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尚宫女史


刘备自夷陵之战惨败后便一病不起,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授命李严为中都护,统领内外诸军事,并留下镇守永安,刘备这一安排到底暗含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是丞相诸葛亮呢?




李严与诸葛亮同受顾命辅佐幼主刘禅,当时蜀汉人才济济,作为前益州刺史刘璋老部下的李严为什么会受到刘备重用,成为和诸葛亮齐平的托孤重臣,而且还统领内外诸军事,手握蜀汉军事大权,刘备这一安排到底有何用意,个人分析,有以下三点原因:




一:分权,将相相互制衡

刘备去世的时候,刘禅才十六岁,少年天子,政治阅历浅薄,一旦臣下做大,以刘禅的能力是断难驾驭控制的。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刘备临终前召诸葛亮到白帝城,于病榻前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表面意思很明白,若嗣子刘禅无治国安邦的本事,诸葛亮可以取代他统治蜀地,但这句话真是刘备的心里意思吗?

其实,此话不过是刘备旁敲侧击,提醒诸葛亮不要打改朝换代的主意,当然诸葛亮也不会那么做。但从这一句话足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并非事无具细皆委之,他在临终前的这一安排,恰恰是为了防止诸葛亮独揽大权威胁到刘禅的统治,将李严和诸葛亮同受顾命,并委以统领内外诸军事的重职,正是为了防止诸葛亮集权,成为第二个霍光威胁到刘禅的统治。




二:李严有将帅之才,且又是益州老臣,托孤于他,蜀中无人反对

李严原为益州刺史刘璋的部下,初任成都县令,刘备入属时,镇守绵竹的李严率部投降,刘备对他深为器重,出任犍为太守。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盗贼马秦、高胜等人为患郪县,有众数万人杀向资中县。时刘备在汉中,李严不等刘备发兵,随即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等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败逃。由此可见李严确实是个忠勇有谋的将才。

李严作为原刘璋旧部,是原益州集团的核心人物,且文功武略都非常出色,最重要的是,李严对刘备非常忠心,由李严总揽军权,可谓再适合不过。




三:以李严为托孤重臣,可令原益州集团的人心悦诚服,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

所谓的原益州集团,是指益州刺史刘璋的旧部,这些人虽然大部投降了刘备,但因为是土生蜀地官僚,毕竟与刘备所带来的北方官员有所区别。法正死后,李严成为原益州集团的核心人物,刘备知人善任,不搞“一朝天子一朝臣”的那一套,所以原刘璋部下大都得到任用。以诸葛亮、李严为托孤重臣,正是为了平衡益州集团和荆州集团两大官僚集团的利益。这可令原益州集团的官员心悦诚服,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不过李严后来的表现却显然让九泉之下的刘备大失所望。他一再阻扰诸葛亮北伐,还想要五个郡设巴州以他自己出任巴州刺史;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受九锡大礼,被诸葛亮加以驳斥,二人因此嫌隙渐生。231年蜀军北伐,李严因为督运粮草不济,至使北伐功败垂成,反怪罪诸葛亮北伐于国不利,李严最终被废为平民。


大国布衣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strong>(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是一个误会。

“统内外军事”,并不意味着掌握兵权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三国志.李严传》

许多朋友就因为这句话,认为刘备临终前将军权交给了李严。

好吧,我们先看看什么叫“统”军事。

所谓“统”,只是执行一些日常管理工作,许多权力都没有(第二节会探讨)。

官渡之战前,袁绍以审配、逢纪“统军事”。

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以田丰、荀湛、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三国志》。

显然,官渡之战前,审配、逢纪“统”军事,并不意味着他们掌握了南下大军的兵权。

无论是田丰、许攸,还是颜良、文丑,都不从属于审配、逢纪。

所以,所谓的“统”军事,应当主要是指军队的日常管理,而不涉及敏感、核心部分。

李严统内外军事,应当指的也是不涉及敏感部分的日常管理。

敏感环节:刘备将兵权还是给了诸葛亮

兵权,至少意味着以下几个方面:

