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代的“瑞士”中立國,魏蜀吳為什麼說誰都不敢動它,上庸孟達真有十萬人馬嗎?

魯大頭


上庸郡在東漢末年是不存在的,原本是屬於益州漢中郡下轄的幾個縣而已,直到公元215年,曹操拿下漢中張魯後,發現漢中郡不僅位置重要, 而且面積也非常大,於是從漢中郡中抽出來5個縣組建上庸郡,脫離益州漢中郡劃歸荊州管轄。

上庸郡當時下轄北巫縣、安樂縣、武陵縣、安富縣、微陽縣等5個縣,位置在今天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竹溪縣、鄖縣及周邊地區,包括整個十堰市中西部地區,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這裡是湖北省、陝西省、河南省以及重慶市的交界處,處於四省交界的邊境地區。

上庸郡以北400裡左右就是關中平原南部的武關,從上庸北上穿過武關就能進入曹魏控制的關中平原,到達長安。

上庸郡的正東邊1000裡左右就是當時曹魏在荊州地區的軍事重鎮襄陽和樊城,上庸郡的東北方向1200裡左右就是曹魏在荊州軍區的駐軍所在地宛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南陽市。

上庸郡的西邊穿過西城郡就進入漢中郡,上庸郡的南邊不遠處就是蜀漢與東吳交界的巫山到永安一線,同時上庸郡是漢水沿岸的重要城池,漢水從漢中流出,經上庸到達襄樊,最後流入長江,由此可以看出,上庸郡處於三國交界地帶,離三國的核心區都不遠,是魏蜀吳三國爭奪的焦點地區,同時又有便捷的水路運輸。

上庸郡是曹操在公元215年專門劃出來的,因此上庸郡一直是屬於曹操的地盤,直到公元219年,劉備在漢中之戰中擊敗了曹操,自立為漢中王的不久,派出宜都太守孟達率領數千軍隊攻打上庸,孟達從荊州的秭歸縣北上,先攻打了上庸郡東邊的房陵郡,同時繼續向上庸進發,同時劉備又派出劉封從漢中郡坐船沿著漢水東下到達上庸,劉封與孟達一起逼降了上庸太守申耽和申儀兄弟倆,此時上庸郡歸屬劉備。

上庸郡這個地方屬於山區,交通不是太方便,不像襄樊地區是平原,人口也比較少,曹操拿下漢中郡後,遷走了大部分人口,上庸郡原本就是新設,僅5個縣,總人口不會超過3萬人,最多也就2萬多一點,劉邦和孟達率領的軍隊也不過數千人,不會超過5千人。

關羽在發動襄樊之戰時,因為兵力不足,曾經多次向駐在上庸的劉封和孟達借兵,但被拒絕,上庸是離荊州最近的蜀軍據點,後來關羽兵敗麥城被俘虜殺害,孫權佔領了整個荊州,陳兵巫山,與永安城隔江相望,這個上庸實際已經成為蜀漢的飛地,非常危險。

關羽兵敗後不久,擔心害怕不救關羽會被劉備清算,孟達率領他手下的四千戶部曲投降曹魏,四千戶就算一家四口人也有12000人了,就算一家只有一個人當兵,也有四千兵力,可以說孟達帶走了上庸絕大部分的人口和兵力,而劉封留在上庸的勢力則更加孤單了,孟達曾經勸降劉封,可是劉封並不同意。

也許是魏國與吳國有政治交易,又或者孫權擔心劉備的報復,不能兩線作戰,所以孫權沒有向北攻打上庸郡,而是投降曹魏的孟達帶著魏將夏侯尚和徐晃攻打劉封所在的上庸郡,申耽和申儀兄弟趁機背叛劉封投靠曹魏,於是劉封在內憂外患之下,逃回成都,不久被諸葛亮勸劉備賜死。

孟達因為有功,被魏明帝曹丕封為新城太守,將原來的上庸三郡(上庸、房陵、西城)合併為新的新城郡,孟達擔任新城郡太守,這個時候的新城郡差不多是原來上庸郡的三倍,總人口差不多有10萬人,孟達手下的手力至少也有一萬人。之後孟達就一直是新城太守,直到他被司馬懿所殺。

新城郡在魏國手中時,蜀漢因為失去了荊州三郡,尤其是南郡的領土,很不方便收回新城郡,從漢中過去只能靠水路,從益州過去交通很不方便,再加上劉備夷陵之戰失敗後,諸葛亮的政策是重新聯合孫權,共同抵抗曹魏,諸葛亮一邊整頓好內政,一邊加緊備軍屯糧,準備北伐曹魏,在北伐前,諸葛亮曾經聯絡孟達,希望孟達迴歸蜀漢。

孟達在魏國的地位隨著曹丕的去世而逐漸邊沿化,變得不再受寵,還時常受到朝中的猜忌,因此孟達有了反叛的心思,被與孟達不和的申儀密報給當時荊州軍區統帥司馬懿,於是司馬懿果斷地不通報皇帝曹睿,擅自調動大軍,八天急行軍1200裡,出其不意迅速到達新城,擊敗並斬殺了孟達,消除了魏國中部邊境的隱患。

上庸對曹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為這裡離曹魏的中原核心地區太近了,沿漢水順流而下就是襄樊,向東北1200裡就是荊州軍區駐軍所在地宛城,也就是司馬懿所走的路線,如果當年關羽攻打襄樊時,上庸發兵相助關羽,從上庸兵分兩路,一路攻打襄樊,一路攻打宛城的話,曹魏在襄樊之戰就真的要全軍覆沒了。

