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导言

说到粮草

,大家肯定不会陌生,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已经简明扼要的告诉了我们粮草对于行军打仗的重要性。正如著名作家老舍《四世同堂》一书中所言:“军队的活动,不能只仗着几个命令;军队需要粮草、服装、运输工具,和怎样以最少的士兵取得最大的胜利。”言下之意,打仗,光有命令和人可不行,还得有粮草、服装、武器等战争物资的强力保障。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军粮

狭义角度看,粮草,顾名思义就是人吃的粮食马吃的草料;而从广义角度来说,粮草则远不止粮和草,还包括辎重被服等作战物资。

<strong>可以说,打仗,打的不仅仅是人,更多时候打的国力。而国力从具象的角度来看,最直接的体现便是粮草的保障能力。一国军队如果粮草断了,那八成会不战自败。例如西汉七国之乱时,吴楚联军的粮道被周亚夫派人断掉之后不久便不攻自溃、土崩瓦解了。再比如三国时期,袁绍集结几十万兵力大举南下攻打曹操,但曹操以极为劣势的兵力最终扭转战局、以少胜多,主要的原因便在于

曹操袁绍大军囤积在乌巢的粮草烧毁殆尽。<strong>可见,古代行军打仗,“粮草”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关乎战局的最终走向。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火烧乌巢

既然粮草如此重要,那么问题来了,<strong>古代粮草具体都有哪些种类呢?不同的朝代又有哪些变化和不同呢?粮草之于战争双方的重要性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此外,粮草的保障很难,具体难在哪些方面呢?

下文,让我们带着这些个问题结合史料记载和古代战争案例来一一分析,以求得到相对客观全面的答案。

粮草的种类及不同时期的历史差异

对于行军打仗用的粮草,可不是随便什么吃的都行的,特别是兵士所吃的食物,那是有不少讲究的,最为重要有三条

  • 首先,常用性。这种粮食必须是军中士卒经常吃的,不至于会在战时因为突然改变口粮而导致肠胃问题进而非战斗减员或降低战斗力。
  • 其次,可获得性。这种粮食必须是民间广泛种植且达到盈余状态的,这样比较容易大规模征集。
  • 再次,可储藏性。这种粮食必须具有足够长的储藏时间,即保质期,不易随着气候和环境变化而腐化变质。

<strong>从史料记载的蛛丝马迹中,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食物曾经都被当过军粮以及给战马配备的草料又是怎样的。

  • 粟米

我们都知道,工农红军就是靠着“小米加步枪”取得了伟大胜利的,现今的我们也经常用“小米加步枪”这个词来形容条件艰苦。然而,你可能万万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么个不太起眼甚至有点寒酸的粗粮,却是古代几千年来最为重要的军粮。

“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

“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汉代晁错所著《论贵粟疏》

晁错所言可以发现,粟米(俗称小米)对于当时国家的战略价值是非常大的,是发动战争“带甲百万”之时所必须要保障的物资,如果“亡粟”,便无法守住或取胜。那么,粟米为何会成为军粮首选呢?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粟米

首先,粟米是黄河流域等中原农耕民族的主食,而早期的战争多发生于中原地带,因此小米便当之无愧的成为了一种非常普遍的军粮。只不过,打仗之时为了增加营养和口味,会用小米杂以蔬菜、豆类或是肉类一起烩煮成稠粥,嫌没味道的话,就多撒两把盐,非常方便。因为小米是平常生活的主食,因而不会存在将士在战场上吃坏肚子等自减战斗力的可能。

其次,粟米可获得性较强,适合作为军粮首选。粟米拥有着极为悠久的种植历史,据考古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大约在公元前4000多年,粟米便已在中原一带大面积种植,到了商、周时期,粟米更是成为北方农耕民族的最重要粮食。据考古发现的《睡虎地秦墓竹简》所记载:秦国将仓中存储的粟米按黄、白、青三种熟度分类存放,栎阳仓储粮以2 万石为1 积堆放,咸阳仓则扩至10万石1 积堆放。这些堆积如山的粟米,也切实印证了这一点。据史料记载,魏国在实施李悝变法之时,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丈量并评估了其产量,有这样一组数据:在什一税(按产量的十分之一缴税)条件下,5 口之家耕耘百亩农田,每年可产粟95石,完税之后能剩下45 石,在当时来说,其产量和收成已经相当可观。此外,据前文晁错所言,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在汉朝时期,粟米正因为其重要性必然是得以大规模推广种植。由此可见,粟米的种植普遍性和高产性决定了它有着较高的可获得性。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李悝变法

