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撓人,需綜合分析內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則改掉壞習慣

在《左轉》中曾經記載過,百官於是乎戒懼,而不敢易紀律。

於孩子而言亦是如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來自父母的管控,這種管控就像法律一樣,用條條框框約束孩子不該存在的行為,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的規則究竟是怎樣的,同時也要保證孩子在法律之下的自由。

寶寶到了一歲之後,自我認知能力逐步增強,開始用手、腳四處去探索,在不經意之間寶寶就會養成一些壞習慣。

林林家的寶寶現如今將近兩歲,是個小男孩名字叫豆豆,平時見生人非常的害羞,一旦熟悉起來,就非常的調皮,而且很喜歡在別人抱著自己的時候,動用小手抓別人的臉。

孩子愛撓人,需綜合分析內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則改掉壞習慣

林林和老公的臉上都破相了,也是拜豆豆所賜。儘管林林對豆豆訓斥了無數次,豆豆每次都答應下次不這樣做,第二天一轉眼又忘得一乾二淨

因為豆豆愛撓人的壞習慣,身邊的好朋友越來越少,就連豆豆的爸爸媽媽有時候都會和豆豆保持距離,深怕一不留神豆豆的“九陰白骨爪”又再現。

像豆豆這種情況是一歲之後大部分寶寶都會出現的一種行為,有些寶寶在一段時間後自行消失,有些寶寶卻會一直延遲到很久,這是為什麼呢?

孩子愛撓人,需綜合分析內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則改掉壞習慣

幼兒的思維存在很大的直覺行動性以及突出的具體形象性,做任何事情幾乎都不會顧及後果,都是在一次次的摸索之中來找到答案。下面帶大家探索並綜合分析幼兒出現此現象的內因及外因。

孩子撓人、打人背後的內因

父母想要孩子改變這種愛撓人、打人的壞習慣,父母應該先了解孩子這樣做的原因。

正如幼兒心理教育學中曾這樣說過,教育必須要通過幼兒心理發展的內因才能夠起到作用。一般影響兒童的內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博得父母的關注

在幼兒時期,孩子的安全感是非常的低的,隨時隨地都希望父母陪在自己的身邊,尤其是母親,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依戀

舉個簡單的例子,寶寶看不到媽媽就哭,即使孩子知道媽媽在上廁所。而且很長一段時間之內孩子都是這樣的表現,

這就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孩子認為媽媽必須要在自己身邊。

孩子愛撓人,需綜合分析內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則改掉壞習慣

那麼孩子缺乏安全感和撓人有什麼關係呢?這就是孩子撓人的第一個內因—博取父母的關注,隨著孩子的年齡越來越大,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也越來越少,但孩子對父母的需求並沒有減少

當孩子探索到原來撓父母可以讓父母多一點心思放在孩子身上,那麼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儘管是被父母圍著集體批評,這種關注度也正是孩子所需要的。

從中獲得益處

如成年人一樣,孩子想要得到一樣東西有自己的手段,成年人或靠人脈、靠關係,而孩子則是靠哭、靠打

孩子和孩子之間各有不同,有的靦腆,有的孩子害羞,有的孩子霸道

孩子愛撓人,需綜合分析內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則改掉壞習慣

在面對自己喜歡的東西時,有些孩子會躲在家中後面請求家長幫忙;有些孩子會通過哭表現自己的訴求;也有些孩子會通過動手,比如撓人、打人從中獲得利益。

當孩子嚐到“甜處”之後,這就是孩子日後爭求利益的一種手段。

發洩自身的負面情緒

啟蒙思想家約翰·洛克曾經說過,絕望是對無法獲取任何益處的處境的想法,其作用因人而異;有時會帶來不安或痛苦;有時會帶來平靜和懶散。

於孩子而言也是一樣,當孩子未達到內心的滿足時,便會處於負面情緒,此時孩子就需要發洩,而抓人、撓人就是孩子的一種發洩方式。

孩子撓人、打人的外因

模仿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最大的區別就是家庭教育,沒有教材,沒有課堂。其一切力量都來自於父母的榜樣性作用。兒童的天性就是模仿,從咿呀學語開始到模仿父母的語言和動作。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刻在兒童的腦海裡。

由此也開始看出孩子撓人、打人的外因可能來自於父母,亦或是身邊的小夥伴,孩子並不知道是對是錯,因為這是孩子向他人學習的一種本能。

孩子撓人、打人,最終會給孩子造成這三大影響?

