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修運河是為天下蒼生嗎?有些人說他是明君,又為何一世亡?

乾坤一木


隋煬帝並不能說是明君,倒可以說是雄主。

隋煬帝在位的時候,下了盤很大的棋,規劃了一個偉大的設想,但無奈時機不當,又操之過急,導致眾叛親離,瞬息滅亡,如果隋煬帝的構思全部和諧的完成了,其功績不次於秦始皇和漢武帝,但好在其的設想,在唐朝實現了,為中國最偉大的時期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都知道中國古代為偉大的兩項工程,一是秦修長城,二是隋槽運河,隋王朝在建立後,便開始著手重修南北運河,但遺憾的是,主要目的並不是為了天下蒼生,而是加強北方統治中心對南方經濟的控制。

之所以說隋煬帝不是明君,是由於隋煬帝在位期間,窮兵黷武,濫用兵力,生活奢侈,這些符號並不適用於隋煬帝在位的時期,雖然他規劃了偉大的設想,但他這朝卻沒有實現這些設想的基礎,他最該做的是與民休息,加強集權,等有了一定基礎後才能實現,或者讓後代去實現,所以他的方針就與現實存在的矛盾,也因此隋朝在他手上滅亡了。


曹老師xixi


我是0華生0,我來回答。
都說隋煬帝是暴君,其實不然。為何如此說?且聽我分析。


隋煬帝做了兩件青史留名的大事。一是開創大運河,要知道,我們中國是沒有南北走向的大河流的。而當時因為戰略需要,隋煬帝開鑿了隋朝大運河,貫通了淮河和長江水系,雖在當時來說,很多老百姓因為大興土木開鑿運河而受苦。但是並沒有歷史書上說的那麼誇張。運河開通後,拉動了多少經濟增長,對老百姓是有好處的。就算是當時真的勞民傷財,大運河也是“過在當時,利在千秋”的大工程。後續的每個朝代都在使用著隋煬帝開鑿的大運河。


那麼為什麼隋煬帝開鑿運河造福了蒼生,最後還被滅亡了呢?這要成隋煬帝做的第二件青史留名的大事說起。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在當時侵害了很多大貴族的利益。科舉制規定:所有的人不分門第、不論貧富、不問出身都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一經通過錄用直接成為國家公務員。要知道在隋朝以前的魏晉南北朝約400年的時間裡朝廷選拔人才的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將人分為上、中、下三個大品級,每個品級又分為三個小品級,共九個品級。簡單來講能入朝為官的只有上品和中品,下品沒有任何可能。正所謂“上品五寒門,下品無士族“。現在大家就會發現,隋煬帝開創的科舉制,其實是打破了400年來上、中兩品壟斷入朝為官的特權。處於下品的三個等級是最大的受益者。而當時上、中兩品的大家族和大貴族的勢力可是相當大的,下品三個等級的人是支持隋煬帝的,可惜勢力太弱,這些微弱的支持力聊勝於無。因此得罪上、中兩個大品級的隋煬帝被鎮守山西太原的太守李淵所推翻,注意不是百姓起義推翻的。


我是0華生0,歡迎大家留言指正。


0華生0


——要說封建皇帝是為了天下蒼生,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的封建王朝是攀附在農民身上的吸血鬼。皇帝的存在即是為了皇帝本人的慾望,也是為了封建統治集團的慾望。

——隋煬帝之所以修建大運河,就是把江浙地區的糧食運送到大業城(長安)以滿足龐大的中央官僚集團的胃口。

——從西周在關中立都到隋朝經過兩千年,中國的人口和君主專制的需要,中央官僚和奴僕的人數越來越龐大。漢代時,關中地區的糧食尚可滿足中央政府的需求,南北朝時期,因為國土面積縮小,也不需要過多的糧食。但隋朝統一中國,為了維持龐大的帝國正常運轉,同時加強君主專制,中央官員人數陡增,關中地區所生產的糧食已經不能滿足封建中央政府的需求。隋文帝開皇九年(584年),關中大旱,隋文帝也只好前往洛陽避災。所以,中央政府需要從外地輸入糧食以活之。

——到了隋朝,江浙地區已經成為了重要的糧食生產地之一。但是通過陸運從江浙把糧食運送到長安,這在古代顯然是不可能。水運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所以,楊廣修建大運河,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中央政府對於糧食的需求。

