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承认刘备是皇帝吗?有何史实依据?

沈静轩


晋朝不承认刘备是皇帝。

史实证据就是《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事迹的史书体裁是“列传”,而不是“本纪”。

所谓“本纪”和“列传”,通俗的说,前者记述皇帝的事迹,后者记述诸侯或名人事迹。刘备死后没享受到“本纪”待遇,这就可以说明晋朝不承认他是皇帝。


至于晋朝官方为什么不承认刘备是皇帝,原因有二。

第一,成王败寇,蜀汉偏居益州一州之地四十余年,终究未能统一天下,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并且孙权称帝后,蜀汉承认孙权称帝,与东吴在官方层面搞“二帝并尊”,这也消解了蜀汉最后自称的合法性。

也就是说,蜀汉从一开始就法统不足,仅有的法统还是自称的。而从诸葛亮承认孙权帝位合法的那一刻起,蜀汉连最后的一块遮羞布都没有了。

第二,刘备法理性不如曹丕。蜀汉虽然自称汉朝延续,尊奉两汉诸帝,但一个政权是否尊奉前朝皇帝,自称是前朝子孙,从来就不是判断该政权是否为前个王朝延续的关键。

比如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后,他也尊奉汉朝所有诸帝,但没有人承认他是汉朝的延续。

又比如沙坨族的李存勖称帝,建立后唐,他尊封唐朝所有皇帝,但没有人承认他是唐朝的延续。

以此类推,魏文帝曹丕的法统来自汉献帝的禅让,这是当时最大的法统。刘备宣称自己是孝景帝玄孙,这没用,他必须要找一个东汉皇帝认祖宗才行。而当时他的法统不管来自哪位皇帝,注定都不如曹丕的汉献帝。

PS:当年刘秀称帝后,没有追尊自己的父亲、祖父为皇帝,而是尊奉汉宣帝为祖、汉元帝为父。为的就是给自己添加法统。刘备称帝后肯定也有这个认祖环节,只是由于史料缺乏,刘备到底认哪位皇帝为祖,现在已经不可知了。



综合两点因素来看,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被曹魏灭了,刘备的法统又不如法统禅让自汉献帝的曹丕,晋朝官方怎么可能承认他是皇帝呢?

当然,前面说的都是官方态度,晋朝时期的学者并不都这么认为。比如东晋时期的史学家习凿齿在创作《汉晋春秋》时,就把蜀汉列为了正统,宣传曹魏是篡逆。在习凿齿看来,晋朝法统承继自汉朝。(所以他的作品才叫《汉晋春秋》,直接无视了魏吴)

说到这里,有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习凿齿尊刘贬曹理论的漏洞——蜀汉灭于263年,曹魏灭于265年,中间隔了两年多时间,汉朝的法统是怎么传到晋朝手上的呢?

为了添补这个漏洞,习凿齿编了个故事。

他说司马昭灭蜀时,派邓艾从蜀汉朝廷继承了东汉朝廷的正统,所以晋武帝司马炎登基为帝时,继承的是汉献帝刘协的正统性,而不是篡位的魏文帝曹丕的王朝。

PS:历史上司马炎登基时,还真的专门封了汉献帝和刘备的后人为“驸马都尉”,以添加自己的合法性。

然而尽管习凿齿编了故事,但他的说法还是有漏洞。这个漏洞就是他还是没解决蜀汉被魏国灭亡,晋朝是如何承继法统的。因为司马昭派邓艾灭蜀的时候,当时的曹魏还没有灭亡,司马昭、司马炎在名义上仍然是魏帝的臣子。就算蜀汉有正统,可蜀汉灭亡后,其正统性不应该先由魏元帝曹奂继承后,再转给司马炎吗?怎么能直接转让给身为魏臣的司马昭呢?



