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有衣带诏事件吗?

咨史通鉴


我们知道,为了在诸侯割据的时代能占有一席之地,曹操深知抓住皇帝这张王牌的重要意义。早在曹操势力的发展初期,曹操的智囊团就为曹操规划了迎奉天子的战略思想。对于现任皇帝的态度,董卓的废立皇帝让他走向灭亡,曹操肯定知道皇帝是不能不尊重的。曹操把皇帝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按最高规格来拥戴皇帝,把皇帝的衣食住行全部都考虑到,可谓下了一番功夫。汉献帝算得上是一个逃难皇帝,可谓是没少受苦,曹操的用意他自然也是明白的,汉献帝授权曹操总览朝廷大小事务,曹操可谓是大权独揽。这个时候曹操和汉献帝应该算是和睦的。

曹操一只手举起皇帝的大旗维护国家统一,另一只手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可以说,曹操有了皇帝这张牌就等同于有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在政治上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时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广纳人才,把全国的人才都收入自己的帐下,而当时的许都也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曹操可算是发了笔横财。

曹操随着地盘和自己势力的增加,自然本人也随之膨胀了,这时候曹操对于汉献帝没之前那么尊敬也是有道理的,此时的曹操也完成了从一个青年将领到一个政治成熟的乱世英雄的转变。曹操内心的想法是“九合诸侯,统一中国”,那么为此他就要逼迫汉献帝下诏来帮助自己扩大地盘,当然逼迫和尊敬自然是天壤之别,汉献帝为此记恨曹操也不是没有可能。

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和曹操不和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曹操在朝廷大权独揽势必会遭到别人的憎恨,据说董承在和曹操政权分配的时候发生过矛盾,那么董承因此记恨曹操想除掉他也不是没有可能。 董承纠结党羽,想一口气铲除曹操在朝中的势力,据说刘备一开始并没有参加而是在与曹操青梅煮酒之后才参与的,最后事情败露,董承一伙被杀,刘备也逃出了许都。

最后,衣带诏事件终究以失败告终,而当时的汉献帝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呢。曹操的势力日渐扩大,对于汉献帝的态度也大不如前,这势必也会让汉献帝担心自己会死在曹擦手上。汉献帝是一个傀儡皇帝,可以说是受尽了屈辱,如果衣带诏事件真的是他示意的,那么也肯定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不然汉献帝不会铤而走险。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其实也是个明白人,他怎么不知道曹操只是把自己当个工具,汉献帝一直是被别人摆弄来摆弄去,他想通过杀曹操树立自己的威望也不是没有可能。

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汉献帝和曹操关系恶化的标志,还是仅仅就是董承和曹操的矛盾,这点我们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为国家挥洒一腔热血的曹操了,曹操开始有了野心,开始膨胀了起来。曹操统一中国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利用皇帝来对其他诸侯动手,此时的曹操已经有了奸雄的嘴脸。


年轻不嗨何时嗨


《三国演义》中的“衣带诏”事件被认为是曹操与汉献帝的公开决裂,曹操的心狠手辣和骄横跋扈在这次事件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也让曹操“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奸雄嘴脸深入人心。但“演义”毕竟与历史是有差距的,罗贯中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写作手法,经常令人们把“正史”与“演义”混为一谈。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衣带诏”事件呢?如果有的话,真实的“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文献中关于“衣带诏”事件的记载矛盾重重

我们先来看一下“衣带诏”事件的大致过程:

据说曹操自从迎奉天子到许昌后,骄横跋扈,大权独揽,欺凌天子,屠戮忠良。汉献帝实在忍无可忍,便用鲜血写出诏书,让董贵人缝在衣带里,秘密交给国舅董承。董承便拿着这份密诏,联合天下有识之士一起谋诛曹操。最后密谋泄露,董承一干人等被诛灭,就连怀有身孕的董贵人也被曹操杀害。

我们再来看各种史书文献对“衣带诏”事件的记载: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

《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后汉书献帝纪》记载:

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

《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资治通鉴》记载:

初,车骑将军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遂与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

以上五份文献是能查阅到的所有关于“衣带诏”的正史记载,里边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大家所熟知的“衣带诏”事件,看来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不同的文献对该事件的记载却有着明显的区别。为了方便探讨,我们把以上五份史料分成两类。