上庸對蜀漢的重要性有一前提,就是要有荊州南郡,失去南郡,上庸對蜀漢來說就是一塊飛地,孤懸境外,很難守住,在關羽失州前,上庸是蜀漢反攻曹魏的重要前沿基地,當年劉備派出孟達和劉封攻取上庸也是這個戰略意圖,可惜蜀漢沒有保住荊州,上庸也就失去了意義。

上庸對東吳相對而言沒有那麼重要,東吳把戰略重心放在合肥及襄樊一帶,在東吳數次向北進攻的路線中都沒有攻打過上庸,但並不代表上庸沒有用,至少上庸也是曹魏受制東吳在南郡的重要據點,從上庸南下可直達當時東吳的秭歸縣、巫山縣等與蜀漢交界的長江三峽。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魏蜀吳三國鼎立,漢朝的舊有領土幾乎都被三國平分,但是在三國的中心地帶卻有一塊地方成為了三國版的 “瑞士”中立國,魏蜀吳也默認他的存在,把這塊地方作為三國的緩衝地帶,這就是孟達所在的上庸,或者叫新城郡。

說起孟達這個人,是比較務實的一個,信奉的是有奶便是娘,當初劉備攻劉璋,孟達和法正果斷站出來跟隨劉備,要說法正還是對漢室有那麼一點理想,孟達則就現實很多了。後來和劉封一起攻下了房陵、上庸和西城,有了一些戰功也有了根據地,孟達就已經開始飄了。在關羽戰敗後因救援不及時和被劉備遷怒,務實主義的孟達帶領三郡以及閤家部曲4000多戶投靠曹魏,再一次展現了跳槽高手的本事。

要說孟達這次真的是冤,發兵救關羽是孟達一個人能決定的嗎?劉封不點頭,孟達有兵也派不出,捲進了蜀漢的政治內鬥還要當替罪羊。不過經過當時的魏蜀吳已經形成了三分天下,所以孟達的這個位置就成為了三國的緩衝地帶,這個位置大概相當於現在的湖北房縣、鄖縣和武當山一代,順江而下就是樊城,而且也是出川進入荊州的一條道路,算是和三國都接壤。雖然孟達名義上歸附曹魏,還被曹丕重用,封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但是這支人馬實際上誰也調動不了,暗地裡孟達也和蜀國和吳國保持關係,反正有這麼個地方三方也多了一個軍事緩衝區。孟達的這三郡本身也在山區地帶,沒有什麼經濟價值,所幸就由孟達做一個騎牆派的“中立國”了。

至於在《三國演義》所載“可差使至降將孟達處,起上庸兵十萬,西攻漢中”, 中說孟達有十萬人馬,那是真是太抬舉他了。要知道整個蜀漢也只有28萬戶,94萬人,暗示蜀漢常備兵有十萬,已經是10民1兵的較高比率了,孟達的三郡都是山區地帶,人口更是加稀少,而且錢糧賦稅也不多,怎麼可能養的了十萬人馬,不過是號稱而已。嚴格來說加上地方的一些豪強和孟達的私兵部屬有一萬人是比較準確的。要知道在山區地帶大部隊無法展開,一萬人的足夠當三萬人用了,扼守險要還是有些資本的。

不過孟達後期又開始搞政治投機,暗中溝通諸葛亮想趁機入股諸葛亮的“北伐”項目。如果孟達一直中立,曹魏當然樂的他做一個兩國間的緩衝區,不過孟達一旦想利用自己的優勢搞事情,自然曹魏也會第一個對他下手,就這三國唯一的“中立國”就此覆滅,孟達一生屢次投機最後還是死在反覆無常上,不得不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你覺得孟達如果不洩密,能夠反攻曹魏成功嗎?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夏慈史


一,孟達沒有十萬大軍。

東漢時期,上庸隸屬於漢中郡,根據《後漢書·郡國志》的記載,東漢永和五年,也就是公元140年,當時漢中郡九縣的人丁統計總數一共為26萬。


26除以9,平均一個縣能勻多少人?

上庸作為九分之一,又能有多少人?

往多了說,可能也就3萬人吧。


即便說,孟達時期的上庸包含了鍚縣、房陵縣(房縣)和西城縣(安康),他的地盤相當於東漢時期的四個縣。但四個縣又能有多少人?撐死了也就十萬人左右吧。

並且這個數據,還是當年東漢人口巔峰時期的統計,三國時期因為戰亂原因,人口相比於東漢,削減了至少70%,當時的人口只會少,不會比東漢更多。

所以很顯然,上庸不可能有十萬大軍,甚至連十萬人丁都不一定有。


二,上庸雞肋般的戰略地位,是孟達能在魏漢吳之間保持“中立國”地位的根本原因。

公元215年,曹操擊敗張魯,全據漢中。為了應付劉備可能對漢中發動的攻勢,曹操對漢中郡大致進行了兩項行政變動。

①:將漢中郡的郡治所,由西城縣挪到了南鄭縣。曹操這麼部署,是因為漢中之前的治所西城離陽平關太遠,不便於前線指揮。搬到南鄭後,就沒這個問題了。

②:將漢中一分為二,西面五個縣不變,仍為漢中郡,由夏侯淵負責防務。東部四縣由於離南鄭太遠,直接劃出,拆分為上庸、西城、房陵三郡,併入荊州,歸曹仁指揮。

從曹操的部署可以看出,漢中的核心其實只有西部五縣,東部四縣只是添頭。曹操打下的地盤,他當然不不會輕易放棄,但要讓他為了上庸跟劉備死磕,那也不至於。曹仁當時鎮守襄陽,負擔本身就很重,他不可能在上庸部署大量兵力。



曹操對上庸這個態度,那麼劉備呢?

