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相對論那麼偉大,為什麼沒有獲得諾獎?

覺醒吧人類


愛因斯坦相對論如此偉大,為何沒有獲得諾貝爾獎?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烏爾姆市,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猶太裔物理學家。入瑞士國籍和美國國籍。

1905年,愛因斯坦獲蘇黎世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

愛因斯坦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被公認為是繼伽利略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

1999年12月,愛因斯坦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20世紀的“世紀偉人。

由於該論文詳細闡述了光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並且提出了劃時代的“光量子”說,所以1921年諾貝爾獎協會就把物理學獎授予了愛因斯坦,但熟悉愛因斯坦的人都知道1906年的狹義相對論和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才是愛因斯坦理論物理生涯的最高峰,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諾獎委員會寧願讓光電效應獲獎也不讓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獲獎呢?

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愛因斯坦,而在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

廣義相對論預言的黑洞和引力波以及引力透鏡等現象都是宇宙中的現象,雖然英國科學家愛丁頓當年通過日全食時太陽周圍恆星的位置勉強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但諾獎委員會嫌棄驗證過程太粗放不夠精確,因此廣義相對論也沒能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實相對論也罷光電效應也罷,這些獨屬於愛因斯坦的基礎理論成果並不需要諾獎委員會來為其增加“含金量”,就算愛因斯坦生平一個諾貝爾獎都沒得過,他在現代物理學界的地位也是無可撼動的。


小馬談古今


首先明確一點,諾貝爾獎並不能與偉大劃等號,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意味著一定偉大,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並不意味著一定不偉大!不過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確實有很高的含金量,尤其是物理學獎。

那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如此偉大,為何沒能獲得諾貝爾獎呢?

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是,諾貝爾獎規定一個人在一個領域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主要研究的是物理學領域,這意味著不管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有多少發現發明,都只能獲得一次諾貝爾獎。

而在相對論之前,愛因斯坦已經憑藉光電效應拿到過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意味著只要是在物理學領域,愛因斯坦就不可能再拿到諾貝爾獎了!

還有一個原因,相對論在當時遠沒有像今天這樣如此被廣泛認知認可,也遠沒有在實踐中被廣泛證明,更沒有成為物理學界的兩大基石之一。說白了,在愛因斯坦剛提出相對論時,物理學界的反應更多的是不解和質疑。

當然,諾貝爾獎還有一個規定:不頒給去世的科學家。如果愛因斯坦沒有因光電效應獲得諾貝爾獎,他的相對論拿到諾貝爾獎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畢竟在愛因斯坦去世之前,相對論被認可的程度已經很高了!


宇宙探索


愛因斯坦相對論那麼偉大,為什麼沒有獲得諾獎?

諾貝爾獎史上有幾個著名的低估,比如愛因斯坦的兩個相對論未能獲獎,趙忠堯的正電子發現被忽略,楊振寧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也有幾個著名的烏龍,比如安東尼奧·莫尼茲的腦前額葉切除和對瑞士化學家米勒DDT(殺蟲劑)的諾貝爾獎,我們來做個簡單的解讀。

愛因斯坦的兩個相對論為何未能獲諾貝爾獎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兩個,分別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前者假設的前提有兩個,分辨是光速不變和狹義相對性原理,它假設了一個理想條件下,勻速直線運動中的物體電動力學,因為有勻速直線運動這個大前提,因此被稱為狹義相對論!

在1905年狹義相相對論發表後,愛因斯坦一直想把勻速直線運動的狹義相對論推廣到任何速度下都適用,因此在十年的時間中,愛因斯坦以一人之力將其擴展到了任何運動模式下都適用的廣義相對論,並且在1916年正式發表(1915年已完成)。

為什麼要突出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一人之力?因為狹義相對論並不是一個愛因斯坦一人獨佔的,因為光速不變有麥克斯韋和邁克爾遜-莫雷實驗為其背書,而狹義相對性原理則有洛侖茲和龐加萊已經預先做了大量的工作,因此當愛因斯坦拋棄以太推出相對論後,他自己也覺得即使沒有他愛因斯坦,最晚5年後也會有人推出狹義相對論,只不過這人可能是洛侖茲也可能是龐加萊。

而廣義相對論則切切實實是愛因斯坦憑一己之力實現的,當然這並不是說狹義相對論就不偉大,這需要絕對的魄力才能打破經典力學的以太的桎梏,推出相對運動下的光速不變論。另一個意義狹義相對論的外一篇質能等價方程。而廣相的劃時代意義則尤其,因為其在開創廣相宇宙學之後,甚至能將宇宙的前世今生和未來都能囊括其中,當然這也需要其他無數科學家為其鋪墊,才最終得以瞭解宇宙誕生的真相。

