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招安除了宋江最願意還有哪些人願意?

祈禱天佑中華


對於招安的態度,理論上可以分為三派:支持、中立、反對(廢話)。

中立派不多說了,因為不好斷定是真中立,還是作者沒寫到。

反對派還是不少的。比如武松,這個是吃過朝廷虧的,對官老爺毫無好感:

樂和唱這個詞,正唱到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只見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卻冷了弟兄們的心!”

比如說魯智深:

魯智深便道:“只今滿朝文武,多是奸邪,矇蔽聖聰,就比俺的直裰染皂了,洗殺怎得乾淨?招安不濟事,便拜辭了,明日一個個各去尋趁罷。”

當然,最激烈的反對派還是李逵:

“黑旋風”便睜圓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只一腳,把桌子踢起,顛做粉碎。

你像林沖、武松這樣被朝廷逼得落草,或者像燕順、王英這路主動上山當土匪的,反對招安是自然而言的事。不過像盧俊義這樣被梁山綁來的,或者關勝呼延灼這樣朝廷軍官出身,按人之常情推斷,應該站在支持招安的一方。

但支持歸支持,不同人對招安的態度也是不一樣的。

比方說吳用,梁山受招安大小策劃均出自他一人之手,他和宋江構成的領導集團,可以說決定了方針路線。這麼看應該是個招安黨吧?

但是,在初次招安失敗時:

宋江道:“雖是朝廷詔旨不明,你們眾人也忒性躁。”吳用道:“哥哥,你休執迷!招安須自有日,如何怪得眾兄弟們發怒?朝廷忒不將人為念!如今閒話都打疊起,兄長且傳將令:馬軍拴束馬匹,步軍安排軍器,水軍整頓船隻,早晚必有大軍前來征討。一兩陣殺得他人亡馬倒,片甲不回,夢著也怕,那時卻再商量。”

一對比就很鮮明瞭,對招安有執念的只是宋江。吳用對形勢看得很清楚,他只是以宋江的目的為目的而已。

再比如說,被梁山坑蒙拐騙上山的一眾朝廷軍官,應該是很樂於被招安的吧?

但是,在第一次招安,陳太尉來宣旨前:

林沖道:“朝廷中貴官來時,有多少裝么,中間未必是好事。”關勝便道:“詔書上必然寫著些恐嚇的言語,來驚我們。”徐寧又道:“來的人必然是高太尉門下。”

關勝和徐寧也不看好招安(林沖不算這個分類裡的),對前景並不抱希望。

所以,真打心眼裡支持招安的,並且熱心推動的,怕只有一個宋江。他有這個想法,甚至不是從上梁山開始,早在第三十一回,他就對武松這麼說:

宋江道:“不須如此;自古道:‘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兄弟,你只顧自己前程萬里,早早的到了彼處。入夥之後,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

後來到了梁山,他還是心心念念不忘招安。

所以說,在梁山上,從頭到尾,熱衷於招安的,只有一個宋江。可以說,帶點黑色幽默的是,幹吏出身,絕對不乏手段的宋江,在這事上反倒是個理想主義者。梗著脖子一條筋,死也要忠君愛國。

當然,最後他也死了。


北門猿


一部《水滸》,圍繞著招安問題,基本上形成兩派。

一派是招安的擁護者。以宋江為首,自入水泊,爭取朝廷招安即是其最大目標。正如他在江州酒後“反詩”中寫的那樣:“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為了早日實現理想,他招降納叛,積聚實力,提高與朝廷談判的籌碼;為了招安,他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義釋包括高太尉在內的朝廷將領,為的就讓他的願望上達天聽,讓皇帝知道;為了招安,他率柴進、燕青等通過重金結交名妓李師師,得與趙佶見面,暗通款曲。等等。真可謂苦心孤詣,捨得下本錢。追隨宋江渴望招安的主要有這麼幾類人:一曰梁山早期骨幹中的朝廷官吏。如林沖、花榮、楊志、孫立、朱仝、雷橫、徐寧、李英等,由於不同遭遇被迫上梁山,想通過招安洗白自己的犯罪經歷,迴歸當年生活軌跡,過上比從前更好的生活;二曰原朝廷降將。如關勝、呼延灼、董平、聞達、索超、張清等。這些人都是征討梁山兵敗被俘人員,是宋江“招安”大旗的感召下加入水泊,為的就是招安後免受戰敗的懲罰,並在仕途上得到更大發展;最後一種就是諸如柴進(前朝遺老)、盧俊義(河北名士、大地主)等出身上層社會的人士,落草對他們也是權宜之計,走封妻廕子之路才為正途。以上三類人構成招安派的基本陣容,聲勢浩大。

