵力,哪能对付过来。于是,他提出招抚策略:解决饥民吃饭问题,政府发给耕牛农具,好生让农民回家种田当顺民。崇祯帝欣然同意。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怎奈,杯水车薪,根本无法满足大多数穷饿至极的农民。招抚政策,根本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这下麻烦大了,有一个人不干了。崇祯帝火大了,立即罢了杨鹤的官职。又重新启用“剿杀”政策。

稍稍平息的民乱趋势又起。内忧未平,东北地区的烽烟又起。一边要对付农民军,一边又要防御边患。崇祯帝,首尾难以相顾。

四处流窜的农民军,一次又一次,就差那么一点点就被剿灭。然而,他们总能逃出生天。这跟崇祯帝的一会儿招抚一会儿剿灭的政策有关。农民军钻了政策的空子,当快走投无路时,就诈降。这样,就能吃饱喝足,且有了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等待东山再起。

农民军一次次的诈降,屡试不爽。使得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绝处逢生,化险为夷。所以,农民军又成星火燎原之势。最后,使得大明王朝大厦倾覆的,就是这些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为首的就是“闯王”李自成。


三、战和不决

其实,明朝不亡,还是有机会的。与满清和议,也可能是一条走得通的路子。1642年,松锦大战。皇太极歼灭了十余万明朝精兵。此时的皇太极,尚未有入主中原一统天下的远大志向,对于他来说,沈阳东辽之地,本来就不是自己世传下来的现在拥有这么一大片广阔的土地,足矣。

而且长久以来,满清(后金)对和议一直都是最积极的。明朝对于和议,却总是犹犹豫豫,加上崇祯帝极好面子,心里面的“天朝上国”一直在作怪,迟迟下不了决心。

松锦大战后,崇祯帝是动过这个念头的,也派人去跟满清接触。而且,这时的皇太极,所提条件也不苛刻:愿意居于明朝属国地位,只要“天朝”每年“馈赠”万两黄金、百万两白银即可,清国上贡明朝每年貂皮千张、人参千斤,作为回报。至于“国界”,皇太极想以塔山为清国界,以宁远双树铺中间土岭为明国界,在连山一地设立互市的集散地。

明朝使臣马绍愉,回程行至宁远,立即把密报送到北京兵部尚书陈新甲的家中。是明朝的气数,也是陈新甲的命数。陈新甲看后,将密报放在桌上,自己入书房写条陈做功课。

历史真是个怪物,有时候你会觉得非常偶然。一个家僮的一个习惯性动作,改变 了历史的走向。陈新甲的家僮太勤快了,看到那份密报,以为是日常必须对外公布的“塘报”,马上让人拿去传抄散发。

这下炸锅了,舆论哗然,群情激愤。崇祯帝罗织了几个罪名,杀了陈新甲,以平众怒。和议之事,也就不了了之。

明朝也就失去了集中力量对付内患的唯一历史机会。

四、有君无臣

何谓“有君无臣”?

也就是说,崇祯帝对朝中大臣,过于严苛,以至于,朝中无可用之人。因为在过分苛求的皇帝之下,是很难出现敢于担当的大臣的。所以,后代的史学家常常感叹崇祯朝“有君无臣”。

崇祯帝换朝臣,就像换衣服一样频繁。内阁大学士,本是朝中重臣,相当于宰相职务。可是,他在位17年,内阁大学士居然轮换了50人。

滥杀大臣,也成了崇祯帝的习惯性动作。17年间,被杀的大学士有2人,被谴戍的大学士也有2人。在六部尚书中,刑部尚书换了17人,其中,1人被处死,多人下狱,狱中瘐死2人,其余大多不得善终。兵部尚书中,1人下狱瘐死,1人被处死。

更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应对辽东战事和平息农民起义的将领,也动辄被杀。在地方督抚中,总督被杀7人,巡抚被杀11人。

