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上漲好還是不上漲好

前幾天,看見網上有個大公司的碼農說的一句話,很有意思。

他根本就不是房圈的,也不玩房子。

他說,如果房價不漲,那我們還996幹嗎?

多麼痛的領悟。

所以,你看房價長期不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比如說,一箇中產家庭,房子佔的是大頭,是最大的開銷。

如果什麼自住房,學區房都搞定了,那接下來就不用那麼拼了,拿著一箇中產的工資,又有閒暇,豈不是過得很爽。

想得美啊。

事實上呢,這種事情從來也沒有發生過。

房子不漲,你們都不好好幹活。

有個定律叫做工資鐵律。

這個定律的意思是說,從長期來看,工人的實物工資將保持在維持其最低生存需求附近。

注意,是實物工資。

這是馬爾薩斯先表露這一思想,李嘉圖以他那個年代的數據做過測算,完全沒問題。

如果從純的經濟學的角度講,這個定律完全沒有道理。

所以有不少大師批評這個定律。

但是這個與實際情況的符合度很高。

比如說,輝格順手算了一下他父母1975年的工資,發現完全匹配。

(大伯(輝格)、阿姨、歐GG並稱為中文互聯網三大思想家,請不要討論阿姨相關的。)

現在技術進步了,是不是就遠離這個定律了呢?

應該說,從絕對值的角度,現在的碼農要比19/20世紀的工人要幸福很多,但是這些主要歸功於與技術進步。

注意,這裡的技術不光是指純的技術,也包含制度的技術。

就相對值的角度來說,其實高於所謂最低生存需求,但是想積累剩餘卻非常非常難。

我們以現在工資比較高的IT行業舉例。

這個行業工資是比較高的。

比如說,你可以買房買車,還能存下不少錢,看起來過的還不錯。

其實這也是維持你在的那個階層的最低標準。

從長期來講,那是不是就跳出了工資鐵律呢?

然後,你會發現,40多歲以後呢?

可能就找不到類似的工作了,前面掙的錢還是要維持以前的生活水準,再加上養小孩,醫療等,燒不了多久。

最後,就是均值迴歸了啊。

打個比方,這就是一頭甜的甘蔗,開始甜,吃到後面都是苦的。

注意,這個定律說的是長期來看。

為什麼這個定律會起作用呢?

馬爾薩斯認為是人口壓力,達到馬爾薩斯極限附近,那自然就是這樣的結果。

還有一個老馬,認為當然是邪惡資本家剝削導致的。

水庫的剃刀,比較簡單,認為就是Qiang。

就是說剝削是存在的,只是不是你認為的那樣。

這裡面的東西相當複雜。

這裡面的問題是,到底是有些人壞,才這樣?

如果是因為一些人壞,那還有改善的可能。

還是說無論怎麼樣,都是無法避免的?

這個要從古代國家的起源說起。

這個就挺複雜。

目前看來,好像是無論你什麼社會結構,完全改變不了。

文明4的設計師在裡面搞出一個通脹。

注意,是遊戲中的,不是現實中的。

設計師也搞不懂為什麼,搞出一個非常簡單粗暴的東西。

就是無論你國家有多大,城市之間有多遠,採用什麼內政法令,這些和通脹都沒有關係。

不管你什麼類型的文明,通通都給我通脹。

反正不這麼搞,玩家要上天了。

遊戲裡面這個通脹只和回合數有關,就是時間。

玩家想攢點錢,那是千難萬難,所以你要在各種小細節中把錢榨取出來。

文明,就是建立在對社會剩餘的榨取上。

文明越燦爛,對社會剩餘的榨取效率越高,比如金字塔不能當飯吃,這種奇觀的產能本來是可以用來養活更多人口的。

藝術家同理。

為什麼我們現在情況好一點呢?

那是因為白領現在乾的和19世紀的工人還是有些不太一樣,就是主要是熵處理。

這個非常依賴個人的主動性。

稅收中有一個拉弗曲線,就是說如果你全拿走,人民就不工作了,但是你要是一點不拿,電腦馬上就過來打你。

這裡存在一個最佳平衡點。

拉弗曲線應該叫最佳剝削曲線。

所以,對於小白領來說,你無論怎麼掙扎,都跳不出去,就算不是房子,也有其它方式把你的剩餘拿走。

在現實中,我們要做的,就是積累出剩餘,達到一個“臨界資源點”,就能起飛了。

注意,我們只是在討論遊戲,嘿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