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一、继承制度

每个政治实体,其领导人的贤与不肖都非常关键,古人常说“遇明君而兴,遇常君而守,遇昏君而弱,遇暴君而亡”。因此对于一国之君的选择,都是十分慎重而严肃的,君位传承原则都符合那个时代的生产力要求。

历史上君位传承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其一、禅位制;其二、兄死弟承制;其三、嫡长子继承制;其四、遗嘱指定制。三皇五帝时代,通常采用禅位制;夏商两代则采用兄死弟承制,周朝开始普遍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战国时代,诸国战事频繁,采用立贤不立嫡的方式也常见,通常由先君死前通过遗嘱指定继承人。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秦献公

君位传承制度里面,兄死弟承制、嫡长子继承制、遗嘱指定制三种方式都属于王室内部的传承,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各自的优点暂时不谈,它他缺点主要集中在三点:其一、王族传位内战;其二、外戚传权;其三、权臣柄政。

兄死弟承制、嫡长子继承制两种方式都容易产生王族内斗,目的就是争夺君位。兄死弟承制的核心是王族内的强势人物继承君位,因此就容易发现王族内部争斗。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嫡长子,因此就容易出现后宫争斗,进而出现外戚专权。

秦人原本是商朝贵族,因此有兄死弟承制的传统;秦人接受周王室册封而立国,进而也接受了周文化,因此嫡长子继承制在秦国也流行。秦国前期生存压力大,因此采用兄死弟承制传承;后来秦国称霸西戎了,为了与中原诸侯文化接轨,也改为嫡长子继承制。秦国历史上很少出现王族内乱,但并不是说没有。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秦献公父子三

秦灵公死后,秦灵公的儿子嬴师熹年幼,掌权的叔父嬴悼子夺位为君,史称秦简公,嬴师熹则被流放到了河西之地。秦简公当了16年国君死了,传位给儿子秦惠公;秦惠公当了13年国君死了,传位给儿子秦出子。秦出子年幼无知,国政由秦出子的母亲把持,这引起了秦国贵族的不满。流浪魏国多年的嬴师熹长大成人了,左庶长嬴改秘密发动政变,迎嬴师熹归国为君,将秦出子母子沉入渭河淹死。嬴师熹就是威名赫赫的秦献公。

《秦本纪》灵公卒,子献公不得立,立灵公季父悼子,是为简公....出子二年,庶长改迎灵公之子献公于河西而立之。杀出子及其母,沈之渊旁。秦以往者数易君,君臣乖乱,故晋复强,夺秦河西地。

秦灵公至秦献公,经历了灵公、简公、惠公、出子四代,虽然内部争斗基本没有损伤,但是这数十年间魏国崛起,秦国河西之地尽失,生存空间被大大压缩,已有亡国灭族之危。秦孝公在《求贤令》中写道: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由此可见王族传承不好,对国家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秦献公在位24年,推行新政,力攻魏国,小范围内恢复了秦国的国际地位,还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

秦武王洛阳举鼎暴毙,由于秦武王没有亲儿子,因此秦国内部爆发了夺位之争,史称季君之乱。秦惠文后、秦武王后皆魏人,她们拥立公子壮为君;秦芈八子、秦将军魏冉,他们兄妹二人是楚人,拥立芈八子的儿子为君。后来赵武灵王强势介入秦国内乱,拥立芈八子的儿子嬴稷为秦君。这场内乱持续三年,秦王族元气大伤。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秦宣太后家族

嬴稷为秦君,史称秦昭襄王,国政由芈八子把持,芈八子史称宣太后。宣太后执掌秦国大政四十余年,魏冉、白起皆是她一手提拔并重用的。范雎入秦后,秦昭襄王才驱逐楚国勋贵,亲掌大权;白起之死,跟他是宣太后的人不无关系!