第一类为,《三国志武帝纪》、《三国志先主传》、《资治通鉴》,这三分份文献对“衣带诏”的记载相对保守,并不认为“衣带诏”事件是受到过汉献帝的指使,所以《三国志武帝纪》里直接记载的是董承谋反,根本没有提到汉献帝的名字。在《三国志先主传》里用的是“辞受”而并非“接受”,“辞受”是对外宣称接受的意思。《资治通鉴》为了避免误解,特意把“辞受”改为了“称受”,这样意思就更加明确,就是说董承对外宣称受到了汉献帝的密诏来谋划诛杀曹操,并非是真受到了汉献帝的指使。

第二类为,《后汉书献帝纪》、《后汉书董卓列传》,这两份文献明确指出了董承接受了汉献帝的密诏,联合天下义士来谋诛曹操。

那么汉献帝到底有没有参与“衣带诏”事件呢?如果汉献帝没有参与,那么只能说明这次事件是董承与曹操两位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如果汉献帝参与了,这次事件的性质就升级成了曹操与整个东汉帝国的矛盾。所以,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关键。

对于历史文献之间的矛盾,我们应该相信谁呢?其实我们在研究分析某个历史事件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解决方法就是要看哪个文献的记载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哪个文献更经得住逻辑推理。

阉宦之后的曹操到底有没有欺凌天子

我们先来弄清楚一个问题,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是什么?

在东汉这个讲究出身名望的时代,家族的声望和地位是决定一个人前途的基本条件。当时天下分崩,诸侯割据,各地刺史、郡守都依靠家族势力而割据称雄,地方将领也都依仗自己手中的军队来独霸一方。东汉时期的宦官集团与士人集团是水火不容的,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后,虽然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在朝中都做过高官,但是论政治声望和地位依然无法与传统的世家大族相比。曹操也非地方将领,手中并没有可以支撑自己称雄争霸的军队。最初,他的部下都是自己的家族子弟,和临时招募的闲散游民,战斗力与正规军根本无法相比。可以说,曹操既无世家大族的背景,也没有武人军阀的实力,这是曹操早期事业处处碰壁的重要原因。曹操也知道自己的症结所在,所以,在政治方面极力拉拢世家大族,以提高自己的声望,在军事方面抓紧招兵买马,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早在公元192年,毛玠就针对曹操的症结提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军资三大应对之策。其中这里的“奉天子以令不臣”不是“迎奉”而是“尊奉”的意思,因为当时的天子被李傕和郭汜掌控在长安。

其实,很多汉末有识之士都发现了,此时的东汉王朝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极为相似,周天子虽然势力弱小,但依旧是天下共主,汉帝国虽然分崩离析,但依旧受到天下士人的拥戴。尊奉大汉天子既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也可以为自己招揽到更多优秀的人才。由于曹操有这个基本的判断认识,当汉献帝到达洛阳后,曹操便能够迅速的组织力量去迎奉天子。

现在我们弄清楚了曹操迎奉天子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和招揽更多的优秀人才。那么曹操此时有必要去欺凌天子吗?

董卓之亡,音犹在耳,如果曹操此时欺凌天子,激化与汉帝的矛盾,不但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声望,反而会步董卓后尘。不但招揽不到优秀人才,反而还会造成人才流失。当年在反董联盟里有多少人是从董卓眼皮底下逃出来的,有多少是刚被董卓任命为地方大员就起兵反董的,曹操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因此,曹操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此时不但不会欺凌天子,反而还会好好的侍奉天子,给天下士人留下一个“大汉忠臣”的形象。

汉献帝刘协自从做上皇帝那一刻起就注定是个傀儡,自幼就在董卓、李傕和郭汜的淫威之下成长,与之相比如今的曹操对他是最好的。曹操不去主动欺凌他,他哪有理由去密谋诛杀曹操呢?更何况杀了曹操自己也摆脱不了做傀儡的命运,没准下一个权臣还不如曹操。