看看这些数字,真的令人心寒。

“求治之心操之过急,不免酿成功利;功利之不已,转为刑名;刑名之不已,流为猜忌;猜忌之不已,积为壅弊。”这是晚明著名学者刘宗周批评崇祯帝的奏疏上说的。结果看得见:众叛亲离。

崇祯帝人生的最后一站,很悲凉:陪着他上吊的,只有一个司礼监太监王承恩。其实,历史地看待历史,明朝的覆亡,不能全怪崇祯帝一人。他接手的,简直是一个烫手的山芋:灾荒连年不断,农民起义蜂起,大金军队入侵,大臣党同伐异。

由于年轻气盛,有个伟大的梦想,要重现昔日大明的辉煌,他清心寡欲,励精图志一心想把国家治理好。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每天白加黑、黑加白地拼命工作,一天只睡五六个小时,是经常的事。比一比他的两位先祖,就知道他有多努力。

他的高祖嘉靖帝,在位45年,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祖父万历皇帝,在位48年,30年不上朝。这两位爷,在位时间加起来将近一个世纪;而不上朝时间加起来,也有半个世纪多。

“明亡始于万历,终于崇祯。”这话千真万确。正如李自成檄文所说:“嗟尔明朝,大数已终。”

这样看来,九泉之下,面见列祖列宗,崇祯帝完全可以毫不愧疚地说:“列祖列宗,我对大明尽力了!”


聊斋瘾


手里有资源却没有好好利用导致失败才能算是可惜吧,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说:“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隋文帝留给隋炀帝的是大把的财富啊,隋炀帝“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所以他是令人遗憾可惜的。但是明朝崇祯帝则只能说的上是可怜了,毕竟明朝发展到崇祯在位的时候已经是江河日下了,他老祖宗留给他的是一个烂摊子,在这个时候,即位的是朱由检还是朱元璋,抑或是汉武帝、光武帝等等,可能都难以翻盘,所以,崇祯帝说不上可惜。

在上篇文章,国史君(国史通论)讲到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汉武帝的评价,他说:“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即,在司马光眼中,汉武帝除了没有直接或者间接导致亡国之外,基本上和暴君秦始皇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司马光没有点名“孝武”的话,这段话大家是不是也可以套用到隋炀帝身上呢?

隋炀帝在位期间,为整个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修运河以及发动政治变革等作为都是“罪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事,可惜的是,他是栽树的人,不是乘凉的人。

同样,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一下崇祯——顺利继承皇位对他来说也许不是一件好事,毕竟崇祯算不上是一位昏君,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内忧外患之下明朝亡国了,崇祯成为“南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不是至少会像宋高宗赵构一样,开创一个新局面呢?


国史通论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隋炀帝杨广和明崇祯帝朱由检,两个都是亡国之君,却又有所不同。

杨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始作俑者,而朱由检却是被亡国,他上台时,明朝已经在灭亡的道路上加速前行。

换句话说,如果当初登基的不是杨广,隋朝未必会这么快灭亡;而不管登基的是不是朱由检,明朝都一定会灭亡。

题主问这两个人哪一个更令我感觉遗憾可惜。

我的回答是这两个人都让我感觉遗憾可惜,但所遗憾之处又有所不同。

叹杨广

杨广是一个很有雄才大略的人,这一点毋庸置疑。

千百年来,很多记载都把他描述成荒淫暴虐,穷奢极欲的人,让人觉得杨广这个人很蠢,亡国就是活该。

但杨广其实并不蠢,史称杨广“好学,善属文”。

杨广还写得一手好诗,全隋诗共收录了杨广40多首诗词。

杨广志向高远,他上任后改年号为“大业”,就表明了他希望能建立一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秋大业的雄心壮志。