1、发兵权。

发兵权,也就是军队去打谁的权力。

蜀承汉制。东汉时,即使是最高军事行政长官的太尉,也是没有发兵权的。

军队去打谁,什么时候出兵,都是由朝廷决定。

所谓朝廷。自然就是后主“以父事之”的诸葛亮了。

2、将校任免权。

要掌握兵权,你下面的将校总是要“自己人”才行吧。如果上下都是朝廷的人,那职位再高,也是打工的呀。

任免权在朝廷,由护军负责执行。

李严是中都护,名义上是可以对“内”军可以执行任免,对于外军,则没有相关权力。(刘备死后,蜀汉天子在成都,留镇永安的李严实际上也管不着)

任免权在朝廷。具体地说,在后主“以父事之”的诸葛亮手里。

3、军事执法权。

要掌握兵权,自然是要掌握军中的生杀大权。

这种军法权,来自于天子授予的节和节钺。

刘备时期,关羽“假节钺”、张飞、马超、诸葛亮“假节”。

李严,直到刘禅继位后,才获得“假节”。

也就是说:刘备没有授予李严执行军法的权力。

即便到了刘禅时期,获得“假节”的李严,也只能处决违反军纪的“无官位之人”。

至于中高级人员的军事执法权,还在朝廷手里。也就是:还在诸葛亮手里。

换而言之,所谓兵权,当然是在诸葛亮那里!


刘备安排的本意

1、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此前,蜀汉的权力体系相对平衡。

可是,很短的时间内:关羽、张飞、马超、法正、黄权相继去世(或离开)。

此时,蜀汉政权结构出现了一个隐患:权力中枢,荆州派占据明显优势;地方上,东州、益州派依然影响极大。

这种不平衡,对蜀汉的集权带来了极大的隐患。(李严之前任犍为太守,犍为是蜀汉州郡兵最多的地方)

因此,从夷陵之战败归后,刘备提拔李严,从犍为太守,迅速提拔到了权力中枢。

刘备希望借此加强中央与地方豪强的沟通。

2、平稳过渡的临时举措。

彼时,吴蜀尚未言和,双方仍然处于对峙状态。

永安作为对吴前线,当然要安排一个人来主持。

李严之前表现出了相当不俗的军事能力。诸葛亮后来曾把李严与陆逊相提并论。

因此,以李严统筹内外军事,留永安,主持对吴防御。

3、加强蜀汉集团的军事指导能力。

此前,诸葛亮的才干主要表现在行政、经济上,在军事上,表现不多。

而李严,已经表现出了不错的军事才能。如果大家合作得更好一些,李严未必不能给与诸葛亮足够的帮助。


总的来说,刘备托孤时,并没有把兵权交给李严。

蜀汉本就是最弱的一方,他根本没条件为了平衡而制造内斗。

一方面,“火箭提拔”的李严在名望、功绩上与诸葛亮相去甚远,难以对诸葛亮的首辅地位构成威胁;另一方面,李严既有军政才能,又能作为东州、益州本地势力的代表安抚人心。

这本可能是一个主次分明、有效合作的托孤组合。

可惜···最终刘备的苦心没有实现。

朋友,不知您怎么看呢?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222年,夷陵之战中,刘备被东吴打得大败,撤退到现在四川奉节。经此一战,刘备不想再东征东吴了。

刘备放心不下,临终托孤

223年2月,刘备病情严重,估计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就把诸葛亮召到奉节。

刘备立下遗诏,委托诸葛亮与李严共同辅助少主刘禅。

刘备任命李严为中都护,全权负责军事管理,留在奉节驻守。

把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刘备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目标、以及用人标准来确定的。

第一、少主刘禅身边需要诸葛亮这样的贤相

刘备托孤的时候,少主刘禅16岁。

知子者莫若父。刘备对自己儿子很不放心,不知道他以后有没有能力管理蜀汉。所以,刘备希望遴选一位既忠心保主、又有能力治理国家的贤良大臣,来辅助少主刘禅。

否则,刘禅皇位是无法保住的。

按照这样的标准,在当时的蜀汉,确实只有诸葛亮了。就是选定诸葛亮,刘备也还是想从心理上确认诸葛亮的赤胆忠心,想从言语上听到诸葛亮的铮铮誓言。

刘备对诸葛亮说:你有定国安邦的才能,可以成就伟大的事业。如果我儿子刘禅值得辅助,你就辅助他;如果他不是那块料,你就取代他吧。

刘备口头上这样说,其实内心里的想法,谁都可以想象得到的。

诸葛亮流着眼泪说:我一定当好辅助君主的大臣,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刘备还是想再次巩固强化诸葛亮的丞相辅政心理,而不会篡权夺位。刘备把儿子叫到床前,命令他认诸葛亮为相父。