刘备作为“衣带诏”事件的重要参与者,从许昌逃出来后,并没有对外宣扬曹操欺凌天子的罪行,更没提及“衣带诏”的事。如果真有其事,这对于曹操的负面影响,几乎可以跟董卓废立皇帝带来的恶劣影响相当。当年董卓废立皇帝,独掌大权后,东郡太守桥瑁就伪造三公文书,号召天下英雄共同讨伐董卓,结果各路诸侯纷纷响应号召,董卓瞬间变成了国贼。而“衣带诏”事件发生后,我们并没有发现天下群雄有什么反应,就连袁绍让陈琳写的《讨贼檄文》中,也没有提及“衣带诏”这件事。

曹操身边的不少文臣武将都是忠汉派,其中首席谋士荀彧就是一个坚定的大汉拥护者,如果曹操此时欺凌天子,图谋不轨,势必会造成内部集团的分裂。当下的曹操强敌环伺,政权不稳。此时此刻绝不会欺凌天子,加剧自己的内部矛盾。

综上所述,曹操并没有理由去欺凌天子,天子也没必要密谋诛杀曹操。汉献帝刘协更没有参与“衣带诏”一事,那么“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衣带诏”事件只不过使董承的一场权利游戏

我们来看董承的个人履历,董承是董太后(汉灵帝母亲)的侄子,自己的女儿被汉献帝封为董贵人,初从西凉军阀,在董卓女婿牛辅的部下任职。在护送汉献帝东归的途中,多次参与到军阀的权力斗争当中。先是联合杨奉与李傕、郭汜、张济等西凉军阀争夺汉献帝,后又联合袁术阻止曹操迎奉天子。没过多久与韩暹矛盾加剧,又引曹操过来对付韩暹,可见董承一直醉心于权利斗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奉天子后,被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而在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董承由卫将军升为车骑将军,我们看到这里就会发现所谓“衣带诏”的问题关键。

自从曹操迎奉天子后,便一直以司空的身份行车骑将军事,等到董承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以后就与曹操发生了冲突,董承希望曹操把车骑将军的权利让给自己,曹操自然不会出让,两人之间的矛盾由此爆发。

东汉王朝一直就有外戚干政的习惯,当年董卓为了名正言顺的掌权,还强任了董太后这个亲戚。而董承作为董太后的侄子、汉献帝的国舅,是个地地道道的外戚,却从来就没有掌握过朝中大权,其内心对权利的欲望可想而知。可惜董承有资历无资本,有野心没能力,在以往的权利斗争中只能拉一派打一派,每次斗完后自己依然大权旁落。当初曹操可是他请过来对付韩暹的,可如今又被曹操骑在头上,自然是心生怨恨,愤愤不平。便对外谎称受到了汉献帝的密诏,暗地里联合曹操的反对派谋划诛杀曹操,这就是所谓“衣带诏”事件的来龙去脉。

现在看来“衣带诏”事件不过是董承自导自演的一场权利游戏,其目的就是想利用自己外戚的身份,从曹操手中夺得朝廷大权,可惜由于自己智虑不足,谋事不周,致使事败被杀。董承有资历无资本,有野心没能力,总想仗着自己外戚的身份来四两拨千斤,把各方势力玩弄于鼓掌之中,不幸的是他这次碰到了真正的玩家,最终搭上了自己的性命。真是可悲不可叹,可笑不自量!

以上就是关于“衣带诏”事件的解读,但这里还有一个疑问悬而未决,就是“董贵人之死”。

关于“董贵人之死”,并不见于以上五份文献的记载,那么曹操到底有没有杀死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呢?

曹操真敢杀死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吗

笔者翻阅了众多史料后,发现的确有一处史料记载了此事件。

据《后汉书皇后纪》记载:

董承女为贵人,操诛承,求贵人以杀之。帝以贵人有妊,累为请,不能得。

这份史料的记载明显与我们之前的分析不相符,如果曹操真杀了怀有龙种的董贵人,这就不再是曹操与董承之间的权利斗争,而是曹操与汉献帝的公开决裂,此行为与谋反无异,带来的恶劣影响甚至比董卓擅自废立皇帝还要严重。董卓擅自废立皇帝后就激起了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怎么曹操杀了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就没人吭声了?曹操的死对头刘备可是刚从许昌跑出来,他怎么也没拿这件事来宣告天下呢?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可是个铁杆的忠汉派,此时不但不吭声,还帮着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这能够讲得通吗?

