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血糖高時,嘴裡是否會口乾舌燥?

唯有140715699


典型的糖尿病症狀同時檢測靜脈空腹血糖≥7.0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即可以診斷為糖尿病。這裡需要注意診斷糖尿病時必須是靜脈抽血,不可採用指末血糖診斷。因為我們指末血糖檢測的是細胞組織間的血糖,與靜脈中的血糖有所差別。如果指末檢測發現血糖異常應當及時抽取靜脈血糖明確診斷。

糖尿病人血糖高時,嘴裡是否會口乾舌燥?

口乾舌燥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之一,但不是所有的糖尿病人都會出現口乾舌燥。有的病人表現不明原因的體重下降,有的病人什麼症狀都沒有症狀。當檢測發現血糖升高但沒有任何症狀,在排除急性感染、創傷或其他應激情況下可以隔天重複檢測血糖值或實行OGTT檢查(檢測空腹血糖和服糖75g後2小時檢測血糖),如果仍然空腹血糖≥7.0mmol/L或隨機血糖≥11.1mmol/L,則也診斷為糖尿病。

如果口乾舌燥的症狀是由糖尿病引起的,經過積極控制血糖至達標,症狀自然也就會消失。但如果血糖控制達標後,仍然有口乾舌燥的症狀,則有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如自身免疫系統疾病、貧血、口腔疾病或某些藥物等,則需到醫院進一步檢查評估。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

我是醫師楊浩,專注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慢性病管理,健康科普。



口乾舌燥、多飲、多尿是糖尿病血糖高的典型症狀,但是需要強調的是,這些症狀並非糖尿病人所特有,其他許多疾病:如尿崩症(包括中樞性及腎性)、各種原因所致的高鈣血癥(如甲旁亢)、精神性多尿等均可引起口乾、多尿、多飲等症狀。

跟大家分享兩個病例以及一些會引起口乾舌燥的疾病

一、糖尿病合併中樞尿崩症

王先生是2型糖尿病患者,一直堅持飲食控制和藥物治療,病情比較穩定。近半年來,逐漸出現口渴、多飲、多尿等症狀,每天至少要喝兩暖瓶水,尿量達6000~7000毫升,起夜小便達十多次,並有進行性加重的趨勢。但是多次檢測血糖均大致正常。尿常規發現尿比重很低,只有1.002(正常值為1.015~1.025)。醫生給他做了“禁水—加壓素試驗”,結果禁水後病人尿量不減、尿比重及尿滲透壓均無明顯升高,注射“垂體加壓素(AVP)”後病人才出現尿量明顯減少、尿比重及尿滲透壓升高,符合“中樞性尿崩症”。腦垂體磁共振檢查(MRI)未見佔位病變,最終診斷為“2型糖尿病”合併“特發性中樞性尿崩症”。

二、藥物性因素引起的口乾舌燥

李先生患冠心病多年,每當勞累、飽食就感覺胸悶、憋氣,最近又添了個口乾、多飲的新毛病。開始他以為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但幾次化驗血糖都不高。李先生有冠心病同時合併“竇性心動過緩”,最近醫生給他開了心寶丸來幫助提升心率。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心寶丸中含有東莨菪鹼,後者有提升心率的作用,但可抑制唾液腺分泌導致口乾。暫時停服心寶丸後口乾症狀就消失了。其他含有莨菪鹼類的藥物還有顛茄片、654-2等,均可導致口乾、多飲。

三、精神性多尿

主要是精神因素引起煩渴、多飲所致多尿與低比重尿。本病以女性多見,病人“多飲在先、多尿在後”,白天尿量大於夜間尿量,症狀受情緒的影響,病人同時伴有其它神經症的症狀,,“禁水—加壓素試驗”正常。

四、腎性尿崩症

是一種家族性X連鎖遺傳性疾病,其腎小管對“垂體加壓素”不敏感。往往出生後即出現症狀,多為男性,,女性表現為輕症,並可致生長髮育遲緩。這種病人的腎小管對“垂體加壓素”不敏感,注射加壓素後尿量不減少,尿比重不增加。

五、慢性腎臟疾病

主要是腎小管疾病,可影響腎臟濃縮功能而引起多尿、口渴等症狀,但多有原發病的臨床特徵,且多尿的程度也較輕。

六、高鈣血癥

甲旁亢、多發性骨髓瘤等疾病可引起高鈣血癥,高鈣血癥可抑制“抗利尿激素(ADH)”對遠端腎小管水重吸收的作用,導致多尿、多飲、夜尿增多,嚴重者頗似尿崩症。


歡迎親們點贊加關注並參與討論哈!

參考文獻

[1]王建華.血糖不高了 咋還口乾、多飲、多尿[J].江蘇衛生保健,2016(21):22.


子樂健康科普


不一定會出現口渴的情況,一般糖尿病會出現口渴多尿的情況,都是糖尿病的臨床表現,但是通過治療這個現象是會消失或者改善的。所以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口乾也有可能是日常喝水不夠,我們人體一天需要的飲水量是1500ml,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要及時的補充水分,滿足人體所需,避免身體缺水。

如果在治療期間出現口渴的現象,可以檢查一下自己的血糖是否出現問題,導致身體內分泌系統失衡,出現缺水的表現,如果是建議及時進行治療,這不是單單的喝水就能解決的。


糖尿病養生大講糖


回答問題:人的血糖高的時候,覺得吐液都是甜的,喝水後口中也是甜的。


民農歌者


答覆:口舌乾燥這種現象因人而己,不是每一個血糖高的人都會有。


用戶58834373561


體質不一樣,症狀表現不一樣。


健康諮詢菡萏花開



王紅旗42


一般糖尿病會出現口渴多尿的情況,都是糖尿病的臨床表現,但是通過治療這個現象是會消失或者改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