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和"儒教",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学派为何被冠以宗教之名?

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地位,已经不能用主流来形容了,近乎是垄断。在这种学术地位之下,其后历朝历代的儒家学派,不断扩展自己的外延,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孔庙 孔子像

可无论怎么说,在现代人的眼中,儒家或者说儒学可以称之为哲学,可以称之为政治学派,甚至可以称之为一门人文艺术科学,唯独将其当成一种宗教,似乎有些名不副实,历史上的儒家,也很少有相关的宗教行为。那么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会有"儒释道"三教这样的说法,将儒学当成一门宗教呢?

一、从起源来看,儒学带有着以方法论的形式来阐述哲学观念的哲学色彩,同时夹杂着想要治国理政的诉求,有政治学派的特点

从初始来看,儒家学说更像是一种带着哲学色彩的学说,虽然其后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政治学派,但从孔夫子开始收弟子传授儒家大道以来,教授的从来都不是政治学说,而是做人的道理。即我是谁,从哪里来,该往何处去这三个哲学的命题。

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儒家学说是通过解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来阐释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


《论语》扇面

比如《论语》之中那句有名的句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中国人比较委婉,就算讨论哲学的时候,也不会像是西方哲学家那样,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等直接的概念,儒家哲学给你一个标杆,让你自己去判断你到底是谁,如果"喻于义",就是君子,"喻于利"则是小人。

由此来看,儒家学派似乎是一种带着深重本土特色的原生派哲学。

可从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的初衷来看,儒家学派又不太像单纯的哲学,其根本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解决哲学上的三大原始问题,而是为了能够进入朝堂,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论语》中讲: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这意思就是如果自己的政治理念不能够施行,那就乘一叶扁舟出海去游历。当然这还是中国人委婉的心思在作祟,否则好好的谁会想自己的主张能不能被当成国策去施行呢,根本还是在于想要"治国平天下。"

《万世师表》牌匾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儒家又是一种政治学派。比及其后,随着儒学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广为传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诸如教育,中医学等等方面,儒学的概念,早就不是最初单纯的社会哲学或者是政治学说所能概括的。

如果非要找一个词来形容的话,从先秦到明清,儒学随着一步步的发展蔓延深入,已经深入到民族的文化血液里,更像是一种我们传统文化的集合体,本身就可以涵盖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涵,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文化,所以可以将之称为流传久远,影响深刻的文化现象。

但不管怎么说,从儒家学问的本质上讲,其都跟宗教相差甚远。

儒家与宗教雕像

二、儒学之所以被当成儒教,是因为儒学在传统的文化中长时间占据主导地位,在代表着儒学的士大夫和皇权的双重推动下,使儒学具有了一部分宗教的特色

那么儒教又是怎么产生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儒家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学术扩张,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以后,儒学摆脱了民间学说的范畴,开始以官方指定全民都必须要温故而知新的官学的形式,正式进入中国延续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之中。其推广的深度,和延续时间的长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的。

孔子像

西方有句谚语叫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况且儒学还不是谎言,是经过上千年中国的精英知识分子,精心研究出来的普世学问。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千百年来官方和民间经久不息的传扬,儒学在古代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士子之中,那简直比真理还真。

那么世界上比真理还真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信仰,是深入到人骨子里的,就算真理被打破,依旧还不会改变的东西。而信仰,正是宗教的前奏。

一群有信仰的人,如果他的信仰对象是神,那么我们就将这样的组织称之为宗教。千百年来,中国文人对于儒学的信仰,自是不必多说,也就是说,现在儒学和儒教的区别,就只在于有没有一个被信仰的神了。

《史记》部分内容

答案当然是有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

"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祠孔子冢,而诸儒亦讲礼乡饮于孔子冢……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至于汉二百馀年不绝。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祠焉。诸侯卿相至,常先谒然后从政。"

有庙自然就有神,孔庙之中祭祀的神,自然也就是孔子。原本孔庙只是孔子后人及其弟子悼念孔子的地方,其后随着儒学地位的高涨,作为儒家圣人的孔夫子,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成为连君王都要祭祀的神灵。

神话孔子的行为,到了唐宋之际达到顶峰,科举制度的完善,让文人彻底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科举成为阶层流动的重要工具。而本着国人遇大事都要跟神佛做一笔类似于"许愿还愿"的交易的想法,那些想要考科举的人,拜什么还能比拜一拜作为考试题库的儒家经典的创始人,孔子更合适的呢?

孔庙

再加上统治者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发展截取儒学之中的观点,将"三纲五常"立为人民的行动准则,为了让百姓们实践这些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准则,不断的推动孔夫子走向神化的过程。

关于儒学的信仰有了,信仰的神也是现成的,儒家虽然不是宗教,但完美的满足了宗教所需的要素:被信仰的神,教义,教众。故此被称之为宗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三、 实际上,儒学只是长得像宗教,不代表它就是宗教。儒学与宗教最大的区别是,宗教信仰的是非理性的神灵,是不会变化的。而儒学本质上信仰的是知识,是会更新换代的

但从根本上讲,儒学和信仰儒学的人,以及孔夫子这个被神化起来的创始人这三要素,组成了儒家,只是看起来像宗教,本质上自然不是宗教,这也是"儒教"的概念之所以没能成为儒家文化的主流的原因所在。

先从宗教的特征上来看,宗教的信仰是非理性的,纯粹的信仰,被信仰的对象是超自然的神灵,往往在宗教的解释中神灵拥有全知全能的法力。

王明阳著作《传习录》封页

显然中国古代文人对于儒家的信仰并不是非理性的,或者说并不总是非理性的,很多时候后人对于前人所继承下来的儒学经典,是持批判性继承的态度的,是要讲究时移事迁,随之变通的。

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就是明朝的"心学",对于宋元"理学"的批判性继承。

在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基础之上,心学虽然表面上说是继承理学,是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实际上,不管是强调的"格物致知",还是"我心即宇宙",都是对于存天理灭人欲的颠覆。

在王阳明弟子们记载他学说的《传习录》中,记载着一句话:

"天下无心外之物。"

一个强调天理悠闲,人欲在后。一个强调我心即宇宙,既然心成了宇宙,那么心中的欲望也就是宇宙之中的天理了。

实质上这种继承说是批判性的继承,都是在照顾前人的面子,基本上就是颠覆。

而这正是儒学一代代往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更新换代。从这一点上看,儒家学说就跟宗教区分开了,没有见过那个流传久远的宗教教义不听在变幻的。

另一方面,从信仰的神来看,儒家文人对于孔子的信仰,只是出于对学识和人格的敬仰,本质上信仰的还是学问,而不是孔夫子这个"神",这是儒学之所以不是儒教的一个核心区别。

《论语》封面

说的直白一点,儒教的这个概念,是皇权树立起来给普通人的,真正孔夫子的信徒们,本身对于孔子的信仰,是信仰他的学识,信仰他为人处世的道理,而不是孔夫子的法力,当然事实上他也没什么法力。

换句话说,如果以组织结构的形式来看,儒教这个"被"建立起来的宗教,他只有群众基础,而没有上层建构。

综上,儒学之所以在很多时候,被很多人看做是一种宗教,本质在与从外在的呈现形式上看,儒学满足了宗教的基础需求,并且有着明确的,类似于宗教教义一样的理念和追求。

但实际上,像不代表它就是,儒学从本质上讲,还是一种带有着强烈的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哲学,人文科学,以及政治学派,它有宗教的群众基础,但没有宗教的上层建筑。儒家的信众们信仰的,也不是孔夫子或者是历代圣人,而是他们所代表的学问和品德。



参考文献:

《论语》

《史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