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百年變革之初——《狂人日記》

“從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記》《孔乙己》 《藥》等,陸續的出現了,算是顯示了‘文學革命’ 的實績,又因那時的認為‘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頗激動了一部分青年的心。”

以上這段話,是魯迅先生當年所說。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寫於1918年4月。該文首發於1918年5月15日4卷5號的《新青年》月刊,後收入《吶喊》集,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距今已經過去一百年,《狂人日記》也許在很多人心裡已經消失不見。 但當你拂去紙張上的塵土,俯身細聽,當年狂人所發出的巨吼,依舊震耳欲聾。

今天我希望拋開文章內容,就《狂人日記》背後的意義嘗試探討總結。以下是我的些許看法。


中國文化的百年變革之初——《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



開天闢地頭一遭

《狂人日記》發表之初, 在 1919年4月,傅斯年署名孟真發表了一篇《一段瘋話》,其中談到:

“文化的進步,都由於有若干狂人,不問能不能,不管大家願不願,一個人去闢不經人跡的路。最初大家笑他, 厭他,恨他, 一會 兒便要驚怪他,佩服他,終結還是愛他,像神明一般的待他。所以我敢決然斷定,瘋子是烏托邦的發明家,未來社會的締造者。”


中國文化的百年變革之初——《狂人日記》

傅斯年

就如以上所言,《狂人日記》的身份是<strong>開拓者,創造者。

它為之後的百年中國文化走向提供了藍本,這個意義是毋庸置疑的,同時也是應該被每個中國人所認知的。可是毫不誇張的說,之後的百年中國一代又一代的現代讀者都被其塑造。其中包括<strong>思維方式,語言表達形式,以及文化心理模式。

新的內涵塑造,是需要擁有巨大力量的。因此才會有上文所說“像神明一般”,<strong>“瘋子是烏托邦的發明家,未來社會的締造者”

也許此番言論在當時是不被人們理解的,但至今卻已被印證,正如先生所言,這是一次文化的進步。



獨特的語言風格

《狂人日記》中顯現的,“瘋子”這樣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精神的“人”。並且這樣的形象為人民大眾所接受,以及在之後漫長的踐行歲月中愈發偉岸。

這樣的踐行效果很大一部分緣由是來自他在“日記”中所散發的真實與語言的詩意。

茅盾在《讀 〈吶喊〉》一文中也曾給我們作了詳細的描述:

“那時我對於這古怪的《狂人日記》起了怎樣的感想呢, 現在已經不大記得了;大概當時亦未必發生瞭如何 明確的印象,只覺得受了一種痛快的刺戟,猶如久處黑暗的人們驟然看見了絢麗的光。這奇文中冷雋的句子,挺峭的文調,對照著那含蓄半吐的意義, 和淡淡的象徵主義色彩,便構成了異樣的風格,使 人一見就感著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

以上言論中,處處透露著新奇和震驚,對於已經司空見慣的我們而言也許很容易接受,但在當時的的確確會給人以“痛快的刺戟”。

這是由《狂人日記》帶來的語言的特殊表述方式對讀者閱讀習慣和思維定勢的衝擊,所帶來的。

新的語言表述方式和由這種語言所闡釋的<strong>新的文化內涵, 首先就在在文學評論家身上獲得全新的感受和認同。

中國文化的百年變革之初——《狂人日記》



“文學革命”的突破

“文學革命”本身的發生,對整個社會而言就是一場相當陌生和孤立的運動。“文學變革也不是對社會變革的反應、社會變革的副產品,而是文體和風格自我生 成和自我封閉的序列運動的逐步展現,文學史上新舊問題的嬗變也是文學語言‘陌生化’過程的部分表現。”

以上言論,是我比較贊同的。其實很多學者會將此次文學變革作為當時社會矛盾的一次外發現象來研究,認為是由於社會變革而引發的文學變革。 我並不完全同意,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社會運動為此次文學變革提供了外界刺激。 但這只是一部分原因,並不能將其歸為社會變革的產物。

《狂人日記》所展現的新事物,是長時間內文學走向問題的積累所迸發而生的。<strong>它對於社會而言是相對孤獨的,也是相對陌生的。

但正是因為這種孤獨和陌生,為百年後的我們提供瞭如此的大的廣闊天地。

《狂人日記》給我們帶來的絕非單一的思想意義的深刻和藝術手法的創新,而更重要的是對國人的思維意識和心理品格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中國文化的百年變革之初——《狂人日記》




尖銳先鋒的批判精神,對現代依舊有用

“狂人”的形象,作為一種抽象的 象徵符號,已經打破了時間的束縛,不僅對魯迅時期的時代產生作用,而且對當代產生著影響。

“狂人”不是一個孤立的 個體,而是具有群體象徵性,代表著那個時期群體的共同特徵,反應了一種社會文化和一種社會現象。《狂人日記》中的“狂人”為什麼會變成狂人,就是群體無意識的思想對抗有意識的個體產生的最終結局。

魯迅作為那個時期的精神領袖,在獨自對抗勢力團體的戰鬥中,魯迅通過對時代與自我的反思,彰 出個人的精神,對當代起著重要的意義與價值。他以一種自我救贖的意識,深刻發現了這個時代原來是一個吃人的時代,不幸的 是自己身處這個社會之中,是這個社會中的一員,同樣也做著吃人的事情,魯迅以一種自我批判的 精神,由外向內地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自己,讓批判的更加犀利


反觀當今社會,我們處在物質文明的時代, 經濟空前的發達,但我們的精神卻愈加空虛。毋庸置疑,當代是一個缺乏信仰的時代,當代知識分子群體世俗化的特徵越來越明顯。

知識分子承載著名族興亡的偉大使命,而知識分子集體對信仰的缺失,對名族振興與社會展表現出的漠不關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悲哀。

魯迅精神, 並不是以魯迅為標準,魯迅也不是這種精神的衡量尺度。魯迅是 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但不是一位 真正意義上的思想家,我們之所以向魯迅學習,就是魯迅以一 種<strong>“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勇氣,擔 當起民族思想的戰鬥英雄,從昏暗中喚醒人們沉睡的意識。

中國文化的百年變革之初——《狂人日記》



以上是<strong>“走進作者”系列 魯迅篇的第一期欄目,我將以作者為討論話題發表個人的見解和看法。

歡迎各位同我交流,希望我解讀分享哪一位作者也可聯繫我。

中國文化的百年變革之初——《狂人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