其實劉備也一樣。

曹操劃分完漢中不久後,公元217年,劉備果然發動了針對漢中的戰爭。為期長達兩年之久的漢中之戰,拉開序幕。

公元219年5月,經過兩年的大戰後,曹操被擠出漢中,灰溜溜的撤到了長安。鎮守上庸的曹軍見曹操潰敗,也紛紛回縮,退至襄陽一線固守。

劉備見此良機,便迅速派遣劉封和孟達分別從益州和荊州方向攻入上庸地區,當地的土著豪強見劉備軍兵強馬壯,遂順勢投降。

公元219年6月,上庸三郡納入劉備地盤。

不過由於劉備攻打漢中,自身的損失也非常嚴重,短時間內無力對上庸的土著豪強進行大換血,所以劉封、孟達攻佔上庸後,只是派兵佔領了離襄陽最近的房陵郡。而較遠的西城郡和上庸郡則交給了當地的豪強申儀和申耽管理。

這一部署,邏輯上沒毛病,畢竟劉備當時吞不下上庸三郡。集中有限力量於房陵,配合關羽拿下襄陽,這才是正道。


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劉備設想的再好,也架不住東吳偷襲荊州。

公元219年10月,由於陸遜偷襲,劉備在荊州的三個郡淪陷,關羽也死了。劉備可謂是元氣大傷。

而由於荊州徹底淪陷,劉封和孟達鎮守的房陵郡也就失去了戰略價值。

關於為什麼失去戰略價值,這裡解釋一下。

前面說了,漢中真正重要的地區是南鄭等西部五縣,上庸、西城、房陵三郡的地理戰略價值不大。劉備讓劉封、孟達進駐房陵,其本意不是為了守,而是為了攻。

因為要想守住上庸,劉備就必須要控制漢中和南陽,如果漢中和南陽在敵人手中,上庸是守不住的。敵人一個東西對進,上庸就丟了。同樣道理,如果漢中、南陽兩地在蜀漢手中,那麼上庸就一定在蜀漢手中,因為上庸北面是秦嶺,有天然地理優勢。

也就是說,上庸就像一個管子,只要控制住兩邊的口子,上庸不是你的也是你的,相反口子被敵人控制,那麼上庸是你的也不是你的。劉備讓劉封、孟達駐紮在上庸,明顯是讓他們當做漢中和荊州的預備隊使用的。關鍵時刻,全力出擊,即便主動放棄上庸這塊地,也無所謂。


可是劉封、孟達爛泥扶不上牆,關鍵時刻掉鏈子,沒有任何動作,居然蹲在房陵,既不做實際部署,也不做佯攻,完全沒屁用。這樣一來,劉備讓他們駐紮在房陵的意義就沒有了。

後來,魏軍鞏固襄陽防線,而劉封和孟達居然又翻臉了,導致孟達逃亡魏國,引魏兵攻打上庸。最後的結果就如前面所說的,當襄陽這個口子被魏軍控制,而荊州方向又不能支援,上庸根本守不住。

劉封丟了房陵後,敗逃回益州。駐守西城和上庸的申儀、申耽見這勢頭,想也沒想,順勢又投降了魏軍。劉備從拿下上庸到丟失上庸,一共才半年時間。

這整個過程,劉備未派一兵一卒增援,即表明荊州丟失後,上庸在劉備心中已經失去了必要性。而曹丕因為主攻方向一直都放在東吳,輕視蜀漢,他對攻漢中也沒興趣,這就是孟達能在上庸稱王稱霸七年之久的原因。


Mer86


在三國時期,曾經有一個地區,曾經處於半獨立的狀態。它處在魏蜀吳三個國家的交界處,這個地方就是上庸。上庸有點象三國時期的“瑞士”,不過這個半獨立狀態是當時上庸的控制者孟達,刻意製造的一種現象。而在明面上,上庸還是有主人的,它並不是遊離於魏蜀吳三個政權之外的。

一、孟達統治上庸的由來。

上庸原來屬於漢中,在曹操撤出漢中後,被劉備派遣的劉封和孟達佔領。在關羽進攻襄樊的時候,因為兵力不足,關羽向上庸的劉封和孟達求援。可是劉封和孟達以上庸剛剛打下來,需要安定為名,拒絕了關羽的要求。

在關羽失敗後,孟達因為害怕劉備追究不援救關羽的責任,同時也因為受到劉封的欺凌,乾脆投降了曹魏。他因為自身的才能受到曹丕的賞識,並派兵和孟達一起趕走了劉封,佔領了上庸。劉封在逃回成都後,被劉備追究責任而被殺。

曹丕隨後將房陵、上庸和西城三郡合為新城郡,任命孟達為新城太守。並且封孟達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平陽亭侯。在曹丕一朝,孟達得到了曹丕的極大信任,雖然司馬懿、劉曄等人都向曹丕進言說孟達此人不可信任,但是曹丕都沒有聽從。同時,孟達也和桓階、夏侯尚等人交接,來保證自己的安全。