——運河從揚州運送糧食到大業城途徑如下:每年二月開船從揚州出發,四月之後經過淮河進入汴河(同屬於大運河河道),此時還沒有進入雨季,要在此等到六七月份雨季到來河水上漲,才能到達運河與黃河的河口。而此時黃河水又太灃,等到八九月份河水下去後,再經過黃河航行進入洛河。從揚州到洛陽已經過去大半年時間。到此還沒有完,接下來運到長安才是最麻煩的。首先從洛陽用車或者牲口把糧食運到陝州(今陝縣),繞過三門峽後,再進入黃河,這才能經渭河或者廣通渠運入長安。聽著簡單,三門峽被崤山環繞,此地河水湍急。走水路船損十之八九,走陸運,從洛陽到陝州三百里,每運送兩石糧食就耗費一千錢,運輸成本都超過糧食價值本身了。而且南方的船伕水手到了黃河,因為不熟悉當地河道,還得新僱傭一批當地船伕水手,這又是一筆支出。實際上,運河遠達不到預期目的,而百姓卻受之苦也!

——到了唐代,高宗和武則天前後七次前往洛陽,高宗最後一次前往洛陽並在這裡病死。武則天當政時期,政治中心除了公元701年武則天返回長安待了兩年外其餘時間都在洛陽。

可見在隋唐時期,長安作為都城就已經力不從心了。

——楊廣修建大運河不僅不是為了天下蒼生,反而是吸天下蒼生血的管子,管子的一頭是農民,另一頭是貪婪的封建官僚、皇室宗族。至於楊廣是不是昏君且不論,但他肯定算不上明君。


律一史


前言:我國有兩大著名工程: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主持修建者分別是秦始皇嬴政和隋煬帝楊廣,秦朝和隋朝都是二世而亡,並且兩位君主在後世的風評都不大好。我想他們之間如此之多的相似點就很能夠說明一些問題,其中關於秦始皇的評價近年已經變得很客觀,差評有,但是好評也在增多,但是現如今關於隋煬帝的評價還是負面居多。

後世對於楊廣的描述

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影視作品中,隋煬帝的形象就如他的表兄李淵給他的選的諡號“煬”一樣,

根據《諡法》記載,“去禮遠眾曰煬,好內遠禮曰煬;好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是一個眾叛親離、寵信奸臣、肆意妄為、好色怠政、無情無義的壞的不能再壞形象。眾所周知,後世關於楊廣的形象中一個重要的汙點就是弒父殺兄,但是這件事其實是存在重大疑問的。

由魏徵編撰的《隋書》中關於隋文帝楊堅之死,做了這樣的記載:

“及上不豫,素與兵部尚書柳述、黃門侍郎元巖等入合侍疾。時皇太子入居大寶殿,慮上有不諱,須豫防擬,乃手自為書,封出問素。素錄出事狀以報太子。宮人誤送上所,上覽而大恚。所寵陳貴人又言太子無禮。上遂發怒,欲召庶人勇。太子謀之於素,素矯詔追東宮兵士帖上臺宿衛,門禁出入,並取宇文述、郭衍節度,又令張衡侍疾。上以此日崩,由是頗有異論。”

《隋書》成書於唐初,並且是由嚴謹的魏徵編撰,相對而言可信度較高,但是在當時也並不能確定隋文帝是楊廣殺死的,實際上真正醜化和傳播隋煬帝惡劣形象的,是《史通》與《資治通鑑》,以及後人附會的諸多野史小說,例如廣為人知的《隋唐演義》。

興建京杭大運河

傳說隋煬帝聽說揚州開了一種十分美麗的花-“瓊花”,為了親眼看到如此美麗的花朵,隋煬帝下令興建長達兩千多公里的京杭大運河,乘坐巨大的龍舟前往揚州看花。這個傳說可謂是將其荒誕且肆意妄為的暴君形象展現的淋漓盡致,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首先,京杭大運河並不是憑空開鑿,更多的是在以前運河的基礎上進行連接與疏通,春秋時期的吳國為了北上中原爭霸,在揚州附近開鑿了引長江水入淮的運河-邗溝,後世在此基礎上不斷向北及向南發展。

另外,開鑿京杭大運河,隋朝用了四年的時間,四年看朵花?這花是能開四年還是可以年年開?我想不管是哪一種情況,都不至於讓楊廣牽腸掛肚四年吧?

