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能大致看懂中文嗎?

蘇楓櫻


100%能,我有次去東京旅遊,去了一家商場,因為是自由行,自己去的銀座,那裡很多商鋪還沒有中國翻譯,我想買一塊手錶,就無法交流了。喔英語水平一般,去過日本的也知道,日本人英語更一般,最後服務員就找來了紙筆,我們寫,她寫的字一半繁體字一半假名,但是我大概能猜對意思,全球保修啊,如何使用啊等等都能看懂,我寫的簡體字,她也能看懂,我估計她和我情況差不多,看懂一部分,另一部分靠猜,但是至少證明了,她的確能看懂簡體字,只要你寫的不是狂草書,她們肯定懂。

最後說一句,其實對於想出國旅遊,去日本的小夥伴,真的可以自由行,日本是發達國家,不會有東南亞那種素質很低的人,故意裝作聽不懂然後坑你的人,去日本無法交流就寫,我自己出門,看路標,進地鐵看站名完全沒有問題,看地圖也能看得懂


還不讓我起名了


去年有一家日本的供應商幾位技術人員在我們公司常駐了一段時間,他們中文說得還行。中午吃飯的時候我們會一起,然後順便聊兩句。

有一次我問他們:“日本報紙裡的文章,我們看個標題大致能猜出文章的主題,日本報紙裡用的漢字還是蠻多的,如果把一張中文的報紙拿給一個普通日本人看,是否能看懂?”

然後日本朋友給我的回答是“比較困難,尤其是年紀比較輕的日本人大多是看不懂的。”他解釋說(大致意思):因為現在年輕人大多看著漫畫長大的,不如年紀稍長的日本人受過良好的國語課程教育,漢字功底比較薄弱,更不要說大陸的漢字都是被簡化過。雖然日本的漢字也有些經過了簡化,但這完全是兩套簡化體系,大陸漢字的簡化程度要遠遠超出了日本漢字。因此日本人看簡化漢字就跟不懂日語的中國人看日文片假名一樣,基本無法理解。

而且就算能根據字形認出文章中的某些漢字甚至詞語,但是漢字中很多詞彙的意思其實跟日語中還是有差別的,這樣就更加增加了理解上的難度。舉幾個例子,比如日語中“差別”這個詞在中文裡的意思是“歧視”,再比如日語中“手紙”在中文中的意思是“信”,等等這類的。

但是也不排除在日本有極少一部分擁有紮實國語和漢字功底的人的確是能夠看懂中文文章的大致意思的,不過總的來說絕大多數日本人他們是讀不懂中文尤其是大陸簡體中文的。


熊貓愛飛行


我覺得,中國人和日本筆談的話,一般沒什麼問題,日本人可以大致讀懂中文。我就我的經歷談談我的看法。我到日本之前,在國內學過幾天日語,僅僅是學完了“標日”初級的上下冊,單詞量少得可憐,大概也就是七、八百的單詞量。

而我在剛到日本的第一份工作是送報紙,送報等電梯的間隙,會大概瀏覽一下報紙上的內容。我驚訝地發現,雖然當時我的日語水平還根本不過關,但報紙上的很多內容卻基本能看懂,特別是一些新聞的大標題,能知道新聞事件的大概。同時,我還發現,日本報紙上的很多詞,就是漢語詞彙。當時很是感慨,日本真的是從中國學去了很多文字詞彙,真的是同文共種啊!然而,隨著對日語學習的深入,以及視野的逐步開拓,發現很多現代漢語中的詞彙並不是中國原來固有的,而是從日文當中學過來的。

這就要追溯到日本的明治維新時代了。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提出了脫亞入歐的國策,全面向西方學習,就像當年的遣唐使一樣,派出了大批留學生赴歐洲國家學習先進的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這些留學生回到日本以後,將在國外獲取的資料翻譯成日文。然而,日本也是漢字國家,雖然一些詞彙可以用假名的音譯來代替,但漢字作為表意的文字符號,有些內容如果僅用外來音譯的話,明顯不如翻譯成表意的漢字更為通俗易懂。因此,也就產生了大量的新漢字詞彙。比如說,醫學、哲學、經濟、政治等等,這些詞彙在中國古漢語中是找不到的,即使能找到意思也是大相徑庭。