但是,好景不長。在曹丕死後,桓階和夏侯尚也相繼去世,孟達失去了朝中的助力。再加上孟達長年駐守在邊境上的上庸,更是害怕自己被昔日的政敵中傷。因此,孟達再次起了外心。

孟達此人本來就是一個兩面三刀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了屢次的背叛。他的野心極大,在入駐上庸的時候,他感嘆道,上庸金城千里,劉封奈何失之。在那個時候,孟達就已經有了擁兵自立的念頭。在這個感到自危的時候,孟達的這個念頭就來得更迫切了。

因此,孟達就和蜀漢、東吳都進行聯絡,企圖首鼠兩端,腳踏三條船,為自己創造最佳的戰略環境。這就造成了孟達的上庸,處在魏蜀吳三方之間,和三方同時周旋的奇特景象。

二、上庸能夠成為半獨立王國的原因。

但是,上庸的地理位置雖然處於魏蜀吳三方的交界處,可是戰略位置並不十分重要。上庸的地理環境十分特殊。它處於群山環抱之中,一條漢水穿過中心,溝通上游的漢中和下游的襄陽。這樣,上庸從陸路難以攻打,而水路交通卻比較發達。

這樣,上庸在蜀漢的手中,可以順流直下攻打襄陽。而曹魏和東吳逆流而上攻打蜀漢則十分困難。而當南郡在關羽手中的時候,上庸可以作為進攻襄陽的助攻方向。如果拿下襄陽,就可以通過漢水與西川聯繫。

可是,在孟達的時代,蜀漢的荊州早就丟失,上庸的重要性已經失去了大半。因此,蜀漢對上庸的熱情也失去了大半。至於曹魏和東吳也是一樣。拿下上庸,由於逆流而上,對進攻漢中也沒有多少意義。後來,曹魏從上庸出兵漢中失敗也證明了這一點。

在這種情況下,失去了戰略意義的上庸成為了三方眼中的雞肋。再加上上庸人口稀少,遍是山地,物產稀薄,就更讓人提不起興趣。所以,當孟達處於半獨立狀態的時候,三方都睜隻眼閉隻眼,對他採取姑息的態度。

三、孟達和他的獨立王國的滅亡。

當諸葛亮即將發動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這一切又發生了變化。諸葛亮和孟達進行接洽,誘使孟達重新迴歸蜀漢。孟達雖然答應,可是一直在觀望之中,並不採取行動。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使出了反間計。他在出兵前,派人向曹魏詐降,故意把孟達投降的消息散佈出去。司馬懿在得知後,便先穩住孟達,接著不向皇帝彙報就剋日起兵,攻打上庸。

孟達本以為司馬懿要先向皇帝彙報,在得到皇帝的指示後再進兵上庸。這樣一來,自己就有一個月的時間來做準備。誰知道司馬懿進兵神速,打了孟達一個措手不及。在司馬懿日夜不停的四面攻擊下,上庸被司馬懿用了僅僅十六天就攻下了,孟達也兵敗被殺。

孟達雖然失敗了,但是,他也吸引了司馬懿的軍隊,使得他不能去和諸葛亮的北伐軍交戰,也達到了諸葛亮預期的效果。

至於說孟達的兵力,在史書上也有記載。在最初的時候,孟達和法正各率領二千人馬去迎接劉備。劉備帶領法正入川,而將四千人馬全部交給孟達帶領,留守荊州。

到了孟達投降曹魏的時候,他帶領的人馬在《魏略》中記載為“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餘家歸魏”。從這一點來說,孟達的兵力也沒有太大的增加,也就在四五千人左右。

在擔任新城太守後,孟達和當地的土著申耽、申儀不和。他可以依靠的也只有自己的部曲。在司馬懿平定孟達的戰役中,俘獲孟達萬餘人。在平定孟達後,史書記載遷孟達的餘眾七千餘家至幽州。從這些數字可以得出,孟達的兵力最多也只有一萬多人。

結語:

不過在那個時期,一萬多兵力也是一支不小的力量了。正是有上庸險固的地形,自己手中的力量,才使得孟達野心膨脹。這使得他遭到了諸葛亮的引誘,司馬懿的攻擊,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這個地方並不是真正的中立國,而是屬於蜀國的地盤,只不過孟達這個人叛亂了。他還是一個牆頭草,關羽就是因為他沒有得到救援,最後導致了蜀國的衰敗,從而形成了三國鼎立的態勢。



當時蜀國因為關羽的死國力變得衰弱起來,對於這個人諸葛亮也是無可奈何,而曹操他們這邊也想要這個地方,但是這個人孟達還是靠近蜀國的,至於東吳距離還是比較遠,得到這個地方,可能早晚要丟掉,所以也沒有什麼舉動。



孟達背叛了蜀國之後,最後還是逃到魏國,這地方最終還是迴歸到了蜀國的手裡。

說起事情的緣由就不得不提到關羽的死,當曹操和東吳這兩方人去算計關羽的時候,關羽沒辦法只能夠原路返回,但是被東吳圍困在麥城這個小小地方了,關羽只能夠想到去找他侄子幫忙,但是孟達不同意,所以最後關羽就死了,當時劉備聽到這個消息非常痛恨,他第一時間就想要消除東吳,然後再收拾孟達。