相對論的問題在於如何驗證,諾貝爾獎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成熟且獲得驗證的理論,但無論是廣相還是狹義相對論,想要獲得驗證非常困難,而且關於諾獎評選委員會的守舊觀念也是不小的阻力,但無論如何,愛因斯坦憑光電論文獲得了諾獎,但他因約將諾獎的獎金贈予了已經和他離婚的妻子米列娃。

愛因斯坦不僅是科學史上的大佬,也是履行約定的真男人。

關於趙忠堯發現正電子卻被忽視的諾獎歷史錯誤

當時趙忠堯求學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密里根教授,在驗證密里根教授一個關於克萊因-仁科公式的正確性的實驗中發現的。硬伽馬射線通過輕元素時的散射是符合克萊因-仁科公式,但通過重元素時,趙忠堯發現吸收係數比公式計算大40%,他將實驗狀況寫成論文後遞交密里根教授,但後者卻因為懷疑趙忠堯實驗的嚴謹性未能及時發表。

一直到1930年5月才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正式發表了趙忠堯的論文《硬伽馬射線吸收係數測量》。在論文發表後不久有3個研究單位也分別得到了與趙忠堯實驗研究類似的結果,但趙忠堯很明顯是第一位的。

在論文發表後不久,趙忠堯重新設計了一個實驗來測量硬伽馬射線的散射現象,從1930年3月份開始一直到9月份結束,他發現了硬伽瑪射線在重元素中的反常吸收以及伴隨的一種未知輻射,趙忠堯依據這個結果很快撰寫成第二篇論文《硬伽馬射線的散射》,於1930年10月在美國的《物理評論》雜誌發表。

趙忠堯的論文發表後受到了科學界的的重視,1932年趙忠堯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同學安德遜在論文的啟示下觀察到了正電子的徑跡。直到此時科學界對反常吸收和特殊輻射才有了新的認識。但另外兩位科學家隨後的研究卻誤導了大家,勃萊克特、奧恰里尼兩位科學家在《電子對湮滅》的論文中引用了趙忠堯和其他兩位科學家的論文,卻把趙忠堯在1930年發表的論文錯誤的寫成了1931年

另外有科學家在驗證趙忠堯的論文結果中錯誤的使用設備和方法,導致觀測結果與論文並不是十分相符,也被勃萊克特、奧恰里尼引用,這結果直接導致了1936年的諾貝爾獎錯誤頒發,而且受到趙忠堯啟發在雲室中觀測到正電子軌跡的同學安德遜也在獲獎之列。

一直到50年後諾獎評選過程解密才真相大白,但即使楊振寧和李政道的努力,還有趙忠堯同學安德遜教授的聲明,但最終科學界是普遍承認了趙忠堯的貢獻,但諾獎結果已經無法更改。

關於楊振寧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

其實楊振寧因為宇稱不守恆已經獲得諾貝爾獎,因此更偉大的但在當時並不知道價值的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確實也受到了低估,前者直接導致標準粒子模型的誕生,甚至二十世紀後半葉都在為之粒子物理努力,可見楊米爾斯方程的引發的科學界地震之大,只是當時連楊振寧自己都不知道能幹什麼用。

楊巴克斯方程也同樣如此,但比較好玩的是有一大波科學家在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而活得諾獎,大約有7個諾貝爾獎是因研究楊米爾斯方程以及衍生獲得的,有6個數學界的菲爾茲獎是研究楊米爾斯方程和楊巴克斯方程衍生的數學問題而獲獎的。

愛因斯坦和趙忠堯已經去世,但楊振寧仍然健在,不知道未來的諾貝爾獎是否會想起這位在高能粒子物理界的開山鼻祖,但無論諾獎肯定與否都不會影響楊振寧在理論物理界的地位。

關於諾獎烏龍腦前額葉切除術

匪夷所思的安東尼奧·莫尼茲的"腦前額葉切除術",是用來治療精神分裂症的,安東尼奧·莫尼茲以這項成就獲得了1949年諾貝爾醫學獎!

