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都滅了北匈奴,為啥還要留下一個南匈奴?陳湯既然都滅了郅支單于,為何只剩下了一個勢力超弱的呼韓邪?

梁雲興


一個漢人村莊安排一胡人家庭,分拆安置化整為零,胡人將淹沒在漢人的汪洋大海中同化。


澳洲農民工


這個問題有些不太清晰,但是卻涉及到了古代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問題。古代中原王朝在極盛的漢唐時期都曾經大舉征討北方遊牧民族,但是無論是匈奴還是突厥都無法徹底剿滅。漢代將匈奴驅逐,但是幾百年後的匈奴人劉淵勢力卻再一次坐大。唐朝擊垮了東突厥,但僅有數十年,後突厥就再度甚囂塵上。所以,古代的北方少數民族始終無法得到根本的遏制,其原因如下:

第一,遊牧民族和中原不同。他們以部落為單位,活動範圍很廣,人口稀疏,在對外作戰時才會聚集起來。當面臨外部的攻擊時就會立刻化整為零,四散奔逃。這就導致始終無法根除。而且,草原民族的生命力也非常頑強。遊牧經濟雖然產出低,但是相對於農耕經濟而言對於自然環境的要求比較低。只要有草場就可以放牧,所以適合遊牧民族生存繁衍的土地遠比中原農耕文敏的土地要大得多。雪域高原、戈壁瀚海都可以遊牧民族的棲息地。總的來說,少數民族的遷徙和流動是促進他們得以保存生存空間的重要因素。匈奴可以從蒙古高原遷徙到阿姆河流域,甚至可以進一步西遷。突厥也可以遷徙到天山蔥嶺以西,甚至是西域地區。所以,並非是中原漢人殺而不絕,而是根本無法根治。

第二,遊牧民族的民族性很強,所以匈奴民族能夠在西遷中成為歐洲的噩夢,並且匈奴民族在面臨了漢代多次的進攻後依舊沒有瓦解或者徹底投降。這就使得中原民族面臨了長達數百年的北方威脅。


經典守望者


因為漠北之地是漢朝無法設立郡縣,都護治所,直接統治的疏遠地域。

既然無法納入直接統治,那麼就會有新的部族來替代北匈奴的空缺, 養著南匈奴,讓他們既部分服從漢朝的統治,(設立了南匈奴中郎將,帶兵護衛,單于)可以震懾其餘部落,又在北匈奴退縮後將力量部分滲入塞外地區,羈縻治之,就是最好手段。

何況匈奴地大物博,就算想要利用宗室管理匈奴,外來人能控制遊牧民族嗎 ? 雖然匈奴被打垮了,但草原上還有許多小的遊牧民族,利用南匈奴來制約他們,可以防止這些小部族犯邊和坐大。何樂而不為。

其次如果真要攻打像漢武帝那樣,壓榨全國的人力物力,養出來幾支耗資巨大快速反應部隊並配備相應後勤,從西部的河西走廊到極東的幽燕地區乃至朝鮮,全方位出擊,搞完之後贏是贏了,但算算得失如何, 得到了河套地區土壤肥沃,開疆擴土,溝通西域,讓他們明白了東邊有大漢這麼一個軍事強國。 匈奴的力量被大量消滅。

但是代價你知道代價有多大, 全國財政和人力瀕臨崩潰, 滿天下的罪犯,在國家破產邊緣試探,而且更嚴重的是,戰爭中得到的回報只有少部分可以在短期內兌現,像河套與西域,雖然意義重大,但是想要發展需要大量金錢和人力, 本身就地廣人稀, 連關中都沒徹底開發完,再需要調幾十萬人入河套建新城,這成本是不可估量的。

而且草原經濟脆弱,流動性大,天然的統治難度就非常大,花費舉國之力打敗了草原民族,卻統治不了管理不了這塊地域, 誰還願意折騰。有這財力物力開發關中蜀多好。

何況呼韓邪主動來降服,甘願每年上供,何樂而不為。 多方考慮取捨,還是留著呼韓邪是最好的主意。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對匈奴的政策,一直都是胡蘿蔔加大棒,既有武力打擊,也有文化融合,最終隨著中原王朝的逐漸穩固,匈奴卻不斷分化、並隨之消亡!