总的来说。晋朝的主流态度不承认刘备的皇帝身份,因为如果承认刘备是皇帝,那就等于承认蜀汉是汉朝的正统继承者,而承认蜀汉的合法性就等于否认了曹魏的正统性。刘备和曹魏的正统性,没有可比性,晋朝没必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做这种风险极大,回报却极低的事情。

至于东晋时期部分学者尊刘抑曹,这主要是因为东晋偏安江南,所处的背景与当年蜀汉一模一样,非常尴尬,习凿齿提出的观点也是在给江南朝廷找合法性。南宋时期,朱熹等大儒宣扬尊刘抑曹,为蜀汉摇旗呐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基本上偏安朝廷,都习惯以蜀汉为正统)

最后补充一点,正统在古代非常重要,没人敢对这事懈怠。比如大家应该都知道北魏前身叫做代国,这个国号叫了几十年。可到了公元384年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珪就突然把国号改成了“魏”。拓拔珪“数祖望典”,急急忙忙改国号,其实就是为了争夺正统性。

因为之前的“代”,是晋朝册封的。如果拓拔珪继续称代王,他的法统就不够。而他选择改国号为魏,那就等于把晋朝的的根基给抄了,以否定曹魏法统的形式否定了晋朝的法统。

拓跋圭这一招叫做釜底抽薪,应当代汉的魏不是曹魏,而是他的拓跋魏,北魏。去掉晋封的代王,与晋一刀两断;改名魏,他的正统性就还在晋之上了。这嘴仗打得精彩,同时也表明了争法统这个游戏在古代真的不是儿戏。



所以说,晋朝不可能承认刘备是皇帝。这事就这样,没得商量。


Mer86


刘备去世之后庙号烈祖,谥昭烈皇帝,这一套程序下来,俨然就是皇帝一般的存在了。因为蜀汉政权一直以大汉正统自居,刘备的庙号没有像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一样使用太祖或高祖,而且选择了烈祖,似乎蜀汉政权就是汉王朝的延续,板上钉钉了!那么,后世王朝认可刘备皇帝的身份吗?

《历代帝王图》

唐代的宰相之一阎立本曾经画过一副长卷——《历代帝王图》,画中包含了自汉昭帝至隋炀帝等历朝历代十三位帝王的画像。说到这里,很多人肯定要说了:“唐朝的宰相都说刘备是帝王了,他还不是后世王朝认可的皇帝吗?”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细节,那就是画中的题注。

在魏文帝曹丕的画像旁边,阎立本标注的是魏文帝曹丕,这是对皇帝的标准称呼,没有任何疑问。但是,在刘备的画像旁边,阎立本标注的又是什么呢?不是季汉昭烈帝刘备而是蜀主刘备!当然,孙权也是这个待遇。这代表了什么呢?阎立本认可刘备的帝王身份,却没有认可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他只是割据政权的皇帝!那么,正统皇帝是谁呢?魏文帝曹丕。这也是后世王朝比较大众的一种态度——认可三国时期的三家都是皇帝,但曹魏是正统。

为何篡位的曹魏却成了正统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篡汉自立,无论认与不认,曹氏父子都是赤裸裸的篡位逆臣!但是,为什么篡位的逆臣反倒成了正统呢?这还要从曹丕篡汉时走的程序说起。

曹丕虽然是篡位,可他获得皇位的途径却不是抢夺而是“禅让”。无论事实如何,形式上、程序上是汉献帝刘协三“请”、曹丕三“辞”之后,“天命所归”的曹丕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了汉献帝的“请求”,“勉为其难”地当了这个皇帝。这就相当于是现代物权法上赠与的概念,是汉献帝将皇位和正统赠与了曹丕,曹丕自然是“合法”的皇帝,“合法”地拥有正统地位。事后,志得意满的曹丕还特地命人在传国玉玺的肩部刻上了“大魏受汉传国玺”以彰显这种“合法性”。

刘备是汉宗室,为何蜀汉不是正统

刘备是汉宗室和蜀汉政权也一直以大汉正统自居,为什么曹丕玩一出“禅让”游戏就成了正统,姓刘的蜀汉政权却不是呢?

