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記》以迫害狂的視角淺析從來如此,便對麼?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來,並不感到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幾個人既然起來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

《狂人日記》是一篇象徵小說,以一個患迫害症的狂人的眼睛,記錄下他所看到的人和事。在常人眼裡,狂人說的話都是瘋言瘋語,但是在狂人眼裡,社會就是一個變形的世界。魯迅把當時的社會比作沒有窗戶的鐵屋子,屋子裡的人在昏睡,不願意有月光透進來驚醒他們的沉睡,於是他象一個狂人,大聲吶喊著要去把屋頂揭起,使得屋子裡的人退而求其次,接受安裝窗戶,讓光明照進鐵屋。

魯迅在《吶喊》的自序中寫道,“我覺得醫學並非一件緊要事,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為不幸的。”所以他認為喚醒民眾的精神是第一要務,麻木比絕望更可怕,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發,為了驚醒沉睡的人,就要大聲嚷嚷,從反對禮教著手。


《狂人日記》以迫害狂的視角淺析從來如此,便對麼?


一、只因踹了古久先生的流水簿子,他就成了“瘋子”

二十年以前,狂人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受到了四面八方的敵意,巨大的壓力超過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於是他患了“迫害症”,從趙家的狗,到趙貴翁,從女人到孩子,從佃戶到大哥,個個都鐵青著臉,用怪眼來看他,似乎怕他,又想害他,讓他從頭冷到腳跟。狂人和眾人無仇,為什麼會遭來無邊的敵意,因為他和主流意識唱反調,用自己的行動來反對封建禮教,這樣他把自己推到了大眾的對立面。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曾在《烏合之眾》裡寫道,群體信念的特徵是盲目服從,強烈排異性以及狂熱的擴散欲。狂人沒有全盤接受封建禮教,於是他成了社會的異類,遭到全社會排擠。

禮教是封建社會統治的基礎,君群臣臣、父父子子,是規範社會秩序的一套制度,三綱五常是人們言行必須遵循的一套思想。統治階級通過上千年的愚民教育,使得人民大眾成了他們任意宰割的蟲子,昏昏然被人吃了都甘願承受。“他們--也有給知縣打枷過的,也有給紳士掌過嘴的,也有衙役佔了他妻子和,也有老子娘被債主逼死的。”這些人在禮教的統治下,不僅自己沒有反抗的意識,而且對那些幫助他們反抗的覺醒者充滿敵意,視為惡人、狂人、瘋子。

封建禮教有幾千年的深厚基礎,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變成了人們的思維習慣、生活習慣和行動準則。眾人的習慣轉化成習俗、文化、道德,從而更進一步約束人的言行。比如把女人裹小腳視作美麗,沒裹腳的女人嫁不出去。把封建等級制度視為秩序,把提倡自由民主視作孽障。這些思想到現在還以不同的形式出現,比如女人雖然不裹小腳了,可是為了得到男人的欣賞,甘心去刮骨整容。比如為了自己的前途,曲意討好上級。鄧小平在反思文革發生的因素時指出,我們過去的一些制度,實際上受了封建主義的影響,包括個人迷信、家長制或家長作風,甚至包括幹部職務終身制,所以要進行改革。

胡適先生和魯迅曾經是論戰的敵人,但是他說,沒有魯迅那些投槍、匕首式的文章,就沒有他改良主張的實施,魯迅對封建禮教的辛辣諷刺和大力批判,就是狠狠地在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上踹的腳,雖然讓很多人覺得痛苦和難受,引起敵視和圍攻,但也正是有強烈的爭議,有激烈的論戰,才辯明瞭真理,啟發了民智。

《狂人日記》以迫害狂的視角淺析從來如此,便對麼?