另一派是招安的反對者。如武松、李逵、李俊、張橫、張順、阮氏兄弟等等。這些人在上梁山前大都出身社會底層,深受來自各方面的壓迫侵害,對朝廷及其官吏刻骨仇恨,毫無妥協之心。之所以後來"保留意見”,完全是基於“義”字,給大哥宋江面子,因此在整個招安過程中,這些人一直持反對態度,以至一度遲滯了招安進程。但是,同強大的招安派相比,反對派顯得勢單力孤,不但人數不成比例,級別也無以望其項背,因而難成主流,最後終於讓宋公明引上了一條招安的不歸路。







風露中宵2


小時候讀《水滸傳》,覺得宋江活得太窩囊,林沖太隱忍,只有武松、李逵最灑脫,到了成年成家立業,才明白宋江、林沖這些人的無奈,也才明白接受朝廷招安,才是水滸英雄的最好出路。

階層出身就決定了人的我眼界和選擇,這個觀點用在水滸英雄對於招安的態度最好不過了。

《水滸傳》中,願意招安的人,除了宋江,還有很多人,例如盧俊義,吳用,關勝,呼延灼,花榮,朱仝,楊志,徐寧,董平,索超,黃信,宣贊,韓滔,單廷圭,魏定國,安道全,蕭讓,金大堅,龔旺,丁得孫,彭玘,郝思文,皇甫端等。

他們的出身和宋江類似,都是出身中下級官僚、中小地主。這些人大都是被逼,或是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暫時上梁山,鐵心了跟定宋江以後招安,以圖報效國家也好,一官半職也好,榮華富貴也好。這些人擁護替天行道,反貪官不反皇帝,就是為了將來能迴歸正統,有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從家庭出身和社會背景來說,這些擁護招安的人也分為幾個類別。

一類是朝廷降將,這類人是支持招安的主要勢力,他們人數眾多,且勢力龐大,在梁山很有影響力,主要有關勝、呼延灼、秦明、關勝、索朝、董平、張清等,他們是被迫投靠梁山的,但不甘心做一個賊寇。因此,想通過招安洗白,重回朝中做官。

二是宋朝中下級官吏,例如戴宗、朱仝、安道全、蕭讓等,他們明白當官的好處,也知道做賊終究不能長久,

三是出身地主的富人階層。例如天貴星小旋風柴進、玉麒麟盧俊義等。

除了這三股勢力,還有一類人,對招安沒有主見,但他們卻堅定的主持宋江,屬於挺宋派,如宋清、戴宗、孔明、孔亮等,因為宋江主張招安,因而他們也支持招安。



跟我學周易


一部《水滸》,圍繞著招安問題,基本上形成兩派。

一派是招安的擁護者。以宋江為首,自入水泊,爭取朝廷招安即是其最大目標。正如他在江州酒後“反詩”中寫的那樣:“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為了早日實現理想,他招降納叛,積聚實力,提高與朝廷談判的籌碼;為了招安,他兩贏童貫,三敗高俅,義釋包括高太尉在內的朝廷將領,為的就讓他的願望上達天庭,讓皇帝知道;為了招安,他率柴進、燕青等通過重金結交名妓李師師,得與趙佶見面,暗通款曲。等等。真可謂苦心孤詣,捨得下本錢。追隨宋江渴望招安的主要有這麼幾類人:一曰梁山早期骨幹中的朝廷官吏。如林沖丶花榮、楊志、孫立、朱仝、雷橫、徐寧、李英等,由於不同遭遇被迫上梁山,想通過招安洗白自己的犯罪經歷,迴歸當年生活軌跡,過上比從前更好的生活;二曰原朝廷降將。如關勝、呼延灼、董平、聞達、索超、張清等。這些人都是征討梁山兵敗被俘人員,是宋江“招安”大旗的感召下加入水泊,為的就是招安後免受戰敗的懲罰,並在仕途上得到更大發展;最後一種就是諸如柴進(前朝遺老)、盧俊義(河北名士、大地主)等出身上層社會的人士,落草對他們也是權宜之計,走封妻廕子之路才為正途。以上三類人構成招安派的基本陣容,聲勢浩大。