刘备从情感上、心理上确定了诸葛亮不能、不会排斥刘禅。

刘备就是要诸葛亮全心全意辅助刘禅,而不要分散精力去管理军事。所以,另外指定一位大臣——李严统领军事。

第二、李严是刘备心中合适的军事帅才

此时的蜀汉,很多大将老的老、死的死,可用的已经不是很多。

刘备认为,诸葛亮适合辅助君主、进行政治管理;而李严更适合管理军队、以及领兵打仗。

李严年轻时,就以能干而声名远播。刘备早就听说了。

213年,李严率领所属部队向刘备投降,受到刘备重用。李严军事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两次成功平定匪徒叛乱。

218年,江湖大盗马秦、高胜网罗了近10万人,发动叛乱,并占领了资中县。

刘备当时在汉中,与曹操打仗,没有军队可以调配用来平定叛乱。

李严当机立断,没有依赖援兵,只是率领自己属下5000人马,前往资中征讨贼人。

李严利用“斩首行动”策略,带领5000精兵,直接向马秦、高胜冲去,在万军丛中,砍下了马秦、高胜的头颅。

看见这种形势,几万敌军四散逃命。李严以少胜多,取得完美的胜利,解除了前方刘备的后顾之忧。

后来不久,高定率领军队围攻新道县,李严接到命令,带领部队快速奔驰赶去救援。

李严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很快把高定彻底打败,高定只身逃往深山老林。

通过两次平叛,刘备看出了李严杰出的军事才能,加封他为辅汉将军。

李严具备了优秀军事领导人的优良品质:果断、勇敢、超强战斗力!所以,刘备将兵权交给李严,是有依据的。

第三、刘备谋划蜀汉朝中重臣应该制约平衡

最直接表现出来的就是诸葛亮老谋深算、心眼太深,需要一个性格孤傲、不可一世的人来实现平衡,李严是非常适合的人选。

李严性格孤僻,不喜欢与人拉帮结派。因为迁移官邸的事情,李严与另外一位官员意见不合,李严直接把那位官员逼走了。

李严固执己见,不主动与其他官员交往,这样的官员适合辅助少主刘禅。

以上是明摆着的权臣之间的平衡,暗中还有派别之间也需要平衡。

诸葛亮等人属于荆州派,李严等人属于益州派。

如果把军政大权全部交给诸葛亮,则荆州派力量过于强大,荆州派官员很可能仗势胡为、欺压他人;

而其他力量自然产生怨恨情绪。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势必不可避免,蜀汉一定混乱而亡。

刘备自己不愿、也不希望刘禅再与东吴战争了。李严属于益州派,他不会去为荆州派争夺地盘、扩充实力的。

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就是告诉东吴:蜀汉不想与你争斗了。

与东吴不再进行战争,李严守卫蜀汉的东部,基本上没有问题的。

玩了一辈子政治的刘备,临死之前还在费尽心机、为宝贝儿子谋划布局、安排人事,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李严能不能真的担起军事重任,还需要看天时地利人和。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数学张教员


李严的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诸葛亮也曾经说过: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正方指的就是李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李严处理事情思维敏捷,不拖泥带水。两人唯一的区别在于李严权利心太重,而诸葛亮则要淡然许多。那么刘备临终前,为什么要将兵权交给权利心很重的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

刘备白帝城托孤是个很诡异的事情,当时刘备退守到永安白帝城,在奄奄一息时召成都的诸葛亮快速赶到,然后将军国大事托付给诸葛亮。其中有两句话很重要,一句是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当时为丞相),执父子礼。另一句是交代诸葛亮如果刘禅可以辅佐就辅之,不能辅佐就取而代之!

应该说,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很复杂的。诸葛亮是刘备团队早期的创建人之一,在刘备尚且在荆州流亡时就已经加入了。因此,刘备对于诸葛亮是非常信任和欣赏的。但是诸葛亮毕竟年轻,且才能远远在刘禅之上,如果让诸葛亮辅政,在功成名就、大权在握的那一天,诸葛亮的忠心是否还在,存疑?因此,刘备不得不防备。而刘备采取的帝王术就是试探!