而實際上修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功能是在溝通南北,隋朝時的主要糧食產區都在南方,糧食產出及消耗不平衡,就像我們今天的南水北調、西氣東輸,是為了實現儘可能的南北平衡,當然除了促進經濟發展之外,為軍隊徵高句麗做準備也是一種原因,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嘛。

隋朝因何而亡?

從公元604年楊廣繼位到公元618年被叛軍殺死,楊廣共在位14年。

然後我們看看他在位期間幹了什麼事。

1、興建並遷都洛陽

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以及關中政治地區與河北、遼東軍事地區,楊廣下令興建東都洛陽並遷都。關於遷都,作者還有一個猜想,長安地處關中腹地,是關隴貴族的聚集地。無論是北周的創立者宇文家族、隋的楊氏家族還有後來唐的李氏家族,都出自關隴貴族。

楊廣繼位之前久居江南,與江南集團來往密切,而原太子楊勇背後則是隴西集團在支持,楊廣繼位之後必然要大力扶持江南集團打壓隴西集團,因為隴西集團實力太過強大。遷都無異於是讓隴西貴族遠離他們的根據地的一個好方法。

畢竟這幫人也談不上忠心,北周的宇文被隋的楊取代,而楊又被李唐取代,對了,李淵和楊廣還是表兄弟呢,“煬”這個諡號就是他的表兄李淵給他選的。

2、修建京杭大運河

上文提過,隋朝用了四年時間修建了一條長達兩千公里的京杭大運河,可謂是坐上火箭修的,那麼快的速度,需要徵用多少民力?

修建京杭大運河意義的確深遠,時至今日我們都在享受京杭大運河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在京杭大運河這條運輸網絡沿線興起了眾多的商業城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揚州,因為京杭大運河而發展成為隋朝的經濟中心。

3、親征吐谷渾

在興建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之後,重視經濟發展的隋煬帝將目光放在遼闊的西部地區-河西走廊。

作為絲綢之路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中原地區長達幾百年的戰亂,使得西域和中原地區的經濟往來大幅降低。想要重新使西部地區經濟活躍並吸引西域商團來到中原,打通河西走廊至關重要!

隋煬帝派遣一手導演了突厥的分裂的隋朝重臣裴矩來到西域,溝通並處理西域客商與隋朝的經濟貿易諸事,同時為了解決威脅西域客商的“吐谷渾”以及展現隋朝強盛的國力,隋煬帝決定西巡並親征吐谷渾!

經過隋軍的多次圍剿,吐谷渾主力被消滅,吐谷渾納入隋朝版圖,西域的威脅消失。但是西巡部隊在經過扁都口翻越高原時,高原上驟變的天氣卻凍死了一半以上的士兵和百官、後宮佳麗,其中甚至包括楊廣的姐姐。

4、三徵高句麗

公元611年,孫楊地雲遊結束便開始為東征做各項準備。到了公元612年,隋煬帝發起了第一次東征,但是指揮失誤,隋軍慘敗,多年來對民力的壓榨讓人民苦不堪言,國內開始爆發農民起義。

之後的第二次、第三次,隋軍皆是損失慘重。第二次時,楊玄感叛亂;第三次時,高句麗國王雖然表示投降,但是一不入朝二不放人,大批被俘虜的隋朝軍民被扣押在高句麗。

三徵高句麗是促使農民起義的直接原因,這不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三棵大樹!

結語

從楊廣為自己選的年號“大業”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雄心大志的君主。但是14年的時間,做了如此多的事,不體恤民力,讓民眾一味的栽樹,而不能享受到果實,激起了嚴重的民憤。

同樣的事情在秦朝已經發生過一次,統一六國的秦國二世而亡,勝利的果實被漢朝摘走,可笑的是到了漢朝還是逐步廢除了分封制。

而在取代了隋朝的唐朝,可以說唐朝的萬國來朝和河西走廊的暢通有直接關係,更不用說此後被沿用千年的科舉制度,更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對於社會更高階層的壟斷,成為無數寒門士子實現人生抱負的重要途徑!