看著這操作就一陣惡寒,實在是太令人毛骨悚然了,但從安東尼奧·莫尼茲的"腦前額葉切除術"開始流行到這個手術被封禁之前,這個技術令幾十萬人成為了真正的白痴,諾獎再後悔也無法補救這幾十萬人的損失。

另一個DDT的問題這是譭譽參半,一種效果極佳的農藥被濫用導致惡性循環,這個不應該算是諾獎的醜聞,但至少嚴謹性還是值得商榷,跟之前那些科學成就被低估相比,顯得頗為諷刺,但無論如何,諾獎仍然是肯定科學貢獻的重要存在。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愛因斯坦相對論那麼偉大,為什麼沒有獲得諾獎?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有點問題:可以說人物偉大,(相對論)是個人成就、用偉大一詞就不太合適了。可以改成:“愛因斯坦最重要的成就相對論”為什麼沒有獲得諾獎?

這是因為這個諾貝爾獎委員會,沒有辦法完全理解相對論,而且這個東西(相對論)以當時的條件難以證偽。

還因為相對論爭議太大,有好幾位物理學界的權威反對,因此雖然愛因斯坦因相對論獲得了兩次提名,但都沒有獲得諾獎。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作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其一生的成就是非常多的。

例如:愛因斯坦在1905年(科學史上稱之為奇蹟年)發表的5篇論文,篇篇都是諾貝爾獎級的成果。

諾獎沒有頒給愛因斯坦的主要成就(相對論,質能方程等等),只挑了一個最小的成就(光量子)頒了。

這是因為他們(諾貝爾獎委員會)只敢給最小成就發,其他的他們都理解不了,不敢提。

也就是說諾貝爾獎委員會沒有辦法完全理解相對論,而且這個東西以當時的條件難以證偽,但是這個學說提出來後,反響實在是太大,想來想去最後想到了以光電效應來給愛因斯坦頒獎。

難以想象,在那個時代一個26歲的業餘小夥子,發表一個顛覆物理學界的學說,一幫大佬紛紛束手無策,因為他們既沒有辦法證明學說是對的,也沒有辦法證明是錯的!

以上就是愛因斯坦最重要的成就“相對論”沒有獲得諾獎的原因。


zhenyam


迷信相對論的還真不少!

狹相一一車輪悖論! 比如說,大地上跑著一列火車。火車(設為A慣性系)、大地(設為B慣性系)。再假設火車速度為0.5C(C為光速,C=300000000m/s)。火車每個車輪周長為1.5m。火車上有一個10ns(納秒)鍾,每10ns,該鐘指針轉一圈。 如按牛頓力學:無論對於A系(火車)或B系(大地):每過10ns,鍾(指針)與車輪都同轉一圈,按車輪周長算:火車向前行走1.5m。也就是火車速度都是0.5C,無問題。 可是,假如按照狹義相對論,對A系觀察者速度無問題(V=0.5C),而對B系觀察者:按照相對時間公式計算,對於B系(大地)觀察者:自己時間每過11.547ns,火車上的鐘(指針)與車輪才能轉一圈(對B系觀察者:A系時間慢,A系鍾只能走10ns),由於實際車輪1.5m的周長限制,火車在11.547ns(B系時間)時間內,最多走1.5m。而1.5m除以11.547ns,這速度不等於而是小於0.5C(1.5m/10ns=0.5C)了,速度對不上帳了!這就等於對狹相公式構成悖論! 這是我做的車輪悖論! 總結:狹義相對論說,對於B系(大地)觀察者來說,對方(A系)的時間慢了,既A繫上的10納秒鐘(指針)與車輪都轉的慢了,導致對於B系觀察者,火車速度與原假設的0.5C速度對不上賬了。可由此判定:狹義相對論錯誤!

如果換低速問題一樣存在,只是速度差的小而已!

廣相一一高山悖論!

設:在淨高為3000米的高山上,有一臺電風扇,山腳下有一臺發電機,用電纜把它們連接起來。發電機發出的電能,帶動風扇不停的轉動。按照廣相,發電機(低海拔)時間慢,電風扇(高海撥)時間快。發電機發出的電能慢,電風扇消耗的電能快?違背能量守恆了吧?根據電工學: Pt(風扇消耗)+Pt(線路損耗)=Pt(發電機發出電能),t(時間)必須相等,否則公式不成立!

注:

1、有功電能=Pt,如時間有快慢,電能就有快慢。

2、假設電路工作在串聯諧振狀態:串聯迴路電流相同,輸出電壓=負載電壓(可以把導線當成負載一部分)。P=UI,輸出功率=負載功率。

從現實的角度,思想試驗可以採用以下辦法改進! 換用小一點的風扇。在3000米高山上,修一個恆溫恆壓室,風扇在該室內轉。在山腳下修一個大型恆溫恆壓車間,發電機在該車間裡發電。連接該發電機與電風扇,可用超導電纜(現在已有生產的了)連接。恆溫恆壓室、恆溫恆壓車間、超導電纜所用電能由其他電源提供!