古往今来,以相父居位的都没有好下场。因此,刘备第一招就是让刘禅尊诸葛亮为相父。刘备认为诸葛亮会惶恐的不敢接受。没有想到,诸葛亮接受了。既然诸葛亮接受了,那么刘备就要彻底搞清楚诸葛亮是否忠心。于是刘备提出了第二个更尖锐的问题,你愿意忠心辅佐刘禅吗?有一天会取而代之吗?

这时的诸葛亮已经是吓得汗流浃背,惊慌于刚才自己的失误,于是赶紧表忠心,诸葛亮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说这句话就能让刘备放心了吗?不会的,以刘备的雄才大略,怎么可能放心让诸葛亮独权呢?于是才有了刘备二次托孤李严的事情。

刘备召驻军永安的李严前来,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督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其实是一招妙棋!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刘备的整体安排,看一看刘备是如何平衡刘禅、李严、诸葛亮三者关系的!刘禅为君主,其下托孤两位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丞相,统管内外军事,相父,镇守成都。一个是李严,中都护,统管禁军,兼管永安一切军事,镇守永安。

一个留在刘禅身边,出谋划策,辅佐政事。一个留任在外,治理边疆,以防不测!也就是说,假如李严叛变,诸葛亮可以率领成都重兵讨伐李严,以维护蜀国稳定。假如诸葛亮在内篡权,李严可以在永安起兵,并且迅速占据汉中,继而威胁成都,平叛在内祸乱的诸葛亮,这就叫平衡。

当时蜀国有四个地方比较重要,一个是汉中,一个是永安。一个是南中,一个是成都。成都为治所,最重要,诸葛亮当政。永安次之,永安为蜀国防备东吴的门户,李严当政。再次之是汉中,汉中为蜀国防备魏国的门户,魏延当政,受成都节制。最次之是南中,南中四郡是蜀国的后方,邓方当政,受成都节制。

因此,刘备同时托孤李严和诸葛亮,是想让两人相互制衡,共同辅政而已。至于后期诸葛亮大权独揽,以至于废李严为庶民,那都是因为诸葛亮和李严的为官目标不一致罢了!

诸葛亮受任托孤重任,目标是攻,以巴蜀为基地,进而夺取关中,平定天下。而李严的任务是守,守住巴蜀的东方门户,使东吴和魏国都不能顺长江而上。目标不一样,则造就了行为的不一样。

李严曾经劝诸葛亮受九锡,称王。诸葛亮的回答是:若哪一天能够灭掉魏国,俘虏曹叡,那么我愿意和你一起封官加爵。到时别说受九锡了,十锡也是可以的。这说明,在诸葛亮眼中,伐魏立功是第一重任,在没有功劳的基础上想加爵称王,无疑是想篡权谋位!

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

两人从这一刻起开始在政治上有明显的分歧,诸葛亮一心以北伐为重,想调李严入汉中,督管粮草事宜。但是李严只想着永驻江州,做一方诸侯而已。

诸葛亮为了取得李严支持,于是升李严为骠骑将军,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李严继续留守江州,这才请的李严移筑汉中,帮助北伐。

后来,李严因为连日下雨,道路泥泞,粮草难以及时运达,于是诓骗诸葛亮撤军。诸葛亮随后以贻误军机的名义上表刘禅,废李严为庶民,流放梓潼。自从,蜀汉进入诸葛亮独权时代,也是全盛的伐魏时期。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李严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文可以治理州郡,武可以防守边疆。才能和诸葛亮不相上下,只是两人在为官目标上不一样而已。刘备临死时,为了平衡权臣的厉害关系,设置了两位托孤大臣,一个是李严,一个是诸葛亮。为的就是让两人相互制衡,相互牵制。没有想到的是,两人面和心不合,最后李严被废为庶民,刘备的安排也付之东流!


每日趣评


刘备是把兵权交给李严,不过请注意,不是蜀汉内所有的兵权,千万别被李严的“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糊弄了。首先,蜀汉有两套官职,一套是常规的,一套是开府系统,在战时,开府系统的权力远比常规系统来得重要。举个例子,单说本题主人公李严,权力最大时,是诸葛亮赋予的以中都护暑府事,负责北伐后勤运行。再比如魏延,北伐前,魏延就是汉中太守了,北伐后,魏延多次以丞相府司马的身份提出“子午谷奇谋”的策略。诸葛亮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也仅以军师将军(杂号)统领刘备的府中事务。所以,常规的职务里,中都护不代表李严就是蜀汉的军事的一号人物。

