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他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父叫錢學森,卻一輩子生活在美國!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1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作為吳越王錢鏐之後的杭州錢氏家族,除了鑄造了歷史的輝煌外,在近代也是人才輩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當數大家所熟悉的錢學森。錢學森為錢鏐第33世孫,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1911年12月出生於上海。錢學禁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1934年,錢學森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後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並於1935年前往美國,入讀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畢業後,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在祖的感召下,衝破重重阻力,於1955年回到中國。由於錢學森的回國效力,中國導彈、原子彈的發射向前推進了至少20年。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鮮為人知的是,與錢學森一同(晚一年)赴美留學的,還有他的堂弟錢學榘。錢學榘是錢學森大伯之子,小他3歲。錢學森的祖父為錢承磁,錢承磁生有二子,長子錢澤夫(錢家潤),次子錢均夫(錢家治)。錢澤夫有一子一女,即錢學榘和錢學仁;錢均夫唯有一子,即錢學森。

後來,錢學榘家道中途沒落,作為叔叔,錢學森的父親錢均夫負擔起了錢學榘姐弟的學費。錢學榘於1936年赴美,跟錢學森一樣,也是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兄弟倆在同一個名校同一個系,傳為美談。錢學榘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博士學位後,一直在美國從事航空研究,成為美國波音公司高級工程顧問。

2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錢學榘的夫人李懿穎,是他一生至交好友李耀滋的親妹妹。錢學榘與李耀滋同齡,都是1914年生人,兩人的相識相知,也是非常有趣的。錢學森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時,錢學榘也從交通大學畢業,並在清華大學謀得一份助教的工作。叔叔錢均夫卻對錢學榘說:“你在清華教書當然不錯,可是學森到美國留學了,想要為國家做大貢獻,你應該也要去留學。”錢學榘聽從了叔叔叔的建議,報考了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而且同樣報考航空專業。

當時,錢學榘與李耀滋的分數相同,而航空專業留美公費生只招一名。錢學榘已經發表論文七八篇,而李耀滋的論文比他少兩三篇,於是錢學榘被錄取。經此“一戰”,錢學榘與李耀滋竟結為終生好友。李耀滋於翌年再考,終於考取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進入麻省理工學院學習,並獲博士學位。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說起李耀滋,雖然知之者甚少,但是,簡要了解一下他的事蹟,人們就會有豐較為感性的認識了。李耀滋是傑出的美籍華人科學家,著名流體力學專家。祖籍福建閩侯,1914年出生於北京。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曾任麻省理工學院航天系教授。其後,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全美華人協會主席。生前為中美的航空事業作出很大貢獻:他曾主持建造了中國第一臺飛機發動機;首創麻省理工學院發明創新中心,親自擔任中心主任;他還曾擔任美國華人協會主席,熱心促進海峽兩岸統一大業和中美之間友好交往,是“一國兩制”方針提出的歷史見證人之一。

3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錢學榘與夫人李懿穎共同育有三子,即錢永佑、錢永樂、錢永健。錢學榘的三子錢永健,是著名的美籍華裔生物化學家,2008年,與美國生物學家馬丁·沙爾菲和日本有機化學家兼海洋生物學家下村修兩名科學家以綠色熒光蛋白的研究獲得該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1952年,錢永健出生於美國紐約,由於父親與舅舅都是著名教授與工程師,受其影響,童年時代的錢永健就顯露出科學天賦。由於兒時患有哮喘,錢永健不得不盡量避免室外運動,他經常花上數小時在地下實驗室中做化學實驗。實驗產生的鮮豔色彩讓他著迷。

16歲那年,憑藉一個金屬易受硫氰酸鹽腐蝕的調查項目,錢永健在美國全國性獎項“西屋科學人才選拔賽”中獲一等獎。這項比賽現名“英特爾科學人才選拔賽”,是美國曆史最久、最具聲望的科學競賽,參賽者以高中生為主,又稱“少年諾貝爾獎”。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1968年,拿了美國優秀學生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1972年,年僅20歲的錢永健就得了獲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學士學位。其後,又入英國劍橋大學讀研究生。學校給他指派的導師,是理查德·阿德里安。當時,錢永健的大哥錢永佑剛好從英國牛津返回(後來,錢永健的哥哥錢永佑也成為著名的神經生物學家,曾任斯坦福大學生理系主任,並且和錢永健一樣成為了美國科學院院士)。錢永佑告訴弟弟,阿德里安是一位研究肌肉的電生理學家。錢永健頓時愣住了,因為那時他想研究的是大腦。

