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死後82年,隨著一封密信的現世,為何時人感慨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了?

歷史茶坊


公元347年,東晉大將桓溫討伐成漢,三戰三勝,攻下成都。將軍孫盛發現一封密信,交給桓溫。桓溫看罷,感慨諸葛亮在天之靈,可以瞑目了。這封信內容如下: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姜維本來是曹魏天水郡參軍,在諸葛亮第一次伐魏之時,歸降曹魏。他在歸降蜀漢後,恪盡職守,作為蜀漢的中堅力量,每次征戰都衝鋒在前,被諸葛亮稱之為“涼州上士”。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他沒有參與長史楊儀和魏延的爭鬥,保全了蜀軍。在諸葛亮的接班人蔣琬掌權後,實行休養生息的國策,限制了姜維的軍事行動。姜維只能憋屈地率領不足一萬的偏師進行局部戰爭,騷擾曹魏邊境。

公元253年,在一次宴席上,掌權的費褘被降將郭循刺殺,姜維這才開始掌權,掌握了蜀漢的大部分兵權。姜維獨掌軍權後,開始了新一輪的伐魏之戰。他此時才真正繼承了“恩師”諸葛亮的遺志,開始了“克復中原,復興漢室”的征途。

演義中,姜維九伐中原,而正史上,姜維一共進行過十一次伐魏。姜維經過十一次伐魏,雖然總體上勝多敗少,可是蜀漢和曹魏相比,國力差得太多了,改變不了魏強蜀弱的被動局面。姜維改變了魏延的“重門之策”,全面收縮防線,企圖通過誘敵深入,大量殲滅曹魏有生力量。然而,事實證明,姜維的失策了,他主動放棄漢中外圍據點,導致曹魏鍾會大軍長驅直入,越過漢、樂二城,直接西出陽安關。鍾會對漢、樂二城不理不睬,只是分兵圍困並繞城而前,姜維精心設下的防線名存實亡、不攻自破了。

此時,姜維不得不退守劍閣,把益州門戶漢中拱手讓給鍾會。此時,鍾會和姜維在劍閣對峙,鄧艾率領偏師,偷渡陰平,越過七百里原始森林,來到蜀漢腹地,逼迫劉禪投降。劉禪見自己的精銳御林軍被鄧艾消滅,連諸葛亮之子諸葛瞻也戰死。他驚慌失措,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開城投降。

後主劉禪投降後,給劍閣的姜維下了一道詔書,讓姜維放棄抵抗,投降曹魏。姜維手下將領們非常不甘,刀砍座椅板凳,想要決一死戰,最後還是姜維勸阻,率領大軍向鍾會投降。當時的人們非常不解,覺得姜維如此輕易地投降了曹魏,就對不起當年栽培他的丞相諸葛亮,對不起他這麼多年的矢志伐魏,克復中原之心。

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詣會於涪軍前,將士鹹怒,拔刀砍石。(《三國志·姜維傳》)

時隔82年之後,姜維寫給後主劉禪的一封密信才揭開姜維投降曹魏之謎。原來姜維歸順鍾會是詐降,想要離間伐蜀的兩個主將鍾會和鄧艾之間的關係,讓他們火併,漁翁得利。

姜維的構想很成功,他先向鍾會投降,在和鍾會接觸的過程中,得知鍾會有反叛之心,並對鄧艾滅蜀取得頭功有很大的成見。鍾會和鄧艾兩人本來就互看不順眼,一個是第一次獨自帶兵,另一個是常年和蜀漢姜維作戰,結果滅蜀主帥卻是沒有帶兵經驗的鐘會,久經沙場的鄧艾,還得聽從鍾會的命令。

因此,姜維挑撥離間,先鼓動鍾會,除掉居功自傲的鄧艾,然後假借郭太后遺詔,號召魏將討伐權臣司馬昭,實際上是鍾會怕功高蓋主,想要割據蜀漢。事情敗露,姜維和鍾會都被曹魏亂兵所殺,當時成都血流成河。這封書信的出世,徹底揭開了姜維那麼痛快歸降鍾會的謎底。姜維作為蜀漢大將軍,長達十一次伐魏,和曹魏有著解不開的仇恨,多半不會因為後主劉禪的一封詔書,而放下仇恨,拋棄自己一生的追求,投降鍾會的。

現在終於知道,原來姜維暫時歸降鍾會,是“曲線救活”,他並沒有放棄復國,沒有放棄“恩師”諸葛亮的囑託,沒有放棄心中的夢想。於是,他給後主劉禪寫了一封信,希望陛下暫且忍耐幾天侮辱,我很快就可以恢復蜀漢,把入侵者鄧艾、鍾會趕出去,重整蜀漢江山。

82年後,東晉桓溫在讀罷這封姜維寫給後主劉禪的書信後,由衷地為諸葛亮感到欣慰,覺得諸葛亮可以瞑目了。姜維不愧為“涼州上士”,沒有愧對對他有栽培之恩的諸葛亮,是蜀漢的大忠臣。