注:

1、電流: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導線某一截面的電荷量。如果高、低處時間不等,豈不違反串聯電路,電流相同的原則。

2、基爾霍夫第一定律,流入某一網絡(或節點)的電流和,等於流出該網絡(或節點)的電流和!

3、電風扇也可換為發熱純電阻或電燈。


香菸飄渺35


首先,愛因斯坦獲得諾獎是在1921年,因為光電效應的發現而獲得的,屬於量子力學範疇內關於光本質的一種研究或者說思考。

1887年,赫茲發現了光電效應現象。1900年,在德國皇家科學院院長普朗克提出量子力學後,成功解釋了黑體輻射現象後,又認為光在輻射和吸收時會呈現“能量包”形式發送,即光量子假設。1905年,愛因斯坦又進一步提出,僅僅認為光在輻射吸收時呈現量子化是不徹底的,他認為光本身就是不連續的,並且提出了光電效應方程,該假設最終被密立根以更加完善的試驗得以證明,愛因斯坦也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獎。


至於相對論,無論是1905年的狹義還是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在當時的爭議都太大,因為它畢竟動搖的是建立了200多年的經典物理學大廈,而且一個理論必須要有嚴格的試驗證明才能驗其正確與否,愛因斯坦提出了幾個驗證方法,其中引力紅移和水星近日點移動得到了較快的驗證,時空彎曲假設經過愛丁頓率領的英國天文觀測隊多次在日食時觀測,反覆計算最終也證明是正確的,而在100多年後,引力波和黑洞的發現也間接證明了愛因斯坦理論的正確性。

總之,諾獎能頒發給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天才,是諾獎的榮幸。


風居住的街道Zard


諾貝爾獎的原則,一是隻獎勵給活著的人,二是獎勵給確定的、證實過的理論。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顛覆性的,超出了當時評委認可程度,因為當時能夠完全理解這個理論的人沒有幾個,受限於評委的認知程度,沒有發獎給愛因斯坦也是必然的。等到相對論的結論被大量的觀測和實驗證明時,愛因斯坦已經去世了,所以自然也沒辦法發獎給他了。

相對論是第一個按照“對稱性-->理論-->驗證”的方式進行研究的理論,愛因斯坦的研究方法也是開創性的。

愛因斯坦之前的物理學家都是先通過實驗或者觀測積累大量數據,然後去研究這些數據裡的規律,最後用一組數學公式來“解釋”這些數據,如果解釋得非常好,他們就認為得到了描述這種現象的物理定律,然後順帶著發現了隱藏在理論裡的某些性質,比如某種對稱性。在這裡我們能清晰的看到“實驗-理論-對稱性”這樣一條線,這也符合我們通常的理解。但是,這種研究方法在處理比較簡單的問題的時候還行,但是當問題變得比較複雜,當實驗不再能提供足夠多的數據的時候,按照上面的方式處理問題簡直是一種災難。

廣義相對論的場方程是二階線性偏微分方程,通過歸納湊公式是不可能湊出來的。而且廣義相對論與日常實際的牛頓萬有引力方程差別極小,也沒有大量的數據供愛因斯坦猜方程。愛因斯坦是通過廣義相對性不變原理和狹義相對論,然後直接用數學工具推導出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

這個理論是否正確需要大量的觀測和實驗去證實,目前來看在大尺度宏觀物體的觀測結果來看,廣義相對論是正確的。但是,這個驗證結論直到今天仍在進行。

相對論無論是理論或者研究方法都遠遠超出了當時物理學的水平,是愛因斯坦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尤其是他的新的研究方法:“對稱性-->理論-->驗證”,更是極大的促進了理論物理的研究水平提升。可以說沒有愛因斯坦,人類至少50年內都無法認識到廣義相對論,這句話一點都不誇張。

愛因斯坦沒有因相對論獲諾貝爾獎,是諾貝爾獎的巨大遺憾和損失,而不是愛因斯坦的遺憾。當然,相對論理論過於顛覆當時人們的認知,其推論很多很難驗證,諾貝爾獎評委很慎重也是應該的,畢竟當時的條件很難驗證理論的正確性。

廣義相對論發佈後,很多物理學家都不理解這個理論,直到英國物理學家愛丁頓在1919年對日全食中背景恆星光線彎曲的觀測基本符合廣義相對論,這是第一個驗證案例,當時這個結果轟動了世界,記者採訪愛丁頓時問他,聽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能夠理解廣義相對論,您覺得怎麼樣?”,愛丁頓看著記者思考了一會,說,“我在想你說的那第三個人是誰?”