漢初和親

西漢初建,國家凋敝,百廢待興,但北方高原崛起的匈奴一直虎視眈眈。漢朝多步兵,而匈奴則是輕重騎兵為主,來去飛快,而且多以搶劫為主,攻城不為先,這就讓漢朝難以防範。

自冒頓便於統一匈奴各部落以後,匈奴組織能力提升,思想也統一了,這就更是讓漢朝如芒在背。

公元前200年,冒頓便於率領40萬大軍南下,漢高祖劉邦集結32萬大軍迎擊,結果被匈奴圍困在平登白登山,最後還是謀士陳平賄賂單于王后,方脫離險境。

此戰之後,漢匈之間採取和親政策,漢朝不僅陪嫁公主,還配送糧食,鐵器,布匹等物資,保持了一種變相的和平。

主動進攻

到了漢武帝時期,經過文景之治,漢朝國力達到鼎盛,不僅國庫充盈,軍事更是強大。

漢武帝於是任用衛青,霍去病對匈奴展開反攻,其中霍去病武功極高,17歲八百騎兵深入大漠,斬殺兩千餘人,封冠軍侯。19歲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斬殺匈奴10萬人,拿下祁連山。21歲又率領漢軍主力5萬人,深入大漠兩千餘里,斬殺7萬餘人,史稱漠北之戰。

這些主動出擊的戰役後,中原王朝第一次取得了河西走廊的控制權,讓後來的絲綢之路有了可能。匈奴失去了水草豐美的河西走廊,只能遠走漠北,從此內部分化,混戰不斷,漢朝的壓力陡減。

匈奴消亡

東漢時期,南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漢朝為了籠絡南匈奴,以和親政策與其交好,昭君出塞也在此時發生。

王昭君在匈奴呆了40餘年,大大促進了雙方的關係,使得漢匈關係密切,互市興旺,文化往來頻繁。特別是互市的開通,匈奴攻打中原,多是搶劫物資錢財,無力統治,互市的開通使得中原的鐵器、絲綢、瓷器進入匈奴,而南匈奴也通過皮毛、馬屁的交易獲利頗豐。經過百餘年發展,雙方逐漸融合,最終南匈奴被漢族通話了。

北匈奴在同時期仍威脅著中原王朝,到了東漢,竇固、竇憲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政權瓦解。在中國史書上,最後一次對匈奴有記載的是公元119年,隨後北匈奴往西遷徙,公元5世紀的時候層出現了一個匈奴國王——阿提拉大王,令歐洲大亂,最後匈奴定居在了匈牙利地區。

匈奴對中原王朝一直有巨大威脅,讓漢王朝存在著隨時滅國的危機,正因為匈奴的強大,才激發了漢王朝的強大基因,才有了陳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是對國家實力、軍事實力的絕對自信。歷史總是在證明著,敵人要麼讓你更加強大,要麼讓你滅亡!


以史知今


如何對待征服的地區,在古代無非有三途:

其一,屠光原住民

其二,移民同化

其三,將征服地區居民內遷

遊牧民族對農耕地區的征服往往採取第一種方式,而農耕地區對遊牧地區的征服往往採取第二和第三種方式。

秦徵百越,採取的便是第二種,秦朝和之後的漢朝通過徵發戍卒、移民開邊的方式逐步將長江以南變成了華夏文明的核心區。

唐滅高句麗,採用的便是第三種,唐高宗滅了高句麗後,將大部分的高句麗都內遷到了中原,並在遼東設立安東都護府以鎮之。

同樣,漢滅匈奴其實採用的也是內遷的方式,這便是南匈奴的內附。

為何要內遷,而不是移民佔領呢?這主要是由古代落後的生產力決定的。

在古代,我國大致以陰山~長城為界,北為遊牧,南為農耕。這並非人為,而是天然形成的。

向北過了陰山,便無法通過農耕生存,只能遊牧。也就是說,漢朝想要佔據大漠,必須管理遊牧地區,必須通過移民去過遊牧民族的生活,這顯然是當時的華夏族所不願意的。

因此,我們會看到,漢朝的軍隊北伐匈奴雖然兵鋒所指可以達到貝加爾湖,但卻並不會去佔領大漠草原,其所想要的始終不過是一個與遊牧民族之間和平的邊界而已。


心向青山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亂,我得先捋一下,首先,南北匈奴是在漢宣宗的時期才算形成,而北匈奴滅亡是在東漢平帝時期,這時候才被認為北匈奴徹底終結,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都是漢宣帝到漢元帝時期活躍的勢力。也就是說 ,這個問題時間跨度非常大,從西漢宣帝時期,一直跨越到東漢平帝時期,超過百年。