魁哥說歷史


姜維本是魏將,先是叛魏歸蜀,後又叛蜀降魏,又唆使他人叛魏,導致身敗名裂,為世人所不齒與痛恨。以上是千百年來對姜維的差評。


然而,在姜維死去82年後,一本密信的現世,給姜維正了名,平了反,昭了雪。

據《華陽國志》記載:姜維降魏後,給劉禪寫了一封的密信:“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原來姜維是古代版的《無間道》,是為光復蜀漢的詐降,降是假,借鍾會的刀,除鄧艾,再除鍾會是真。

據東晉孫盛在《晉陽秋》中交代:“盛以永和初從安西將軍平蜀,見諸故老,及姜維既降之後密與劉禪表疏,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會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據《世語》記載,姜維被魏軍刨開肚腑後“膽如斗大”。姜維之忠勇,自此天日昭昭、日月可鑑。

姜維死於264年,到永和初年345年,已將近82個春秋。孫盛本人雖然對姜維很反感,但還是良心公正的地幫姜維平了反。

諸葛亮泉下有知,終於可以心安了,因為他沒有看錯姜維!


小熙為人人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姜維是蜀漢後期蜀國的大將,也是當時人才凋敝的蜀國唯一能夠與魏國相抗衡的大將。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了其繼續北伐的遺志,在他一生中“九伐中原”,但結果也基本如諸葛亮一樣,都是無功而返。

從客觀來說,蜀國是當時國力最弱的一國,在滅亡之時人口也就94萬多人,同時期的魏國有500多萬人,吳國也有200多萬人,以這樣少的人口還維持著大約10萬左右規模的軍隊,基本上已經是窮兵黷武的境地了。

蜀漢的滅亡還要從公元262年說起,當年姜維進行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北伐,在遭遇鄧艾之後大敗而歸。實際上到了後期,鄧艾就成了姜維的剋星,基本每次遇到鄧艾,姜維都會失敗。

262年的那次失敗之後,很快成都就流言四起,認為姜維無能,這個時候的姜維也知道不能回到成都了,一旦他回去,很可能會被朝中的反對勢力給弄死。所以他上書劉禪,在沓中吞併,劉禪也接受了。

我們從地圖中可以看到,沓中臨近魏國,遠離蜀國政治中心成都,一來可以避禍,二來也是一個屯兵的好地方,可以很好地防禦來自魏國的進攻。

當姜維在沓中屯兵的時候,他也不忘國事,上書劉禪要注意幾處險要的地段,要劉禪在那些地段分兵把守,但沉迷於聲色之中的劉禪根本沒當回事。

公元263年,魏國出動三路大軍16萬人進攻蜀國。一路是鄧艾部,從臨洮出發進攻沓中方向的姜維部;一路是諸葛緒,從臨渭出發策應鄧艾,從背後進攻姜維;一路由鍾會領軍,是進攻蜀國大軍的統帥,從長安出發,進攻漢中。

很快魏軍就拿下了漢中,而姜維此時正在沓中方向和鄧艾對峙。發現情況不妙的姜維很快就調轉部隊,與漢中撤下來的部隊集結在了劍閣,與鍾會對峙。

而鄧艾則帶領一支奇兵,繞過了劍閣險道,翻山越嶺直接出現在了成都平原。此時的劉禪才如夢初醒,連忙打來姜維的上書,發現只要按照姜維所說在險道上分兵把守,鄧艾也是不可能會出現在成都平原上的。但為時已晚,不得已由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領軍在綿竹大戰鄧艾大軍,結果綿竹大戰蜀軍戰敗,諸葛瞻和諸葛尚父子雙雙戰死。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劉禪選擇了投降,至此蜀漢滅亡。

在劍閣收到投降消息的姜維仰天長嘆,但他並沒有放棄。當時的姜維已經59歲,看人看的非常地準,他根據自己的瞭解,認為魏軍統帥鍾會實際上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不會甘於人下。於是他選擇向鍾會投降。

姜維的計劃就是詐降鍾會,慫恿鍾會反叛,然後乘亂恢復蜀國。那麼這個計劃可行麼?可行。在姜維投降鍾會之機,他寫了封秘信給劉禪,內容如下: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這也證明了他的真實想法,詐降鍾會,擾亂魏國,乘亂復國。這封密信是在姜維死後82年,公元347年恆溫平定巴蜀在成都偶然發現的。

姜維剛投降鍾會,就向鍾會獻策:除掉鄧艾,控制住蜀國境內的全部魏軍,然後和他率領的蜀軍一同進攻長安,如果成功可以奪得天下,即便失敗也可以退回成都封疆裂土,做個土皇帝。

姜維果然沒有看錯,鍾會確實是個野心極大的人,他不會甘心居於人下,他是個一心只想當老大的人物。這個計劃鍾會會接受麼?肯定會!為何?因為鍾會這一生如果想當老大,也只有這次機會了,統帥了16萬大軍的兵團,但是還差一個因素,就是蜀中勢力的支持,現在有姜維的大力支持,所以這個因素也成立了。

鍾會當然會掂量這個計劃的可行性了,蜀中的16萬魏軍再加上姜維帶領的至少5萬蜀軍,一起有21萬人之多,是當時三國最大的兵團,而且沒有之一!

魏國500萬左右的人口,軍隊人數最多50萬人,除去他帶的16萬人,還剩下34萬人左右,而這些部隊中,有20萬人要防守東吳,10萬人左右要在全國各地駐防,還要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在長安地區的魏軍也就5萬人左右,頂多能湊上10萬人。而他一旦實行了這個計劃,能夠進攻長安的部隊可以達到20萬人,當然是勝算極大的事情!

