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告訴你,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

通知:假期延遲到2.10

通知:假期延遲到2.17

通知:公司沒有了,不用回來了



清華、北大發布聯合調研數據,85%的中小企業維持不了三個月

為了探究此次新型肺炎疫情對中小企業的影響,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和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魏瑋,以及北京小微企業綜合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劉軍,聯合對995家中小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

針對中小企業最為關切的問題一一進行了調研。


先說結論。

第一,85.01%的企業賬上資金餘額最多隻能維持三個月。另外,34%的企業只能維持一個月,33.1%的企業能夠維持兩個月,能夠維持超過6個月的僅佔9.96%。

數據告訴你,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


也就是說,如果此次疫情持續的時間超過三個月,那麼超過8成中小企業的賬上資金都不能維持!

第二,29.58%的企業預計此次疫情導致全年營業收入的降幅超過50%。另外,28.47%的企業預計下降20%-50%,17%的企業預計下降10%-20%。另外,無法預計的企業佔比為20.93%。

數據告訴你,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


換言之,佔比超過五成的中小企業預計全年營收下降超過20%!

第三,62.78%的企業將主要支出壓力歸結為“員工工資及五險一金”,“租金”和“償還貸款”的佔比分別為13.68%和13.98%。


數據告訴你,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


簡單的說,無論對於勞動密集型還是資本密集型企業來說,“員工薪酬”都是最大的壓力所在。

第四,面對現金流短缺的壓力,21.23%的企業會尋求“貸款”,16.2%的企業會採取“停產歇業”的措施。另外,22.43%的企業會磨刀霍霍向員工,採取“減員降薪”的方式。

結果就是,企業要麼變相裁員要麼舉債度日!

再說這份調研數據的可信度。

為了增加結論的真實性,調查問卷覆蓋了包括“加工製造業”、“零售和服務業”、“高科技”等八大行業,而且佔比比較分散。

數據告訴你,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


而且,為了更加符合“中小企業”的特徵,在問卷調查的企業中,有63.08%的企業員工數都在50人以內,年營業收入在5000萬以內的企業佔比高達74.04%.

也就是說,這樣的問卷樣本具備很高的可信度。

中小企業為何會如此之難?

由前面的調研數據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都很弱。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現狀呢?

數據告訴你,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


先說宏觀層面的原因。

一方面,受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全球市場復甦乏力,我國出口企業始終處在艱難生存的境地;另一方面,受經濟持續下行影響,國家開始大力採取去產能、調結構、降槓桿等舉措,導致民營企業面臨融資難、股權質押風險以及稅收社保強徵的多重壓力。

以銀行貸款為例。

截至2018年底,民營企業貸款餘額為32.8萬億元,佔總體企業貸款餘額的40.7%。

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我國民營企業用40%的銀行貸款,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除此之外,波瀾起伏的中美貿易衝突,讓中小企業難上加難。在這樣的背景下,疫情的突然爆發更是雪上加霜。

這也就不難解釋,佔比超過8成的中小企業現金餘額,最多隻能維持三個月!

再說微觀層面的原因。

中小企業無論在引進人才和引進資本方面,都不具備大企業的實力,因此只能走勞動密集型發展路線,靠著廉價的勞動力賺取市場利潤。

另外,在企業家才能、儲備的資源和技術方面,中小企業也不具備應對突發市場風險的能力。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企業賬上資金最多維持三個月只是表面現象,深層次的原因是,在經濟長期下行的背景下,中小企業“積貧積弱”的狀況長期存在,並且始終充斥著各種危機。


企業應對疫情的方法和建議


2月9日,工信部印發了《關於應對新型肺炎疫情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有關工作的通知》。

數據告訴你,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


其中重點提到,要進一步加強對中小企業的財政和金融扶持!

但問題也依舊存在。

一方面,財政和金融扶持儘管有效,但未必會對你的企業產生實質性影響;另一方面,儘管長期來看這樣的措施必然也有利於中小企業的復甦,但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卻迫在眉睫。

那麼,企業到底該怎麼應對呢?


在我看來,主要有四個方面的應對方法。

首先,作為企業的經營者,既要培養堅強的意志又要有與風險為伴的認知。

可以確定的是,即便宏觀層面會推出各種各樣的扶持政策,但對於企業個體來說,這樣的影響有限。

但是,市場的風險又無處不在。

因此,企業的經營者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潛在的市場風險。更重要的是,如果企業果真指望國家救助渡過難關,那麼大概率最終的結果會走向破產倒閉。

居安思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倘若具備這樣的素質,想必當這樣的危機來臨時也會淡然處之。

其次,有方式、有方法的降低成本。

誠然,在現金流短缺的背景下,減少開支降低運營成本是必須採取的措施。但是,不同的方式方法卻能夠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以降低員工薪酬為例。

就邊緣員工來說,可以選擇直接裁撤掉;就重要員工來說,協商延遲或者分期發放工資,並且以獎金為補償。既要讓其瞭解公司的困難,又要讓其感受到公司的誠意,以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就核心員工來說,由於這類人的薪酬往往較貴,可以通過股權激勵的方式讓其成為合夥人,以彌補當下薪酬的降低。

至於其他成本,在保證企業運營的前提下,儘可能的壓縮。

數據告訴你,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到底有多大


再有,提高經營效率,對企業項目做“加法”和“減法”。

“減法”很好理解,畢竟當下的首要任務是保命。因此,需要持續性投入且沒有資金流回報的項目,或者前景相對不太好的項目可以選擇暫緩。

不過,也不是一概而論。

我們也要意識到,危機中任何企業都會採取“節流”的措施,因此如果能夠在競爭對手“壯士斷腕”的時候,在某一個項目上給與重點扶持和投入,或許會在疫情迷茫的硝煙下打開一扇窗。

當然,保證企業現金流健康是前提條件。

最後,任何代價的付出必須要以經驗的總結為回報。

比如,在2003年非典疫情中差點死去的新東方,在那之後打開了在線課堂的大門;比如,人力成本佔比高的餐飲業,採取用“機器代替人力”的方式降低成本。

因此,對於企業賬上資金餘額只夠維持三個月,那麼應該在平時想方設法增加資金儲備,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最根本的方法還是在於,務必增強企業自身抵禦風險的才能,這是每個企業都急需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