我是安六七


隋煬帝楊廣(604年—618年在位)登基前完成國家統一,“修通運河”、“西巡張掖(親自開拓疆土暢通絲綢之路)”、“開創科舉”、“開發西域”、“建立天朝體系(四方納貢)”可以概括他一生所為。

雖然隋煬帝楊廣因為弒父害兄、好大喜功、貪慕虛榮、濫用民力、窮奢極欲並不能被人們稱為明君,但他也不是昏庸無能。甚至,我們可以說隋煬帝的很多舉措都為我國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如果沒有隋煬帝的這些貢獻,可能也就難有後來的大唐盛世。

其中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後,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還有一個條件是,前朝已經開挖了一些區域性運河,連接和疏通就可以用。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遊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

但隋煬帝失敗的地方是用急功近利、濫用民力、頻繁發動戰爭,西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太想建立偉業了。

本身修建大運河就傷民太重,又三出遼東征高句麗給隋朝的統治帶來了十分負面的影響。三次大規模的征戰,不僅嚴重損耗了隋朝的國力,亦造成了百姓民不聊生,嚴重激發了階級矛盾,最終導致了隋末農民起義的爆發,為大隋王朝的覆滅打下了伏筆。





Z過客K


煬帝開通運河主要是為了打通江南地區與幽雲十六州地區加上洛陽的航運,主要是為了押運糧食,為了方便江南地區收集糧食運往北方,主要就是為了攻打高句麗



將軍的故事會永傳於世


隋煬帝楊廣 是隋朝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皇帝,談及功績,開創大運河,開創科舉,三徵高麗等等,談及暴政,也使老百姓 生活的水深火熱,但就事論事,對於修建大運河這條來說,小編認為做的很對,那麼隋煬帝為什麼要耗費如此大的人力和物力來修建它呢,原因有二:

一、經濟原因

中國古代很長時期內,經濟重心一直在黃河流域,北方的經濟比南方進步。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400多年的混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衝擊,與此相比,南方經濟獲得迅猛發展,成為全國經濟重心。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繫。

二、政治原因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門閥世族大發展的時期,他們的力量相當強大。隋統一後,他們仍依恃其強大的勢力,企圖與中央政權抗衡。這一尖銳矛盾在江南地區一直存在,使隋政權面臨嚴重威脅,隋統治者要實施對南方的有效統治,貫通南北運河勢在必行。同時,北部邊境少數民族政權對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軍隊駐紮邊境,這些軍隊僅靠屯田是不夠的,必須依靠江淮和中原糧餉供應。路途遙遠,開鑿運河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雖然這條京杭大運河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是,修建這條運河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令人不敢想象。無論怎樣,古運河惠澤後代的功績是不爭的事實。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唐代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對大運河的評價是客觀公允的:“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小小怪講歷史


隋煬帝修運河最主要的目的是運糧草,打高句麗(朝鮮)

京杭大運河,為什麼是到北京?

大運河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為南四湖(山東省微山縣微山湖),大運河全長約1797公里。

隋朝的都城是洛陽,北京是邊陲,修建運河到北京,是為了把江南的糧草運送到北京,用以攻打朝鮮。

南方富庶,北方貧瘠,大軍攻打,必須有強大的後勤保障,江南到北京千里之遙,水路是最經濟快捷的補給方式。所以,修建運河,這是直接目的。

超越軍事目的,當時天下百姓遭殃了,後世蒼生得實惠了

古代交通運輸,水路是最關鍵的方式。京杭大運河的修建早在春秋時候就有,一般情況下也都是出於軍事目的。

古代的工程力量很弱,都是靠人力完成,如此浩大的項目,所耗人力物力可想而知,當時的人因修建運河肯定死傷無數。但運河建成之後,對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影響就非常可觀了,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吧。

隋煬帝不是明君,應該也不至於一無是處

隋煬帝出身名門望族,從小養尊處優,但家學嚴謹,文采也很厲害。史書稱:“美姿儀,少聰慧”留存一首詩

《春江花月夜二首》隋朝 楊廣暮江平不動,春花滿正開。流波將月去,潮水帶星來。

夜露含花氣,春潭漾月暉。漢水逢遊女,湘川值二妃。

隋煬帝獲封晉王時,參與滅南陳,之後也大多在江南居住,江南也算是他的發跡之地,一路順遂。隋煬帝從小倨傲自大,隋書說他“矯情飾貌,肆厥奸回”,愛奢靡還非常驕縱,更是野心勃勃。