《秦本纪》昭襄王元年,严君疾为相。甘茂出之魏。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

秦王政13岁为秦王,国政由太后赵姬、仲父吕不韦主持,这期间秦国上层权力斗争可谓龌蹉不断,如果不是秦王政天纵英才,他想亲政也是不可能的。秦王政八年,长安君成蟜叛乱,意图夺位自立,理由是秦王政不是秦庄襄王亲子。秦王政九年,嫪毐叛乱,意图杀王自立,被秦王政击灭。秦王政十年,嬴政罢免吕不韦丞相之职,开始正式亲政。


二、秦始皇不立后

后,在古代是荣誉名号,跟“王”一样是至主无上的称号。夏朝的国主皆以“后”贯之,商朝的国主以“帝”贯之,周朝的国主则以“王”贯之。周朝开始,国君称王,国母称后,王后是一国之母,拥有许多 的权力。

国王一般只有一个王后,王后之下则有许多的嫔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皆归王后管理。王后生的子女为嫡子,嫔妃生的子女则为庶子,名义上王后是所有王子、公主的母亲,称为嫡母。周公旦制定的礼义规定,只有正妻的儿子拥有继承权,庶出子无继承权,国王的正妻就是王后。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大秦丞相吕不韦与王后赵姬

嫡长子继承制下,要取得王位的继承权,首先母亲得是后,其次还须是王后生的第一个儿子。长期的传统之下,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天经地义的事:子以母贵,母亲是王后,那么儿子就有继承权;母以子贵,如果儿子被确立为太子,那么母亲至少可以得到太后的尊称,通常太后是由王后升级而得,但嫔妃的儿子当了王,嫔妃也可以直接升级为太后。

秦始皇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受益者,也是嫡长子制度的反对者。嬴异人原本是庶出子,母亲唐太后只是一个嫔妃,由于华阳王后无子,故嬴异人过继给华阳王后,从而获得嫡长子身份。嬴异人在赵国娶赵姬为妻,当了秦王后册封赵姬为王后,因此嬴政就成了嬴异人的嫡长子,顺利获得了当秦王的资格。

嬴政13岁当秦王,国政由母亲赵太后、仲父吕不韦主持,他只管学习政务和盖章。嬴政天赋异禀,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读书习武样样优于常人,对于权术的理解与运用,远远超过一般的权臣。人们常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但是嬴政没有一个好妈妈,赵太后就是一个坑儿货。如果嬴政像他父亲嬴异人、爷爷嬴柱一样平庸,那么秦国统一天下的事就要延后了。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秦始皇嬴政

嬴政亲政有三座大山,分别是太后赵姬、仲父吕不韦、假父嫪毐,此三人把控秦国军政,完全架空了秦王政。假父嫪毐在太后赵姬的授权下,领长信侯爵,号假父,驻地山阳,封地河西太原郡,国家政事,事无大小,皆决于嫪毐。秦庄襄王的托孤大臣只有吕不韦,另外一位是王后赵姬,国家大事要盖秦王章、丞相章、太后章方可生效,嫪毐就掌管着太后章。

《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

嫪毐专权,不仅影响到了秦王政的亲政,更严重削弱了丞相吕不韦的权势。因此秦王政与吕不韦联合,在昌平君、昌文君的支持下,成功击败了嫪毐势力,嫪毐本人被车裂,两个儿子被赵高摔死,其党羽要么被处死,要么被流放。

搬开了嫪毐,秦王政开始清理吕不韦,秦王政首先将吕不韦的精英门客策反,比如李斯、郑国等;其次秦王政给吕不韦找了一个屈辱却无法反驳的罪名,那就是跟大阴人嫪毐篡谋,淫乱宫廷。吕不韦身为一国丞相,又以名士自居,将他跟大阴人嫪毐联系在一起,就是对他最大的侮辱,有了这一个罪名,吕不韦在朝在野的声望都会下降。