这和中国历代王朝本身是有着重要关系的,历朝历代的王朝没有哪一家是真正的天命所归,哪里有什么天命所归!说白了,都是抢的别人家的。为了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正统性”,历代王朝通常都会搞一些“禅让”的把戏,就算不搞“禅让”也会搞一些“神话游戏”、强调自己是“天命所归”。因此,要想让自己“合法”,他们就必须认可曹丕的行为“合法”!如果认可了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哪天前朝宗室给自己来一出有样学样,岂不是自找麻烦?

再就是刘备的血统实在太不纯正了!我们不去纠结刘备到底是不是真的汉宗室,就认可他所说的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刘备与东汉大宗的分界在哪里?汉武帝刘彻!中山靖王刘胜和汉武帝是亲兄弟,都是汉景帝的儿子。从法理上讲,光武帝刘秀把自己过继给了汉元帝刘奭,汉元帝的祖先汉武帝自然也是光武帝的祖先。从血缘上讲,光武帝的祖先是汉景帝的另一个儿子长沙定王刘发。换言之,自汉武帝起,刘备家就与后来东汉的大宗分家了!现在人们常说“出了五服不算亲”,刘备与汉献帝之间别说是出了五服、十服恐怕都不止了……

就算曹魏政权不“合法”,汉献帝还有亲生儿子、东汉的大宗还有近支,怎么轮也轮不上他出了几十服的刘备!不要觉得这没什么,对于历朝历代的皇帝而言,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如果这样一支小宗旁支都能成为“合法”的皇位继承人,那么理论上王朝的所有小宗都可以成为皇帝,不是吗?只要把现任皇帝给杀了就是了……这对于一个王朝意味着什么?内乱之源!因此,就算抛开所谓正统传承的问题,就冲这个现实原因,历朝历代也不可能认可刘备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

晋如何定位蜀汉政权

晋王朝的“合法性”来自哪里?晋武帝司马炎偷师曹丕的“禅让”游戏。司马炎有样学样,让魏元帝曹奂把他祖上在汉献帝身上玩得那一套对自己原封不动走了一遍,这就是晋王朝“合法性”“正统性”的来源。换言之,如果晋不承认曹魏是正统,自身自然也不是正统。因此,就算历朝历代都不认可曹魏的正统地位,晋也必须认!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这一点在晋王朝编纂的官方正史《三国志》中体现的尤为突出。《三国志》虽然分为了《魏书》《蜀书》《吴书》,看似将三家并列了。但是,其内容一目了然,以曹魏为正统!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三国志》中,曹魏帝王的记录被称为了纪,也就是太史公当初创立的本纪之意,如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那么,《三国志》给刘备和孙权的待遇是什么呢?传!如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传自古以来都是给臣的待遇,仅此一字,晋王朝对刘备的态度立现!

除此之外,《三国志》对刘备的称呼也应证了这一点,书中只称刘备为先主而不是昭烈帝,何意?他是蜀汉政权的主人,但不是皇帝!换言之,晋王朝比唐王朝走得更远,唐王朝至少还承认刘备是帝王,晋王朝却只承认他是主!主是个什么概念呢?北宋初年,南唐皇帝李煜自降身价、对宋称臣时,上表宋廷用的自称就是“江南国主”。主其实就是对割据政权最高首领的称呼,不知道诸位明白陈寿的意思没有呢?

综上所述,刘备虽然在成都称帝而且蜀汉政权一直以大汉正统自居,但是自晋王朝开始,大概除了刘宋等少数王朝,没有几家认同蜀汉政权是正统王朝的!刘宋实际上也没有完全认可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毕竟曹氏陈留王在刘宋依然是存在的。客气一点的王朝,勉强还把刘备算作了皇帝,只是不认同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将其纳入了割据政范畴。不客气的如晋王朝,索性连刘备的皇帝身份也一概不予认可!