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誰理應占據上方。其他家庭的父母也不會允許別人家的孩子因為壞習慣來傷害自己家的孩子,可見孩子如果總愛撓人、打人,必然紛爭不斷。

引起糾紛

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磕磕碰碰實屬正常。可是如果周圍一圈的朋友,總是和其中一個孩子發生糾紛,那麼就要考慮是否是這個孩子本身存在問題了。

曾經在遊樂場中看到了這樣一個畫面。一個15個月的寶寶和四歲的小男孩在玩耍時,應該是因為比較喜歡小男孩,於是想用手摸一摸男孩的臉,可是寶寶並沒有掌控好力度,結果劃傷了男孩的臉。

四歲小男孩的媽媽當時就對15個月寶寶的媽媽口出惡語,認為其沒有把孩子看好,孩子沒有家教。本心有虧欠的幼兒媽媽,一直站在那邊聽著四歲男孩媽媽的訓斥,幫孩子承擔“責任”。

這件事情本就沒有所謂的對與錯,只是每個人所佔的角度不同罷了,沒有誰是真的出於“歹毒”的目的。

從四歲小男孩的媽媽來看,言辭太過犀利,得理不饒人,或許出於心疼兒子,需要發洩內心的憤怒,可無形之中卻給兒子樹立了一個“不好”的形象。

從15個月的寶寶來看,他有錯嗎?當然有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寶寶劃傷別人了,但寶寶是不會道歉的,只能由媽媽來承擔這個責任。

性格不同的父母,最終就可能造成不同的糾紛。

小朋友遠離

民間有一句俗語:“惹不起,躲得起

。”小朋友三天兩頭弄傷別人,別人的父母看到這樣的小朋友也會讓自己的孩子離他遠遠的。

孩子愛撓人,需綜合分析內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則改掉壞習慣

逐漸孩子便是一個人了,一個人的世界又怎會快樂?沒有朋友,沒有喧囂,不懂人際交往,孩子也會越來越孤僻。

孩子的內心受挫

孩子每次出門都會給父母惹麻煩,父母抱怨孩子就是個“惹事精”,每次孩子再想出門,父母都會再三推辭。

小朋友的逐漸遠離,讓孩子覺得自己就像一個異類。有時候孩子就會想,自己是不是不受所有人喜歡?是不是就不該有朋友?逐漸孩子內心就會受挫。

三“不”原則,解決孩子愛撓人、打人的壞習慣

孩子愛撓人、打人是一個壞習慣,會影響孩子和父母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際交往,因此家長可以通過三“不”原則來解決。

1)不過度關注

當孩子第一次撓父母時,只是出於一種試探。當父母大叫一聲,表現出很強烈的反應時,孩子會覺得還挺好玩,父母終於不全神貫注看電視了,注意力開始轉移到自己身上了。

由此可見第一次正確對待很重要。

孩子愛撓人,需綜合分析內因及外因,巧用“三不”原則改掉壞習慣

父母不能太過關注,也不能表現太過強烈,可以對孩子說:“寶寶喜歡媽媽,想要摸媽媽臉,可不是這樣的哦,應該輕輕的摸。”去引導孩子如何正確的去觸摸。

2)不嬉笑對待

有些父母在第一次被孩子撓過之後,第二次就可以迅速的逃跑,甚至還得意洋洋的對寶寶說:“我成功躲避了你的魔爪。”孩子會逐步認為這是個遊戲。因此面對這個事情,家長堅決不能嬉笑對待

3)不任其肆意妄為

如果父母對孩子該用的招數都用過了,孩子依舊沒有改變,那麼也不能任由孩子肆意妄為,可以給孩子來個感同身受。

當孩子體會到這種感受後,可以告訴孩子:“你撓爸爸媽媽,爸爸媽媽就會如你現在這麼疼,寶寶下次一定不會這麼做了,對嗎?”

相信經歷了這次感同身受,寶寶的愛撓人的壞習慣一定會有所好轉。

每個寶寶都是上天派來的天使,他們是可愛的、是天真的,他們也會出現一些壞習慣。出現壞習慣時,父母需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幫助孩子克服。

正如古羅馬時期思想家奧古斯丁所說,習慣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會變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在克服惡習上即使遲做,也比不做強。

赫爸仔媽育兒,專門記錄育兒日常,為新手爸媽解決育兒問題,在育兒這條道路上,攜手共進,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