而在甲午戰爭中國戰敗之後,很多有識之士赴日求學,由向西方學習轉向為向日本學習,這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們,像孫中山、魯迅、郭沫若、蔣介石等人,他們都曾經留學過日本,同時,他們也帶回了大量的、中國人不曾見過的日語詞彙,內容涵蓋了方方面面。最早的共產黨宣言中文版是陳望道從日文版翻譯過來的。這在中日交流史上被稱作“文化反哺”。

一直到今天,中日之間的詞彙交流還在不間斷地進行著。但有些詞的意思到了中國以後多多少少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暴走族”,在日語中主要是指飛車黨,而漢語的暴走卻是急速快走的一種新生運動。再比如,“寫真”,在日語中就是照片的意思,而漢語中的寫真多多少少有些另類照片的意思。還有一些直接音譯過來的網絡語言,比如卡哇依(可愛)、納尼(什麼)等等。

有人說,現代漢語中的80%的詞彙都來自於日語,沒日語就沒有現代漢語。有人則持反對意見,認為這個數據實在是太誇張了。無論怎樣,無論是戰爭還是和平,從秦朝的徐福東渡,直到今天中日兩國的文化交流始終在持續著。


綜合文摘


我不懂日語,但我知道漢語根於象形文字,然後升級為意會,音會(如通假)。可很多地方語言,如廣東就有粵語,潮汕話,客家話,這些語系,本身就是口傳心授,不立文字的,都得譯成漢字進行寫作才能完善。

我是潮汕人,只會講潮汕話,小時候不會講普通話,不識漢字。遇到小學作文時就慘了,什麼大駁,牛條,金厝辮銀親正(一聲),薛吥剎籃(三聲),臘例腳,噫歪(四聲)的,找不到文字,哦!。就是免強找到音會字,寫成段子就連鬼也看不懂。所以,考語文一直0分。

所以,日文肯定是中國部落語言,整個部落全遷過去,雖源於象形,但更多的還得靠意會與音會。不過它的良心還是大大的有,基本九成以上文字能共通,要是不慎是潮汕語音字,一定得讓讀者大呼:“天既生愉,何必生亮”,看得人吐血而忘!。


zhan村頭騰騰


以我接觸的大多數日本人來看,大叔我可以明確的告訴你,

中國人大致能看懂日文的漢字,但是日本人絕對看不懂漢字!

日本人用漢字只不過是借來縮短一下他們的假名,只是借了個外形和部分古代原始含義充其量能說是借“詞”,不是借“語言”中文和日文是兩種語系,中文孤立語,一個句子之中的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係靠前後順序和平時使用經驗來決定。

打個比方:我吃飯

這個句子裡,我 是 主語,吃是謂語或者說動詞,飯是賓語。完全根據前後順序來決定 我在吃之前,所以我是主語,飯在吃之後,所以飯是賓語

日語是粘著語,一個句子裡的元素和元素之間靠專門的助詞(格助詞)來確定之間的關係

日語寫我吃飯是 私はご飯を食べる

私=我,後面跟的は就是助詞,這個助詞的意思是告訴你,它前面的部分(私)是整個句子的主語

ご飯=飯,後面跟的を也是助詞,意思是告訴你它前面的部分是整個句子的賓語動詞食べる吃放在最後

這是日語的表達方式。所以以日本人的角度,中文那種一個助詞都沒有的語言,他們根本不明白句子裡哪個是主語,那個是賓語,哪個是謂語。即使有些詞能看懂,意思也是不明白的。