农民工歪说历史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算是比较家喻户晓的小说了,《三国演义》中尊刘贬曹的倾向是比较严重的,尤其是对于关羽和诸葛亮极其褒扬,这还不单纯是《三国演义》,三国的评书、戏剧这种倾向更厉害,那么为何会形成这种倾向呢?是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呢?

首先要说明的是,确实,在民间,蜀汉这边的人物,关羽、诸葛亮、刘备的形象一直好于曹操,毕竟曹操在史书中的形象一直不算很好,用民间道德评价来说,曹操那种宁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道德是不符合民间道德评判标准的,反而在官方这边,一直尊曹魏为正统,但是这架不住人们的评价,比如三国评书起源于唐至北宋,那时官方的看法是以曹魏为正统,但是评书中就开始尊刘贬曹了,和官方完全不同。当然,官方也不会为了几百年前的历史来否定评书,事实上,从西晋到北宋,虽然大多数朝廷都倾向于曹魏为正统,从人物上却对刘备诸葛亮等人评价更高。(刘备诸葛亮的地位其实变化不大,关羽的地位倒是不停拔高。)

再说官方对于蜀汉的看法,西晋是最接近三国也是为三国定调的朝代,他的史观很明确,曹魏为正统,因为西晋是由曹魏禅让,司马家本来是曹魏的臣子,肯定要尊曹魏为正统,当时有不少人写三国,但是为何陈寿的《三国志》一出,其他人就不写了或者不流传了,除了《三国志》写得好之外,更关键的是陈寿看懂了司马家的意图,明确把曹魏作为正统,曹魏有帝王本纪,蜀汉只有先主传,低一档次不说,还硬是加了刘二牧传在蜀书第一,故意将刘备建立的汉政权和刘焉刘璋的地方政权划等号。更不用说刘备明明建立的是汉朝,陈寿却命名为蜀书,可谓之煞费苦心,所以陈寿之书得到了司马氏的赞赏,得以大肆流传。

但是到了东晋,事情发生了变化,不少史学家比如《汉晋春秋》的作者就明确说蜀汉才是正统,西晋是灭了蜀汉之后从蜀汉这边得到正统,而且这个看法得到不少人认可,东晋朝廷就希望由习凿齿写晋史。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东晋当时的局面和蜀汉很像,中原沦丧,东晋在地方偏安一地,而且屡屡北伐试图光复中原,这一切和当初蜀汉诸葛亮等人做的多么相似,而且假如以占据中原的地方为正统,那么西晋灭亡后岂不是占据中原的胡人政权才是正统,偏安江南的东晋和蜀汉一样都是地方政权才对了,所以说东晋的史学家一改之前,以蜀汉为正统,南朝基本上倾向于此。

到了隋唐又是另外的看法,唐继承于隋,隋一统天下的方式和西晋差不多,由北统南,也是篡了北周的政权,所以隋唐的史学家又倾向于曹魏为正统,但是这种态度是比较消极的,毕竟时代久远,关系不大了,这点在北宋也是继承下来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依然为曹魏为正统。

但是到了南宋又完全不一样了,南宋的情况和东晋一样,偏安江南,所以南宋又开始认为蜀汉为正统。所以说历史评价的这些改变说到底要为现实服务。

南宋灭亡后,元明清对于这个争论官方没有看法,而民间的倾向渐渐占了上风,也就是《三国演义》的时代了。


eseeLove


晋朝从来就不承认蜀汉政权是东汉的继承者,也就不可能承认刘备是所谓的皇帝了。不管是西晋还是东晋,对晋朝而言,刘备称帝和蜀汉政权都是非法的,晋朝完全不承认。故而不可能承认刘备的皇帝地位。

晋朝只承认曹魏是正统

众所周知,西晋继承的是曹魏的政权,而曹魏又是继承东汉的政权。所以在西晋看来,曹魏才是正统。

不管是蜀汉还是东吴,在西晋眼里,都是非法政权,西晋只认可曹魏。西晋成立后,史学家陈寿奉命编写《三国志》时,把曹魏篇是放在第一位,蜀汉篇是放在第二位,东吴篇是放在第三位。