二、“仁義道德”的字縫裡滿寫著“吃人”

狂人原先是作者中學時的良友,他患了“迫害症”後,缺乏了對其他人的基本信賴,敏感多疑。覺得趙家的狗都多看了他兩眼,猜忌周圍的人都想吃他,聽到街上有個女人打他兒子,嘴裡說道:“老子呀!我要咬你幾口才出氣!”覺得女人眼睛看著他,好像是要咬他。大哥請醫生來看病,他也覺得是商量著合夥來吃他。這些話語表面上看起來是瘋言瘋語,實際上只要把狂人替換成禮教統治下的人民,就能看到歷史上真實記錄著的一樁樁、一件件吃人事件。

封建禮教的“吃人”不是用真刀真槍地去殺人,而是滿口仁義道德地吃人,從政治、經濟、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佈下一張無所不包的網,構成一個吃人的社會,人人吃別人,也被別人吃。

1君臣大義中吃人。文章中說“吃易牙的兒子”就是歷史上真實事件。易牙是齊桓公的廚師,負責給齊桓公做美食。有一天齊桓公半開玩笑地跟易牙說:“這天下的美食,我都差不多都吃過了,就是沒有吃過人肉,不知道是個什麼味道?”,易牙聽齊桓公這麼說,就在心裡盤算起來了:“人肉到哪裡去弄呢?齊桓公這麼高貴的身份,罪犯和死囚的肉是最直接的食材了,但是這些人的身份太低賤,再加上肉質也不好,肯定不適合給齊王吃……”易牙正在心裡嘀咕著時時候,發現在自己四歲的兒子正在一旁玩耍,頓時眼前一亮,於是把自己四歲的兒子給殺了,給齊桓公煲一碗靚湯。

2倫理道德中吃人。海瑞是儒家學說的捍衛者,有天看到自己六歲的女兒在吃餅子,就問餅子是哪來的?當聽到是男僕遞給的時,大聲呵斥,男女授受不親,你怎麼不去死啊!女兒從此不再吃任何東西,幾天就餓死了。小說中狂人的可愛妹子五歲就死了,那時候重男輕女,女孩子的死活家人不放在心上,所以狂人覺得母親、哥哥都有責任,而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未嘗沒有責任。

3愚昧無知中吃人。商代蘇妲己主口痛,要吃比干王叔的七竅玲瓏心做藥引,比干被挖心而死。《藥》中夏瑜為了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的鮮血蘸在饅頭上被華老栓當成治癆病的藥。魯迅的父親生了病,請名醫醫治,開出的方子裡都有奇特的藥引:冬天的蘆根,經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對的,結子的平地木,都是不容易辦到的事,然而他的父親還是日重一日的亡故了。醫生雖然沒有刻意去殺人,由於死守著巫醫不分的理念,而成了吃人的幫兇。

4專制獨裁中吃人。袁崇煥,明明是抗清的英雄,卻被朝廷按上賣國賊的罪名凌遲處死,他的肉被京城人一搶而空。書中寫到的革命者徐錫林,在安慶,率領學生軍進行反清武裝起義,刺殺安徽巡撫,失敗被殺,本應該被百姓愛戴,卻被縣府打上“惡人”的標籤,心肝被挖,被人煎炒而食。腐敗的朝庭,大小官員和土豪劣紳,遇到災荒年,不肯減租,任由饑民“易子而食”。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狂人日記》以迫害狂的視角淺析從來如此,便對麼?


三、只要敢於吶喊,橫樑椽子也會發抖

魯迅出生於小康之家,由於家庭的變故,以及父親的治病,附入了困頓之境,他沒有走讀書應試這條正道,而是告別家鄉去學洋務,當時的社會認為是一種走投無路之舉。到了南京礦路學校,接觸到了現代科學,慚慚地悟到中醫有很大一部分是醫巫不分,沒有科學道理,又知道了日本維新是大半發端於西方醫學的事實。於是他就報名學醫,夢想著做一個好醫生,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誤診病人的疾苦,戰時去當軍醫,還要促進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