嫪毐、吕不韦先后伏诛,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联系人,那就是秦国太后赵姬。吕不韦依靠赵姬和自己的才干,成功的当上了秦国丞相,且有一翻不错的作为。嫪毐依靠自己擅长的床榻之术侍奉赵姬,最终成为位极人臣的权臣。可以说吕不韦、嫪毐这两座大山都是赵姬制造的,因此秦王政囚禁了自己的母亲赵姬。

执掌秦国大权后,秦王政开始谋划统一战争,个人的婚姻他并着急。经过齐国名士茅焦的劝说,秦王政跟他母亲赵姬和解了,迎赵太后归咸阳居甘泉宫,以母礼侍奉之。赵姬经过多重打击,也不想男女之欲了,她想给儿子讨一个媳妇,以尽母亲之责。由于茅焦的劝说之功,赵姬让茅焦找了一位贤淑的齐国女子给秦王政当妻子,这位齐国女子就是郑妃。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秦始皇与郑妃

秦王政娶了郑妃,但是并没有册封郑妃为王后,郑妃给秦王政生了嫡长子扶苏,嬴政虽然喜爱扶苏,但并没有册封扶苏为太子。 后来秦始皇娶了很多妻子,这些女子皆为王妃,没有高低贵贱之份,生的儿子皆为王子,生的女儿皆为公主,终秦始皇之世,没有立个太子。

秦始皇为什么不立后呢?这涉及到秦始皇的继承制度改革,他不想采用嫡长子继承制,而要破坏嫡长继承制就不能立后。一旦立后,那么必然存在了嫡庶之分,有了嫡庶之分,自然就有了嫡长子。不立后,除了防止嫡长子产生外,还为了防止外戚专政或者说后宫干政。

秦国历史上的宣太后专权,楚国外戚干政情况是十分严重的:秦昭襄王当了四十多年的傀儡王,也没有能亲政,主要原因就是宣太后活着太长了,宣太后不死,秦昭襄王就不能亲政。当然宣太后对秦国的作用是积极的,赵太后对秦国的作用却是消极的。

法家治国,首在富国强兵,次在加强君权。秦始皇作为一名坚定的法家学子,他认为后宫干政、外戚专权产生的危害性远远大于后宫辅助王权、外戚协助王权产生的正当性。也就是说,秦始皇认为外戚势力对皇权的危害大于补益。只有明君雄主能控制好外戚势力,让外戚势力只维护王权而不损害王权,一般的国君把控不好外戚势力。

法家施政,从来不寄托于明君雄主治国,而是依靠制度治国。秦始皇希望通过不立后这种制度来防止外戚势力,进而更好的维护王权。秦始皇不立后,实际上是一种制度创新,这制度杜绝了外戚势力对王权的损害,杜绝了后宫的种种美人心计。综观历史,只有秦朝没有后宫干政、外戚专权、后宫争斗的记录。

西汉的后宫干政、外戚专权是最严重的,王政君太后直接让汉帝国变成了新帝国。汉武帝为了防止外戚专权,他采用的手段是杀:将卫皇后逼死,然后铲除卫氏家族势力;赐死钩弋夫人,立夫人的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也就是立子杀母制度。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汉武帝与卫皇后


《资治通鉴》汉武帝解释立子杀母制度:是非儿曹愚人所知也。往古国家所以乱,由主少母壮也。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莫能禁也。汝不闻吕后邪!故不得不先去之也。

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就比较典型地沿用了“立子杀母”这个制度。当时的后妃都不愿生太子,因为母以子贵成了母以子死,道武帝的宠妃刘贵人生太子拓跋嗣后即被赐死。然而孝明帝母胡太后,居然能使宣武帝在去世之前立七岁的元翊为太子时,废了这个传统。元翊继位后,胡太后便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专擅国政,与内宠结党营私,并与其小叔子清河王元怿等人淫乱宫帏,最终竟与人合谋鸩杀亲子孝明帝。


三、秦始皇不立嫡

公元前238年左右,扶苏王长子出生,秦王政也刚刚完成亲政之举,已将大秦帝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对于王长子的出生,秦王政十分高兴,《诗经.山有扶苏》中写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取香草佳木之意,于是秦王政给儿子取名扶苏。秦王政给儿子取名扶苏,显然是对此子寄以厚望。