而且《三国志》写曹操、曹丕和曹睿以及曹魏皇帝时,使用的是“纪”,如《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是写曹操的事;《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是写曹丕的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是写曹睿的事。

而蜀汉的刘备、刘禅,东吴的孙权、孙亮、孙皓等统治者,统一用的是“传”。如《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写刘备的事;《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二》是写孙权的事;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二十四史》中,只有皇帝采用“纪”,其他人一律用“传”。《三国志》当中,曹魏统治者用“纪”,蜀汉和东吴的统治者用“传”,足以证明,西晋不承认蜀汉政权,当然也不可能承认刘备是皇帝。

而且,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但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却故意把蜀汉的国号写成“蜀”,有意和“汉”割裂开来,用意相当明显了。

晋文王司马昭灭掉了蜀汉

虽然晋武帝是名义上西晋的开国之君,但是众所周知,西晋的第一任皇帝,严格来说应该是晋武帝的父亲-晋文王司马昭,司马昭在做好了称帝的一切准备后,中风去世,这才让晋武帝做了西晋的开国之君。

而司马昭执掌曹魏时,曾力排众议,启动伐蜀之战,一举灭掉了蜀汉,奠定了三国统一的基础。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晋更不可能承认蜀汉。要不然就是打晋文王司马昭的脸啊。

晋文王司马昭灭掉了蜀汉,他儿子晋武帝建立西晋后,又承认蜀汉和刘备的政治地位。这怎么可能?置晋文王司马昭于何地?

所以,西晋及其统治者,断然不可能承认蜀汉政权,也不会承认刘备是皇帝。

刘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汉室宗亲

虽然刘备打天下时,自称中山靖王之后,然而却拿不出十足的证据。退一万步讲,刘备即便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也不是所谓的汉室宗亲。

首先刘胜儿子众多,是西汉最能生的王爷,但是继承他爵位的人只有一个,就是刘昌。刘昌之后,中山王的爵位又传了几代,到刘修时,因为没有子嗣,中山国被废除。从刘胜受封中山王到东汉末年,这中间隔了三百年,而且中山国早就废除了,谁还承认所谓的中山王后裔?

再次,这个刘昌也不是刘备的直系祖先,顶多是刘备直系祖先的兄弟,刘备的祖上并没有继承中山王的爵位。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显然是给自己脸上贴金。

既然刘备这个汉室宗亲的身份,大有问题。晋朝显然是不承认刘备是汉室宗亲,也不会承认他所建立的蜀汉政权,更不可能承认他是皇帝。


袁卫宇


正史中刘备不是皇帝,蜀汉是割据地方的伪政权,古代讲究君权天授,也讲究名正言顺。当年,刘秀统一天下,虽然他也是刘邦后代,但是属于支系,只有认西汉皇帝为父,才从法理上解决继承身份的问题,宣示自己不是开国之君,而是大汉继承之君。

而刘备并不具备继承汉献帝的资格,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同样是支系,以支系宗室身份继承大统本身就很牵强,而且刘备宣称汉献帝已死,他继承大汉正统,刘备一没有汉献帝正式诏书,二没有认汉献帝为父为兄(只有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两种合法途径),所以刘备完全是自己称帝的,没有法理基础,更何况汉献帝并没有死,刘备的越权自封行为还建立在谎言基础上。

晋朝就不一样了,手续相当齐全,虽然手段卑鄙一些,属于篡位自立,但是毕竟完成了所以合法手续,可谓根正苗红。大汉正统由汉献帝禅让给曹丕,由此曹魏代替大汉成为正统政权,蜀汉和东吴法理上都是臣。司马炎逼迫曹奂禅位,正统再次由曹魏传到晋朝,所以西晋是完全的正统朝代。