因此,笔者认为这条史料有故意抹黑曹操之嫌,不足为信。但是分析归分析,最终结论还得要讲求证据。

其实证据也不难找,就在《三国志武帝纪》里:

(建安十九年)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曹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伏皇后之前给父亲伏完写信说,汉献帝因为董承被曹操诛杀一事而怨恨曹操,信中的语言十分恶毒,后来这封信被揭发出来,伏皇后和他的兄弟家人都被处死了。可能有人会说,这里写得不正是曹操杀害伏皇后的恶行吗?怎么会成为对曹操有利的证据呢?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任何事情都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组成的。这件事的问题就出在“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曹公”这句话中,如果曹操当时真杀了怀有龙种得董贵人,汉献帝怎么会说因为董承被杀而怨恨曹操呢,应该说因为董贵人被杀而怨恨曹操,伏皇后也应该在信里写到“帝云以董贵人被诛怨恨曹公”。毕竟在汉献帝眼里,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可比董承要重要多了。

这也就证明了,当时怀有龙种的董贵人并没有被曹操杀害。这段话之所被认为是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因为它本来是记录曹操诛杀伏皇后恶性的,可以排除故意为曹操洗白的嫌疑,我们在研究史料文献时,应该着重采用类似于这样的记载作为依据。其实经常研究三国历史的人应该都会发现,范晔的《后汉书》是极力贬低曹操的,把很多关于曹操有了篡汉之心后的罪行安插到了前期,自然会产生很多矛盾之处。而陈寿的《三国志》所记载的内容比较客观,不偏不倚。因此,我们研究三国历史还是要以《三国志》为基础。

关于“董贵人之死”的以上证据只能证明初期的曹操没有杀害董贵人之事,但是当曹操有了篡汉之心后就不好说了,毕竟曹操连伏皇后都敢杀,更何况董贵人呢?

时势造奸雄

很多学者都说曹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人物,而本人认为,曹操其实并不复杂,而是三国这个复杂的时代,把他变得让人难以琢磨。

曹操从首倡义兵讨伐董卓,到迎奉天子恢复宗庙社稷,并没有做过任何不忠于大汉之事。纵观各路诸侯,只有曹操在维护东汉王朝的统治方面贡献最大。然而就在曹操官渡之战大胜袁绍后,野心开始逐渐膨胀。曹操不再满足于做一个东汉王朝的司空。接着就是罢三公,自立为丞相,然后便是封魏公,进魏王,甚至还梦想着改朝换代。

从此以后,当年那个怀着满腔热血,一心为国的汉臣,变成了残害忠良,篡国谋逆的汉贼。曹操的大多数篡汉之举也都是在这之后做的。在曹操露出篡汉谋逆的獠牙之后,我相信此后类似于“衣带诏”事件的密谋行动应该会纷纷上演,可惜此时此刻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曹操的野心,东汉王朝距离灭亡就只剩下一个庄严的仪式了。

看来时势不仅能造英雄,还能造奸雄!


龙舞


有!

《后汉书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车骑将军董承、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受密诏诛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杀董承等,夷三族。……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绍败走。

《三国志武帝纪》:(建安四年)十二月,公军官渡。袁术自败於陈,稍困,袁谭自青州遣迎之。术欲从下邳北过,公遣刘备、灵要之。会术病死。程昱、郭嘉闻公遣备,言於公曰:“刘备不可纵。”公悔,追之不及。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至下邳,遂杀徐州刺史车胄,举兵屯沛。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

《三国志先主传》: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会见使,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先主据下邳。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

《资治通鉴》:初,车骑将军董承称受帝衣带中密诏,与刘备谋诛曹操。操从容谓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备方食,失匕箸,值天雷震,备因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服等同谋。会操遣备与朱灵邀袁术,程昱、郭嘉、董昭皆谏曰:“备不可遣也!”操悔,追之,不及。术既南走,朱灵等还。备遂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行太守事,身还小沛。东海贼昌及郡县多叛操为备。备众数万人,遣使与袁绍连兵。操遣司空长史沛国刘岱、中郎将扶风王忠击之,不克。备谓岱等曰:“使汝百人来,无如我何;曹公自来,未可知耳!” 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谋泄;壬子,曹操杀承及王服、种辑,皆夷三族。操欲自讨刘备……

《后汉书董卓列传》

帝忌操专逼,乃密诏董承,使结天下义士共诛之。承遂与刘备同谋,未发,会备出征,承更与偏将军王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结谋。事泄,承、服、辑、硕皆为操所诛。

以上是百度查来的资料,希望对您有用!