另一派是招安的反對者。如武松、李逵、李俊、張橫、張順、阮氏兄弟等等。這些人在上梁山前大都出身社會底層,深受來自各方面的壓迫侵害,對朝廷及其官吏刻骨仇恨,毫無妥協之心。之所以後來"保留意見”,完全是基於“義”字,給大哥宋江面子,因此在整個招安過程中,這些人一直持反對態度,以至一度遲滯了招安進程。但是,同強大的招安派相比,反對派顯得勢單力孤,不但人數不成比例,級別也無以望其項背,因而難成主流,最後終於讓宋公明引上了一條招安的不歸路。




不扇煙雨


梁山排座次,其實是各個將領小山頭權力的劃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也算公平,如宋江的弟弟鐵扇子宋清就是一百零八人最後。

招安,是盤踞宋江的心結,當年他見到武松,勸他:邊庭上一刀一槍搏個封妻廕子,也不枉了為人一世。宋江為什麼堅持招安,到底是對或是錯?如不招安,梁山結局是否會更好?

宋江招安,原因主要是:十萬人馬的軍需,就是錢糧用度開支費用。當初梁山人不多,王倫時只有七八百人,曾頭市之戰後隊伍增加五千人,到宋江主事,108將聚義,梁山達到鼎盛時期,梁山實力有十萬之眾。十萬人十萬張嘴,每天消耗糧食不少,每人每天吃一斤米,就需要十萬斤,如加上肉菜蛋奶,折半也要五萬斤。

眾所周知,梁山水泊,一窪之水,雖然說八百里,好漢們不種田,不養豬羊雞鴨,又要大塊吃肉,大碗喝酒,所以即便有一定的庫存,也要坐吃山空的。正因為如此,每次作戰都要帶回大量的糧食實物,代價忒大。

於是掠奪糧食搶掠財務是梁山的既定政策,如曾頭市“抄擄到金銀財寶米麥糧食,盡行裝載上車。”祝家莊,給每家賜米一石,仍然有五十萬石糧食,另外晁蓋他們智取生辰綱的財寶,都充填梁山作為開支消耗。再如油鹽布匹生活必需品,十萬人的開銷是什麼成色,試想不招安,以後怎麼辦,吃飯就是大問題。

如果梁山不愁吃不愁穿,有足夠的生活來源及保障,宋江可能有其它考慮,還有好漢們以後年紀都老了怎麼辦,他們的歸宿未來前程都是宋江所憂慮的。

當高俅率領朝廷十節度使征剿梁山,吳用認為梁山英雄們年輕力壯,戰力方銳,必操勝算。但是將來好漢們一個個老之將至,不要說打仗,怎麼安置他們就是個大問題。還有一大批家眷,以後永遠都要頭上安上反賊土匪的名號,子孫們的前程?

在要不要招安的問題上,持反對意見的最堅決的就是魯智深,李逵,武松,阮小七等人。宋江必須全盤考慮,這些概念,促使宋江必須完成招安大業。

宋江的逼上梁山,完全是另有原因,他的心裡並非藏著什麼反心,也不會有做皇帝的想法,報效朝廷是他的真心。

忠義,替天行道,是梁山的宗旨,梁山其實是隻反貪官不反皇帝,當何濤追殺三阮,阮小五唱: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自始至終沒有聽到好漢們罵皇帝的話。

宋江也不可能和方臘聯手,因為其實真正禍害 百姓的就是方臘,方臘沒有梁山這麼有明確替天行道的綱領。也有人說如晁蓋活著,他不會招安,事實上晁蓋也是主張招安的,由此可見如果晁蓋不死當上寨主,最終還是要招安的,因為當時條件下,除了招安別無選擇,即使是魯智深李逵他們堅持不投降,最後還是會順應宋江的,吳用也會幫宋江做他們的工作的。