小义老师扯历史


不承认。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就是明证。

陈寿本为蜀汉臣子,后入晋,后被西晋重臣张华看中,入仕晋朝: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及蜀平,坐是沈滞者累年。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

陈寿作为晋臣,《三国志》虽为私人所纂,但却得到晋廷和后世的承认,为前四史之一。

所以,陈寿《三国志》的态度就是晋朝的态度,那就是:不认。即不承认刘备的皇帝身份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晋由曹魏禅让而来,而曹魏又是汉献帝禅让得位。这一完整的链条证明了晋廷法理上的正统性。

承认刘备的皇帝身份,就是否认曹魏,也就是否认自身的正统性,晋也就自己给自己挂上乱臣贼子的牌位了。


江上一峰青


你这个问题提的有点个性,晋朝是三国之后的一个朝代,而且晋朝由司马家族最初建立。晋朝产生时,三国的那些老牌巨头已经倒下,晋王朝作为胜利者理论上可以改变部分历史,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是个不争的事实。当年司马懿在曹操麾下效力,司马懿和蜀汉诸葛亮有多次对战,晋朝是司马懿后人所创,所以晋朝初期应该对刘备没什么好感,这种情况下承认刘备为皇帝的可能性不大。但你这个问题既然提出来了,那么咱么还是分析下刘备这皇帝到底正统否。


刘皇叔汉室宗亲的水分有多大

刘备经常打着汉室宗亲的旗帜到处宣扬,口中常念自己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历史上刘胜是汉景帝的儿子,但刘胜这个人口碑不太好。话说刘胜有一个好色的毛病,一生阅女无数,最后生得一百二十多个儿子,也许刘备就是这一百二十分之一。可刘备到底是不是花心刘胜的儿子,历史上没有特殊交代,说白了就是没有证据证明刘备是刘胜的儿子,唯一的证据就是刘备经常出去宣传刘胜是他爸。可能当时刘备也没什么大旗好拉,只好弄刘胜来挡一挡,反正他儿子多,没人会在乎自己是哪一个。就算刘备是刘胜的儿子,刘胜和刘协的亲戚关系也很浅,甚至连远房亲戚都搭不上。

刘备的蜀汉

三国时期唯一能摆上台面的皇帝就是汉献帝刘协,虽然当时曹操挟持了刘协,但始终没有走出谋权篡位的哪一步。刘备同样很默契的没有称帝,后来曹操驾鹤西游,曹丕可没有那么好的涵养,曹丕开始掌权就把刘协踢下了台。刘备看到曹家不顾吃像难看,自己也不必再矜持,好歹我刘备还有杆汉室的大旗,所以刘备也趁机在成都称帝。刘备称帝没忘记维护自己形象,继续以汉为国号,这样自己的国家会显得更正统。


三国志里窥探刘备的帝位

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多数都会以三国志做参考,三国志的作者是陈寿,陈寿生于蜀汉和西晋。三国志中书写曹魏时用本纪,而对蜀、吴却用的列传,古时帝王一般用本纪,而人物大多以列传形式,由此可见三国志中以曹魏为正统。当然也不排除陈寿最终所处年代的原因,三国战乱民不聊生,晋王朝实现了一个短暂的天下大一统,这可能让陈寿从内心有种倾向感。也有可能身处晋朝,不这么写的话,一场文字狱《三国志》就被扼杀了。

刘备的帝位是否被承认,我个人感觉不必那么纠结,历史就是那么个过程,能完整正确的展现出来就不错了。


追记历史


在承认皇帝与否这件事上,涉及的东西很多都是利益。从晋朝到西晋的崩溃,有很多不同的正统说法,那么先看西晋。

(《三国演义》司马炎)

《三国志》想必大家都知道一些。其中写曹操的那篇称为“武帝纪”,曹丕那篇是“文帝纪”,曹睿是“明帝纪”。写刘备时“先主传”,刘禅是“后主传”,孙权是“吴主传”。一般皇帝的传记写作“纪”,而其他人呢,写作传,虽然在史书中写了刘备和孙权等人称帝的事,但是地位一目了然,根本没法和曹操相提并论。