再次,粟米的保质期很长,作为军用储备粮优势明显。《旧唐书.马周列传》和明代《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等资料中都提及了“粟可藏九年,米可藏五年,卑湿之地半之”

。意思是说,存储条件得当的话,粟米可以保存9年之久,而稻米只可以存放5年,如果存放地潮湿,则保质期减少一半。在发掘隋代含嘉仓遗址时,考古人员发现其中一个粮窖,其中竟保存近五十万斤的谷子(粟,已经炭化),也侧面说明了其存储性较好。因此,粟米的可储藏性非常好,相较于其他粮食,有着天然的优势。

综上三点,正是因为粟米的这些特性,让它成为中国古代最为普遍的一种军粮。

  • 稻米

就是我们现代人常吃的水稻,这一作物原产于中国和印度,据考古发现,在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就开始种植水稻。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地处北方,以种植粟米为主,而长江流域的南方,则是种植水稻为主。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稻米

虽然水稻的种植历史同样悠久,但是受当时生产条件限制以及聚居人口数量差异影响,其种植面积和产出远不及粟米。因此,稻米的价格一直是几倍于粟米的。据记载,秦汉时期,1 斗稻米可以兑换约2.5斗粟米,吃大米在彼时是相当奢侈的事情,平常百姓根本吃不起。此外,如前文述,稻米的储藏期比粟米短近一半,也限制了它成为军粮首选的另一个因素。

因此,将稻米作为军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这也受地域影响较大,比如三国时期处在南方的两个政权——东吴蜀汉,因为盛产稻米,将它作为军粮也是理所当然。

  • 面食

除了粟米和稻米,古代行军打仗之时,还会让士兵随身携带一定数量的干粮,例如锅盔、踅面等可以速食的面食

据说陕西人喜欢吃的锅盔,就是先秦时期秦国士兵发明的一种面食。打战之前,士兵会将面团放在头盔中烤干烤熟,便于在行军之时随时取食以补充能量。而踅面,实质上就是一种烙干的荞麦煎饼切成丝状,士兵吃的时候根据自己口味上一点调料(猪油辣子、葱花或携带的酱)加一点热水就可食用,号称是古代

“最早的方便面”了。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锅盔

再比如,戚继光统领的戚家军,有一种行军面食,将事先做好的面饼中间掏个孔,然后用绳子串起来挂在脖子上,随时可以取用。在我们福建浙江一带,至今还流传着这种中间带孔的饼,叫“光饼”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光饼

此外,宋朝时期的汉军以及西夏的军队都主要以面食为主。相传杨家将发明了刀削面西夏人发明了面片儿。但这些传说究竟是否属实,因未见史料,故而五重考证,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面食也是古代行军打仗之时一种极为重要的军粮,不过更多的用在急行军或者执行短时战术任务之时使用。

  • 其他干粮

除了上述这些见诸史料和传说的军粮之外,由于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的差异,其实还有很多被作为战时军粮的品种,笔者在此简单罗列几种如下:

秦国名将白起在长平之战时,曾经要求埋伏的“奇兵”队伍不得携带和食用常吃的羊肉类干粮,而改用风干牛肉或腊牛肉,目的是因为羊肉的臊气较大怕暴露埋伏点。可见当时的随军干粮还有牛、羊肉干之类的食物。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羊肉干

北宋曾公亮和丁度所著的《武经总要》中记载,用米一石,煮熟后滤去米汤,然后反复晒蒸十次,可得干粮二石。这也是另一种使用稻米制成的干粮

蒙古军队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在解决吃的问题上比汉人那是方便的多,士兵多携带一定数量的风干牛羊肉,喝马奶马奶酒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蒙古骑兵

  • 草料

说完士兵所食的军粮之后,还有一样粮草也同样重要,那就是战马所食用的草料了,毕竟人要吃饭,马也要吃草。为了维持战马的体力和奔跑能力,行军打仗时,都需要携带数量可观的草料,数量上甚至超过士兵食用的数量。一般来说,给马喂食的是一种混合型的草料,并非纯粹干草。这种干草,通常是由细干草、燕麦、黑豆等混合而成。当然也有别的配方。汉朝时期,战马的待遇较好,甚至给它们喂养粟米夹杂干草、豆类等食物。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马的草料