你想要的历史


根据《三国志》记载衣带诏是建安四年春三月,汉献帝将秘密诏书缝在衣带里,托国舅董承带出宫外的事件。

关于这段三国演义的描述是汉献帝不堪曹操的专权,(建安四年春三月)把血书密诏藏在衣带里,赐给车骑将军、国舅董承谋刺曹操,车骑将军、国舅董承并工部侍郎王子服,长水校尉种辑,议郎吴硕,昭信将军吴子兰,西凉太守马腾,太医吉平以及左将军刘备等人共同密谋除去曹操。

(建安五年元宵节次日)事情败露,曹操大开杀戒,董承满门抄斩,刘备马腾离京出走,最后又把怀孕五个月的董妃杀死在汉献帝面前。

关于这点正史中《后汉书献帝记》、《资治通鉴》里也有详细的记载。由此论断历史上是存在的。


阿杜谈古论今


事件肯定有啊,都好几家族注销了户口本总不能是他们聚餐吃了毒蘑菇全嗝屁了吧。唯一可值得怀疑的只是衣带诏是否伪造以及是否被杀的都是真正参与的罢了。首先,董承手上的衣带诏是伪造的可能性非常小,献帝折腾来折腾去发现自己总摆脱不了当一个傀儡的心理落差导致其对曹操不满这点不难理解,而董承这样的愿意去和曹操争权的人出现献帝是乐于见到的;自己只需要下个衣带诏就可以看到这些只想把自己当傀儡看待的军阀们狗咬狗,谁赢了虽然自己还是当傀儡,但再差也差不到哪去,何不抱着看戏的心态来欣赏呢,输的人活该全家死绝,赢的人也会被好好恶心一番,而对于献帝来说,董承虽然会搭上董贵妃,但董贵妃本来就和若干年后的曹家姐妹一样,纯粹就是为了政治目的派到自己身边的,献帝对她的感情非常有限(献帝真正在乎的只有自己和跟自己共苦的伏皇后),牺牲掉也不心疼;所以不管怎么分析,衣带诏都应该真的出自献帝之手。然后再来看参与者,基本被曹操灭门的那几位是否真正参与还是曹操借机扩大了打击范围这点应该是前者可能性大,曹操这时强敌在侧,盲目扩大打击范围会导致更多的人因为恐惧而反叛自己,所以曹操再不情愿这时也是要把事件的影响压到最小,等自己消灭强敌统一北方后多的是借口和机会来铲除异己,所以衣带诏事件中被杀的应该是没有冤大头的,唯一可能被冤枉的反而是唯一的漏网之鱼刘备;刘备在许都时明面上可是曹操的头号红人,出门坐一辆车吃饭坐一个席(就是后来夏侯惇的待遇),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刘备又向来善于伪装,很难相信董承这样的智商能看穿刘备内心而去勾搭他来对付曹操,只是刘备背叛曹操后需要给自己的行为找一个大义的名分,衣带诏的出现给了刘备天然的借口,而曹操被刘备狠狠的摆了一道,也不介意把刘备放在衣带诏阴谋集团名单上(对他来说衣带诏是犯罪分子伪造的伪诏),两人倒是各取所需了。


康夫大大


衣带诏在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在《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中都有明确记载。

在《后汉书》中献帝纪:五年春正月,董承、王服、种辑接受到汉献帝的密诏诛杀曹操,结婚事情泄露。不久,曹操杀董承等人,诛灭其三族。只不过在这个时候,受密诏的是董承,而不是刘备。汉献帝的字字血泪并没有直接交到刘备手中。受的是密诏,但是这密诏是什么样的,《后汉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可能是衣诏也可能是别的。据我的推断,不应该是这些体积太大的东西,它藏匿难度要大,更容易泄密。