(曹操和司马懿)

写《三国志》的陈寿本来是蜀人,给刘禅当过差。后来写这段历史时必须得非常小心才行,弄不好要掉脑袋。司马炎成为皇帝名义上还是曹氏魏国的禅让,所以既然是魏国禅让的,曹操的地位就绝对比刘备和孙权要高。

(《三国演义》刘备)

后来,西晋内乱,宫廷内外打成一锅粥。引入了大量胡人,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所谓“五胡乱华”。有匈奴人叫刘渊,他和汉高祖有一竿子非常遥远的关系,所以他也姓刘,然后尊刘式为正统,目的就是让魏晋成为不合法的政权,自己则是合法的。刘渊做的最著名的事就是奉刘邦、刘秀和刘备为“三祖”。可见刘渊此举意义何在。

到后来,刘氏正统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三国演义》就是这种立场。然后就是因为这个小说,让曹操在多年来都成了被抹黑的点,不过现在喜欢曹操的人非常多。曹操也该欣慰了。


泊图泊途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

晋自然不会承认刘备是皇帝,三国之中,晋只承认魏的帝位。



一、正统和帝位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国历史上,皇帝是中华唯一的主宰,整个中华名义上只能有一个皇帝。

但是,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大中华地区往往同时存在多位自称皇帝的政权,因此史书上就产生了正统论,以某一个政权为华夏正统,称皇帝,其余的都是“伪帝”,正统和非正统有明显的不同记载。

只有正统的才能叫做本纪,非正统的只能叫做传。在晋书中,还发明了一种叫做载记的,来记录那些既不是正统皇帝,又不属于东晋的枭雄们。在两宋的史书中,便采取了将宋、辽、金都为正统的做法。



而关于正统之争,争论最为激烈、变化最大的是三国时期。

刘备是两汉皇室出身(虽然证据不足,但名声是够的),虽然偏居益州,但却有足够的大义名分认为自己帝位才是合法的;曹丕帝位得自于汉献帝刘协的合法禅让,又占据了大部分汉的故土,四方少数民族大多承认魏为唯一合法政府,也不会让出正统皇帝之位。

但这事,他们自己说了不算,后人说了才算。

二、曹魏一直都是正统

263年,魏灭蜀汉;265年,晋代魏;280年,晋灭东吴。

因此,谁的皇帝是正统自然就是晋人说了算了。

那么,晋以谁为正统呢?



265年,魏帝曹奂将帝位合法的禅让给了晋王司马炎。因此,司马炎的皇帝之位,承接自曹魏,为了使自己的帝位合法,晋只能承认魏为合法正统,换句话说,晋只会承认曹氏的皇帝之位,刘备、孙权都不会被承认也为皇帝。

这一点,在《三国志》中,有明显区别。三国志虽然是陈寿撰写,但确实走了西晋官路的,被认为是三国正史,因此完全能代表晋朝官方的立场。

在《三国志》中,本纪只有三篇,《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也就是说,曹操、曹丕、曹睿才被承认为皇帝,而刘备的传记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不称刘备的谥号昭烈帝而称先主,明显说明刘备帝位在晋朝不被承认。

另外,刘禅投降后被封为安乐公、吴帝孙皓受封为违命侯,而曹魏逊帝曹芳被封为齐王、曹奂为陈留王。两逊帝的爵位明显高于吴蜀的皇帝,也说明了晋朝对待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态度和立场。



因此,毋庸置疑,刘备的皇帝在晋朝是没有含金量的。那么为何刘备成为后世正统的声音比曹魏还大呢?

三、刘备何时成了正统?