至於你能靠漢字猜出個別簡單日文句子,也只是靠“腦補YY”。簡單句子還可以,結構稍微複雜一點的就完蛋


以上幾點希望能幫到你。萌太大叔愛每一個愛學習的人~

老孫來也


簡單回答一下。

相對於中國人能看懂大部分的日文中的漢字。

日本人閱讀中文的能力肯定是遠遠低於中國人的。

首先 日本漢字使用的是繁體字,中文則使用簡體字。

中國人雖然使用簡體字,但在成長過程中其實有大量的機會接觸到繁體字,自然對繁體字還是認識的,但日本人則不同,相對把一些繁體字對應到簡體字的能力會弱很多。

其次 日本人的漢字水平並不高。

其實日本年輕人的漢字水平相對來說並不高。大學以上學歷,漢字水平相對好一些,但可能這個漢字水平和中國留學生相比,都是弱的。

所以自然想要讀懂中文會比較困難。

最後 語法問題

日文,如果是大面積出現漢字,基於本身語法的原因,介詞或者動詞句尾都會是假名,這些假名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但卻也能起到隔開名詞、形容詞、動詞等的作用。這一語法結構是對理解有一定幫助的(除非是否定的意思)

但中文不管是名詞、形容詞、動詞都是連在一起的,句式結構對於不懂中文的人來說,會大大增加閱讀的難度。所以外國人在學中文的前期都是需要通過空格對詞進行分格,加助理解的。

所以綜上所述,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在不懂中文的前提下,可以理解部分中文的意思,但我個人的分析和理解是,這種理解程度,肯定是要低於一個不懂日語的中國人理解日語的程度的。


相澤日本移民


日本人受教育程度不同,理解中文的能力也不同。

大體上,高中畢業時,需要掌握2000出頭的漢字,這在“日本漢字能力檢定”屬於2級(1級最高),這樣一來,認識一些中文字,多少可以蒙一下。

另外,高中教學過程中,還會教大家以日本的方式來讀文言文。要進大學的時候,無論文科生理科生,都必須考漢文閱讀。下圖是2015年東大入學試驗真題:

文章出自《閱微草堂筆記》,難度比我國高考差不多。

我們可以注意到,漢字旁邊還有一些符號,日本人叫訓點,目的是幫助閱讀者用日語來理解。這些符號又分為兩種,一種標記語序的(日語叫“返り點”),另一種是補充用日語理解必要的語法部分。比如我們讀“一客來謁”,馬上就理解了。日本人的理解方式是 “一客の來り謁し”,就是日語了。

下圖簡單地說明了這種閱讀方法:先依靠“返り點”,把“我向京都”轉換為日語語序,“我 京都 向”,然後加上日語的語法助詞:我 [-wa標記主語] 京都 [-ni標記目標] 向 [-kau 標記動詞時態]。到了這裡,日本人就都能理解了。

也就是說,在有這些訓點的幫助,日本的高中畢業生都應該具有相當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積累一定經驗以後,即使沒有訓點的幫助,學生也應該能自己加上訓點。我們看日本電視節目,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法學、醫學的學生,就能在比較短的時間裡,給文言文加上訓點,並翻譯出來。

當然,如果高中不好好學習,漢文訓讀沒有掌握好,這樣的日本人要理解漢文就比較困難了——就像很多中國人中學時英語不知道在學什麼……那就是自己的問題了。


在野武將


作為一個專業日語系的學僧,我想說以前稍微古老一點的日語,中國人是可以看懂的,但是現在當下潮流的日語,中國人越來越難看懂了。同理,漢語對日本人也同樣如此。

為什麼會這樣?眾所周知,日語的漢字都是借用的中國字,現在日語裡也有大量的漢字,每年日本都會統計漢字字數,每年其實是在遞減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日本人現在越來也喜歡實用片假名,比如說我愛你,日本年輕人已經不怎麼說“愛してる(a i shi te lu)”而是開始說“アイ ラブ ユー(I love you),這是根據英語的音譯來進行造詞的方法。這個如果沒有學過日語的人肯定就是不認識的。