鍾會和姜維可以說一拍即合,姜維很快又獻出了一策,除掉鄧艾這個眼中釘,肉中刺。他們截下了鄧艾迴復朝廷的信件,把給朝廷的上書改的極為傲慢,尤其是對司馬昭,充滿了鄙視之情。同時他們又上報魏國朝廷,說鄧艾有反叛之心。魏國朝廷很快就下旨捉拿鄧艾,於是他們拿著聖旨來到成都,拿下了鄧艾,當然還沒等鄧艾被送到長安,在路上就除掉了鄧艾。

此時鐘會和姜維要做的就是準備謀反了,但是這需要時間,尤其是在蜀中的魏國將領,要逐步地換上鍾會自己的親信,把不服從鍾會的一個一個地除掉。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司馬昭察覺出了鍾會的想法,就表示要到成都慰問鍾會。鍾會和姜維收到信函之後也知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於是就組織了成都的軍官召開宴席,打算在宴席上宣佈反叛的事情。由於計劃倉促,當時成都的很多軍官都對鍾會的這個想法表示了反感,從而引發了兵變,在兵變中,鍾會和姜維雙雙遇難。

雖然說姜維的復國計劃沒能成功,但是他在臨死之前除掉了鍾會和鄧艾,也算是為蜀國報了仇了吧。


老威觀史


瞑目的不僅是諸葛亮,還有姜維本人。因為這封密信揭開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密謀——姜維是忍辱負重的忠臣良將,諸葛亮是識人任人的大師,只是他們兩人都沒有迴天之術。

諸葛亮對姜維的培養

姜維原本是魏國將領,但他在魏國不受重用,身懷絕技的姜維,一心建功立業,卻沒有用武之地,甚至被懷疑有異心,於是他乾脆選擇跳槽,投靠了當世奇才諸葛亮麾下。

諸葛亮是識人用人的大師,他一直在為缺乏接班人而煩惱——蜀漢雖不乏優秀人才,但能替代自己,充當中流砥柱的人才,經過短暫接觸,諸葛亮認定姜維就是理想人選。

諸葛亮是把姜維當作接班人培養的,所以他對姜維毫不保留,放手大膽地鍛鍊培養,不吝提拔重用。在諸葛亮看來,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遠勝蜀漢其他文臣武將,一定可以繼承自己衣缽,成為蜀漢未來的中流砥柱。

姜維遭遇的困境

諸葛亮死後,以姜維之才,本應成為蜀國樑柱,但費禕、諸葛瞻等人對姜維並不完全信任,反而處處制約,讓姜維不得盡情施展才華,儘管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數次率軍北伐,但由於蜀漢內部的爭權奪利,姜維作為外來戶和魏國降將,北伐未能取得更大成功。

魏國的鐘會、鄧艾率軍對蜀漢採取攻勢,姜維是唯一能堪輿匹敵的對手,但劉禪寵信宦官黃皓,對帶兵在外的姜維不予信任,黃皓甚至謀劃廢掉姜維,奪取兵權,憤怒的姜維向劉禪上書,請求砍了黃皓這個奸臣的腦袋,糊塗的劉禪非但不聽,反而聽信黃皓讒言,對魏軍的全面進攻不以為然,依然醉生夢死。

關鍵時刻,還是姜維統兵抵禦魏軍,他率軍退守劍閣,試圖憑藉天險禦敵,但無奈鄧艾兵出親謀,偷渡陰平小道,出劍閣之後,率軍擊破綿竹,大軍直抵成都城下。


關鍵時刻,劉禪置姜維固守成都或東面投吳的意見於不顧,露出逃生怕死的本姓,親自開城投降,還親自下令並讓姜維投降。

姜維原本要率軍拼命抵抗,全體將士聞訊憤憤不平,拔刀砍石,發洩不滿,但皇帝的話不得不聽,無奈之下,姜維只好向鍾會投降。

姜維的忍辱負重

蜀漢滅國後,劉禪得到魏國禮遇,過得樂不思蜀,姜維卻沒有老老實實,他投降魏國後得到鍾會的禮遇,卻唆使鍾會起兵造反,但因謀劃不周,事情敗露,姜維、鍾會、鄧艾等都被殺害,換來了一個三方皆輸的結局。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姜維是一個反覆無常的小人,他本是魏將,卻叛魏歸蜀,後來又叛蜀降魏,投降之後卻又唆使他人叛魏,如此反覆無常,最後身敗名裂而死,不僅引起蜀國方面對他的鄙視,也招致百姓的痛恨。

但到姜維之死80年後,一本密信的發現改變了姜維的命運,為他徹底正了名。

這封信的名字《密書通後主》,是姜維投降魏國後,偷偷寫給劉禪的密信,信的內容是:“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華陽國志》)



由此可見,姜維奉劉禪之命不得已投降魏國後,發現魏國高層爭權奪利,矛盾重重,便想要來一“反間計”,自己忍辱負重,跟鍾會混到一起,然後利用鍾會的野心和與鄧艾的矛盾,挑撥鍾會謀反,再渾水摸魚。