为了实现他的大业,杨广四处征战,到处营建工程,从留存至今的京杭大运河,这条贯通南北的河道,就可以看出杨广这人的想法有多大胆,果敢。

只可惜,为了实现他的大业,杨广忽视了底下百姓和军队的利益,繁重的负担将他们都往绝路上逼迫。

这是杨广这个天生贵族的一项缺陷,一直高高在上的他,习惯了万民的颂扬,却不关心人民的死活。

杨广的另一项缺陷是遇到挫折心理素质差,从小顺风顺水,心想事成的杨广,在帝国开始崩溃之初,便像一只鸵鸟一样,把自己的脑袋埋在了沙里,选择了逃避。

此时的杨广害怕而慌张,不敢去面对正在发生的溃败,幼稚而可笑。

我为杨广感到遗憾,遗憾他本可以有机会成为千古一帝,却将一手的好牌活活打烂。

叹朱由检

朱由检很可怜。

他应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皇帝。

他上位时,大明帝国已经千疮百孔,无论是帝国外部还是内部,都是一堆的问题。

关外,女真人步步紧逼,明朝在辽东的利益几乎丧失殆尽。

帝国境内,各地暴乱四起,起义不断。

朝堂之上,党争不止,积弊严重。

无论朱由检做的够不够好,至少这个皇帝是尽责的。

他没有像大多数的亡国之君、末代皇帝那样,穷奢极欲,寻欢作乐,用肉体的快乐来麻痹自己,去逃避帝国的失败。

相反,他试图挽救帝国,他殚精竭虑,甚至省吃俭用。当他这个皇帝穿着打有补丁的衣服时,只为了能多筹点军饷时,他的臣下正在中饱私囊,继续蛀蚀这栋帝国大厦。

在李自成兵临京城时,朱由检亲自出宫,却没有一个皇亲、一个官员肯开门接纳这位皇帝。所有人都背叛了他。

最后,他挥刀砍掉心爱女儿的手臂,只为了不让女儿被进城的起义军奸污。

而他自己,则带着唯一的太监,自缢而死。

我为朱由检感到遗憾,他或许确实能力不够,可是他的命运是多么的不得已,不得已坐上皇位,不得已拯救这个行将灭亡的帝国,不得已承担帝国灭亡的所有责任和骂名。

杨广这个人给我的感觉是可惜,而朱由检却是让我觉得可怜。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一般来说,人们认为亡国之君都不是什么好皇帝,比如秦二世、隋炀帝、后主刘禅以及宋微宗、宋钦宗,尤其是在皇帝素质普遍不高的明朝,亡国之君崇祯帝在人们眼里更不是一个有什么作为的好皇帝。有人更是认为他刚愎自用,嗜杀成性,一有不顺心就杀大臣,杀掉囊崇焕是“自毁长城”,更因此认为他亡国是因为自己的昏庸。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崇祯帝不仅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皇帝,反而有很多可取之处。更令我感到遗憾和可惜。

崇祯帝在煤山上吊之前说过两句著名的话“请(贼)勿伤我百姓一人”、“朕非亡国之君,汝等皆亡国之臣”很多人认为前者是崇祯帝虚伪的表现,后者则是他为自己开脱。

崇祯固然不是圣人,但他绝对是一个好人,甚至是一个好皇帝。

但因长期受到清代官方妖魔化记述以及过分美化李自成起义的影响而对他的评价失之偏颇,甚至这两句话都被人故意曲解。崇祯皇帝对自己接手下来的江山有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了每日上朝的祖制,后来隆庆、万历皇帝改成了每逢三、六、九上朝的规定。万历皇帝更是创造了20年不上朝的先例,但是崇祯称帝后,立刻恢复了祖制,十几年如一日的天天上朝,确如自己所言:“朕自御极以来,夙夜焦劳”可以说,他是明朝皇帝中最繁忙、最勤劳、最忧苦的一位。