不過,阿德里安給了錢永健極大的自由度,錢永健開始研究如何觀察大腦的神經信號網絡。1980年,錢永健發明出檢測鈣離子濃度的染料分子。鈣離子是生物體內的重要信號分子,因此,錢永健的這一發明被廣泛應用於生物體內成像技術。很長一段時期,生物學家們忽視了鈣離子的化學問題,化學家不瞭解鈣離子信號的生物意義。兼具化學和生物背景的錢永健,則在多次失敗之後有所斬獲。

4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1981年,錢永健來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在這裡工作8年,成為大學教授。1989年,錢永健將他的實驗室搬到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現在他是該校的藥理學教授以及化學與生物化學教授。

1991年,帕薩諾基金青年科學家獎;1995年,當選美國醫學研究院院士,比利時阿圖瓦-巴耶-拉圖爾健康獎,蓋爾德納基金國際獎,美國心臟學會基礎研究獎;1998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1994年起,錢永健開始研究綠色熒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簡稱GFP)。綠色熒光蛋白是一個由約238個氨基酸組成的蛋白質,從藍光到紫外線都能使其激發,發出綠色螢光。雖然許多其他海洋生物也有類似的綠色熒光蛋白,但傳統上,綠色熒光蛋白(GFP)指首先從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分離的蛋白質。這種蛋白質最早是由下村修等人在1962年在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中發現。這個發光的過程中還需要冷光蛋白質水母素的幫助,且這個冷光蛋白質與鈣離子可產生交互作用。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錢永健的研究方向為,改進GFP的發光強度,發光顏色(發明變種,多種不同顏色),發明更多應用方法,闡明發光原理。世界上應用的FP,多半是他發明的變種。他的專利有很多人用,有公司銷售。

錢永健的工作,從八十年代一開始就引人矚目。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請給學術報告最多的科學家,因為化學和生物都要聽他的報告,既有技術應用、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現象。因為錢永健在世界講壇的高密度亮相,所以,很多年前很多人都認為他會得諾貝爾獎,可以是化學、也可以是生理獎。

眾人的預言果然應驗,2008年10月8日,錢永健和日本科學家下村修、美國科學家馬丁·查爾菲因為發現和改造綠色熒光蛋白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5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2009年,獲得諾獎後的錢永健,被香港中文大學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榮譽科學博士學位。在頒授儀式上,錢永健說:“我在美國出生、成長,我不太會說中文,我是美國科學家,這一點很確定,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血統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身分,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必出於一個開放的社會,自由的環境是培育科學家的要件。”

錢永健的這段話雖然讓人聽得有些刺耳,甚至還遭到許多人的吐糟,但是,他說得也算實情。作為一個科學家,不管他身處哪裡,只要所做出的貢獻是有益於人類的,是都可以讓人理解和接受的。

其實,錢永健也曾有機會成為一位中國科學家的,只是,這個機會被他的父親給弄丟了。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與他的伯父錢學森一樣,他的父親錢學榘也是出色的空氣動力學專家,並擁有許多航空技術專利。在1939年曾經回國,抗戰期間,錢學榘曾攜夫人一同回國效力,進入位於貴州飛機發動機廠任總工程師,為抗戰製造飛機。當時,飛機發動機廠屬軍隊編制,他被授予上校軍銜。他們的長子錢永佑,就出生在抗戰的大後方貴州。

1943年委派至印度,組織運回了大量製造器材。曾參加設計出4噸載重貨車、小馬力航空發動機,為抗戰期間大後方的機械製造工業、抗戰的設施保障做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後,錢學榘赴美定居。曾擔任美國波音公司工程師,長期致力於航空工程研究。

他是錢學森的侄子,2008年獲得諾獎,坦言自己不是中國科學家

1949年,錢學森曾經勸說錢永健的父親錢學榘回到中國,但是,錢學榘因顧慮到自己曾有過國軍上校的一段“灰色歷史”,擔心回國會遭遇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才決定加入美國國籍。因而,錢永健一出生就是個“美國人”,從而讓中國科學界痛失了一位中國籍的諾獎獲得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