沒想到劉備卻死在了路上。諸葛亮開始管理蜀國,當孟達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他只能夠叛逃到了魏國這個地方,最後還是回到了蜀國手裡。在孟達手裡也不過就是幾年的時間而已,也不算是真的國家,他沒有進行任何的冊封儀式,也沒有稱帝,所以這只是一個小小地方而已。

而且也沒有這麼多人,這個地方比較貧窮,是蜀國和魏國的交界處,蜀國憑藉這個地方去抵擋魏國的。


汪公說


答案肯定是沒有的

三國時期,蜀漢到底有多少兵力?這個問題歷來眾說紛紜。有不少人認為,蜀國兵力達到50萬,這種說法就太離譜了,難以令人信服。眾所周知,蜀在三國當中最為弱小,軍隊的數量遠比不上魏、吳兩國。魏國在曹操晚年時的總兵力,也就是所謂的“天下不耕者”不過20多萬人。直到滅蜀前的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他們的總兵力才達到50萬人。而孫吳呢?他們在降晉時,全國兵力也僅有23萬。這就不禁使人產生疑問:地狹民寡、國力遠遜於魏吳的蜀怎麼會擁有遠比吳、魏還多的50萬兵力呢?仔細算算賬,蜀國的實際兵力其實遠遠達不到50萬,真實數字可能會讓一些印象流的論者難以置信。

很顯然,一個國家的兵力很難也絕不可能總是固定不變的。在蜀漢建立到滅亡這一歷史過程中,其軍事力量也是處在不斷變化當中的。

試想,在蜀建立初期,“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為抵禦魏軍而全民動員,這時蜀軍的數字與後來荊州駐軍全軍盡沒、主將關羽遭吳擒斬後的蜀軍數字怎會一致?而經過諸葛亮主政期中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招兵買馬,蜀軍比起開國之初壯大了許多,這又與經過長期北伐戰爭的消耗、蜀軍兵疲將憊、嚴重減員的情況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說,如果要討論蜀漢到底有多少兵力,首先一定要看看蜀漢當時處在什麼樣的歷史時期?接下來,還要認真分析其所處歷史時期的具體情況。畢竟,各類書籍中所提到的零零星星的記錄,比如有時出現臨時徵募、緊急調集的軍隊數字,並不足以說明蜀軍長期的、整體的兵力情況。

那麼,蜀軍的兵力究竟有多少呢?我們可以按具體歷史時期來具體分析。

在劉備剛入蜀時,擁有大約3萬兵力。赤壁之戰中,有兵2萬餘,包括關羽所帶領的水軍部隊一萬多人,劉琦在江夏所率領的一萬多人加上赤壁戰後奪取四郡收編的兵力,達到3萬左右。

劉備入蜀後,不斷收編當地軍隊:據守涪城的楊懷、高沛的白水軍上萬;圍攻葭萌的扶禁、向存部萬餘;李嚴、費觀的綿竹軍;劉璝、張任和劉循的巴郡軍;佔領成都時城中尚有兵力3萬。

緊接著蜀與吳爭荊州,一次便出動8萬人。這其中包括劉備親自帶領前往公安的5萬兵力,以及關羽率領進取益陽的3萬人。再加上荊州、益州留守部隊,總兵力估計可達15萬左右。

北定漢中後,蜀漢在軍事上達到鼎盛。在遭受關羽荊州軍萬餘人全軍覆沒的沉重打擊後,仍有能力出動十餘萬大軍討吳。先頭部隊4萬多人由吳班、馮習二人統領,攻破東吳守將李異。其總兵力雖無明文記載,但以吳打敗蜀軍後取得的戰果顯示,吳軍共殺蜀兵8萬餘人,只有劉備帶著隨身將士免於一死。也就是,蜀漢徵夷陵的總兵力當有10萬左右,故此時的蜀軍稍多一些,也僅有10餘萬。

中期的蜀國在諸葛亮的經營下恢復元氣,並收編了很多少數民族的部隊,把南中一帶的“勁卒青羌”1萬多家遷移到了蜀漢,達到了所謂的步兵、騎兵共20多萬。

但隨著諸葛亮的連年北伐,兵力消耗很大,“喪趙雲……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武騎一千餘人”。由於士家制下的士兵為世襲,因而損失了就很難迅速補充,連年的征戰終於使蜀軍又降到了10餘萬。史載其軍“十二更下,在者八萬”,就是說十分之二的人輪休,常保持萬人,由此可以推知當時的蜀軍有10萬左右。

至蜀後期,戰爭仍是不斷,姜維多次率軍討伐中原,在上邽更是被魏軍主帥鄧艾打得落花流水,從此蜀漢一蹶不振,再也沒能恢復過來。加上蜀漢內部政治日益腐敗,造成了“士伍亡命,更相重冒”。士家兵的來源日益枯竭,到蜀亡時只剩下《士民簿》所載的“帶甲將士十萬二千”,戰鬥力大大不如從前,由此最終導致蜀漢的迅速滅亡。


古今歷史觀文


讀三國,若是說到孟達這個人物,大多數人第一印象便是因為他的不出兵,才導致關羽最終敗走麥城。若再延展一些,則會評斷,這就是一個堪比呂布的“三姓家奴”,多次反叛,多次周遊在蜀魏之間的小人。

但是,真正縱觀歷史,多思考一些,又會覺得除了他本身的性格以外,其實有些事情也是不得不為之的。

一、逐鹿中原,必爭之地!