总之是为了保证一定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就像人要吃肉一样。后来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汗血宝马的优良牧草——苜蓿叶被推广种植后,马草的问题得到了一定改变。

粮草保障对于战争双方的决定性意义

“驰车千驷,草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孙子兵法》

“即今所在粮草尽乏,漕臣计无所出,文移指空而已。”——《宋史·食货志三》

“却说曹操守官渡,自八月起,至九月终,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三国演义》

以上这些或兵书或史料或小说,所载之言无不说明了粮草对于战争的极端重要性,粮草不济,攻城乏力,战争根本难以为继,交战双方的国家意志根本无法得以实现。想想三国时期

诸葛亮率领蜀军五次出汉中北伐曹魏,不仅未建寸功,最后以孔明病逝于五丈原宣告功败垂成。这其中除了与司马懿棋逢对手之外,更为关键的原因便在于长途出师的一个致命之处——粮草不济,不能久战。因此说,粮草保障对于战争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体来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诸葛亮五次北伐

  • 一是影响军心士气

有道是“民以食为天”,前线打仗的将士为国家出生入死的同时,温饱问题也是行军的头等大事。而军心士气对于打仗的军队来讲又是极为关键的因素,若粮草不济,余粮不多,那必定会致使军心哗然、士气低落,等待着他们的只有惨败或者投降两种结果。

如前引文所述,曹操率军镇守官渡袁绍对峙之时,不仅兵力上远远处于劣势,更要命的在于粮草难以为继,军中士卒因为越来越稀的粥而心生不满,怨气渐渐滋长,哪还有打战的心思。最后曹操为了稳定军心,只好通过斩杀粮草官以“嫁祸”之术来“以正视听”并借以稳定军心和鼓舞士气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曹操杀粮官安军心

<strong>由此可见,粮草保障对于一支队伍的军心士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二是影响将士的战斗力

俗话说的好:“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要想将士在战场上有较强的战斗力,那饿着肚皮肯定是不行的。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士兵都是要手握长枪短刃短兵相接、冲锋陷阵的,靠的就是充沛的体力和耐力,如果连续吃不饱,估计没打几下便举不起刀枪了。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士兵示意图

此外,粮草的品质也影响着士卒的战斗力和耐久力。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面涉及到一个

营养问题。战争的环境下,哪一方的粮草更充沛,伙食更好,按常理那将士的战斗力一定是强于另一方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虽然伙食和营养的好坏并不是决定战争结果的主要因素,但其重要性也不容忽视。回想抗美援朝初期的战场,一边是我们志愿军士兵啃着“冻土豆”,另一边则是吃着火鸡、馅饼和苹果美国大兵;一边是身穿单薄衣裤、脚踩单鞋的志愿军将士,另一边则是穿着保暖大衣、睡着鸭绒睡袋的美军士兵;就是在这样的悬殊对比下,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美军低下了高傲的头颅。可见,中国军人的战斗意志是最强的,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最坚韧的。但是,随着后期的粮草、被服保障跟上之后,志愿军的战斗力明显得到了提升。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志愿军将士坚守阵地

  • 三是影响主帅的战略战术

从很多古代战争案例中,我们发现粮草保障的厚度对于一名主帅在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决策上有着制约性的影响。若粮草充足且粮道安全畅通,那主帅便可无后顾之忧,可战可守、步步为营。反之,主帅便会有心态上的紧迫感和焦急,往往追求速战速决,但这一点往往会被对方所利用和化解,最后不战而退。这一点在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长平之战

当时的赵国虽然离决战之地地理上更近,但是在粮草的保障上却劣势明显。彼时秦国坐拥关中和巴蜀两大粮仓,粮食的产量和储备都远胜于赵国。据《战国策.齐策》记载:“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可见当时的赵国随着战争越拖越久,国内粮草储备已经难以为继,只好向齐国借粮还被拒绝,最终无奈之下才有了主战的赵括替代主守的廉颇的事情发生,在对秦的策略上也由守变成主动出击。<strong>粮草保障的形势变化对于战场战略决策的影响在此战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 四是影响着交战双方国内的民生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因此粮食的运输只能靠大量的人力结合牛、马等牲畜来保障。特别是发动一次大型战役或者持续时间较长的对峙战,那所需要的国内劳力将是非常庞大的一个数目。北宋