日語五十音圖

而且,日語裡面有很多假名,這些假名很多事表示否定的。比如“ない”這個詞是接續在一句話的後面表示否定,如果你不知道日語,就會把一句話的意思完全弄反。也許你會說,那記住這些符號不就完了麼。哪有那麼簡單。

除了這個表否定之外,還有很多詞是表示否定的,比如“ません”,是接續在動詞的後面,表示否定。當初清朝末年的時候,梁啟超為了讓中國人儘快的看懂日本的書籍,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他發明了漢文和讀法,就是整理了一套原則,讓你知道那些詞語在日語裡是表示什麼意思。但梁啟超並沒有搞清楚否定的用法,翻譯了很多東西最後都風馬牛。

日本人是否能看到漢語呢?顯然也不怎麼能看懂。因為中國字很多日語裡面是沒有用的,而且日語的系統和漢語系統也不一樣,日語是粘連語,一句話有各種助詞,但漢字完全沒有,一句話裡哪些是一個詞怎麼分開完全是靠經驗的,日本人可能能認識一個個詞,但是一句話甚至一段話就很困難了。


兮兮說事兒


即使是毫無日語基礎的人,有的時候在看日語文章時,也會猜出個大概,原因是裡面有大量的漢字。這個漢字都是和繁體漢字更為相近,不過也有很多漢字的寫法和我們的繁體字也有所差異。現在我們的日常使用的文字都是簡體中文,但是很多人對於繁體字還是有一定的辨識度的,但是日本人反過來就沒有那麼簡單了,在以前如果給他們給一篇全是繁體字的文章,也許還能大概理解出是什麼意思,但是現在的話,我們使用的簡體字對他他們很陌生,而且很多的漢字在意義上也會有所差異,像手紙(てがみ),在日語中是“信”的意思,和我們的手紙差距還是有些大的。二,對漢字的理解程度也是要分人的。

這個是日本初中生寫的作文,絕大部分都為假名

這個是高中時期的作文,漢字和之前相比有的很大的增加

這個是大學的論文,漢字已經佔了很大的數量,可以看為是很多中國人可以猜出大概內容的文章了。

所以也並不是所有日本人都能看懂很多漢字,還是和受教育程度有著很大的關係的。

不得不說,漢字的數量還是給了中國學生很多福利的,例如J TEST的時候,寫閱讀時文章大部分都是漢字,所以即使有的時候單憑看漢字,對於文章的瞭解也會起到很大的幫助,可以說是我們學習日語的最大優勢之一吧。


千之葉日語日本留學


應該沒有中國人看日文那麼輕鬆,

①語法:在不會日文的情況下,我們看日文,主要靠上面的漢字來猜意思,而日文大致還沿襲古漢語的語法,然而,多數中國人是學過文言文的,尤其是會東南沿海一帶的方言,同樣對古漢語有一定保留,許多詞語或語法都驚人的相似,甚至發音都一模一樣,所以很多國人看日語壓力不大。相反,我們的語法經過多少年的變更,及民族的融合,語法已經面目全非,單說建國數十年,別說日本人,連臺灣人都未必能全懂。這不禁讓人想起中學的英語課裡一個梗:英國人知道“fall”,美國人不知“autumn”。

②簡體:日文也有簡體字,而且歷史應該比我們早,但簡化的規律跟我們完全不同,簡化的規律比我們還保守一些,我們抓它的規律相對比較容易,但我們的簡化運動就比較大膽,比如“龍”字,我們簡繁二體相差甚大,而我們經常嘲笑日文的簡體看起來很像“龜”字,但仔細觀察,他們還是保留了開頭的“立”字,多少能顯示出他們的簡化還是有章可循。而漢字簡化,不乏多個繁體字被簡化成同一個字,如“幹”,“幹活”、“乾燥”、“樹幹”,三個“幹”對應的繁體字是不一樣的,再如“發”,你去某些理髮店看到的繁體字,和麻將牌的青發完全是兩碼事,港臺同胞看了都鬱悶,能保證日本人看了不糾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