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總是失敗?NO!你所說的創業,只是想“不勞而獲”

近些年,“創業”成了一個極富時代特色的熱詞,無數的各方誌士、大學畢業生、職場失意者及另起爐灶的“創業者”,在當代演繹著一個個茶餘飯後的“創業”故事。

前兩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鏗鏘提出,猶如九十年代初的“下海”潮一樣,迅速給無數的夢想者注入了一劑春藥,讓一大群高舉“創業”大旗的人們前赴後繼,然後又成群結隊的倒在寬闊的大路上。

不能迴避的是,在經歷一番熱火朝天的創業潮之後,留下的除了一片哀嘆之外,也就剩一地雞毛了。

冷靜下來後,那些創業失意的人們開始對創業展開了一場場的探究,試圖通過不斷強化創業的難度來給自己的失敗做一次減壓。而他們的切身經歷的確給周邊的人們造成了創業如此艱難的印象。

不僅如此,自媒體也恰逢當時的出來推波助瀾,近一段時間而來,短視頻上無數的創業失意者紛紛現身說法,一方面告誡大家實體經濟被互聯網衝擊的“慘烈事實”,一方面沉痛訴說著自己如何因創業讓自己負債累累、如何因創業致貧的慘痛故事。

形形色色的失意者、千篇一律的“創業悲劇”你方唱罷我登場,在這個疫情當道、讓人們已經焦躁不安的時刻,又給那些有創業打算的人們在這個孤寂的冬日裡又噴灑了一盆冰冷的水。

創業不易,創業很多時候確實是慘烈的。但此創業並非彼創業,那些在網絡視頻中所傳言的創業,和我們所說的創業真的是一回事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他並不是真的在創業,他所表達的創業,本質上其實就是想過一種“不勞而獲”的生活罷了。

創業總是失敗?NO!你所說的創業,只是想“不勞而獲”

我們深入分析一下。

從歷史上來看,什麼是創業?創業就是一種做一種“為常人所不能為”的事情。放在劉邦身上,創業就意味著打下一片江山;對於李冰來說,創業就是造福一方百姓;對於張仲景來說,創業就是救生民於水火。

從當今來看,創業特指是經濟領域的開創商業價值的行為。創業的魂就在一個“創”字,而這個“創”的核心就在於思新、試新,如果用這個標準來審視那些失意的“創業者”們,只能說他們並不是創業,最多就是在追隨走在前面的創業者罷了。而他們的內心,真正想要的其實就是一種“不勞而獲”的生活而已,因此,他們的失敗與創業無關。

來看看“創業者”們的類型及創業動機是有利於認清這個事實的。

一、職場失意者。這類群體人數眾多,他們一般都在某個行業內有一定的經歷,多數情況下不安於現狀:要麼不滿收入水平;要麼不滿自己的上級;要麼不滿自己的老闆。

這類人因不滿而選擇了創業,他們的不滿情緒其實和創業是兩件毫不想相關的事情,就如同飢餓了並不是一定去狩獵的理由,吃快餐也可以填飽肚子。創業本身的驅動因素在這類人身上並不存在。

二、經商多年並不斷轉型的人。這類群體同樣人數眾多,不比前者少。此類人長期在商場沉浮,無論經驗還是眼界都非常人所比。這類人經常處在創業中,要麼是變換行業,要麼是最自己原有的行業進行升級。這個過程中,有的人上去了,而有些人始終是原地踏步,甚至還會倒退。

通過產業升級或者改行,如果是主動使然,多數都能更上一層樓。然而有更多的人,是原有產業日益落魄,於是被迫轉型,但這種轉型成功幾率仍然很低。本質上,這完全是出於被動,最多是一種“被迫創業”,仍然不是經過主動思考後的“積極創業”。

三、大學生。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群體,有一部分走上了創業的道路。他們的出現,基本上把創業和職業混為一談。95%以上的群體是為了創業而創業,並沒有做好任何準備,這樣的創業和“坑爹”基本是同一個意思。

無論哪個群體,仔細分析即可發現,大多數人的“創業”的出發點都各有出處,都把創業當成了一種謀生手段和另一種職業的替代品。這樣的創業,失敗也就不足為奇了。

創業本身是需要有一個嚴謹的思考過程,每個環節在前期理論階段必須要經得起多方論證。然而事實上,有多少創業是基於“走投無路”、“衝冠一怒”,又有多少創業是“一拍即合”、“歪打正著”,這些充滿情緒的字眼,和必須要理性、嚴謹、獨立思考、事實檢驗的創業DNA是格格不入的。

同時,還有相當可觀的群體,把創業的勤奮態度當做成了創業成功的前提,覺得吃苦、受累就應該收穫到創業的成果。然而,這都是片面的理解。

創業總是失敗?NO!你所說的創業,只是想“不勞而獲”

有這麼一個案例:講的是一個創業者創辦了一個家裝公司,投入30萬的資金,老闆也非常勤奮,沒日沒夜的奮鬥。然而,堅持了兩年後,終於現金流終斷而公司倒閉了。失敗後的老闆委屈到極點,在介紹自己經驗的時候把家裝行業描述的慘不忍睹,一再強調家裝行業有多麼難做,奉勸大家不要輕易進入。然而,就在他倒閉後,他的員工在同一個城市又開設了一個家裝公司,僅投入了20萬,一年後就實現了淨利潤50萬的創業成果。這簡直就是個黑色笑話。

經過深入探究發現,前面這個老闆,開設了公司後,每天早晨去徹查工地,在他的認知裡,他覺得只要把工程做好了,那麼他就不愁沒有業務。所以他異常辛苦的奮鬥著,但結果還是讓他失望了。

其實,這就是典型的“不勞而獲”思想,為什麼,因為他的這種思路對於絕大多數家裝公司的老闆而言都是這麼認知的,他不過是把別人的思想給簡單複製過來而已;他每天看似“辛勤”的檢查工地,但他沒忙到點子上。當他去親力親為管工地質量的時候,那麼誰在負責公司的大政方針呢?誰在負責營銷、贏利模式、團隊管控這些至關重要的工作呢?他或許很忙,但他只是“身勤”而腦“不勤”,而要想做好一個老闆,首先考驗的就是他的頭腦是不是在高速運轉,而不是他的腿腳。

所以,一個頭腦懶惰的老闆並沒有承擔起自己的“天職”,以為自己身體上的付出就等同於勤奮,就應該成功,這就是不折不扣的“不勞而獲”思想。

在當今這個時代,思想上的勤奮要比身體上的勤奮更有價值。想要創業成功,勤奮的思想才是創業者所應該具備的。

尤其是初期階段,對於項目的確認,必須要再三論證,而不是找幾個親朋好友簡單徵求一下意見。確認項目後要詳細研究贏利模式、現金流量、差異化優勢、風險控制等關鍵要素。可現實中有多少人真正如此所為呢?

大多數人的創業基本上都是“隨大流”,跟隨著別人做事。別人做什麼,自己也做什麼,沒有獨立思想,更沒有創新意識。這在當今時代,這就是常說的“偽創業”或“跟隨型創業”。這樣的創業,失敗的概率高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因此,要行創業成功,就要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創業:創新是核心;獨立思想是基礎;行動力是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