(李严)

当然,个人并没有否定李严能力的意思。不过,事实上,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后,损兵折将,但是从亲疏,能力,资历上,还有赵云和魏延,甚至吴懿等人,那么为何刘备要授予李严“托孤大臣,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的重责呢?根源就在于失荆州和夷陵之战,蜀汉损失惨重,特别是荆州集团失去关羽,张飞,黄忠,关平,刘封,马良,王甫,潘浚等人,东州集团也失去黄权,孟达等人,刘备此时势必要拉拢东州集团的人心,来增强人才上的凝聚力。刘备的东州集团表面是许靖,射援为代表,实际上亲近的是法正,黄权,孟达,李严等人,法正去世得早,黄权和孟达投敌,只剩下李严了。李严有才气,早就看好刘备了,所以在绵竹就投降了刘备,刘备让他担当托孤大臣,仅次诸葛亮,不但是拉拢李严,也在拉拢东州集团。

蜀汉虽然人才凋零,特别是军事人才,但是以李严的资历能够担当统领蜀汉军事的要职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李严的“都督内外军事”是有另外一重含义的。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白帝城,然后就留驻永安行宫了。此时的永安,有陈到的中军,赵云的禁军,还有其他留守部队,以应对孙权可能的军事行动。不过,曹丕稳定了局势后,三路大军进攻东吴,这导致东吴不但无法对蜀汉再进行进一步的军事打击,反而派遣使者来求和,刘备也同意了。这是夷陵之战后的背景。

此时蜀汉暂时安宁,但是刘备却已经病入膏肓了。诸葛亮,刘禅,李严,赵云,陈到等一干人都在永安,守护刘备,于是有了白帝城托孤之事。刘备知道自己一旦去世,主政蜀汉的非诸葛亮莫属,于是试探了一下,然后作出安排。诸葛亮作为丞相,托孤大臣之首,肯定要带着刘禅回成都继位,这是政治保障。赵云一直是禁军将领,也要带着禁军回成都,这是军事保障。李严作为副托孤大臣,留守永安,都督的就是永安行宫内外的军事。内军就是陈到的中军,这在《三国志.李严传》就提到,陈到到了江州,准备北上参加北伐,依然属于李严统领。而外军,就是永安行宫外的留守部队,包括李严带来的部署。



所以,如果是让李严统管蜀汉的所有军事,禁军的赵云,汉中的魏延军团会让李严管吗?这二人都是荆州集团的老将了,恐怕只有诸葛亮才调得动。而且,从正史上看,李严也没有和他们有过职务交集。再一个,李严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理论上应该留在成都,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掣肘诸葛亮,这个托孤大臣才有实际意义。可是,刘备则让李严留守永安,可见刘备本来就是超越资历,拔高李严,来拉拢东州人才,并非掣肘诸葛亮。


大飞熊骑士


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命诸葛亮和李严共辅刘禅,尽显对诸葛丞相的尊重,言之切切,却将军权交给李严,这是一个具有正常的帝王之术的决断,也是因为他对刘禅和群臣非常了解,知人善任,不得己的决策。一是基于历史教训,权臣不可权力过于集中而失去制约。譬如霍光和王莽的案例。如此平衡权力。二是根据刘禅过于无能,又不可废长立幼,加上原来的兄弟和亲信相继离世,稳定本土派,擢升忠臣,有利于安抚多数、政局稳定和延续。三是鉴于诸葛亮的确善于谋人,托孤之词大篇幅偏向于他,且明言若刘禅扶不上墙,可取而代之,明显言过其实,有警告之嫌。将军权交给李严,一方面其素有军事才能和战功,能使人信服。另一方面令其驻守永安,抵挡东吴,是当务之急。毕竟诸葛亮已掌握实权,李严也无野心,不会对诸高潮威胁。这样既使两者职责明确,心中有数,又不致猜忌。一般来说,诸葛亮虽然忠诚善任,但后事不可预料,把话挑明,把军权分开,这不仅仅是平衡权力,更重要的是明确阻断王莽‘’取而代之‘’的事变。托孤之词其实是有死不明目的心腹之患的。