山谷大師


《詩話.水滸.宋江》

家住鄆城宋家莊,熟讀文史敬高堂。

愛好槍棒喜交友,疏財仗義濟人慷。

七星生辰綱智取,案發公明報信慌。

晁蓋做了梁山主,派遣劉唐金謝幫。

閻氏發現蓋信物,威脅逼迫吵告嚷。

宋江情急婆惜戮,避匿清風心雪霜。

宋清送信謊父逝,奔喪失魂捕鋃鐺。

刺配江州滿腹怨,潯陽醉題反詩狂。

晁蓋營救劫法場,救出宋江氣勢昂。

替天行道大旗豎,好漢慕名投身旁。

三打祝家財庫洗,金銀繳獲運糧忙。

攻陷高唐柴進救,三山首領贊三郎。

火燒大名翠雲館、搶救員外遁牢房。

誘敵曾家襲營地,丁馬覆滅全殲光。

十萬宋兵八路將,童貫率領趾高昂。

九宮八卦迎敵陣,十面埋伏奇兵藏。

八個都監全殺死,三亭官兵二亭亡。

兩贏童貫勢力大,派遣高俅剿怯惶。

劉唐放火燒船艦,人仰馬翻掉河塘。

張順鑿船漏沉底,太尉被捉招安商。

平定遼國徵方臘,兄弟十有八死喪。

迷戀功名富貴場,浮雲散去水茫茫。

宋江的左臂小李廣花榮,也想招安。宋江殺了閻婆惜,投奔清風寨副寨主花榮,花榮為了宋江不惜與正知寨劉高火拼鬧翻。

玉麒麟盧俊義,也想招安。盧俊義本是河北大名府首富大財主。被宋江、吳用,用計使詐逼上梁山。

雙鞭呼延灼,肯定也想招安,本來他是率領官兵剿滅梁山,結果被金槍將徐寧的飛鐮槍,破了他的鐵甲連環馬,被捕投降。

包括病尉池孫立,美髯公朱仝,鎮三山黃信,雙槍槍將董平等,他們本來都是官府的將領。孫立投奔,金槍將徐寧,朱仝被逼無奈,黃信,董平戰敗投降。他們都不想,落草為寇。因此想和宋江招安。封妻廕子,光宗耀祖。





月影桂花樹


1.盧俊義

說起這盧俊義盧員外那可真是憋屈,你說一個好好的員外在家享著清福,卻被宋江和吳用用那些下三濫的手段害得他家破人亡,最後被逼上梁山當賊,他這是招誰惹誰了?對的宋江看上了你,你就必須上梁山,梁山就是你的家了。妻子嘛,你看那秦明不是娶了花榮的嗎?梁山家屬多資源多。其實盧俊義看重的不是這些,他心中還是想為朝廷效力的,他之所以上梁山。原因是宋江的招安政策打動了他。算了梁山混一下也可以重新復出何樂不為?

2.呼延灼

呼延灼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上梁山之前為汝寧郡都統制,武藝高強,殺伐驍勇,有萬夫不當之勇。因其善使兩條水磨八稜鋼鞭,故人稱“雙鞭”呼延灼。後來吳用設計先擒呼延灼,最後呼延灼於陷坑中被活捉,在宋江的好言相勸之下,正式歸順梁山,重獲踢雪烏騅 ,獻計打破青州,三山聚義,眾好漢同歸水泊。成為梁山馬軍的一員重要將領。要說這呼延灼在官場混了這麼多年,難道真的心甘情願當賊嗎?當然不願意了,他也是無時無刻不想著被招安。

3.關勝

關勝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後代,精通兵法,使一把青龍偃月刀。他原是蒲東巡檢,因梁山攻打北京,被宣贊推薦給蔡京,領兵攻打梁山以解北京之圍。關勝一人大戰林沖、秦明兩人,在即將落敗之時,宋江怕關勝戰亡叫停。呼延灼用假投降的辦法引關勝兵馬進入宋江的大寨,被撓掛鉤拖下馬鞍活捉。關勝感到宋江有膽識重義氣,便歸順了梁山。關勝是被宋江感化的才願意歸降的,怎麼感化呢?宋江肯定說,你先來梁山做,梁山的目標是招安,你來梁山將來也可以為朝廷效力的,關勝一聽確實有理,本來想以身殉國的他,就投降了。