先看第一個問題,為什麼漢朝滅了北匈奴之後,卻要留下一個南匈奴,這個原因有些複雜。

漢朝在對付北匈奴的時候,並不是一方勢力在作戰,而是多股勢力共同作戰,其中最主要的勢力有三個,第一是漢朝,第二是鮮卑,第三是南匈奴。

在竇憲北伐匈奴之前,鮮卑已經開始從西方向匈奴發動攻擊,最大的一次攻擊,殺死了匈奴單于,讓北匈奴陷入分裂。而鮮卑人的勢力,逐漸控制漠北的土地。

在北匈奴受到重創之後,竇憲帶領漢軍北伐,而這次北伐的起因,是南匈奴向北匈奴發起了進攻。在竇憲率領的漢軍中,擔任先鋒的,正式南匈奴的騎兵。因此,在這個時間段內,南匈奴是漢朝的僱傭軍,兩方勢力是一夥的。

當竇憲徹底擊潰北匈奴之後,一個新問題出現了,那就是為什麼漢朝在解決完北匈奴之後,不直接滅了南匈奴。這可是最好的機會。

在官方角度看,應該是漢朝的寬容和仁愛。但從國際形勢可以看出,這種寬仁是有限度的。當漢朝滅了北匈奴之後,無論是漢朝還是南匈奴,都沒有控制北匈奴的地盤,而鮮卑卻開始強盛起來。我們看後漢書鮮卑傳中記載,就會發現,鮮卑對漢朝並不友好,而且對漢朝邊境的壓力,不亞於全盛時期的匈奴。這時候的南匈奴,可以繼續當漢朝刀子和屏障。否則五胡亂華可能會提前發生。

第二個問題,關於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的問題。這個問題解釋起來比較簡單,因為那時候的匈奴,已經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而呼韓邪單于屬於徹頭徹尾的親漢派,漢朝無力徹底擊潰匈奴,那就必須選用懷柔政策。懷柔政策需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必須親漢。2、有一定實力。3、實力不足以威脅到漢朝的安全。呼韓邪單于非常符合這三點要求,所以成為漢朝扶植的人選。

由此可見,無論是扶植呼韓邪單于,還是保留南匈奴,歸根結底,都是國際環境造成的政策變化。在我們傳統意識裡,漢朝太強大,因此可以強大到想滅誰,就滅誰的地步。

只可惜,歷史記載可以看出,漢朝強大但並非無敵,也不足以完全消除匈奴的威脅。漢朝雖然在一些特定的時期內,表現出強勢的一面,但對於匈奴問題上,漢朝的忍讓懷柔的時間,遠比戰爭的時間更多。而這些政策的選擇,和敵我雙方的勢力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舊書齋


南匈奴投降了,整體投降了

漢人總體上還是講仁義的,投降了也就不殺了,而且

好心把他們整體安置在北方挨著漢人的地方,類似情況都是如此

實際上正是這些錯誤的安置政策把漢民族推進了深重的災難,幾次陷入被亡的悲慘命運

因為這些異族這樣安置,原來的組織未散,又學到了許多原來不會或向他們保密的技能,和漢族人一起相處,對漢人非常熟悉瞭解,隨著時間推移,人口種群越來越多,反叛心越重,後世皆如此

正確的做法是將這些人化整入零分散到各地,相信很快就會被巨量漢人同化


大道至簡T2


這就表明自秦漢以來對少數民族分而治之理念的第一次實踐,把親近漢朝的一部分匈奴部族遷移到靠近長城一線,對你進行分封行賞同化的策略,使其達到分化匈奴的政策,使匈奴的實力大為削弱,可使在戰爭狀態下匈奴和匈奴之間去對抗,保存漢朝軍事的有生力量,用到全國乃至東亞地區的秩序上去。


古典少主


因為他們被捕投降了怎麼還能殺?陝北人就是匈奴和漢人繁衍的後代,所以匈牙利人來的陝北時發現他們的生活習慣竟然和匈牙利人近似或一樣。

經過中國查閱資料發現陝北人是匈奴人的後裔,當然也知道了他們是被打敗的匈奴人的後裔。


小樓一夜東風雨


南匈奴已經歸服漢朝了!所以,陳湯將軍才只滅北匈奴而留下了南匈奴!!!並且,陳湯也是聯合南匈奴滅了北匈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