東晉的孫盛一直不喜歡姜維,但他後來也見到了這封密信,不得不承認姜維“說欲偽服事鍾會,因殺之以復蜀土。”

可以說,這封密信的發現徹底洗脫了姜維朝秦暮楚的叛將之名,見證了他忍辱負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面,也證明了諸葛亮的識人水平,足以讓他瞑目,可惜姜維攤上了劉禪這個平庸之主,“事不捷,遂至泯滅,蜀人於今傷之。”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雖說,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倍受世人讚歎;但他“錯用馬謖守街亭”的決策,則又是他一生的最大詬病。

因此,當姜維的“斂兵聚谷”之策失敗後,鄧艾成功偷渡陰平並滅亡蜀時,有人在指責姜維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的同時,又將矛頭指向了諸葛亮“用人不當、識人不明”的詬病。

但是,姜維死亡82年後,隨著東晉恆溫滅亡成漢政權,無意中發現姜維寫給劉禪的一封密函,不但使諸葛亮“用人不當、識人不明”的詬病得以洗刷,而且也讓姜維的“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的冤情大白於天下。

所以,有人感吧諸葛亮終於可以瞑目了。

那麼,這究竟又是怎麼回事呢?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白帝城託孤之時,對於諸多蜀漢文武幾乎都沒有提及,卻唯獨提醒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顯然,劉備非常擔心諸葛亮重用和自己關係密切的馬謖,從而造成難以想象的敗局。

然而,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力排眾議,任命馬謖為街亭守將、王平為副將,以拒張郃的曹魏援軍。不料,馬謖剛愎自用,不聽王平相勸,並未於街亭要道紮寨,反要在街亭道旁的側山上紮營。結果,被張郃團團包圍,斷其水源,造成軍心動搖,進而使馬謖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破敵之策化為泡影。

接著,當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時,才突然想到了先主的臨終遺言:“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為此,諸葛亮失聲痛哭,悔恨不已。也因此,“用人不當、識人不明”的詬病便成了諸葛亮一生的汙點。

後來,於公元238年至262年間,姜維繼承武侯遺志,先後十一次北伐,“大勝兩次,小勝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但是,在當他最後一次北伐失敗後,遭到了蜀漢幼主劉禪的親信宦官黃皓和佞臣閻宇的陷害,只好改變蜀漢的用兵策略。由原來的主動出兵北伐,變為被動固守待敵。同時,他還將魏延、王平曾經一直延用的“分固守險”策略,變為了“斂兵聚谷”之策,關鍵自己又躲去沓中屯田以避禍。

對此,有人說姜維如果沒有改變魏延、王平的“分固守險”策略,鍾會、鄧艾的大軍又怎麼可能順利佔據。但是,也有人說,以蜀漢的地理和人口劣勢,就算採用“分固守險”策略,也只是苟延殘喘,並不能改變蜀漢的滅亡命運。而姜維的“斂兵聚谷”策略,卻是主動將曹魏主力大軍放進來,並深溝高壘以拒,然後斷其糧道,便可將曹魏的主力大軍消滅於險惡大山之中,進而為蜀漢衝出“偏安一隅”掃清最大阻力。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從本質上改變蜀漢無法衝出“偏安一隅的牢籠”。

公元263年,身在遠沓中屯田的姜維,聞知鍾會正在關中治軍,隨上書劉禪應當提早防備鍾會入侵。遺憾的是,劉禪卻在黃皓的蠱惑下,不予理睬。結果,造成鍾會入侵蜀漢時,遠在數百里外的姜維無法及時佈防,終致“斂兵聚谷”的千古奇謀胎死腹中,而蜀漢也因此被鄧艾滅亡。

同時,姜維接到劉禪的投降詔書後,隨“投降”了曹魏主將鍾會。次年初,姜維誘導曹魏主將鍾會叛魏,失敗後姜維和家人一同遇害。

事後,有人將蜀漢滅亡的矛頭直指姜維,認為他是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而作為招降姜維的諸葛亮,對姜維寄予厚望的諸葛亮,則連帶受到了這些人的指責,說諸葛亮眼光太差,無識人用人之能。

然而,姜維死亡82年後的公元347年(永和三年),東晉安西將軍恆溫滅亡李特建立的成漢政權時,部將孫盛在成漢的宮廷密檔中,偶然發現了姜維寫給劉禪的一封密函:“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因而,證實了當初姜維“投降”鍾會並非真心,也非不忠君殉節,而是“假意投降”,直到死亡的前一刻都在為重立蜀漢而殫精竭慮。期間,姜維確實取得了鍾會的信任,鍾會也已打算拔給姜維5萬大軍,意圖割據蜀漢之地自立為王。而鍾會拔給姜維的5萬大軍又正好是姜維的原班人馬,又有地利和人和之利,完全有機會廢掉鍾會,重立蜀漢。結果,鍾會不聽姜維相勸,未能暗中處死關押的曹魏高級將領,最終反被這些脫困的將領殺死。

所以,或許諸葛亮在重任馬謖的問題上存在感情用事的詬病,但是他在發現姜維這個大才上絕對是獨具慧眼的,若泉下有知,又豈能不深感欣慰呢!