繼位之後,修東都、修運河、建宮殿,耗資巨大。隨後又對高句麗發動了三場戰爭,都以失敗告終。三場戰爭耗資更為巨大,死傷更多,國計民生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可謂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可以和秦始皇后期相比。

隨後各地農民起義頻發。更為關鍵的是,三次戰爭失敗,讓一世高傲自大的隋煬帝失魂萎靡,心灰意冷,一蹶不振。隨後巡幸江都,便留在江南,不再北歸。銳意盡失的楊廣晚年常引鏡自照,對蕭後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宇文化及叛變,叛軍把隋煬帝勒死,至此隋煬帝國破身亡。

他在位時改革官制,修訂大業律、攻佔吐谷渾、收琉球,對內改革,對外開疆擴土也算是有一定的功績。他用年號“大業”應該也是

想有一些大作為的吧,這是太一廂情願,剛愎自用了。


悲劇始於性格缺陷

前半世太順,又太自戀,對自己的行為不加約束,發動戰爭之後,失敗了又一蹶不振,是一個自信又自卑的人,所以說他的性格上是有缺陷的。


瘋哥哥l


隋煬帝修運河是為天下蒼生嗎?當然並不是這麼簡單的。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流程最長的人工運河。對於隋場帝開鑿運河的動機,自古及今,見仁見智,多有爭論,成為不解之謎。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開鑿大運河是隋場帝貪戀江都美景之果。將“想遊玩江都”視作隋場帝開鑿運河的惟一動機,那是失之偏頗的。但是,隋場帝開鑿南北大運河畢竟是有其個人慾望的。

二 有軍事用途

唐人許棠已看出了隋場帝當時開通運河的真實意圖了。他在《沐河十二韻》說:“昔年開沐水,無應別有由,或兼通楚塞,寧獨為揚州?”隋場帝坐鎮江都十餘年,貪戀江南之物產,固然是一個方面。隋場帝開鑿江南運河也說是“欲東巡會稽”。這種巡遊,固然有享樂成分,如三下江都,但不可能一概以單純的享樂視之,否則,西巡隴右和北巡雁門就無從解釋。

其一,隋場帝開鑿運河是與巡遊聯繫在一起的。他不願“坐深宮”,他要沿河到各地去“察看”;其二,隋場帝開鑿運河想從根本上解決新建王朝“不能長世”的問題。

(三)開鑿南北大運河系為挖掉明王氣。據明齊東野人所編(隋場帝豔史》雲:聽得耿純臣奏,昨陽有天子氣現,昔秦始皇時,金陵亦有王氣出現,始皇使人鑿斷低柱,後來王氣遂滅。如鑿河從唯陽境中穿過,天子之氣必然挖斷。此河一成,又不險,又不遠,又可除此一段後患,豈不美哉。隋場帝聽後甚喜。於是決定鑿河。

在(隋史遺文》中,官民不肯,紛紛向河官要求改道,其中一百八十家大戶,湊有黃金三千兩去進貢官吏,以求改道。河官搬出聖旨,說是奉旨開鑿此城,洩去王氣。明代小說源於唐人傳奇《開河記》,小說固非信史,但多少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所謂鑿穿王氣,實質反映著鞏固隋王朝的強烈要求。

隋場帝開鑿南北大運河的動機和目的不是單一的,應該說,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凡事僅有主觀動機,而沒有客觀條件相配合,也是難以完成。隋場帝開鑿南北大運河這件大事也不例外。

開鑿運河在隋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是一件大事。沒有主觀的動機,就會始誤時機;有了動機而無條件,事情就辦不好。到隋代,條件是具備了,隋場帝開鑿運河的決心更大了,於是這一大工程在數年間興辦起來了。

隋煬帝在短時間之內耗費了大量的物力和民力,所以說到他的王朝成了短命王朝。


桂大爺的歷史書


從古至今對明君的判斷是“國之君、守成之君、中興之主、待興之主”四條,沾上其中一條可被稱為千古名君,隋煬帝完全與之失之交臂,雖然修建運河利國利民,但與之同時進行的有營建東都,徵調民夫二百萬人;三徵高句麗,再次徵調民夫數百萬;他在位僅14年,徵調民夫數以千萬計,民不聊生。

但是隋煬帝完善科舉制度、重開絲綢之路、拓展隋朝版圖,每一條都利國利民,所以說對於隋煬帝褒貶不一,就看我們怎麼去看,從什麼角度去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