4.朱仝

朱仝綽號美髯公,鄆城縣人氏,出身富戶,原為縣馬兵都頭,曾先後義釋晁蓋、宋江等人。後改任當牢節級,又義釋雷橫,被刺配滄州。因失卻滄州府小衙內,被迫上梁山落草。朱仝可真夠慘的幫助了那麼多的梁山好漢,最後的回報確是逼上梁山,你說他心裡不氣那是騙人的。宋江說招安,他又可以回到官場上去,他肯定非常樂意了。不過後來招安後,還是這兄弟官場上混的最好當了地方的節度使,確是這招安對他來說太好了。


鄒密密影視


主張招安的頭領大致有:盧俊義、吳用、關勝、呼延灼、花榮、朱仝、楊志、徐寧、董平、索超、黃信、宣贊、韓滔、單廷圭、魏定國、安道全、蕭讓、金大堅、龔旺、丁得孫、彭玘、郝思文、皇甫端等。這些人大多原本就是體制內的,或是被梁山好漢使計賺上山的,上山落草事出有因,皆為無奈之舉,意圖有朝一日招安,可東山再起,或報效朝廷,或落得清白。

梁山集團最終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是因為其大部分成員都是希望迴歸正常社會的。而接受了朝廷招安,是他們迴歸正常社會的有效途徑,而且可能還是唯一途徑。所以,除李逵外,其他頭領幾乎都是願意被招安的,也以行動擁護了宋江的決策。很多人可能都沒有注意到,《水滸傳》中最早提出招安的不是宋江,而是所謂的“打虎英雄”武松。


雲柯文化


首先宋江是堅決主張招安的,此外盧俊義也主張招安.吳用原本是晁蓋的人,都知道晁蓋的人包括三阮,劉唐,白勝,公孫勝是反對招安的,但晁蓋死後吳用也逐漸傾向招安

凡是朝廷中過來的(除了林沖)都力主招安,這些人原本就是朝廷中的官吏,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才被迫上梁山,只要時機成熟,這些人肯定還是要下山回朝廷的.其實林沖也不反對招安,只是因為個人的一些恩怨才對招安抱有疑慮.別的人如呼延,楊志,楊雄,秦明等都是想為國效力的.這在梁山中佔了絕大部分.

至於別的人,比如李逵,三阮,王英等,這些人原本都是些平民百姓,再加上性格豪爽,屬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那種,所以他們對未來也沒那麼多的看法,他們只覺得現在在梁山就挺好,去當官適應不了當官的那種環境,所以反對招安

還有一類人就是盧智深,武松等,這些人生性豁達,不甘於在官場仰人鼻息,又對官場的黑暗有切身體會,所以這些人最反對招安

忠君報國是貫穿水滸傳的主線,作者在打造梁山英雄義氣,豪爽,仗義的同時,也想塑造他們忠君愛國的另一面,所以絕大多數梁山好漢不反對招安也就不是那麼難以理解的事了




喬爹影視


《水滸傳》中的故事,歷史的定性是農民起義,其實質為官吏造反,因為他的大部分主要成員是朝廷官員、叛將和資本家(柴進、盧俊義)組成。所以他的最終目的就是招安,為了蠱惑真正起義的農民追隨者才豎起一面“替天行道”的杏黃大旗。這點可以從方臘起義做對比,方臘是扯的杏黃大龍旗,身上穿的是龍袍,人家是直接改朝換代做皇帝了。

由於座頭把交椅的帶頭大哥堅持招安期待招安可以從此改變命運,光宗耀祖。所以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終身成就以及家庭家族利益和榮耀,水滸108將形成兩條戰線,主戰派大都出身社會下層,沒有話語權,這裡就不一一敘述了。招安派序列如下:

司令:宋江

叛吏:華榮、楊志、孫立、朱仝、戴宗、雷橫、徐寧、李英

叛將:關勝、呼延灼、董平、聞達、索超、秦明、張清

貴族:柴進

財閥:盧俊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