在《三国志武帝纪》中也有同样的记载:“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谋泄,皆伏诛。公将自东征备……”也只是证明了刘备参与其中,而且刘备跑得很快,没有被株连其中。

而在《三国志先主传》中写到:汉献帝的舅舅,车骑将军董承,拿到了汉献帝衣带中的密诏,诛杀曹操。从这里我们可以明确密诏是衣带诏。

《资治通鉴》则继续延续了《三国志》的说法:“当初,车骑将军董承称说,自己有汉献帝的密诏,藏在衣带之中,打算和刘备谋一起诛曹杀操。”刘备明确的参与其中,而且承担着杀死曹操的重任。

正史中的记载越来越详细,细节也越来越清楚,也可见此事在历史上的确存在,更加确切说,是存在有据可查的正史中,衣带诏显然已经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文史之路ing


衣带诏顾名思义:藏在衣带间的秘密诏书。

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败被诛。



小灰LX


我以为实际上是没有的,衣带诏的情节是小说中的情节。

作为一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确是以历史资料为参证,但出于创作需要,作者常常要对历史事件和相关传闻加以筛选整合与再创造。

比如小说中充分体现曹操凶残暴虐品质的“衣带诏”事件,就是出于董承“口称”的一种“矫诏”。“衣带诏”在同朝为官的裴松之和范畔的笔下均有所记载,但《三国志》注和《后汉书》对此事的态度却存在着明显的否定之处。

《三国志》中有关“衣带诏”记载有三处。《武帝纪》说:(刘)备之未东也,阴与董承等谋反。按此记载,谋主是刘备,但并没有说明刘备为什么要“谋反”和谋谁的反。

《武帝纪》又说:(建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人谋泄,皆伏诛。谋主换成了董承。

《先主传》则说:先主未出时,献帝努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先主未发。……事觉,承等皆伏诛。

只有以下犯上才叫谋反;刘备也好,董承也好,都与曹操同朝为臣,他们接受了皇帝的诏书诛杀曹操,怎么能说是“谋反”呢?

“衣带诏”出于董承口传,是否是汉献帝亲制《三国志》没有提供答案。约百年之后,南北朝后期的裴松之奉宋文帝之诏,为《三国志》作注。他参证了二百多种资料和众多史学家的相关评论,对《三国志》进行了解释、补充和评析,使之成为人们研读《三国志》、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史著。裴松之对“衣带诏”本事滴墨未沾。这说明他根本没有见到汉献帝制“衣带诏”的任何记录。

其次,从当事人方面来看,“衣带诏”决非出于汉献帝之手。皇帝下诏诛杀大臣,是震动朝野的重大事件,当有令人信服的正当理由。但在今天所能看到的历史典籍中我们却找不到有关史证。

而作为受害人的曹操,在事发后又作何表现呢?“衣带诏”事发,“杀董承等,夷三族”后,他立即率大军亲征刘备,不但未见有对汉献帝的些许冒犯,还允许他多次为董贵人求情。曹操一向执法严谨,如果“衣带诏”是真的,献帝就是首犯,当在“必问”之列。

即使曹操怕担上以下犯上的罪名,他也会行废黜之举。然而事实上他并没有这么做。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衣带诏”并非出于汉献帝亲制。

在一般人看来,曹操是奸雄;但在历史文献记载中,事实并非如此。裴松之注《三国志·武帝纪》时,开头引用魏末晋初王沈所作《魏书》说:以知人著称的东汉太尉乔玄,在自己年龄大了时,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了曹操。这说明曹操是个可托之人。

在曹操功成名就之时,孙权和重臣都曾恳请他即皇帝位,他却拒绝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至死仍为汉臣。

再次,从社会层面上看,“衣带诏”事件也缺乏应有的社会效应。

曹操位高权重,树敌自多。如果“衣带诏”是真的,事发后必然会掀起一股讨曹浪潮。当时荆州刘表、益州刘璋、江东孙策,都以忠于汉室自谢,且有能力与曹操抗衡,为什么对“衣带诏”事和曹操族夷董承、杀董贵人等的暴行也一声不吭?