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三人饷一卒,极矣,若兴师十万。辎重三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十万人运粮,此外难復加矣。”也就是说,宋朝若要兴师十万出征,那么其中运输辎重的部队就占了三分之一,约三万人,剩下打仗冲锋陷阵的仅有七万人。此外,这十万大军还需要额外的三十万劳力来保障运送粮草,即平均下来,一个作战的士兵需要三个民夫提供后勤保障。这么多的民夫劳力哪里来呢?还不得从本国内征召和摊派。于是,青壮劳力被大量派往运粮队伍,势必造成国内开展农耕和其他生产的人大幅减少,对国内民生影响非常之大。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运粮队

“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还是以前面所说的秦赵长平之战为例,据《史记》记载,秦国为了保障粮草及时供应到前方,就将河内之地超十五岁的所有劳力召集起来投入运粮工作。假如我们用沈括所说的比例来进行大致测算的话,四十五万的赵军,其中辎重部队约十五万人,战斗部队三十万人,而投入到运送粮草的队伍将达到一百三十五万人之巨,也就是说参加长平之战的人数达到一百八十万人,而这些人肯定是不可能再去搞农业生产的。同样的方式,我们算算秦国这一边,秦军假设是三十万人(史料对于秦军数量难以考证),那么其中辎重部队十万人,战斗部队二十万人,所需粮草保障部队九十万人,总参战人数达一百二十万人。

<strong>由此可见,粮草保障对于交战双方国内的民生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打战打的是国力绝非虚言。

综上四点,均需粮草保障工作的力度虽然不能完全决定某一次战斗或者某一场战役的胜负,但绝对可以决定整个战争的战略胜负,其重要性无需再赘言。

粮草保障为何难?又难在何处?

前文的铺排、分析和论证,我们了解了古代军需粮草的种类,清晰的知道了粮草保障对于战争胜负的至关重要的意义,相信大家对于最后一个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那就是粮草的保障为什么那么难?又具体难在哪些方面呢?笔者看来,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 一是难在生产和征集。

正如孙武所说:“驰车千驷,草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内外之费。”打一场大战所需的粮草是非常多的,如果时间持续的很长,那所消耗的粮草的数目就更加惊人了。按

沈括说的比例我们来打个比方,一支十万人的队伍出征,保障运粮的人需要三十万人,这些人在出征的路上都是需要吃饭的,运粮的劳力的消耗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此外,还有几万匹的战马需要喂养,而实际上战马的饭量极大,据《汉书·赵充国传》所载:“军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岁。”战马一个月的食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

俗话说“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对于国力的消耗是极大的。国力强的,在粮草的生产和征集上一般也较为容易,反之,国力弱的一方,在征集粮草上就会面临较为窘迫的局面。秦国在统一兼并战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多线连续作战,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坐拥两个大粮仓,加上变法之后耕牛的推广郑国渠的修建以及李冰父子的治水,使得国内的粮食生产效率、产量和稳定性都有很大的提高,其国内的粮食储备量是极大的。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粮堆

另一方面,随着战争的持续,因为大量的青壮劳力要么投入到战场上,要么投身于运输粮草之中,粮食的生产工作肯定是会耽误的,因此战争的持续时间越长,则国内的农耕生产就愈加荒废,粮食产量就会急剧减少,征集粮草工作就变得更加困难了。这还没有考虑战争本身对于边境地区的农作物的破坏带来的粮食减产因素。

<strong>由此,对于国力较弱的国家来说,在粮食的生产和征集上确实比较困难,容易陷入无粮可征、粮草难以为继的窘境。

  • 二是难在远距离持续运输。

这一点想必大家都有所体会,无论是史书还是电视剧中,经常会有劫持粮车和截断粮道之说。粮草征集到位后需要运输到前线以保障将士所需。那么在运输粮草上,存在几个困难和风险

首先,靠人力和畜力与崎岖的道路斗争,运输难度极大。

在古代,受限于落后的交通工具,军队粮草大多时候只能靠人工力配合畜力运送。遇到平坦的道路还好,运送人员尽可以加班加点地将粮食运往前线。但是,如果遇到崎岖不平的山路,粮食的运送速度就会遭到很大的减缓。例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所需粮草的运输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蜀道之难难以上青天

,更别说是运输粮草持续跋涉于险峻的山路了,其中之艰难无法想象。传说中诸葛亮发明的“木流牛马”便是用来运送粮食的。再比如长平之战时,赵军的运粮队也是要穿越“山岭高深,实为险扼”的太行八陉中的滏口陉才能抵达前线,犹如登天。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长平之战时,赵军运粮须穿越太行山脉