祥子談歷史


姜維是博弈性策略的將軍——作風膽大、干預冒風險 簡單說就是一個賭徒

《三國志》對姜維的評價也基本是這樣:

“維為人好立功名”——《傅子》“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為了成功獲得名聲,姜維敢於放棄一切去博弈。

姜維的作風其實比魏延更大膽、更激進,不懂為什麼很多認為姜維是保守謹慎作風的諸葛亮的徒弟。也弄不懂為什麼諸葛亮認為姜維是一個思維謹慎的人: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

姜維的大膽博弈記錄

1、姜維北伐,不為攻城掠地的蠶食,而是意圖通過煽動羌人而奪取隴西:

“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

這就是為什麼姜維大大小小的北伐很多次,不管是輸是贏,姜維都沒有奪取曹魏的一片土地。

姜維依舊是執行已經被證明失敗的諸葛亮北伐戰略——只想鯨吞從不想過蠶食。姜維從來沒有想過和曹魏進行蠶食策略,這是姜維北伐沒有寸土功勞卻國困民頓的原因。

姜維依然堅持著

2、裁剪漢中防守兵力,以重點防守替代全面防守。將魏延的實兵諸圍策略,改成錯守諸圍策略:

“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

簡單說,魏延的策略是關上門,一個人都不放進來;姜維的策略是打開門,把人放進來,然後關門打狗。

姜維的策略在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是可以實現的。但若敵方人數眾多,就不是關門打狗,而是無路可逃。

鍾會攻打漢中,就是各用1萬兵為主姜維的重點防守關隘,其餘部隊直接繞路過去,直接進入漢中。蜀漢重點防守關隘的軍隊根本就不能干擾鍾會大軍後方,只能在鍾會佔領漢中時投降。

3、策動鍾會謀反。姜維意圖藉助鍾會謀反覆立蜀漢的計策不會成功,雖然蜀漢滿朝大臣都還在成都,理由有:

A、曹魏軍已經佔據巴蜀、漢中,即便姜維能夠藉助鍾會謀反奪回成都,最多隻能奪回巴蜀,難以奪回漢中——沒有漢中,蜀漢也難以生存;

B、曹魏軍在巴蜀兵力遠高於蜀漢,鍾會軍就有10萬,諸葛緒軍有3萬,鄧艾軍有3萬,司馬昭又帶著10軍駐紮在長安,合計26萬;姜維手中只有5萬兵;

C、當時姜維5萬兵馬並無兵器器甲,如何能夠收服持有武器器甲的曹魏兵;即便姜維軍有武器,成都平原蜀漢兵對曹魏兵並無優勢。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諸葛未亡猶是漢,姜維不死尚為劉。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平襄侯。姜維為了繼承諸葛亮的遺志,曾率蜀軍九伐中原,也算是一片赤誠了。263年,司馬昭發動滅蜀之戰,鄧艾偷渡陰平,劉禪不戰而降。隨後姜維也投降鍾會,正是姜維投降,深受非議,認為姜維不忠。然而姜維死後82年,東晉桓溫平定成漢政權,其部下孫盛卻找到了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而這封信卻證明了姜維的清白,這究竟是為何,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首先分析書信為何能證明姜維清白。鄧艾兵臨成都,劉禪投降後,即刻要求姜維放下武器投降,姜維也深感自責,有負諸葛亮重託,便向鍾會投降。而八十二年後,孫盛在屬地發現的姜維寫給劉禪的書信,上面這樣寫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大概意思是說,讓劉禪投降後先忍辱負重,姜維自有辦法重新振興蜀國。這一句話充分表明,姜維是中心耿耿,即便是劉禪投降了,他對匡扶漢室依然不死心,由此可見,姜維的投降是別有用心,並非是真心投降鍾會,而是想尋找機會再次復國。那麼這封信是否屬實,姜維又如何復國?以下做簡要分析。


其次分析姜維信中為何所言屬實。姜維所說的話是肺腑之言,而其對蜀漢也是一片赤誠,從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就可以得出結論。演義中曾這樣描述。姜維投降鍾會並非真心,而是想借鍾會之手復國。姜維也正是看出鍾會和鄧艾有間隙,二人都想爭奪功勞,表面和諧其實勾心鬥角。可以說姜維對鄧艾也是恨之入骨,畢竟是鄧艾滅掉了蜀國。姜維於是離間鄧艾鍾會,而鄧艾滅蜀後,居功自傲,鍾會也是坐立不安,他並不想讓鄧艾在蜀漢位高權重。


於是姜維便讓鍾會上書司馬昭,謊稱鄧艾在蜀漢籠絡人心,私自闊軍,意圖傭兵自立。司馬昭雖不苟同,但他也深知,鄧艾也是志向遠大,很有可能成為司馬家發展的障礙,於是就命衛灌前去收押姜維父子,回到洛陽後,鄧艾父子劉備處決。鄧艾死後,司馬昭也對鍾會起了疑心,親自率軍十五萬駐紮長安,聲稱歡迎鍾會凱旋,然而鍾會也不是傻子,如果司馬昭真的是為了歡迎自己的,又為何率大軍前來?