在刘备败逃之后,袁绍决计讨曹,在陈琳代写的《讨曹橄文》中,无情地揭露了曹操杀边让、诛赵彦、四杨彪等等罪行,列举了曹操诸多劣迹,但对“衣带诏”事、族除董承、毒杀董贵人等,却依然是一字未提。种种反常现象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董承等的“衣带诏”是为国法不容之矫诏。


桂大爷的历史书


《三国志》记载:汉献帝时,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与汉献帝发生矛盾。汉献帝用鲜血写出诏书缝在衣带里,秘密传给董承。董承对外宣称接受了汉献帝衣带中密诏,与种辑、吴硕、王子服、刘备、吴子兰等谋杀曹操。建安五年(200)正月,事败被诛。




大李冠军侯


衣带诏事件反映出曹操在迎奉天子后种种专横跋扈,引起了汉献帝的不满,侧面反映出曹操和汉献帝之间的矛盾,但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曹操在早期是十分维护国家统一的,也就是维护汉室的。在迎奉汉献帝到许都时候,曹操也是对汉献帝十分的尊崇,这也让汉献帝尤为感动,故而封曹操为大将军。那既然信任曹操,为何要派人杀曹操呢,而且衣带诏是董承宣城自己收到了汉献帝的密诏,这会不会是董承自己编造的呢,衣带诏事件真的存在吗?我们今天就一探究竟。

我们知道,为了在诸侯割据的时代能占有一席之地,曹操深知抓住皇帝这张王牌的重要意义。早在曹操势力的发展初期,曹操的智囊团就为曹操规划了迎奉天子的战略思想。对于现任皇帝的态度,董卓的废立皇帝让他走向灭亡,曹操肯定知道皇帝是不能不尊重的。曹操把皇帝接到了自己的根据地许县,按最高规格来拥戴皇帝,把皇帝的衣食住行全部都考虑到,可谓下了一番功夫。汉献帝算得上是一个逃难皇帝,可谓是没少受苦,曹操的用意他自然也是明白的,汉献帝授权曹操总览朝廷大小事务,曹操可谓是大权独揽。这个时候曹操和汉献帝应该算是和睦的。

曹操一只手举起皇帝的大旗维护国家统一,另一只手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可以说,曹操有了皇帝这张牌就等同于有了政治资本和人力资源,在政治上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当时曹操以朝廷的名义广纳人才,把全国的人才都收入自己的帐下,而当时的许都也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曹操可算是发了笔横财。

曹操随着地盘和自己势力的增加,自然本人也随之膨胀了,这时候曹操对于汉献帝没之前那么尊敬也是有道理的,此时的曹操也完成了从一个青年将领到一个政治成熟的乱世英雄的转变。曹操内心的想法是“九合诸侯,统一中国”,那么为此他就要逼迫汉献帝下诏来帮助自己扩大地盘,当然逼迫和尊敬自然是天壤之别,汉献帝为此记恨曹操也不是没有可能。

汉献帝的岳父董承和曹操不和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曹操在朝廷大权独揽势必会遭到别人的憎恨,据说董承在和曹操政权分配的时候发生过矛盾,那么董承因此记恨曹操想除掉他也不是没有可能。 董承纠结党羽,想一口气铲除曹操在朝中的势力,据说刘备一开始并没有参加而是在与曹操青梅煮酒之后才参与的,最后事情败露,董承一伙被杀,刘备也逃出了许都。

最后,衣带诏事件终究以失败告终,而当时的汉献帝是如何看待这件事呢。曹操的势力日渐扩大,对于汉献帝的态度也大不如前,这势必也会让汉献帝担心自己会死在曹擦手上。汉献帝是一个傀儡皇帝,可以说是受尽了屈辱,如果衣带诏事件真的是他示意的,那么也肯定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不然汉献帝不会铤而走险。汉献帝这个傀儡皇帝其实也是个明白人,他怎么不知道曹操只是把自己当个工具,汉献帝一直是被别人摆弄来摆弄去,他想通过杀曹操树立自己的威望也不是没有可能。

衣带诏事件到底是汉献帝和曹操关系恶化的标志,还是仅仅就是董承和曹操的矛盾,这点我们无从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为国家挥洒一腔热血的曹操了,曹操开始有了野心,开始膨胀了起来。曹操统一中国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利用皇帝来对其他诸侯动手,此时的曹操已经有了奸雄的嘴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