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尚武”到“崇文”,为何宋朝会通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唐朝崇尚武力,宋朝崇尚文学,唐朝之所以尚武除了有府兵制和武举制的影响、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以及李氏对尚武历史渊源的继承等原因之外,更是因为唐朝统治者对于功名仕途提出的政策的影响。

宋朝崇文则是因为中央需要加强集权,树立君主权威,另外也是因为宋朝君主个人喜爱读书,净化士风的目的需要。

除了这些以外,应当还有以下几点原因,自唐朝至宋朝发展期间,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崇文之风的兴起,仕进之风的盛行弱化了以武进取之风;受到中央政策的影响,宋朝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最后程朱理学的兴起产生的消极因素。这些也都是唐宋两朝社会风气由尚武之风向崇文之风转变的缘由。

一、 唐朝时期的武举制和募兵制完善加之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造成唐朝全国上下形成“尚武之风”,宋朝时期扩大文臣队伍,对唐朝时期的尚武之风进行弱化

唐朝是在魏晋南北朝的近四百年间的动荡和融合的情况下,经过隋朝的大一统而建立起来的一个气势恢宏的封建王朝。其间,不断注入了少数游牧民族的新鲜血液,从而为华夏文明带来了强劲的刚健之风。

在唐朝前期实行府兵制,并且十分盛行,随后又开创了武举制,这进一步促进了唐朝全国上下尚武的社会风气。

从“尚武”到“崇文”,为何宋朝会通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图 | 唐朝募兵制

到了玄宗时期,实行募兵制,在边地大量的设置幕府藩镇,中央朝廷大力实行拓边政策对外进行战争,助长了唐朝尚武之风的流行,甚至在国家募兵出战的时候出现了“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从军者,皆愤叹都邑”的现象。

即使到了唐朝中后期,更多的文人士子们更加的热衷于科举仕进,但是由于藩镇割据和各地军阀混战的局面的出现,使得唐朝的社会上仍然充斥着浓浓的尚武之风。

更是因为在唐朝的整个社会,盛行着尚武之风,从而在塞外打仗建取功业来谋求仕进也成为了当时许多人成为官吏的一条道路,唐朝许多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奔走于塞外边关,出入于将军幕府之内外。

他们宁愿成为一介武夫,做一个低级军官,也不愿意成为一名书生,总是在读书,最后却也只能老死窗下,这是他们对于唐朝社会现实的认知和期望,也是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建取边功从而报国的渴望之心。

所以在他们心中洋溢着浓烈而又积极的尚武精神,他们无疑是唐朝全国上下崇尚武力的一个缩影。但是唐朝玄宗后期发生的安史之乱和后来发生的藩镇割据的破坏,使得宋朝初期的统治者不得不重新自省自身统治的不妥之处,调整政策,亦或者是出新的政策。

从“尚武”到“崇文”,为何宋朝会通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图 | 唐后期的藩镇割据

于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朝的统治者在全力消除翻镇割据力量的同时,也在努力的吸收各文人士大夫,让他们进入到各级的政权中,培养新的政治力量。

就如刘诒徵所说: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政治之纯乎出于士大夫之手者,惟宋为然。”

采用文治已然是成为宋朝政局的趋势所在,与此形式密切关联的便是宋朝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古代的参政途径中能够充分发挥文人优势的便是这科举考试,因为要在政治上提高士大夫的地位,就要把科举考试制度作为最主要的正途,通过扩大科举从而来扩大文臣队伍,扩大文臣在政权中的地位

在整个唐朝时期,通过科举成为官吏的人数名额十分有限,而且录取的条件十分严格,有一百个人去参加科举,最终也只能有一个人录取。

但是宋朝就与其不同了,自文治开始,就广纳贤人,得到的能人越多越好,宋朝时期每年平均的科举录取名额比唐朝多上五倍之多。

宋朝统治者对这些文人士大夫的待遇跟唐朝相比也是十分优厚,除了祖训当中禁止杀害士大夫之外,宋朝统治者对待士大夫在俸禄、官爵、升职等方面的待遇也比武将更加优厚,由此可见宋朝当时文人科举仕进风气之盛。

