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在鄉村振興中踐行初心

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文|趙宏偉

  為農民謀幸福、為鄉村謀振興,是踐行初心和使命的一個重要抓手。多倫縣委書記以一個31年黨齡老黨員的身份講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當前,多倫縣共有5個鄉鎮、65個行政村、408個自然組,農業人口7.1萬,佔全縣11.1萬總人口的64%,為農民謀幸福、為鄉村謀振興,是踐行初心和使命的一個重要抓手。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上踐行初心和使命,確保農民在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關鍵的一年,需要我們在推進脫貧攻堅上踐行好初心和使命。就多倫縣而言,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把當前的事做好,把扶貧工作做到最細緻,確保扶貧政策精準落實到每一個貧困群眾,切實把脫貧攻堅做紮實,努力讓每一個農民遠離貧困。二要把長遠的事辦好,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上踐行初心和使命,確保農民收入更加穩定、致富更有奔頭。

  多倫縣推進鄉村產業振興,必須做大做強“林、肉、菜、草、藥”五大特色主導產業,推進多元化發展,大力提升農牧業產業化水平。

  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上踐行初心和使命,確保農民生活環境美麗宜居。

  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一是大力推進農村綠色發展。二是全力抓好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三是著力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上踐行初心和使命,確保農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

  鄉村振興,要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腦袋”。一要持續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二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建設。三要廣泛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

  在推進鄉村人才振興上踐行初心和使命,確保農民發展動力更強、本領更大。

  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紮實開展職業農民培育,扶持培養一批龍頭企業、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領頭人”,提高農民的農業技能水平,讓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力量。建立有效激勵機制,以外出務工人員、大學生、退伍 金人、退休職工等為重點,打好“鄉情牌”“鄉愁牌”“事業牌”,不斷優化幹事創業環境,把有志於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的各類人才“引進來”。加強對“第一書記”、駐村幹部、大學生村官、農業技術人員的教育監督管理,打造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在推進鄉村組織振興上踐行初心和使命,確保農民幸福生活有強大的組織保證。

  認真抓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突出抓好村黨組織書記這個“關鍵少數”,進一步拓寬選人渠道、拓展發展空間、明確退出機制,不斷加強對黨組織負責人的教育、培養和管理,切實提升基層組織為民服務水平。結合各鄉鎮、各村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遊則遊、宜林則林,探索適合農村的合作經營模式,大力推廣“聯合黨委+”“黨支部+”等“黨建+”模式,著力構建黨建與鄉村振興深度融合的系統工程,以黨建優勢提升鄉村振興成效,大力發展鄉村集體經濟。

  (《小康》·中國小康網 獨家專稿)

  本文刊登於《小康》2020年1月下旬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