秦始皇后宫佳丽颇多,共生育了23个儿子,10个女儿,其中扶苏为王长子,只不过秦始皇生前从来没有册立过太子。秦始皇不立嫡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防止母凭子贵,一旦册立了太子,那么王后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其二、秦始皇希望立贤子为君,而不是立嫡长子为君。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大秦皇长子扶苏

秦始皇深知一国之君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希望继承人跟他一样天赋异禀,雄才大略。嫡长子未必就是贤子,贤子也未必就一定是嫡长子!秦始皇希望在生前培养诸子,并从诸子中选择一个才具最优的人继承皇位。可惜到将死之际,秦始皇才明白他的23个儿子中,长子扶苏最贤,其余诸子皆平庸之辈!

秦始皇对扶苏的培养十分用心,这从扶苏可以参政论政可知。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460名江湖骗子、方士、儒生被集体坑杀。扶苏听闻此事后,上书给秦始皇,认为“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秦始皇认为扶苏书生之意过浓,不知兵争战危,于是派扶苏去九原监军,体会战争的残酷性,接受军事训练。

九原秦军被称为长城兵团,总兵力达三十万人,皆能征善战之师,统帅蒙恬乃秦始皇少年挚友,是秦始皇最为信任的军事统帅。秦始皇派扶苏去蒙恬军中监军,其实是让扶苏跟着蒙恬学习兵家理论与实践,同时给扶苏一个强大的靠山,也是蒙氏家族。

《蒙恬列传》始皇甚尊宠蒙氏,信任贤之。而亲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楚越之地,突然病重将亡,秦始皇没有西归咸阳,而是北上赵地。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北上赵地呢?原来秦始皇是要去看扶苏,他要去考查下扶苏的学业情况,并确立扶苏为太子,蒙恬为托孤大臣。可惜天妒英才,秦始皇走到沙丘就病逝了,死前留下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大秦名将蒙恬

”以兵属蒙恬“的意思是让蒙恬掌握九原大军,一旦扶苏即位时出现叛乱,蒙恬可领兵破之。”与丧会咸阳而葬“,明面上是让扶苏主持葬礼,实际上是确立扶苏为秦二世皇帝,毕竟先皇的葬礼都是后世之君亲自主持的。秦始皇的遗诏写得如此隐晦,由此可知秦始皇生前已经发现了赵高、胡亥一党的阴谋,只是来不及处理就驾崩了。

《李斯列传》其年七月,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赵高为书赐公子扶苏曰:"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书及玺皆在赵高所,独子胡亥、丞相李斯、赵高及幸宦者五六人知始皇崩,余群臣皆莫知也。

秦始皇不立嫡本意是想在诸子中择优选择,立意是为国家好,但是他的制度创新失败了。反秦战争中,陈胜和吴广打出的旗号就是公子扶苏和楚国大将军项燕,由此可知百姓们还是认同嫡长子继承制的。尽管秦始皇没有指定扶苏为太子,但是秦朝百姓认为扶苏是秦朝太子,因此他们造反都要打着扶苏的旗帜!

刘邦汲取了秦始皇的教训,他虽有废除嫡长子刘盈的想法,但最终还是没有实施。李世民想从诸子中择优而取,结果造成父子相残,兄弟相杀;康熙也跟李世民一样,九子夺嫡的过程太过残酷,康熙不得不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就聪明得多,他一开始就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并着重培养长子朱标,让朱标的位子不可撼动。

秦始皇两项制度创新,不立后,不立嫡,创意虽好却失败而终

朱元璋、马皇后、朱标

后世总结出一个经验,那就是为了防止外戚专权,就娶平民百姓的女儿,或者小官员家的女儿,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戚专权,比如明朝就推行这样的制度。至于皇位传承,基本上遵循”战时立贤,平时立嫡“的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