當他在影片中看到日軍殺人,一群體格強壯的中國人在圍觀,痛感國人精神的麻木,果斷棄醫從文,用筆當解剖刀,醫治國人精神麻木的病。聞一多說:“這是一溝絕望的死水,清風吹不起半點漪淪。”清風吹不起的死水,他要用筆來發聲,他把封建禮教批判為“吃人”,把信仰封建禮教的鄉紳批判為“吃人的人”。

“吃人”的禮教,父母們從小就灌輸到了孩子的腦袋裡,像大哥那樣給他講道理,議論不好的人,便說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們自然成了禮教的維護者。所以魯迅在文末呼籲救救孩子!呼喚新式教育,培養那些還沒有受到封建禮教毒害的孩子,使他們有健全的人格,科學的知識,成為一代新人。

禮教雖然如此廣泛深入,強大頑固,但是它依靠強權維持,建立在國人愚昧無知的基礎上,一旦開啟民智,國人就不會甘願接受欺壓和奴役,就會奮起反抗,爭取自己的自由、平等,所以當狂人說出禮教吃人的真相,趙貴翁以及他的狗都似乎怕他,想害他。

大哥怕他惹出事來,請來醫生,想把他的思想重新納入禮教的軌道,他放聲大笑,“這笑聲裡有的是義勇和正氣,老頭子和大哥都失了色,被他的勇氣正氣鎮壓住了。”大哥說他是瘋子,陳老五要按住他的嘴,可是他偏要說:“你們可以改了,從真心改起!要曉得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們要不改,自己也會吃盡。”

狂人的喊聲是時代的強音,讓橫樑椽子那些高層的人們在頭頂發抖,他們揮舞禮教的大棒萬分沉重地向他壓來,意思是要他死,但他曉得這沉重是假的,只要敢於掙扎就有出路,有希望。狂人代表著受到科學民主思想教育的覺醒了的知識青年,他們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在黑暗中大聲疾呼,“你們改了吧!”他們知道只要從勸大哥入手,喚醒的人多了,中國就有希望。


《狂人日記》以迫害狂的視角淺析從來如此,便對麼?


四、從來如此,便對麼?

兩千年造就的時代侷限性,苦讀四書五經、信奉三從四德的那些人,沿襲了祖宗的東西不知變革,認為從來如此,不以為非。他們本質上不是壞人,只是麻木,不是明知故犯,而是吃人了不自知。在傳統禮教的教育下,造就了奴性的國民,構成了任人宰割的國家,魯迅針對社會上普遍認為的“祖宗之法不可變”的觀點,提出“從來如此,便對麼?”

我們知道,沒有新民主主義革命,就沒有女子受教育的機會,沒有共產黨領導人民求解放,就沒有的人民當家作主當主人,沒有解放思想改革開放,就沒有消除貧困全民奔小康的今天。魯迅曾經有個中國的夢,當個好醫生,使人民有健康的身體和維新的精神,可是他奮鬥了一生也沒有實現這個夢想,而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置身在了富強民主的國度裡,就因為我們不會因循守舊,而是不斷進步。

“從來如此,便對麼?”魯迅這句話並未過時,生活中我們還能看到這些現象,比如有些人對老人生前不聞不問,死後大操大辦,認為喪葬習俗歷來如此。有些女子秉承著“男人負責養家餬口,自己負責貌美如花”的理念,認為嫁漢嫁漢,穿衣吃飯是理所當然。有些人不生出男孩不罷休,認為男孩才能傳宗接代。可見對待傳統習俗、禮教始終要保持理性,不能因為多來如此,就不加區分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去偽存真,擇優而行。

“改變精神,一個主張,得到贊和,是促其前進,得了反對,是促其奮鬥,既非贊同,又無反對,沉默麻木,如置身毫無邊際的荒原,無可措手。”魯迅把封建禮教一棍子打死,把中醫全盤否定,顯然是過激了,那是由於的個人和時代的侷限性造成的,到了中年魯迅開始反思傳統文化,認為有精華,也有糟泊,贊同採用揚棄的態度對待,弘揚優秀,剔除糟泊,吸收外來先進思想,不斷髮展,就能創造出更加燦爛的中華文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