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挟天子”,为何董卓等人与曹操“作用”不一样?

“挟天子以令诸侯”,看起来“风光无限”,但问题是“诸侯”也不是傻瓜。你能够“挟天子”,诸侯难道不能“清君侧”?董卓挟持了天子,袁绍等人不是以“清君侧”为由组织会盟讨伐董卓?如果不是袁绍等人内讧,以孙策为前锋的联军可能早就攻入关中诛杀董卓了。“挟天子”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你的反对派只要力量足够,随时可以宣布你是“劫天子”。

同样是“挟天子”,为何董卓等人与曹操“作用”不一样?

一、“挟天子”很容易被解释为“劫持天子”陷入众怒

董卓“挟天子”从中平六年(189年)“董卓进京”到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历时3年。李傕、郭汜“挟天子”从初平三年(192年)攻入长安到兴平二年(195年)汉献帝逃出长安,控制朝政历时3年。

在西凉集团控制朝政这6年期间,董卓等人并不能“挟天子以令诸侯”。董卓等人甚至“挟天子”成了烫手洋山芋,随时会被人指责为“劫持天子,天下震动”,组织一次“清君侧”的政治讨伐。

二、“挟天子”很难处理与天子的关系

汉献帝逃出长安,天下诸侯最强的当然是冀州牧袁绍。《后汉书》记载袁绍的谋士沮授说,将军累叶台辅,世济忠义。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袁绍一听有道理,但颍川郭图、淳于琼表示反对,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并起,各据州郡,连徒聚众,动有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同样是“挟天子”,为何董卓等人与曹操“作用”不一样?

三、曹操“挟天子”充分利用“蜜月期”

曹操从建安元年(196年)“奉迎天子”到建安四年(199年)属于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蜜月期”,曹操不仅获得汉室众臣的支持,而且不断通过“天子明诏”封赏“地方实力派”避免与他们之间的对立,例如袁绍就被天子册封为大将军,孙权也被天子册封为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公孙度为辽东太守、武威将军、永宁乡侯。

曹操稳定了各地诸侯,就开始“远交近攻”逐一剿灭身边的诸侯例如吕布、袁术,还收降了张绣等人。等到建安五年(200年)初“衣带诏事件”案发,曹操已经充分利用与汉献帝的蜜月期控制着兖州、豫州、徐州、司州等地,获得了超常发展。如果曹操没有“挟天子”,也许能够发展,但显然难以获得哪些“忠于汉室”的能臣干吏的支持。

同样是“挟天子”,为何董卓等人与曹操“作用”不一样?

四、消灭袁绍集团后,天子已经成了“负资产”

建安五年(200年)初爆发“衣带诏事件”,汉献帝已经在谋划袭杀曹操,这已经把曹操当成董卓。曹操在建安九年(204年)夺取冀州后,干脆把自己的司空府从许都搬到邺城,也是避免被汉献帝暗杀。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干脆废三公,自立为丞相,这就导致曹操从汉臣变成汉贼。

周瑜劝说孙权抵抗曹操就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早就想割据江东的孙权,也“恶人先告状”指责曹操,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

可以说到此时“挟天子”已经变成了曹操的“负资产”,不要说刘备、孙权不会把曹操看成“天子代言人”甚至看成“汉贼”,而且曹操有能指挥得动哪位诸侯?曹操此时恨不得汉献帝明天就死去,他可以假惺惺哭丧一方,然后在众臣劝进下登基。就象后来的朱元璋,韩林儿总是没死,他也就只能让韩林儿沉入长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