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敗局已定,蘇聯沒有對柏林選擇圍而不打,仍犧牲30萬人進攻,這是為什麼?

小魚愛養花


提起二次世界大戰,那真是驚天地,泣鬼神。亞洲、歐洲,不同世界的百姓,全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可是,納粹首領希特勒還嫌戰場不夠大,不斷拉攏日本、意大利等國,再三讓戰火擴燃。不過,多行不義必自斃,不可一世的希特勒終於在世界聯合的情況下,被打回了老家。

二戰中最大的戰役

當年,德軍鐵蹄直逼蘇聯首都,情勢之急,戰勢之危,一度讓蘇聯人民忐忑不安。好在斯大林夠冷靜,哪怕是硬著頭皮,還是召開了紅場大閱兵。也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人民奮起直擊,從而改變了等待捱打的現狀。

應該說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納粹的威風一去不回。至1945年4月,蘇聯已經完全從捱打狀態反客為主,直接逼到了德國柏林的家門口。

在這樣的情況下,希特勒竟然還不願投降,藏在城中作困獸之鬥。但他沒有想到,斯大林出牌不按常理,他居然沒有圍城不攻,而是馬上選擇了奮起直擊。

這對希特勒來說是很被動的,雖然他很想等待援軍。可是,斯大林卻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百萬軍隊直逼城下,並且下令儘量在兩週內完成攻城。

當時的領軍之將朱可夫雖然很不理解斯大林的命令,但還是將在外也接受了軍令。於是,14000門遠程重型火炮將柏林來個大包圍。

如此,希特勒的指令發生了障礙性傳播。與此同時,納粹黨內部派系的爭鬥因為不同意見而呈現出最白熱化對峙。這樣一來,害得希特勒一度想要動用自己新研製的V2彈道導彈來對付蘇軍的主力軍。

可惜的是朱可夫沒給他這樣的機會,大量的裝甲部隊,在火炮及轟炸機、T-34裝甲洪流的支撐下,兵分兩路開進了柏林。

一入城就是一場死戰,簡直可以用殺紅了眼來形容。反正蘇軍也好,納粹軍也好,大家都心知肚明,敵不死就是我死,誰不拼命就只能斃命。

特別是希特勒臨時組織起來的全民皆兵隊伍,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他們沒經驗,沒武器,面對被仇恨衝昏頭的蘇軍,無異於以卵擊石。

4月16日開攻,27日蘇軍便打到了柏林中心。至30日,萬念俱灰的希特勒在地洞裡自殺了。到5月2日,這場堪稱二戰最大的戰役全面結束,德軍投降,被殲滅人數約70萬,蘇軍記載傷亡人員超過30萬。

細數蘇聯的軍事陣容

可能人們感覺好奇了,畢竟納粹軍也不是白給的,蘇聯到底用了什麼強力武器,竟然在短短的十幾天時間就將其給殲滅了呢?

其實蘇軍除了斯大林這個瘋狂的領袖之外,所有帶軍的人都不白給,那是傾其蘇聯所有精華式的帶隊模式:元帥朱可夫,輔帥羅科索夫斯基以及科涅夫。這三個人都稱得上智勇在線,相比納粹元帥凱特爾等人,絕對不在話下。

除了到位的領兵元帥,那就是可以讓人數到手軟的武器了。遠程重型火炮42000門、坦克6250輛、作戰機7500架,還有強擊火炮、槍支等武器若干。

這個裝備相比航空力量已經薄弱不堪、城內物資明顯不足的納粹軍來說,那實在是天壤之別。非但如此,蘇軍出動的人數據統計超兩百萬人。

這批人中包括白俄羅斯第1、第2方面軍,烏克蘭第1方面軍,162個師以及騎兵師,坦克、機械軍2個,空軍集團軍4個。這些人數約為納粹全民皆兵一百萬的一倍多,只是人數上的優勢就足以讓柏林搖搖欲墜了。

至戰爭結束,柏林城內幾乎就已經沒多少人,被抓起來的官兵有48萬之多,死亡的近30萬。當然,蘇軍也死了很多,但相比納粹軍,還是值得慶幸的。

如此之大火力,高強度的戰爭,死亡、俘虜眾多的人數,都意味著二戰的開展對哪一個國家都沒有好處。可惜希特勒明白的太晚了,又或者說,他至死可能都不想明白這一點,因為他只有一個夢,那就是統治世界。

強攻柏林的終極原因

此時問題就來了,太多人在問:明明不用動武,只要圍著柏林,希特勒早晚出門投降的,何必要造成這樣大一場傷亡呢?斯大林此決定值得嗎?

簡單粗暴地回一句:絕對值得!

首先,斯大林此決定的終極目的不可忽略,那就是將納粹集團全面殲滅。事實是這樣一個決定對世界,對蘇聯,甚至是對德國本身,都是有益的。如果放任希特勒投降、停戰,那很可能是放虎歸山。

其次,納粹昔日之強,完全沒將蘇聯當成人看,只差一點就將整個蘇聯給踏平了。這種滅國之痛是每一個蘇聯人心上的傷,不經過一場血戰,不來一次大反殲,蘇聯人內心難以平衡。哪怕是犧牲在柏林,相信蘇聯人的內心也是自豪的吧,終於站起來了。

除了這兩個方面之外,斯大林的自私也有目共睹,那就是搶佔先機,盡最大可能將德國一切工業、軍事的資源及成果都據為蘇聯所有。

那蘇聯到底在這場犧牲重大的戰役中獲得了什麼?德國是當時世界第一的軍工製造業國家,軍工設備、車床、武器、飛機、輪船,甚至是各工廠的製造原料,哪怕是一顆小螺絲釘,都成了蘇聯的囊中之物。

除此之外,德國最為重要的資源是人才,那些可以研究軍工武器以及化學專家等人才是最大的財富,他們最終也成了蘇聯的。

可能有的人還會看得更遠一些,那就是蘇聯在這一戰之中,絕對為自己在世界的舞臺上樹立了全新的形象。在後來蘇聯與美國並稱世界強國的歲月中,有太多是這一次戰役而得來的口碑。

由此不難看出,斯大林是個什麼樣的人物,每一舉一動,那必定是站在高屋建瓴的角度來操作的。一個政治老狐狸,怎麼可能白浪費槍彈與性命呢。

事實上,哪怕是時間已經過去了若干年,但人們一提及柏林戰役,終就還是唏噓不已。不只是感慨希特勒的瘋狂,更多的人大概都是在給斯大林點贊。雖然蘇聯最終解體了,但在他的影響下,現在的俄羅斯不還是世界強國之一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