物理學家裝起逼來,也是沒誰了!


風的力量wf


1905年剛大學畢業的愛因斯坦在瑞士專利局做了一個小職員,同年3月他將自己名為《關於光的產生和轉化的一個推測性觀點》的論文投給了德國《物理年報》


由於該論文詳細闡述了光電效應的產生機理,並且提出了劃時代的“光量子”說,所以1921年諾貝爾獎協會就把物理學獎授予了愛因斯坦,但熟悉愛因斯坦的人都知道1906年的狹義相對論和1915年的廣義相對論才是愛因斯坦理論物理生涯的最高峰,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諾獎委員會寧願讓光電效應獲獎也不讓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獲獎呢?



其實問題的根源不在愛因斯坦,而在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

狹義相對論最重要的質能相當公式和時間膨脹公式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根本無法驗證,直到二戰原子彈爆炸和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後,狹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才得以確定,但此時愛因斯坦已垂垂老矣。

廣義相對論預言的黑洞和引力波以及引力透鏡等現象都是宇宙中的現象,雖然英國科學家愛丁頓當年通過日全食時太陽周圍恆星的位置勉強驗證了廣義相對論,但諾獎委員會嫌棄驗證過程太粗放不夠精確,因此廣義相對論也沒能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



其實相對論也罷光電效應也罷,這些獨屬於愛因斯坦的基礎理論成果並不需要諾獎委員會來為其增加“含金量”,就算愛因斯坦生平一個諾貝爾獎都沒得過,他在現代物理學界的地位也是無可撼動的。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讓諾獎榮光的科學家

首先,在整個科學界有很多科學家拿到了諾獎。但是很多人是因為諾獎而感到無限榮光的,但還有一些人是因為他們拿了諾獎,諾獎因為他們而榮光的。這樣的人在歷史上並不多,比如,蘇聯有個著名的物理學家叫做朗道。這個人因為出了車禍,諾獎委員會覺得他的成就是還在太大,所以,臨時安排給他頒獎,通過外交大使在給病床上的朗道頒獎。

當然,你可能不是很瞭解朗道,這是因為他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量子力學,而我們一般人所受到的教育很少會接觸到量子力學。但朗道的頒獎詞叫做:朗道十誡。意思就是說,朗道是因為10個巨大的科學成就獲得諾獎,這在整個科學家都是極其少見的。朗道其實就屬於讓諾貝獎榮光的科學家。

但是,如果你要問物理學家誰是20世紀物理學家的王者,那結果一定是愛因斯坦。有“上帝之鞭”之稱的物理學家泡利,他誰都不服,見誰都懟,當然愛因斯坦都被他懟過很多次,但在他的心目中物理學家的國王就是愛因斯坦。

所以,愛因斯坦實際上並不需要諾貝爾獎來證明自己,相反他願意接受諾獎,反倒會給諾獎無上的榮光。

可問題就來了,愛因斯坦為什麼沒有因為他最大的科學成相對論而獲獎?

1905年的愛因斯坦奇蹟年

這事要從1905年說起,在這一年,愛因斯坦一口氣發表了4篇極具開創性的論文。它們分別是布朗運動、光電效應、狹義相對論、質能等價。

但是你真的以為他在那一年一下子成為了物理學界的霸主了嗎?

實際上並沒有,當愛因斯坦發表了這些論文之後,只是在學術界小範圍內有一些物理學家關注到了,並沒有引起很大的轟動。那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是因為光電效應和布朗運動還屬於那個時代物理學家能看得懂的範疇,這兩篇雖然足夠偉大,但並不屬於開天闢地的理論。而相對論則是當時物理學家不太能接受的物理學理論,不僅是數學上的問題,還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其中的物理含義對於當時的物理學家來說有點艱深,或者說不太能夠接受。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個理論沒有辦法驗證。物理學家們是很現實的。沒驗證的理論並不會就立馬接受。

而諾貝獎委員會又是一個特別保守的組織,他們也不願意頒給一個還沒有實驗論證的理論,因為他們擔心萬一頒錯了,那就糟糕了。在諾獎100多年的歷史上,真正在原理上頒錯其實是很少的。