不仅勤政,而且廉政。

登基伊始,崇祯帝就首先从自己做起,毅然宣布停止专供宫内使用的苏杭绸缎织造活动,并让太监从苏州购置花纺车送进宫内教女纺布以供宫中使用。他自己也常常着多次洗过的衣服,而且为了耐穿,袜子都缝上了布底。崇祯十三年(1640年)七月始,他更是开始穿布衣,吃素食。

一些历史学家对崇祯评价很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崇帝贪财,宁可亡国也不把归自己用的内帑拿出来毁家纾难。但事实上崇末期内帑里早就没有什么银子,已经是穷的一干二净。崇祯皇帝因缺钱而面临窘境,李自成眼看要进逼京师,国家穷到拿不出钱来给守卫京师附近地区的军队发军响,直接导致昌平兵变。调吴三桂勤王之议,终于因为经费没有着落而暂时作罢。这则记载和上面刘尚友《定思小计》中的记载共同说明崇祯帝手中以及国库中都已经没有钱财可用。其实只要想一想,如果有私房钱可用,崇祯绝对会拿出来的,如果不拿出来,明朝亡了,他的命都保不住,留下钱财何用?而且如果贪财,不是白痴的崇祯帝难道不明白打败叛军之后再征收税费能得到更多钱财的道理吗?

崇祯帝不仅勤政、廉政,而且还是一个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皇帝,他每次施政出现重大失误之后,国家每次出现重大危机之后,差不多都要下“罪己诏”。在历代皇帝中,崇祯帝是下“罪己诏”最多的一个。然而即便他做了如此多的努力,明朝还是亡国了,他还是成了殉国的亡国之君。

那么他为什么还成为亡国之君呢?

事实上,明朝早在崇祯帝即位之前就已名存实亡了。正如《明史》所言,也是史学界普遍认可的说法是:“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而历史却把崇祯推到了明末的风口浪尖之上。崇祯虽然算得上是一个好皇帝,然而,却只能成为亡国之君。他也有责任,但责任并不像其他亡国之君那样重大。你是怎么看呢?评论区一起来分享吧,期待你的关注和评论。


天天开心历史


关于隋炀帝的记载可以说有失偏颇。修大运河其实是千秋功绩,但有一点就是征高丽确实失败了,国内民壮损失惨重。


而崇祯没能作为中兴之主确实比较遗憾,但是当时情况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元年,钦定逆党,智除魏忠贤;

崇祯三年,己巳之变,圆嘟嘟平辽到北京。

崇祯八年,农民军破凤阳,崇祯下罪己诏。

然后启用杨嗣昌,四正六隅获得奇效。到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十八骑进深山,张献忠投降。

崇祯十五年,明清松锦之战,丧失最后精锐十三万,洪承畴降清。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国破留遗诏: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借用当年明月说的话:真的是气数已尽。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关外清军。天灾频繁,大臣不思为国,财政困难,空有良将难挽大厦以倾。

两个人都有好的一面,后世普遍对崇祯皇帝同情更多。


历史如明镜


杨广和朱由检都不能纯粹的说可怜,他俩亡国,都有自己作的成分。

杨广滥用民力,好大喜功,弑父杀兄,欺娘淫嫂,他本身就不是一个好人。

杨广修运河确实是惠泽后世, 他也可能被李世民抹黑,不过,开皇盛世被他折腾没了是事实。

他接手过来的是一个富庶广大的江山,这跟宋徽宗的情况差不多。

把一个盛世糟蹋得不像样子,作为帝王,是绝对有错的,杨广难辞其咎,他并不可怜。

崇祯跟杨广就比不了了,他继位之时,国家已经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崇祯之前,嘉靖帝近二十年不理朝政,万历皇帝更不用说,28年不上朝。这俩不理政事的时间加起来有半个世纪,这无疑是可怕的。

除了他们,朱元璋定下的分封制度也很有问题,藩王兼并土地,激化社会矛盾,并且国家每年还要承担宗室的赡养问题,这加重了国库负担。

这很明显是前人闯祸,后人背锅。

背锅也就算了,崇祯本人还经常犯错,崇祯年间,大臣们屡屡撤换,将领们旦有失利,就传首九边。

他亲手逼反了不少人,也打破了光宗留下来的平衡局面。
崇祯失国,原因是多方面的。相比之下他比杨广要更为可怜,毕竟崇祯确实是殚精竭虑,一心图治,杨广亡国更多是错在自己。


浮沉于史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的功绩,可称为:千古一帝。堪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各领风骚数百年。

那么为什么杨广又当了亡国之君呢?