从“尚武”到“崇文”,为何宋朝会通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图 | 宋朝科举

宋朝在科举制度方面录取人数的增加,提高对文官的待遇等等都在吸引着宋朝众多的文人士子们多年饱读书经从而参加科举,一举进士,以求进取,为国效力。

这些文人士大夫力量的进入,无疑会大大挤压武官在官场上的空间地位,同时,宋朝时期崇文之风的盛行,极大地弱化了唐朝时期盛行的尚武之风。

二、宋朝统治者对唐朝的灭亡进行总结,认为只有削弱藩镇的势力,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遂采取“崇文抑武”的措施,以达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大唐王朝是一个及其开放的朝代,统治者坚持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文化,兼收并蓄,但是不断注入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新鲜血液,助长了唐朝的尚武之风。

然而,到了宋朝时期,统治者开始逆转对外政策,因为宋朝在面对辽、金、夏、元的战争中常常处于弱势,很少能够取胜,对外战争不利,于是宋朝统治者将国家的重心转向国内,采用守内虚外的政策,企图通过这一政策能够实现国内的安定和统一。

因为武力的不足,采用文治的这一思想便成为了宋朝统治者进行统治的主流想法。实行守内虚外这一政策的核心是通过以文治国来取代武力治国,通过文臣来划分掉武将的职务和权力,来实现对内相对稳定的统治。

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举措便是让大量文臣担任知州、通判等职务,取代或者削弱武将的权力。

从“尚武”到“崇文”,为何宋朝会通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图 | 宋太宗

宋太宗认为:

“五代藩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用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十之一也。”

在宋朝君主看来,武将手里的兵权十分重要,他们会因为手中掌握着兵权而强大,即使是君主,也会因为手中没有军权而弱小,因此宋朝深深的知道要想维护国家的统一,就必须要消除藩镇的割据势力,江山要想能够长久稳定,就应当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宋朝初期的统治者正是因为实行了以文臣取代或者削弱武将的政策,所以到了宋仁宗时期出现了用人大多都是通过文学,录用文人志士。最后,崇文抑武政策成为了宋朝的基本国策并且被积极地执行着。

笔者认为,宋朝统治者通过以文治国来取代以武治国的方法,从而将国家权力集中到中央,将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上的政策,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就使得武将和地方的军事力量被削弱,进一步的使得武将的地位下降,这在客观上也就不可避免的弱化了唐朝以来的尚武之风。

三、 程朱理学的兴起产生的影响助长了崇文抑武风气的盛行,武将的地位被进一步削弱,造成士大夫建功立业方面的精神缺失,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宋朝兴起的程朱理学,其中一个主张就是以静养心,反对外在的运动和对个人欲望的追逐。程朱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朱熹就认为唐朝时期的打马球、习武等与尚武之风相关的活动与赌博、纨绔行为是一样的,并且认为这些事都是不应该做的没有利益可言的事情,因此立下规矩,禁止学生参与其中,可见程朱理学的崇文抑武之观点

从“尚武”到“崇文”,为何宋朝会通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图 | 程朱理学代表人物

但是明清时期的教育家颜元认为程朱理学的兴起和其主张反而使得许多的文人士子们由于世俗压力而不得不重文轻武,导致当时的社会上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并且还使得千年来,让很多的人都扎堆在一堆纸张中,耗尽天下人的身心,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无用之人,老死窗前。由此我们也可以从反面看出程朱理学的兴起推动了宋朝时期崇文之风的盛行。

宋朝时期,程朱理学十分盛行,在它的潜移默化之下,加速了唐朝以来的尚武之风向崇文之风的逆转趋势,最终使得崇文之风成为宋朝时期的主流思想。

总之,唐朝以来盛行的尚武之风,在宋朝时期,统治者采取崇文抑武的国策的缘由,除统治者为了防止再次病变的可能和消除藩镇割据势力的需要之外,更是因为在科举仕进之风的盛行、宋朝统治者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以及程朱理学的影响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唐朝以来的尚武之风转变,崇文之风开始盛行,文治精神成为宋朝社会主流精神,并对当时以及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尚武”到“崇文”,为何宋朝会通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图 | 宋朝官员

从实施政策的主体来看,君主和文臣实现了目的,统治得到巩固,文臣利益得到满足;从实施政策的对象来看,武将的地位和权力被削弱甚至是取代,这可能使得武将走上反叛之路。

在实施这一政策的社会影响来看,一方面可以形成社会上读书办学与崇文轻武的风气,但是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士大夫建功立业方面的精神缺失,这对于中国后期的封建社会影响十分深远。

参考历史文献:

《资治通鉴》

《宋史记事本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