孟達,字子度,本為劉璋屬下,後降劉備,關羽圍樊城、襄陽時因不發兵救關羽而觸怒劉備,於是投奔曹魏,在魏官至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此後又欲反曹魏而歸蜀漢,事敗而死。

這般看來歷史評價確實有理有據,但我們也不能忽視,其實他所處的地理位置這個最為關鍵的因素!

有一個地方,處於魏蜀吳三國交界處,看似不起眼,實際上卻能爆發出撬動三國局勢的能量,這個地方就是上庸,而與此地淵源最深的,就是這位孟達!

上庸一詞的出處,最早出現在《地名志》中:“其上平夷,故曰上庸,乃補天之梯也,在今竹山縣西七十里,上庸山是也。”這與女媧補天的傳說緊密的連接在了一起。

而上庸也一度成為了強大的國度,古庸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一樣,同是中華文化之搖籃。

在商代,庸為侯國。至周代,庸國因率群蠻伐紂有大功被封子國。至春秋時代,庸國與楚國抗衡,東威攝楚國的崛起,西牽制秦國的擴張。一連串的歷史驕人功績,都是因為庸國佔有逐鹿中原而問鼎的最佳位置,這樣的狀況,哪怕到了三國時期,已經不復輝煌,僅僅為上庸郡,但這樣的地理形勢,卻並未改變!

而這,就註定了作為被所有人虎視眈眈的一塊肥肉,上庸要在夾縫中求生存。

二、派系之中,為求生存!

建安初年,天下饑荒,孟達與法正一起入蜀地依附劉璋。而緊隨其後的,就是孟達的第一叛,孟達的第一叛是跟張松、法正一起的,但是這並不是全部,畢竟當時背叛的可是一個被稱之為“東洲士”的集體!

東漢末年,宗室劉焉貪圖益州有帝王之氣,申請就任益州牧,但不受益州豪族的擁戴。不久關東諸侯討伐董卓,天下大亂,許多關中、南陽的豪族流入益州,劉焉對這些外地人大力籠絡,把他們組成軍隊,號稱東州兵,大力鎮壓益州本地豪族。

也就是說東洲士本來就可以說是劉焉的嫡系力量,但是後來劉焉病死,劉璋被益州派代表人物趙韙、王商推舉上位。

這樣的情況下,益州派佔據了主動,東洲士又豈有前途可言?為了生存,他們自然需要更好的選擇!

於是張松力勸劉備入川,又勸說劉璋接納。劉璋果然中招,派法正、孟達去結好劉備,這兩人馬上成了劉備的部下,法正又繼續回川中搞謀劃,反倒是益州本地的黃權、王累對劉備入蜀拼命反對。

這樣的狀況,一方面是處於個人派系生存的緣由,另一方面也是對於所處位置的考慮,在當時劉璋的才能在東洲士眼中是遠遠不如劉備的,正逢亂世,與其在這夾縫之中苦苦獨自支撐,確實不若提早找到一棵有成潛力的大樹依靠來的更好一些!

三、兩派交戰,受盡排擠!

這一抱就是幾個年頭,而這些年頭之中,又有不少的變化,首先是劉備入川初期過於重用東州人,幾乎與荊州人並駕齊驅,引起了荊州人的不滿,雙方摩擦不斷。

而來是在這樣的摩擦爭鬥之中,孟達所帶領的上庸卻因為位置原因在蜀漢被邊緣化。而之所以如此,其實也主要是因為孟達在攻克房陵時,幹掉了房陵蒯祺。蒯祺是什麼人?他可是與荊州集團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孟達殺蒯祺可以說是被認為向荊州集團公然挑釁。自然得到了諸多排擠!

這樣的狀況,自然也影響了荊州之戰,孟達不能救援,也不想救援,這是兩個集團的爭鬥,如果去了莫說不成功被怪責,就算成功了也不見得會有好結果,當然沒法發兵救援,於是孟達只好率領部曲四千家投降魏國。

而果不其然,這個鍋最後由劉封背了,等到孟達帶魏軍攻陷上庸,劉封逃回蜀中後,劉備指責他的兩大罪過就是不救關羽和欺凌孟達,而這兩條又互為關聯,最終,劉備為了防止劉封對劉禪造成威脅,也為了給東州人一個交代,幹掉了劉封。

這時候,孟達其實已然知道,自己的未來變得越來越不明瞭了。

四、機關算盡,不得不叛!

雖然孟達投降曹魏後,在曹丕時受到重用,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封平陽亭侯,曹丕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其為新城太守,委以西南之任,孟達且與桓階和夏侯尚親善,並曾與夏侯尚和徐晃一同攻打劉封。

但是曹丕死後,當時桓階、夏侯尚也都已去世,孟達在朝中沒了靠山,心裡就開始驚慌起來,生怕權位被士大夫奪走。這時他如果肯放棄權位,回朝頤養天年就沒事了,但他不甘心。

這樣的狀況除了他明白,所有人都明白,諸葛亮也明白,於是諸葛亮設下一計,就是要除掉孟達!