其次,粮车被劫或粮道被敌军破坏。

如文章开篇时所提到例子,西汉七国之乱时,吴楚联军的粮道被周亚夫派人断掉之后不久便不攻自溃、土崩瓦解了。还有长平之战中白起派兵绕道偷袭并控制了赵军的粮道,致使赵括所率大军成为孤军。<strong>由此可见,在古代战争中,截击敌军粮车或者破坏或控制对方运输粮道是一个打击对方、釜底抽薪的重要战术。这对于运粮本就困难的一方便是更加致命的风险了。

再次,运输途中的消耗极大。

《旧唐书》记载,李靖出兵突厥之时,粮草从山东出发运往河套地区,到达目的之后仅剩下十分之一的数额,相当于说一路上粮草损失高达十分之九,相当惊人。除了上述所提到的道路的艰难险阻和敌军截击和破坏之外,还有途中遭遇暴雨、风暴、泥石流等不可抗的天气因素以及运粮的人和畜力途中的正常食用,都是造成运输途中损耗极大的原因。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张仪对楚国炫耀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秦国非常善于利用水运条件,据《战国策·楚策》记载,张仪出使楚王之时曾暗藏恐吓地炫耀说:“秦西有巴蜀,方船积粟,起于汶山,循江而下,至郢三千余里。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粮,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里敷虽多,不费汗马之劳,不至十日而距扦关。”走水路,不仅可以“不费汉马之劳”

,而且在粮食的损耗上得到大大的较少,不失为一种较为安全而先进的运输办法了,不过这一办法也存在着地域限制。

  • 三是难在到达前线之后存储。

军需粮草好不容易运到了前线之后,就需要选择一处地方进行存储,这个地方必须满足适宜、方便、安全等三个条件适宜就是要环境条件适合粮食存储,不能是潮湿或容易被泡水之地;方便就是要自己取用方便、补给方便;安全就是要本方容易守卫、难以被敌军攻占或偷袭。一般来讲,前两个条件容易满足,但是要兼顾第三个条件之时,往往容易出问题。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粮仓

打个比方,甲国和乙国交战,甲国主帅分兵A、B、C三个点驻扎,为了三个点的补给方便,于是选择将大粮仓设在D这个地方并派重兵把守,而乙国主帅就会出奇兵悄悄绕过A、B、C等地接近D,并伺机对甲国的粮草付之一炬。其实当年曹操就是这么干的,成功烧毁了袁绍设在乌巢的大粮仓,导致袁军军心大乱。由此可见,即便粮食安全送到了前线,也还是存在旦夕被毁的风险。

<strong>由此可见,综上三点,只要战事一起,粮草的保障就成了首要大事,但在实际的运作中,确实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不仅在生产和征集环节难,最难的在于运输的过程,而当粮草安全运抵前线之后,在粮草的存储上也存在着不少的讲究。

九州君评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战争

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打仗对于一个国家的国力的考验是相当严峻的,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而作为战争的主要资源的粮草保障,不仅关乎前线将士的军心士气和战斗力,还极大影响着主帅的战略、战术决策,甚至造成国内的民生大滑坡。

粮草对于战争的顺利进行虽然极其重要,然而受古代的条件所限,粮草的保障问题却又存在着极大的困难,所须投入的力量和资源非常惊人。

古代战争中,粮草的保障异常重要而困难,究竟难在哪?

九州配图:屯田制

鉴于此,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在尝试着各种制度或者方法创新以期解决粮草保障的困难问题。例如汉朝时,为解决粮草供应问题,朝廷开始实行“屯田制”。戍边将士一边在戍守防卫,一边闲时就进行开荒屯田耕战,如此一来,即便不能完全自给自足,至少可以极大的缓解粮草征集和长距离运输粮草的困难与风险。再比如,隋唐时期实行的“府兵制”,战时为兵,闲时务农,不仅省掉了平时养兵之耗费,也保障了粮食生产。到了明清时期,朝廷为了解决粮食运送问题,采取了“九边屯军,开中钠盐”的办法,让商人包办运粮任务,据此换取盐引。凡此种种,也都反向证明了,在古代的战争中,粮草的重要性以及粮草保障的困难性。

1.《史记》

2.《古代战争中的粮草供应》

3.《战国策》

4.《宋史·食货志》

5.《孙子兵法》

1.图片多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和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