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吳用是個怎樣的人?

x819969731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吳用是小說《水滸傳》中登場的虛擬人物,梁山排名第三,上應天機星,山東菏澤市鄆城縣東溪村人。此人滿腹經綸,通曉文韜武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在財主家任門館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鬚長,善使兩條銅鏈,與晁蓋自幼結交。

吳用拉阮氏兄弟入夥的時候體現出了他的心理學水平,去了先不說幹什麼來的,只說替本村財主來買魚。然後聽著這幾位話裡話外的意思,都是不甘心這麼窮困潦倒下去的,而且對梁山泊土匪的生活非常向往。機會一成熟,吳用把計劃拋出來,這幾位沒二話就加入進來了。

吳用的水平體現在兩個地方,一個是選人準確,知道該找誰,擱現在話就是目標客戶定位很準;再一個就是談話時機把握上火候到位,先把大夥情緒調動起來,然後再說計劃,一舉成功。

吳用第一次出手,就把任務完成得很漂亮,所以上梁山後,他當仁不讓地做了總參謀長。在一百單八將排在第三位,僅次於一二把手。電視劇裡的吳用形象也是跟諸葛亮一樣,搖著羽毛扇,仙風道骨,足智多謀。我覺得這不太像吳用的本來面目,他這個軍師充其量也就濛濛土匪窩裡那些個大老粗而已,跟諸葛亮比起來,水平差的太遠了。他的專長不過就是心理學,就是能琢磨人,先有拉三阮入夥。上梁山之後又挑唆林沖殺了王倫。你看他當時的表現,話裡話外拱林沖的火,然後讓自己人堵住王倫的退路,還把王倫手下的杜遷和宋萬這些人隔開,給林沖創造了殺王倫絕佳的條件。

吳用本是一個鄉村教師,靠著教村裡的幾個小孩,掙幾個錢餬口。村裡唸書的孩子不多,也沒法排座位掙錢,所以吳用的日子估計也過得緊緊巴巴。從書裡看他還捎帶著幫財主幹點採購什麼的掙點小錢,他不甘心受窮,在走白道,考科舉無望的情況下,不排斥進入黑道,當土匪。估計他也是看過幾篇兵書,聽過些評書,看過點戲,知道幾個計謀,就覺得自己是個人物,也開始充大個了。

在書裡,他倒是過得不錯,但那是小說,如果到了現實生活當中,他這點道行,混黑道可能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所以現實中對自己處境不滿的朋友,想要換個生活方式的,您一定要想好了,自己是不是真是那塊料,想好了再動,謹慎點好。當初宋江因為按捺不住自己的慾望,酒後在潯陽樓題了反詩,從而不得不面臨殺頭之禍時,吳用出了個主意:偽造蔡京的書信,操縱蔡九知府將宋江押解到東京,梁山就可在途中劫獄。

這個計策聽上去可行性還是挺高的,在聖手書生蕭讓和玉臂匠金大堅的幫助下,看似是萬無一失,其實有個致使錯誤:圖章上,對於蔡京的描述是“翰林蔡京”。真不知道吳用是怎麼想的,蔡京給兒子寫信,怎麼會寫自己的名字呢?等到了眾好漢劫法場,救了宋江一路殺出城外,沿江走了好幾里路,卻發現前路都是大江。晁蓋看見,只叫得苦。如果不是張順他們引了船來,估計宋江、晁蓋他們的“梁山夢”就到這裡完結了。而吳用作為幕後軍師,事前都不調查現場環境,也不多備選個Plan B,還好意思叫“智多星”?很多水滸的讀者不喜歡一個人――吳用。

都覺得這廝手無縛雞之力,卻在梁山集團混得風聲水起,位高權重;除了會耍嘴皮子,巧言令色之外,還心腸忒狠毒。比如說看吳用為了賺盧俊義上梁山,搞得他家破人亡,打入死牢,受盡折磨,實在是於心不忍。再比如說為了逼朱仝入夥,斷其後路,還叫李逵殺死了小衙內,一個幾歲的孩子啊,難道就別無他法,濫殺無辜,何至如此呢。

因此,很多人都不喜歡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這酸秀才跟宋江倆人一唱一和,忽悠眾好漢一起接受了朝廷招安,走上一條妥協投降的死路。為什麼要投降呢,應該跟朝廷死磕到底才對的嘛。話說,宋江處心積慮終於坐上了梁山集團董事長的位置以後,日思夜想,只盼被朝廷招安,成為“國”字頭的企業。有詞《滿江紅》為證:

“??日月常懸忠烈膽,風塵障卻奸邪目。望天王降旨早招安,方心足。”可宋江這首酒後寓懷的《滿江紅》,引起了武松、李逵、魯智深等頭領的不滿,都反對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兄弟們的心。”

結果是“當日飲酒,終不暢杯”,都鬱郁悶悶,不歡而散。宋江不死心,決定暗度陳倉,從宋徽宗的情人李師師入手,向聖上表忠心,結果以失敗告終。那麼,當時的吳用對招安是什麼態度呢?答案是:他覺得時機還不對。果不其然,當李逵大鬧壽張縣衙後,引起了朝廷注意,有大臣提議:招安來降,假以敵遼。這就是第一次招安。想出的人事安排方案思想是:“上應天星,合當聚義,各守其位,各休爭執,不可逆了天言。”

其實聰明的讀者一眼就能看出,所謂的“天降天書石碣”,那是吳用、宋江、公孫勝三人搞出來的把戲,可那在有勇無謀眾英雄的眼裡,天意不可違啊。如果這次沒有吳用,水滸的故事到此就戛然而止了。就是不結束,估計梁山集團公司,也是因人事安排不公,吵吵鬧鬧,內部不和,沒幾天就拆股散夥的場景。

你可能還要固執的說,我們其實就看到這裡就可以了。一百零八人都登場了,後面的都是多此一舉,狗尾續貂,不看也罷。好吧,那讓我們就把時間退得遠一點,回到“智劫生辰岡”的節點。綜上所述,沒有了“智多星”吳用,梁山還是那個水泊窪地,沒有什麼好向往的;一百零八好漢,還將繼續流落在江湖的各個角落,東躲西藏,水滸的故事也將變得一地雞毛,平淡無奇。

吳用,字加亮,有“賽諸葛”的隱意。他正如諸葛亮一樣,用其滿腹經綸的智慧,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儒雅氣度,為梁山好漢譜寫了一首如歌似泣的悲情史詩。儘管結局不是皆大歡喜,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古代文人對現實的反抗――吾雖不能豪氣雲天,橫刀立馬;也能羽扇輕搖,捲起驚濤駭浪。





滬漂宇


  • 吳用 也聰明也糊塗。
  • 吳用,秀才出身,肚子裡有學問,腦子也靈活,給梁山出過很多好計謀,對梁山的發展壯大功不可沒。


  • 晁蓋能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主要靠的是吳用設計火併汪倫;宋江能在梁山旗幟壯大,也少不了吳用,宋江一界文書,帶兵打仗一塌糊塗,大部分時候都是吳用在左右出謀劃策,舉個例子,攻打祝家莊的時候,一開始吳用沒跟著,宋江被扈三娘打得落花流水損兵折將,後來吳用來了才扭轉了局面;打東平府,吳用沒跟著,宋江一點頭緒都沒有,還把史進搭進去了,後來寫信給吳用求助,通過吳用籌劃才取得成功。


  • 吳用也糊塗,他一味的相信宋江。宋江一心想著朝廷招安,擴大梁山的勢力,到頭來只是宋江跟朝廷談判的砝碼。這種左右梁山大方向的重要決策,吳用居然也不深思熟慮地盲從。宋江所謂的只反貪官,不反皇帝,這種荒唐的邏輯,吳用居然也贊成,聽之任之。最後落的自殺的下場,也怨不得別人。

向陽花開7290


吳用,智慧和小人的綜合體

縱觀<>整個流程,吳用的智慧卻實高出整個出場人物的不是一星半點,只要他想辦的事,總會想出辦法

這也正好顯出他的小人本色,為了達到目的,他多次用陰險的手段而斷了別人的退路,不顧別人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後果,坑了多少英雄好漢