愛因斯坦的“諾獎”

後來,到了1915年,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廣義相對論。但這個時候,他還是沒有一舉成名。其實這個時期的愛因斯坦也很焦慮,他也想驗證自己的理論。後來,到了1919年,天文學家愛丁頓通過觀測沙羅日全食證明了廣義相對論比牛頓理論所預言的光線偏折的精度更高,誤差更小。

這一下子就讓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了,從1919年到1921年之間,許多科學家提名他諾貝爾物理學獎,理論大多都是相對論。其實在1919年以前,就已經有不少人提名了。但是諾獎委員會認為,這個理論還是沒有被充分證明,於是,一直不願意因為相對論頒給愛因斯坦諾貝爾物理學獎。

後來,他們想到了愛因斯坦其實是全能物理學家,意思是說他其實涉足了很多領域,而且都有很大的科學成就。於是,他們決定把諾獎給愛因斯坦,但給其他領域的成就,於是就給了光電效應的成就。

相對論為什麼沒有獲得諾獎?

可問題就來了,那為什麼後來沒有頒給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諾獎呢?

其實這和諾獎的規則是有很大關係的。諾獎委員會有些潛規則,比如,一個獎項只一個人一個。我可能會想到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其實是一個化學獎,和1/4個物理學獎。所以她沒有打破潛規則。為什麼是1/4物理學獎呢?

因為每次頒獎都有一個份額的說法,當年居里夫人獲獎是和他的丈夫分享了1/2的諾獎,另外1/2給了貝克勒爾。

縱觀整個諾獎歷史,只有一個人拿到了4/3個化學家,再就沒有打破這個禁忌了。諾獎的潛規則是一個,但是還有一個原因是相對論一直到愛因斯坦去世時,還沒有非常紮實的證明。一直要到上世紀60,70年代,才基本宣告相對論是完全被證明了的理論,但此時愛因斯坦已經去世了。


鍾銘聊科學


愛因斯坦的確很偉大,他的相對論有些跨時代超凡脫俗的意味,以至於在相對論剛被提出之後很多人不能理解和或者說很難改變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尤其是特別老一代的物理學家。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被認為是二十世紀物理學的兩大支柱,你可能無法想象在前幾年被發現的引力波或者說今年科學家團隊拍攝的超大質量黑洞都是相對論的預言,並且差不多是100多年前的預言。這就是一個理論的偉大之處,不懼時間的考驗。愛因斯坦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但並不是因為相對論,而是因為發現光電效應,開啟了量子力學的時代。

但實際上這個諾獎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愛因斯坦的補償,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後的確是闖出了非常大的名聲,但那個時候諾獎委員會又不太敢把諾獎評給相對論,因為相對論在當時看來的確是打破固有思維的理論,萬一以後相對論被推翻了,那麼這個諾獎起步就成了笑話。

牛頓提出了以太說認為時空是絕對的,光是在以太中運動,正在18世紀末物理學家想要著手去尋找這個以太的時候,做了非常著名的實驗“邁克耳遜-莫雷實驗”,大家也可以記憶成“MM實驗”,這次實驗非但沒有證明以太的存在,恰恰相反證明以太不存在,這在當時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事情,流行了那麼久的東西竟然不存在,有一些傳統的物理學家堅持認為以太存在,認為是實驗過程出現了問題。

但有一個人卻不這麼認為,那就是愛因斯坦,他認為以太不存在才是最正確的解釋,堅持這樣的觀點繼而提出光速不變-物理規律不變,最終在26歲的時候也就是1905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之後苦心鑽研磨劍十年在1915年把引力加入了自己的理論,提出了廣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打破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認為時間和空間都是相對的,時間是可以膨脹的,這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有關;廣義相對論從本質上解釋了引力,認為引力是時空彎曲的外在表現,質量存在時空彎曲,彎曲的時空告訴物體如何運動,這就是對廣義相對論最直白的理解。



這些時間膨脹、時空彎曲等在當時看來絕對是打破常規思維的,很難去理解,即使到現在為止大部分人也在堅信著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並且這種思維在地球上低速世界並不影響正常生活,如果高速運動接近於光速的時候,時間膨脹的效應就會非常的明顯。隨著時間的流逝,相對論已經經受住了一次次的考驗,愛因斯坦如果現在在世,那麼他的相對論可不僅僅是一個諾獎那麼簡單。很多人都認可牛頓、愛因斯坦的偉大就是因為他們開啟了一個時代、開啟了一扇大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