他开凿大运河,首创科举制度,开疆拓土,文治武修,推行了一系列强国富民法命,使隋朝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

骄则堕,满则亡。

杨广躺在功劳薄上骄而生堕,应该享受皇帝的乐趣了。荒淫无度,欺母霸嫂,少理朝政,急流倒退。凡此种种,引起了拥兵自重的各路诸候强烈不满。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经受不起官府酷吏的強征暴敛,官逼民反。以瓦岗寨为首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各路诸候有机可乘,纷纷响应。隋炀帝自满则亡,丢掉了万里江山,成全了李渊父子建立唐朝。

明未的崇祯皇帝是临危受命,接手的是皇兄朱由校给他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外有满清鞑子虎视眈眈,内有饥民起义如火燎原,朝有宦官魏忠贤结党营私。在这样灾难深重的历史条件下,朱由俭首先除掉了祸国殃民,人人痛恨的腌党头目魏忠贤,朝野上下拍手称庆,大快人心。崇祯象一只贵州驴,只踢出漂亮的一蹄,再也唱不出一场好戏来。

登基以来,励精图治,以国家大事为己任,不贪享受,勤于朝政。由于刚腹自用,猜忌疑心,占卜决策,滥杀大臣,导致众叛亲离,内外不力,国库空虚,财力枯竭。贼越剿越多,满清越侵越近。最后李自成攻破北京,逼得崇祯上吊自杀。明朝灭亡。大顺朝建立。

作为亡国之君,我觉得杨广更让人遗憾可惜。

千古一帝,竟落得如此下场。


白欢士


隋炀帝杨广作为隋文帝的第二子本无成为隋朝的皇位继承人,但是杨广心思缜密,对皇位一直有觊觎之心,通过自己的优点平江南之功,不好色,善良等性格深得独孤皇后与隋文帝的喜爱。最终登上皇位,开疆拓土,扬威塞北,东征高丽,开了隋朝大运河等不朽功绩。但是对于百姓他却有这样的不顾。最终在江都宫变结束了自己悲剧而又传奇的一生。

崇祯作为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朱常洛本来就不被崇祯的祖父万历皇帝喜爱,一直欲想废掉他,最终登上了盼了三十八年的皇位确只当了一月的皇帝便魂归西天。等到哥哥天启皇帝继位,就知道打家具,任命魏忠贤打点大明帝国,便使国家民不聊生,朝堂昏暗,打压忠良。等到天启七年,天启皇帝病重,又没有儿子,唯一的亲弟弟只有信王朱由检,便招信王入宫。一见到信王就说:“来,吾弟当为尧舜。”崇祯皇帝一上台便手除了祸国殃民的魏忠贤,曾一度使明朝有了中兴的可能。然而大势已去,最终在煤山殉国。

隋炀帝接手的是一个强大的盛世帝国,确因不爱百姓使得国家破灭。崇祯接手的明王朝从他祖父万历皇帝那就已经埋下祸根,几十年的弊病崇祯也无力回天。崇祯对百姓一直是很爱护的,他的名言:“流氛原吾赤子。“死前遗诏:“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这样的君主如果在太平盛世,一定是中兴勤政爱民的君主,或许可以和汉武帝,唐太宗一样的皇帝,而他却成为末代君主。也许是历史的选择。真是宁为盛世犬,莫做乱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