這裡,當然要說一點,當年孟達幹掉的房陵蒯祺不單單是諸葛亮信任的荊州派相關人物,也是他的姐夫,這事早讓諸葛亮懷恨在心,於是這時候,諸葛亮就寫信勸降,而且明說當年你投降是劉封欺凌的錯,這可以視為荊州人向孟達認錯了。諸葛亮還怕他下不了決心,故意給孟達的信透給跟他不和的部下申儀,申儀向魏國舉報,孟達本來沒有下定決心,這下也只好準備起事。

只可惜,司馬懿自然發現了,於是很快的司馬懿就趕到新城門外,用了僅僅十六天就攻克新城,斬殺孟達。

只可惜孟達一生也算文武全才,卻被局勢和自己的性格所迫,最終還是落得個一世罵名時至今日。


井夫子


《三國演義》描述的是一個群雄逐鹿,弱肉強食的世界。那樣一個割據混亂的時代,爭奪地盤是首要任務,就連一向以仁義自居的劉備,都把屬於劉氏同族的蜀地給霸佔了,讓自己有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荊州、徐州、漢中這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被爭來爭奪去。

然而,有一個地方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不過魏、蜀、吳三國卻不敢動它,這就是孟達駐守的上庸。

傳說上庸坐擁十萬兵馬,所以才使得魏、蜀、吳有所忌憚,始終不敢對這裡下手,那麼真的是這樣嗎?答案是否定的。

上庸的地理位置的確是非常重要,這裡是進入荊州,出入蜀中的道路,距離曹魏與東吳也非常近。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這裡就是諸侯爭霸的必經之處,即便是到了三國時期也是四戰之地,所有人都明白這裡的重要性。

那麼,為何魏蜀吳三方勢力都不會輕易動它呢?無非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上庸的地理位置雖然很重要,但並不富饒,所以不會吸引太多人的注意,更不會讓那些諸侯霸主們垂涎三尺。

第二,魏、蜀、吳三方勢力形成了穩定的局面,如果上庸被任何一方拿下,那麼穩定的格局就會打破,沒人願意去嘗試。

第三,上庸的統治者孟達是個左右搖擺的人,若強行攻打,必定會導致他導向敵對方,一旦上庸落入敵軍之手,到時候就更麻煩了。因此,還不如讓它成為這樣一個三不管地帶,大家都有安全感。

首先來說第一條理由,上庸雖然處於魏、蜀、吳三方接壤的中心地帶,但是這裡併入荊州、徐州等地一樣物產豐饒,人口眾多。上庸一帶山地綿延不斷,土地貧瘠,雜居在這裡的少數民族眾多,未曾開化。想要拿下這裡並不算太難,但是拿下這裡之後好處太少。如此貧瘠的地方很難收上賦稅,而且上庸地勢易守難攻,需要軍隊駐紮,後勤補給也是一個大問題。這樣一個燙傷的山芋誰也不肯輕易的去啃。

另外,傳說魏、蜀、吳三國之所以不敢動上庸,是因為這裡坐擁了十萬兵馬。但是就上庸的實際情況而言,上庸根本沒有那麼多的兵馬,因為以上庸的物質條件來看,根本養不活十萬兵馬,這不過就是孟達駐守上庸時放出來的哄人的“

豪言壯語”罷了,根本不足為信。但是上庸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卻是真的,所以孟達根本沒必要養那麼多兵,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增加了外界攻打上庸的難度,使得上庸得以保全。

上庸沒有被魏、蜀、吳所動的第二個原因,是三方勢力的平衡。大家都知道三角形是最為穩固的結構,聰明的三國霸主們如何不知道?當時的情況是東吳與蜀漢實力弱,所以聯合起來對抗曹魏。但是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都知道這個聯盟極其鬆散,說垮掉就會瞬間垮掉,而北方的曹魏更是虎視眈眈。

所以三方鼎立的格局平穩持續,是三方君主心照不宣的默契。但是正因為上庸地理位置太過重要,一旦有人拿下這裡,那麼其他兩方必定會有所行動,到時候三方平衡的局面就會被打破,這是三方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們都不去動上庸。

最後來說說上庸的主人孟達,此人在亂世之中沒想著怎麼強大自己,反而是四處抱大腿。起初他是劉璋的手下,後來歸順了劉備,再後來歸順了曹魏。可以說在諸侯爭霸之際,孟達就是一顆“

牆頭草”,四處搖擺不定。雖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孟達都是歸順劉備的,上庸也屬於蜀漢,但上庸卻一直是一塊飛地,孟達在這裡安穩地做著土皇帝。

表面歸順的孟達私心很重,所以在關羽被圍困在樊城之時,曾經派人來上庸求援,但是孟達並未援救,導致關羽敗走麥城,兵敗被殺。孟達知道劉備早晚會來找自己算賬,於是乾脆率兵投降了曹魏。

孟達的為人相信孫權等人都是非常清楚的,此人首鼠兩端,如果一旦有人強行攻打上庸,那麼他很可能會為了保全自己而倒向敵對方,若是上庸落入他人之手,對於前來攻打的一方是極為不利的,所以沒人願意來冒這個險。

綜上所述,上庸雖然位置很重要卻沒有淪落如荊州那樣被各方勢力爭來奪去,這也算是上庸的幸運。


元哥說歷史


上庸這塊地,在地理位置上跟魏、蜀、吳三地接壤,看起來挺重要,但實際說是一塊雞肋之地也不過份。


上庸地理貧瘠,漢人和蠻夷雜居,地勢險要,是古代流放犯人的地方,資源、物產不豐富,養活不了多少人口,經濟價值不大,諸葛亮北伐也不可能經過它,因為運輸成本太大了,所以三國時期大家對此地並不重視。