姜維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告誡鍾會:這是司馬昭在懷疑你,主上懷疑臣下,臣下也會不久將死。鍾會便詢問姜維如何應對,姜維乘機讓鍾會在成都謀反,至少也可以像蜀漢一樣稱霸一方,鍾會欣然答應。顯而易見,姜維意圖利用鍾會復國,因為鍾會不是姜維的對手,只有鍾會帶領二十萬大軍謀反,姜維才有機會復國。


再次姜維死於亂軍之中,加上後人對他的評價,也能驗證這封書信的真偽,姜維的清白。姜維策反鍾會後,便召集隨軍官員商議謀反之事,但官員們因家眷都在洛陽,不願謀反,鍾會便商議將官員們全部殺掉。只可惜不幸走漏了消息,監軍衛灌星夜率軍殺到,鍾會被射殺,而姜維也死於亂軍之中。以姜維的聰明才智,他斷然不會參與曹魏謀反之事,又何必犧牲自己的生命呢?顯而易見,姜維是想匡扶蜀漢,只可惜功未成而身先死。


演義中第一百一十九回,毛宗崗對姜維所做之事,也有這樣的評價:

姜維欲先殺諸魏將,然後殺鍾會,而復立漢帝,其計不為不深,其心不為不苦……然而艾滅而衛灌不滅,則天下未可強也。

顯而易見,毛對於姜維投降是持認可的態度,他更認可姜維是為了復國,並稱贊姜維用心良苦,而82年後發現姜維寫給劉禪的密信,也與史料中記載的姜維之行為不謀而合,由此足以證明兩姜維的忠心,說明姜維的清白,因此世人才認為,姜維真正的繼承了諸葛亮的遺志,而諸葛亮也可以瞑目了。

你是如何看待姜維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蜀漢自諸葛亮去世後,以蔣琬輔政。蔣琬是隨劉備從荊州入蜀的舊部,也算蜀漢勳臣,是諸葛亮臨終時指定的接班人。蔣琬任費褘為尚書令,以為副手。蔣琬和費褘執政後,力撐危局,一改諸葛亮在時窮兵黷武、傾國伐魏的做法,採取對內輕徭薄賦,與民生息,保國安民,對外結好東吳、防備曹魏的政策,基本上維持了諸葛亮身後蜀漢的穩定局面,在軍事上再也沒有進行過聲勢浩大的北伐戰爭。


蔣琬並未忘記恢復漢室的使命 。他曾計劃訓練水軍,再順漢水東進共伐曹魏,這本是值得一試的新思路,但因為朝議時遭眾臣反對,沒有得以出軍。蔣琬本是頗有才幹之人,可惜身體羸弱,執政僅幾年便身患重病,遂由費褘擔任大將軍,執掌軍政,而當時蜀漢直接統軍的大將是姜維。

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縣)人,原是曹魏天水參軍,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時歸降蜀漢。姜維能文能武,足智多謀,深得諸葛亮的青睞與器重,讚譽其為“隴西奇才”。他歸附蜀漢後,諸葛亮先封其為將軍,後來又升遷為中監軍、徵西將軍,諸葛死後又晉封為衛將軍。

公元246年,蔣琬病歿,由費褘接替其職,執掌朝政。費褘繼續執行蔣琬罷兵息戰、保國安民的政策。姜維自以為文武兼具、才略過人,又熟諳隴西地理民情,總想繼承恩師諸葛亮的衣缽,繼續大舉出兵北伐,但每每受到費褘的掣肘,並嚴格限制他的兵力,使其麾下所統之兵從未超過萬人。姜維飽受裁抑,總有壯志難酬的憋屈感。


253年,在一次歡宴中,費褘被曹魏降人郭循刺殺,軍權遂全部落到姜維手中。郭循因何刺死費褘?因史料記載含混閃爍,且語焉不詳,遂成三國蜀史上的一大謎團。

姜維獨掌軍權後,便開始出兵向曹魏發動頻繁的進攻。諸葛亮六伐中原的故事膾炙人口,其“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也令人感佩;姜維獨攬蜀漢軍政大權後比恩師有過之而無不及,他九伐中原,雖取得過局部勝利,但總體是勝少負多,絲毫改變不了魏強蜀弱的被動局面。為了謀求軍事上的勝利,改變久戰無功的尷尬態勢,姜維絞盡腦汁,加緊了對戰略、戰術的創新研究,隨後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軍事變革”——撤掉前漢中守將魏延在(漢中)外圍精心部署的軍事據點,全面收縮防線,企圖通過誘敵深入,快速反擊,實現一次性大量殲滅魏軍有生力量的戰略目標。

實際證明,姜維的軍事變革不但沒有達到大量殲敵的目的,反而因為輕易放棄外圍防禦,給長於騎戰的魏軍提供了一次千載難逢的可乘之機,不但很快失去了戰略要地漢中,還為之後的曹魏滅蜀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後來,魏國司馬昭命鍾會、鄧艾率軍滅蜀。蜀軍按姜維的戰前部署,全面收縮防線,退守漢、樂二城。而鍾會則對二城視而不見,只命偏將分別率軍圍困,自己率大軍繞過二城繼續前進,直接西出陽安關。魏軍對漢、樂二城不理不睬,而是分兵圍困並繞城而前,一旦越過這兩座據點,姜維精心設下的防線也就名存實亡、不攻自破了。