laoxi鄧州


一、吳用的設定

先從小說的角度講人物設定。作為一部戰爭題材的“類型小說”,正義一方一定要有仁慈之明君、忠義之勇帥、魯莽之虎將,以及智慧之能臣。作為和三國演義同源(三國和水滸的成書頗有淵源)的水滸傳,也套用了這個模型。智慧之能臣方面,兩書的不同是,三國演義中將政治、軍事、宗教的才能集於諸葛亮一身,而水滸則拆分成吳用(政治)、朱武(軍事)、公孫勝(宗教)三人。作為諸葛亮政治才能的繼承者,吳用的政治力顯然是無敵的。這裡先將兩人在站隊方面進行比較。諸葛亮棄劉表而選擇劉備,吳用棄晁蓋而選擇宋江。單論先天素質:劉表絕非劉備能比;晁蓋更勝宋江不止一籌。但從王佐之才的角度看,只有能成王的,才值得輔佐。劉表身為漢胄宗親、位列諸侯,卻徒有虛表,在諸侯鼎立的亂世沒有主動投機,而是選擇退守自閉;相比而言劉備一直尋求高端上位,自稱漢室宗親,標榜仁義親民,南征北戰,連橫合縱,雖然屢戰屢敗,但依然不斷進取,而且人品值一直是加滿的。晁蓋雖然武功高強、出身土豪,有劫取生辰綱下了投名狀的一幫兄弟輔佐,實則胸無大志,滿於方寸梁山,止於落草為寇;宋江雖然出身小吏,在朝則左右逢源不斷尋求高升的機會,在野則八面玲瓏不斷積累江湖信譽,遭難後一呼百應,潛力無邊,人品值也穩定在100%。吳用背叛晁蓋選擇宋江,和諸葛亮不在荊州出仕卻輔佐賣草鞋出身的假貴族劉備是一樣的。就跟投資理財一樣,散戶看的是三天兩天,高手著眼的是三年五年。而託付一生則必須看的更加長遠。

二、吳用的貢獻

除了選對主公之外,吳用的政治才能在書上都寫著。不多說,只總結三點:

協助宋江招引人才,甚至不惜運用陰謀詭計逼良為娼。似乎政治的精彩之處就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可參照《紙牌屋》。

協助宋江團結隊伍、分化宗派、樹立正統。作為梁山上第一知識分子,天降石碑很可能是他的策劃,上面的文案也應該出自他的手筆。

協助宋江分析形勢,得出不招安則無前途的結論。雖然書上沒有明說,但尋求招安的決定的重要意義相當於三國演義的隆中對。

三、吳用的天命

吳用如此聰明,最後落得自縊宋江墓前的下場,題主或許由此而問“吳用窮其一生才華究竟為了什麼”。不講忠義了,講講天命。中國知識分子最重名節。其中名節的一個重要標準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為”什麼?為的就是天命。這裡的天命,是孔子“五十而知天命”的天命,無關迷信,不是上天主宰的命運,而是每個注重名節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自我認同的歷史使命。有這兩個字,才有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明明知道沒有君王能施仁政卻依然努力遊說的孔子是這樣,明明知道憑藉蜀國之力無法恢復中原卻六出祁山的諸葛孔明是這樣,明明知道受招安後即使再怎樣出生入死忠君愛國也不會得到好下場的吳用、宋江是這樣。說他們迂腐也好,說他們狹隘也好,這就是中國儒教的教義。不求長生不老、不求輪迴轉世、不求極樂天堂,只求當世問心無愧,後世名垂千古。

《大宋宣和遺事》中只載有吳加亮。不知那一代的改編藝人,賦予他吳用這個名字。好名字!!!清朝又有“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詩句。作為書生,百無一用,既是莫名的諷刺,恐怕又是由衷的讚賞!


一拳撂倒丈母孃


臨危不亂、講義氣 、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智多星吳用無疑是梁山最值得研究,也是不得不研究的人物之一。而他創造的尋找大哥,轉投大哥的方式,亦為《水滸傳》的一大看點。

吳用潛伏在托塔天王晁蓋身邊十幾年,始終忍而不發,直到劉唐、公孫勝等帶來搶劫生辰綱路線圖後,吳用認為時機成熟,終於策劃了搶劫生辰綱行動,儲備了最初的造反基金。

正式加入梁山後,因為擇機利用了林沖,晁蓋奪得了梁山領導權。不過,隨著梁山規模的日益擴充,尤其是宋江加入後,晁蓋已經成為梁山事業發展的短板。

於是,吳用利用各種機會,不斷通過諸如楊雄、石秀、時遷加入梁山等合適時機,表明立場,向宋江示好,並最終獲得宋江的認可。

作為軍師,吳用制訂了幾乎梁山所有的作戰計劃;而作為智囊,他既要參與發展戰略的規劃,也同時參與重要人才的引進。當然,作為梁山兩次轉型期的內閣成員,吳用在及時雨宋江加入梁山後,面臨的壓力一下子大了起來。當然,壓力不主要來自由過去的第二位退居至第三位,而是一山難容二虎,要在晁蓋與宋江兩個老大間混日子,確實並不容易。

沿著這樣的觀察角度,就會看到,一個沒混出名堂的文人在一個強盜團伙中的掙扎與奮鬥。其中,有等待的磨礪,有轉型的痛苦,有長期形成的友誼在利益面前的折磨,當然還有擇善而從的抉擇。