实际上大一统的王朝,一般不怎么讨论这个事,而往往在武力不强的王朝,喜欢争论谁为正统的事。因此,两晋、南北朝、两宋是曹刘谁的皇帝才是正统的争论最为激烈。

首先承认刘备皇帝为正统的是《汉晋春秋》一书。该书的作者习凿齿,认为蜀汉才是三国正统,而晋的正统之位传承自汉朝。

到了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又将曹魏认为正统,以蜀汉刘备为偏安政权。

南宋,朱熹作《通鉴纲目》,再次将刘备的蜀汉推上正统之位。

以后的明清,刘备正统论大大压过了曹魏的风头,这也是《三国演义》为何以蜀汉为正统的原因。



实际上,斯人已逝,正统不正统,刘备曹操也都享受不到什么实际利益了,他们的后人也早已湮没无闻了,为何大家还争论这么激烈呢?

这就涉及到刚刚提到的,往往没能实现大一统的王朝喜欢讨论这个事,因为往往有其他政权存在于中华大地上,他们争论正统只是为了自己能够被很好的承认。

比如,东晋时偏安江南,如果再承认曹魏为正统的话,那么此时北方两京都不在东晋手中,那么北方前秦是不是才是正统了?所以习凿齿苦心孤诣,非要把蜀汉刘备认为正统,把晋的正统加到汉的尾巴上。两宋同理,朱熹更是发明了道统,道在哪里哪里就是正统皇帝,这种玄幻的东西差不多等于,我说谁是正统谁就是正统,不服来辩。



所以说,几乎可以说是因为后世子孙不争气了,丢失了中原,就把刘备皇帝抬出来祭祀,你看,他只有益州都是正统,我难道不可以是吗?



悦读文史,我是子彧。期待你的关注!


子彧说


晋朝其实是不承认刘备的皇帝地位的。晋朝是紧接着三国之后的一个朝代,由司马家族确立,基本上是认可曹魏的合法地位的。而且刘备在生前一直以汉室宗亲的旗帜,到处宣扬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中山靖王刘胜个人的口碑并不好,又比较好色,一辈子有100多个儿女,所以谁也无法证明刘备说话是真是假。而且即便他真的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他与正经的皇族也已经差了个十万八千里,可以说是支脉中的支脉。只不过在汉末乱世之中,汉献帝为了提高刘备的地位,希望拉拢这一支刘姓军阀,表面上才认可了刘备的地位而且。



在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政权,虽然继承自汉朝,但是在当时也不被太多人认可,在三国时期的历史史料当中,尤以三国志为主。在三国志这个官方承认的史书当中,曹魏使用的是本纪而对于南方政权蜀国则采取的是列传,并不认可刘备的正统地位。当然,这也有可能是陈寿的个人倾向。但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蜀汉正统地位的质疑。自秦国统一以后任何一个时期皇帝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下只能有一个天子。但由于政治上的分歧以及敌对,所以很多割据政权都自认为正统。



在当时曹魏算得上是其中最有资格称正统的政权。除了占有大量的是与农耕的土地之外,还占有当时超过六七成的国土和人口。再加上汉献帝禅让又得到传国玉玺。同时在三个政权当中,实力最强也继承了原先汉朝的官僚体系,所以曹魏是正统,并没有什么质疑。刘备在曹丕称帝以后宣称汉献帝已死,便在成都自行称帝,虽然拥有着汉世宗亲的身份,但是他并没有任何实际证明,唯一有的只是汉室宗亲这个虚名。不论是国家实力,以及正统政权的证明,刘备全都没有。



只是打了一个对抗曹贼的旗号用来招揽人才,而且自刘备称帝之后,时间很短,但没有打过一场胜仗,反而使其从巅峰之处跌落。除此之外,晋朝时取代魏国成为统一天下的王朝,自然也要以魏国为正统,蜀吴为地方政权这是一种政治正确,如果不承认魏国的正统的话,那么晋朝也就没有资格统一天下,所以为了自己的合法性晋朝一定宣称魏国是当时正统,蜀国刘备为地方割据政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