任有新2


这涉及到益州本土派和外来派的平衡,原来刘焉刘璋入主成都,是外来派,其时出现东州派益州派的矛盾,平衡不好弄至鸡飞狗跳,乱事丛生,以至给刘备可乘之机入蜀坐大取而代之。蜀汉在汉中战后国力处于高峰期,之后历经关羽失荆州,夷陵之败等事,实力大衰,险象环生,当此时,刘备在永安病体沉重,自知不久于世,而益州已经内乱渐萌,南中四郡蠢蠢欲动,前景堪忧,刘备在永安期间开始对后事进行安排,主要集中在诸葛亮李严身上。


在逝世的上一年,刘备兵败后即召李严至永安,任命他为尚书令,这一职位之前是法正担当,法正之后由刘巴继任,职小权大,从皇帝的秘书处发展到干涉各处机要,但并不是政府首脑,因有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的丞相存在。而诸葛亮在刘备当上皇帝时,就任丞相录尚书事,假节。(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这两个职位的安排,可看出刘备的苦心和长远铺排。之前法正刘巴,都是益州代表人物,法正助取汉中,连曹操也忌惮,刘巴名扬天下,陈群孙权都很敬重。


法正刘巴李严都可看作刘备入川后的益州派代表,第三任尚书令给了李严,可见刘备的用心,是以有一定实权重名望的职位给原益州派人物,以安抚人心。而上面又重新设立了汉朝后来不常置、直到董卓曹操才大行其道的丞相职务,以丞相总全权,下面官职可以放开一点,不致成为祸乱。等到临终,刘备又有一举动,就是本题内容:以李严为中都护,统辖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中都护职权如大都督,但在李严这里,从前后详推,应该是尚书令、留镇永安大都督,统辖永安内外诸军事。其时刘备的行宫就设在永安,“內”是永安,内外即是永安周围内外。(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第一点,《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说,李严在刘禅时建兴“四年,转为前将军”,如果中都护真的是一品将军,这时怎么会转为四方将军的前将军,难道降职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李严之所以会转为前将军,是诸葛亮打算进行北伐,加重李严镇守后方的筹码而决定的,四方将军位在九卿之下,刘备在称汉中王时就任命过,就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时关羽任前将军假节铖。可见之前的中都护只是名称好听,却是有名无实的虚文之官。


第二点,李严的中都护,应该是护军一类,中都护是中护军掌管禁军职务,李严留镇永安,掌管的禁军估计也是永安的禁军。护军在汉朝原从属大司马,比不上三公将军大将军,连比三公略低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也比不上,可见李严的中都护水份严重。在李严升为前将军的时候三国志记载说“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陈到代替了李严的中护军和留镇永安,而又被李严这位调到江州的前将军管辖。建兴八年,李严又升官了“八年,迁骠骑将军”,终于接近三公位置了,但第二年就出事免官。由此可知,说刘备把兵权交给李严是不确的,诸葛亮才是人臣之极,无所不包,而他走的是曹操的霸府政治路线。


南方鹏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知道这两个人在刘氏政权中的地位,因为诸葛亮已是妇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赘述,我们重点来看看李严。

李严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大臣,但是李严和诸葛亮不一样,他以前在刘表手下干活。后来投奔刘璋,虽然换了主子,但是刘璋非常器重李严,甚至还任命他为护军,在绵竹一带对抗刘备。

但是李严直接投降再次认刘备为主,同刘备一起平定成都。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和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五个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变了益州法不威、德不举、刑不严的祸根。

可以说李严是构建蜀汉法律体系的基础的重臣之一。刘备在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时候,李严坐守后方,盗贼马秦、高胜起兵谋反,声势浩大参与人数过万,一路攻取打到了资中县。此时刘备战事吃紧,没有余力顾及镇压之事,而李严仅仅率领半数于对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讨伐,直接将谋反的马秦、高胜等人一并擒杀。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军围攻新道县,救火队长同样是李严,高定兵败逃走以后,刘备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我们可以看出李严有很强的军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认为李严仅仅是一个将才那你就错了,他在犍为任职太守的时候,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可以说李严在内政方面也有些许的才华。

李严功劳不小,但是远远没有到达和诸葛亮齐名的地步,但是为什么刘备要托孤于他呢?并且军事重权交给了李严,只让诸葛亮主持内政。有很多人猜测是刘备不信任诸葛亮,怕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但是我认为恰恰相反,刘备其实是非常信任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严,你且听我慢慢说来。

刘备入蜀以后,以刘备为核心的荆州集团取代了以刘璋为首的东州集团(法正、李严、孟达、吴懿等人)。除了以上两个政治团体以外,还有本地贵族豪绅所代表的益州集团。东洲集团和益州集团一直就不对付,但是刘璋靠着法正、李严等人维持着统治。

刘备作为第三方进入益州,致使刘璋的东洲集团出现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严、法正等人是前者。刘备夺取西川后还听取法正建议娶了吴懿的妹妹,这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以稳住自己在这里的脚跟。但是他毕竟是一个外来统治者,人家本地的贵族豪绅本来就对刘璋虎视眈眈,刘备取代刘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为何还会有人频频造反呢?