落花醉伊人Yuan


《水滸》我非常喜歡,對於吳用這個人,個人認為此人有此謀略,但遠非小說中描述的那樣,並非神通廣大,足智多謀也非常勉強。劫生辰綱就說明他沒有太多的考慮後果;讓神行太保傳假書也顯示出此人謀略上的粗心;用計逼盧俊義上山入夥更使吳用暴露出計謀的荒唐及道德低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此人玩深沉卻有一套。



唐佰明


吳用是《水滸傳》裡很重要的人物。他足智多謀,人稱智多星。也可以說是宋江左膀右臂,水泊梁山的人事安排,根據地建設都是他一手謀劃的。大到戰略方針,小到戰役安排都離不開他。他為水泊梁山的發展壯大漚心瀝血,與各個農民英雄肝膽相照,風雨與共。在血與火的戰鬥中,他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化解了梁山一次又一次風險。他反對宋江的招降政策,又不敢違背宋江,更不願傷害出生入死的戰友,只好選擇自盡。他熟讀四書五經,深受儒家教育影響,這也是導致他悲慘的人生結局。


戴訓德退休教師


吳用謀略過人,重情重義,不居功自傲。但最後落了個自殺的下場,給人感覺有點愚忠。只能說"蜀亡非將軍之過也"。


女神在手movie


吳用,字學究,是《水滸傳》中的人物,道號加亮先生字學究,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人。山東濟州鄆城縣東溪村人。滿腹經綸,通曉六韜三略,足智多謀,常以諸葛亮自比,道號"加亮先生",人稱"智多星"。在財主家任門館教授。生得眉清目秀,面白鬚長。善使兩條銅鏈。與晁蓋自幼結交。 與托塔天王晁蓋等,智取了大名府梁中書給蔡京獻壽的十萬貫生辰綱,為避免官府追緝而上梁山。平生機巧聰明,曾讀萬卷經書。使兩條銅鏈 。吳用為晁蓋獻計,智取生辰綱,用藥酒 麻倒了青面獸楊志,奪了北京大名府梁中 書送給蔡太師慶賀生辰的十萬貫金銀珠寶 。宋江在潯陽樓念反詩被捉,和戴宗一起 被押赴刑場,快行斬時,吳用用計劫了法 場,救了宋江、戴宗。宋江二打祝家莊失 敗;第三次攻打祝家莊時,吳用利用雙掌連環計攻克祝家莊。吳用在破連環馬時,派時遷偷甲騙徐寧上了梁山。宋江鬧華州 時,吳用又出計借用宿太尉金鈴吊掛,救 出了九紋龍史進、花和尚魯智深。一生屢出奇謀,屢建戰功。受招安被封為武勝軍 承宣使。宋江、李逵被害後,吳用與花榮 一同在宋江墳前上吊自殺,與宋江葬在一起。結交廣泛,廣納賢才,知人善用。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對宋江盡忠。有領導才能,能巧妙分撥梁山好漢,以達成自己的目標。





向天笑321


  臨危不亂、講義氣 、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智多星吳用無疑是梁山最值得研究,也是不得不研究的人物之一。而他創造的尋找大哥,轉投大哥的方式,亦為《水滸傳》的一大看點。  吳用潛伏在托塔天王晁蓋身邊十幾年,始終忍而不發,直到劉唐、公孫勝等帶來搶劫生辰綱路線圖後,吳用認為時機成熟,終於策劃了搶劫生辰綱行動,儲備了最初的造反基金。  正式加入梁山後,因為擇機利用了林沖,晁蓋奪得了梁山領導權。不過,隨著梁山規模的日益擴充,尤其是宋江加入後,晁蓋已經成為梁山事業發展的短板。  於是,吳用利用各種機會,不斷通過諸如楊雄、石秀、時遷加入梁山等合適時機,表明立場,向宋江示好,並最終獲得宋江的認可。  作為軍師,吳用制訂了幾乎梁山所有的作戰計劃;而作為智囊,他既要參與發展戰略的規劃,也同時參與重要人才的引進。當然,作為梁山兩次轉型期的內閣成員,吳用在及時雨宋江加入梁山後,面臨的壓力一下子大了起來。當然,壓力不主要來自由過去的第二位退居至第三位,而是一山難容二虎,要在晁蓋與宋江兩個老大間混日子,確實並不容易。  沿著這樣的觀察角度,就會看到,一個沒混出名堂的文人在一個強盜團伙中的掙扎與奮鬥。其中,有等待的磨礪,有轉型的痛苦,有長期形成的友誼在利益面前的折磨,當然還有擇善而從的抉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