隨著漢、樂二城這兩道互為犄角的防線被魏軍撕破,鍾會屯兵劍閣與姜維對峙,鄧艾就可以從容地率奇兵尋找入川的捷徑了。如果不是姜維擅改魏延將兵力集中在漢中外圍、且早已被證明行之有效的守禦法,漢中就不會失守,鄧艾也絕不可能那麼順利地偷渡陰平,假如沒有鄧艾偷渡陰平直搗成都平原,蜀漢憑藉山川之險,也就不會迅速房倒屋塌了。

見鄧艾率軍突然兵臨成都城下,蜀二世劉禪方寸大亂,意志崩潰,在投降派譙周的勸說下,劉禪獻城投降。這年是公元263年,建國43年的蜀漢名實俱亡。

姜維先是繼承恩師諸葛亮的遺志,九次出兵攻伐曹魏。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國家滅亡、山河破碎之際,後主劉禪已經獻土降魏的情況下,仍然不忘初心,還一門心思圖謀恢復蜀漢。他企圖通過詐降曹魏,再結好鍾會,攛掇他起兵謀反,再尋機除掉鍾會,實現自己滅掉曹魏、匡復漢室的最終理想。

姜維騙取了鍾會的信任,又勸說鍾會起兵謀反。他試圖利用鍾會的力量反戈一擊,推翻曹魏,然後再殺掉鍾會,幫助後主劉禪復國。

最後姜維功虧一簣,兵敗身亡,常使後世英雄為之扼腕垂淚。但最近也有人說,姜維降魏是真降而非詐降。

依據是:蜀後主劉禪都已經放棄抵抗,舉國投降了,姜維早知大勢已去,且失去了效忠的對象,他還會死腦筋般心懷前朝、並忍辱負重、煞費苦心地策反鍾會、迎回後主嗎?這等曲折離奇且令人感動的情節,只會出現在演義小說中,在真實歷史中是根本不存在的。因此,他是真心歸降曹魏的。後來鍾會之所以鋌而走險,意欲謀反,實屬手握重兵被司馬昭猜忌而百口莫辯,只得舉兵造反,但最終被司馬昭的政治攻勢和內外夾擊之策給徹底擊滅了。司馬昭為了徹底消滅蜀漢殘餘力量,就把降將姜維也給羅織進去了,於是誣陷他夥同鍾會造反,再將其一網打盡。

事實果真如此嗎?在姜維被殺83年(一說82年)後 ,真相終於浮出水面。

公元346年,東晉名將桓溫再次率大軍伐蜀,目標是消滅盤踞西蜀的成漢政權。晉軍入蜀後,一路攻城拔寨,勢如破竹,不到一年時間就攻陷了成都,滅掉了成漢。桓溫的部將孫盛進成都後,在宮殿內存放檔案的密室中發現一封塵封已久的密信,打開一開,發現竟是前蜀漢大將姜維寫給後主劉禪親筆信,只有寥寥23個字。孫盛將信交給桓溫。桓溫看罷很是感慨 ,喟嘆道:“諸葛亮可以瞑目矣”!

信的內容很簡單,只有短短23字:“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很明顯,姜維投降鍾會是詐降,目的仍是走“曲線救國”之路,以圖恢復蜀漢,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迎回後主劉禪。到此人們才知道姜維之用心良苦。他勸劉禪忍幾天屈辱,他一定說服鍾會倒戈,舉兵擊魏,使社稷轉危為安,讓黑暗歸於光明。很顯然,若鍾會起事後不願逢迎劉禪為主,姜維一定會毫不猶豫地誅殺他。姜維對蜀漢的忠心可鑑日月,不禁讓天地動容。難怪桓溫看信後為之唏噓感嘆“武侯可瞑目矣”!

姜維的軍事能力如何暫且不論, 他對蜀漢的忠誠卻毋庸置疑,他一直沒有忘卻諸葛亮的遺願,以恢復蜀漢為己任,雖然最終功敗垂成,和鍾會雙雙殞命,他的道德操守似乎並不比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名動古今的諸葛亮差許多。在這一點上,諸葛亮看的很準,他確實可以瞑目了。

【插圖源自網絡】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鐵馬冰河wu


姜維是誰?

姜維(202~264)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是蜀國軍師諸葛亮唯一的接班人。

諸葛亮臨死前把自己多年珍藏的兵書戰策交給了他,把製造連弩的方法和圖紙交給了他。囑託他一定要好好輔佐後主劉禪,可以說他是諸葛亮最看重和寄託希望的人。

諸葛亮把振興蜀國的重擔交給了姜維,然而就在諸葛亮去世30年後,這個被諸葛亮看好的徒弟,蜀國的大將軍姜維卻投降了魏國。


▲姜維

一石激起千重浪,天下為之大譁,都說諸葛亮一生能掐會算看透人心,然而這次選接班人卻看走了眼,事實真的如此嗎?

就在姜維死去82年後,也就是公元346年,一封密信的現世揭開了姜維投降的事實真相,讀了這封信後,人們對姜維有了新的認識,人們由衷的感嘆,諸葛亮可以瞑目了。

這是一封怎樣的密信呢?