所以遏制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们打交道的东洲集团,事实也证明刘备是对的,李严的确阻止了多起反叛实力。

所以刘备之所以托孤给李严,一是为了拉拢东洲集团的人心,二是要靠李严这些人解决内患。

但是刘备用他却不信他,我们可以看出来表面上是两位托孤大臣,但是两个人的分量是不对等的。诸葛亮无论是权利地位还是人心所向都压着李严一头,刘备都想好了,如果李严有谋反的意图就让诸葛亮及时扼杀在摇篮中。

自古以来的确有君王为了维护自己的宗室统治,托孤多位大臣让他们互相牵制,但是被托孤的大臣往往应该是权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们上面也说了诸葛亮稳压李严一头,这正说明刘备压根就没想让他们互相牵制,就是让诸葛亮看住了当时以李严为代表的东洲集团。

诸葛亮陪着刘备一路走来建立蜀国,为了兴汉鞠躬尽瘁,而李严是背叛刘璋的降臣,刘备是做君王的人,该防着谁他肯定心里能没有底吗?诸葛亮扳倒李严以后独揽大权,直到死也没有逼刘禅让位。

话说到这,我们回到问题

刘备临终前为何将兵权给李严,而不是交给诸葛亮?

我认为有以下几条原因:

一、刘备夷陵败给陆逊,国力虚弱,外患虽重,内忧更甚,怕自己死后国内矛盾爆发,万一反叛势力再次兴起,要靠李严等东洲集团的人协助遏制。

二、蜀国后期人才凋零,能承担重任的人没有几个,而李严算是一个军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抚东洲集团的刘璋旧部,尽可能缓解东洲集团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统一战线。

四、诸葛亮治国虽强,但是领兵能力不如李严,刘备又想用李严,就得以诸葛亮为手、以李严为枪,让手得握住枪。

刘备和曹操孙坚他们相比,起势太晚,根就没有扎牢,蜀国后期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各个派别相互争斗,诸葛亮也是苦苦支撑,通过战争转移内部矛盾。

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衣钵企图力挽狂澜,可惜已经无力回天,蜀国作为汉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杨角风发作


刘备临终前有两个托孤大臣,李严和诸葛亮。刘备把兵权交给了李严,把相权交给了诸葛亮。那么,刘备这样分配权力有什么样的深意呢?

刘备死时,蜀汉的内政和外交都处于十分危险的地步。如果,刘备稍有不慎,蜀汉政权立马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所以,刘备的临终按排也就显的相当重要。

诸葛亮是刘备非常相任的重臣,他们君臣之间从相知到相信,彼此相伴走了十几年。用刘备的话说,是鱼和水的关系。诸葛亮是一个磊落的政治家,其人品和道德都无可挑剔。把蜀汉政权交给他,刘备很放心。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去会有一个政治理想。为了这个理想的实现,他会用生命去实践。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人。

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恢复大汉江山。也正是这一点,让刘备不放心。刘备怕的是,他死后。诸葛亮会不惜一切力量去实现这个理想,虽然,诸葛亮一生谨慎。



所以,刘备把蜀汉的一切都交给了诸葛亮,唯独留下一了军权,他倒不是完全为了制衡诸葛亮。只是希望,诸葛亮在有所行动时,不要太放任了。

其次,李严是刘墇的老人,同时又是刘备信任的人。他和双方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样的人物对稳定蜀汉的乱局和领导阶层的人心,有着相当大的作用。虽然,刘备把军权给了李严,但却没有给他开府建制的权力。在很大程度上,李严还是的听命于诸葛亮。所以,李严这个托孤大臣,更多的作用,只是一面旗帜的作用。



然而,一生知人的刘备,这一次走眼了,他低估了诸葛亮的能力,高估了李严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