劉備佔領益州之後,派劉封和孟達去經營上庸,但是後來劉備在蜀地稱帝忙著分封,劉備本意是想讓他 義子劉封做太子,但遭到關羽反對,所以後來關羽在荊州腹背受敵的時候劉封不出兵救援導致了關羽敗亡。孟達名義上算是劉封的屬下,怕劉備把不出兵救援的責任怪在他身上,他選擇了投靠曹魏,成功把鍋甩給了劉封。

孟達投靠了曹魏之後,曹丕對他還不錯,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交給他管理,在此期間他跟新的戰略小夥伴桓階和夏侯尚關係不錯,一度達到了人生巔峰,然而曹丕、桓階、夏侯尚死後,他就沒有了政治依靠,他需要重新找個大腿抱,此時諸葛亮、西川的李嚴都寫信拉攏他,東吳的孫權也跟他保持著聯繫,他猶豫不決,他的死對頭申儀一直也在等著揪他的小辮。


諸葛亮給他臨門一腳,將他歸蜀的消息透露給了申儀,成功的把司馬懿這個炸藥包引到了孟達身邊,最後他死在了司馬懿手裡。

他大概是忘了當年他投靠劉備的時候取房陵的時候殺了房陵太守蒯祺,此人正是諸葛亮的姐夫,後來他又背判了劉備,無論出於國仇還是家恨,又或者單純的只是戰略需要,諸葛亮都有十足的殺他的理由。

所以這個上庸說他是中立國是不準確的,並非他要中立,而是管理它的孟達是個牆頭草,他始終沒有一個豎定的政治立場,總想找個穩定靠譜的大腿抱。至於擁兵十萬更是不可能,那麼貧瘠一塊地,能養活十萬人都不錯了,更不談十萬兵了。


歷史隨筆


說它是中立國的話,其實不能這麼說,因為這個地方連個國家都算不上,至於說他的中立性質,更談不上,這個地方,也就是玩兒一下兩邊曖昧真的要打仗的時候,他必須得選邊站。

其實上庸這個地方對於吳國蜀國魏國來講是一塊兒誰都不想要的地方,這個地方雖然看起來十分重要,加在祖國和魏國這兩個國家之間,但事實上這個地方並不是交通要道,而且多數都屬於山區,也不是什麼富庶之地,對於蜀國來講丟了這塊地,她的漢中防線仍然可以完善,對於魏國來講丟了這塊地,他更不需要派出多餘的軍隊去固守這麼一個沒有任何戰略價值的地方,所以對於兩個國家來講,這塊兒地方寫的並不重要。

所以當曹操撤出漢中的時候,順手把這塊兒地也扔給了劉備,當時打的算盤應該就是,反正這地也不重要,你不可能把這個地方當做一個戰略要地,我也不可能花費大量的兵力把這塊地給守住,所以各退一步留下來一塊兒戰略空地,作為雙方的緩衝地帶,萬一以後要爆發戰爭,雙方之間也有一個反應過來的時間。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的便是,即便劉備拿下了上庸這塊兒地方,仍然不是劉備用來防守漢中的前線真正用來防守漢中的是依靠著陽平關作為主要的一條防禦陣線的漢中放線。

由此助手在這個地區可以說天高皇帝遠,兩邊都管不著,你兩邊也都懶的管你,所以便出現了劉備把自己的義子劉封留在了這個地方。

其實劉備到底要選誰做太子,大家都很清楚留單吧,誰會願意把自己的位置讓給一個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兒子呢?而且這個兒子姓寇不姓劉,雖然改了名字,但是體內並不是流的,汗是黃興的鮮血,這一點就是他本身的劣勢,劉備為什麼能夠聚齊一大幫子人,並且讓天下的老百姓都相信他,就是因為他體內流淌著劉邦的意思鮮血,所以大家才相信他,劉備才相信她是個劉皇叔的身份,而這個劉峰他原本姓寇,這就很尷尬了,他如果,既為了它就失去了劉備最好的一個優勢。

所以劉備就算知道劉禪是個傻子,也不會考慮劉封,關羽提的那個意見只不過是順水推舟借坡下驢,當然也保不齊是孟達為了阻止劉封去救關羽而編的一個理由。

所以說劉峰在這個地方也就代表了三個國家,都並不想管這一塊貧瘠之地,(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那是否說明這塊兒地區沒人管就是一塊兒獨立的地方呢?並不是。

首先第一點,上庸的番位守將其實都沒有太好的結局,包括孟達攻下上庸的時候殺的那位守將,沒有次將領的更替,代表著這一個地區地方權力到底歸屬於哪一個政權?這就是什麼選邊站。

每個人都必須得選擇自己要去的陣營,否則你就會被其他人給討伐,不是說你呆在這個地方天高皇帝遠沒人管的了,你在這個地區的大家族,在這個地區的老百姓都要生活都要吃飯,你如果自己找死呢,大家背叛你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劉峰就是因為得罪了孟達,然後被人趕了出去,最後讓劉備不得不面對他這個不成器的兒子,然後把他給殺了,孟達的則是因為首鼠兩端自己想要投靠蜀國,執意要帶著自己的軍隊和領地去冒險,最後被司馬懿給殺了。

所以這個地方絕對不是一箇中立的地方,你要想在這個地方成為鎮守一方的將軍,成為一個諸侯,你就必須得像三個大佬其中的一個稱臣,否則你就是一塊無主之地,那對於三位大佬來講,這塊兒地方如果有人守著,那我不想去打,如果沒人守著那我就想去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