咱們先看看姜維死後82年中歷史的走向:蜀國滅亡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代魏立晉”,司馬炎就是西晉的開國皇帝。

司馬炎死後他的傻兒子司馬司馬衷繼位,後來司馬衷被醜皇后賈南風毒死。賈南風把持朝政,這樣就引起了司馬家族“八王”的不滿,隨之爆發了“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

十幾年的內亂使西晉國勢迅速衰敗下來,北方的少數民族乘亂入侵中原,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五胡亂華”。

最終西晉僅存在了52年就滅亡了。

司馬家族的後人司馬睿南渡在建康(南京)建立了東晉。司馬睿就是東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紹繼承了皇位。

姜維的密信就是在司馬紹當政時發現的,時間在公元346年的秋天(剛好離姜維死去82年)。

話說這年秋天,晉明帝司馬紹的女婿桓溫進行了北伐,桓溫是東晉權臣,官拜大將軍、大司馬。



桓溫北伐指的是率軍消滅佔據在原蜀國成都的成漢政權。成漢政權是指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造成的群雄割據,當時益州蜀郡的巴氐族領袖李特率領難民起兵反晉,最後佔領了四川成都稱帝(即原蜀國的國都),國號為成漢。

桓溫帶領著東晉大軍秣兵厲馬,一鼓作氣拿下了成都,李特投降,成漢政權隨之滅亡。

就在打掃戰場時,桓溫的屬下孫盛找到了姜維曾寫給劉禪的一封密信。桓溫看罷熱淚盈眶,哽咽的說道,諸葛丞相可以瞑目了,姜維沒有背叛蜀國。

原來在發現這封密信的82年前,姜維在前線和鍾會正在死磕時(鍾會是魏國名將,是三路滅蜀大軍的主要將軍),後主劉禪在投降派樵周等人的勸說下自縛而降。蜀國滅,劉禪同時命令姜維放下武器,就近投降鍾會。


▲姜維被殺

國家沒了,姜維沒辦法投降了鍾會,這就是人們後來傳說姜維投降魏國的原因。

有人說了,姜維為什麼不盡忠而死呢?原來他有自己的打算,姜維計劃策反鍾會,然後藉助鍾會的力量復立蜀國,最後殺掉鍾會,擁立劉禪再次登基。

就在姜維縝密策劃下,鍾會果然上當準備造反,姜維的計劃馬上就要實現,高興之餘他給後主劉禪寫了這封密信:其中有這樣幾句話【“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意思是說,陛下你忍耐幾天,只要我造反成功了,你還接著坐你的皇帝。


▲姜維和諸葛亮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造反前夜不慎走漏了消息,鍾會和姜維被監軍衛瓘帶領的魏國軍隊亂刀砍死,講實話姜維就是一個悲劇英雄。

所幸在姜維死後82年,這封密信被發現面世,最終洗去了蒙在他身上的不白之冤。


秉燭讀春秋


對於諸葛亮而言,從決定為劉備出山之後,他就將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蜀漢集團上面,為劉氏集團操勞半生,無論是出謀劃策,還是穩定內政,諸葛亮一直都是親力親為,任勞任怨。

可以說,蜀漢的鼎盛,有一半功勞都是出自他手,伴隨著劉備夷陵大敗,蜀漢國力衰微,諸葛亮也開啟了艱難無比的北伐之路。六次北伐,六次嘔心瀝血,只可惜上方谷一場大雨,澆滅了他幾十年的心血,幾夕之間,這個千古奇人,便消逝在了歲月長河當中,空留一聲壯志遺恨。

繼丞相之志,砥礪奮進

繼承丞相之志的,便是號稱“幼麟”的姜維,姜維接管蜀國的時候,國力已經大不如前,與魏國更是無法相比,蜀地人才凋零,魏國各郡卻是兵精糧足。魏兵南下,姜維在前線堅守,只可惜兵敗一籌,鄧艾偷渡陰平,直搗成都,聽到成都被圍,姜維便大軍掉頭,準備回去營救。如果劉禪能等到姜維到來,那麼魏蜀之戰,勝負未曾可知,只可惜幼主實在是太過昏庸,看到敵兵包圍,便立馬喪失了鬥志,直接開城獻降了,姜維沒有辦法,只能率領蜀國主力,投降鍾會。

投降之後仍然心存蜀漢

即使到了魏國,姜維心中依舊想著如何復興蜀漢,在北邊政權當中,鍾會是唯一一個能夠有實力抗衡司馬家族的人。姜維傍上鍾會以後,便利用自己的如簧巧舌,開始了挑撥離間,撥弄鍾會與司馬家的關係,其實不用經過姜維挑撥,鍾會本就是一個嚮往權力的人,於是將軍中的心腹之外剔除,開始起事。鍾會、姜維、鄧艾等人,都堪稱是三國末期的頂級人才,但卻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沒有控制好自己的手下,這場暴亂,鍾會、姜維皆以慘死,而姜維還落的一個不忠於蜀的罵名。

直到最後姜維的密函出世,後人才明白了姜維的苦心。

當時蜀國已亡,姜維仍然尋求復國,本是魏國降將,入蜀國之後承蒙諸葛亮的照顧,心存感激,便鞠躬盡瘁,以死復國。只可惜,人力雖然強大,就連諸葛亮這種千古奇才,也不能和天下大勢抗衡。姜維北伐之志,難如登天,但是他的這種以死報國、堅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