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以嫡長子為繼承製,它起到了多大作用?

暮史朝經


周公制定的嫡長子繼承製,最大限度地維護了周王室的平穩過渡,整個西周200多年曆史、13位天子,只有周孝王和平僭越過一段時間。相比其他王朝,西周的君位傳承可以說是非常的平和穩定。

周孝王是怎麼僭越成功的?

這要從周穆王說起,周穆王是一個漢武帝、李隆基、乾隆式的天子,在位期間,好大喜功、四處征戰,導致國庫空虛,以至於他兒子周共王上位後,連獎勵大臣的物資都拿不出來。

周孝王左思右想,想出了個損招:將國都周圍的土地分封出去,將天子擁有的土地、山林賣一部分,最後還是不夠,只好使出了殺手鐧——裁軍,大規模減少西周軍隊擁有量。

這樣一來,財政倒是輕鬆了,國家的防務接二連三地出現了危機。他兒子周懿王上位後,西部的遊牧民族大舉入侵,周懿王七年,犬戎部落一度打到了鎬京附近,周王室面臨著傾覆的危險,周懿王沒有面對惡鄰的勇氣,一口氣跑到了犬丘,引起了諸大臣的不滿。

等他去世後,大臣們集體擁護他的叔叔姬闢方,也就是周孝王。周孝王上臺後,極力扶持秦部落,讓他們和犬戎死磕,西周的危機局面得到了緩解。

周孝王去世後,按照事前的約定,沒有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是讓周懿王的太子繼承天子之位。

西周的這次政變,是和平的,沒有流血的。其他時期,西周都是嚴格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十幾位天子一代代傳下來,沒有發生過動亂。

周幽王強立太子,導致西周滅亡

周幽王在位時,西周已經很衰弱了,對很多諸侯已經沒有多大的約束力了。

周幽王的原配夫人是申侯的女兒,為他生了兒子姬宜臼;後來西周攻打褒國,得到了絕世美女褒姒,周幽王非常寵愛她。愛屋及烏,對褒姒生下的兒子姬伯服也非常寵愛,時間長了,就動了改立太子的心思。這可是大忌——因為這一舉動違反了傳承二百多年的嫡長子繼承製。

姬伯服的姥爺正在滿懷欣慰的等著外孫登基,給自己再加點好處,結果等來了晴天霹靂,非常失望,十分憤懣。怒火攻心之下,就和犬戎部落結盟,一起攻打周幽王。周幽王眾叛親離,在驪山被殺死了,西周也就亡國了。

周幽王換太子事件,揭示了周王室採用嫡長子繼承製的好處:周王室可以和大的諸侯結盟,共同維護周的穩定。周天子是部落聯盟的首領,其權威無法和後來的皇帝相提並論,只有得到大多數諸侯的擁護後,天子之位才坐得穩。倘若換太子之事早上100年,估計西周早就亡了。

西周王室採用嫡長子繼承製,最大限度維護了周王室的穩定,使得西周傳承了200多年,可謂功德無量。


小楊品史


西周為什麼要選擇嫡長制度呢。

因為武王伐紂後,開始分封天下,武王又在反思商紂是怎麼滅亡的,周朝應怎麼吸取的商紂的教訓呢。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商紂王除了聽信女人話,輕蔑對祖先的祭祀,昏庸無道外,還對同宗的弟兄不加進用。商王為什麼不加盡用自己的兄弟呢,因為商朝是兄終弟及制度。王位在兄弟們之間傳遞,這些兄弟都是商紂王的潛在對手,怎麼能重用呢,再加上因為兄傳弟制度在商王朝曾發生九世暴亂。由此可見,兄終弟極制度不適合周朝。

武王決定使用嫡長子制度,什麼是嫡長子制度,就是父親與正妻生的第一個兒子,叫嫡長子。然後再生下的兒子,叫次子。父親與妾生的兒子,無論年齡大長出生先後,都叫庶子。只有嫡長子代表著家族的血統,叫正統。家族的王位與財產只能由嫡長子繼承,叫嫡系。正統和嫡系叫大宗,次子與庶子叫小宗。武王在生命的最後立自己的嫡長子誦為繼承人,也就是周成王,而他的兄弟周公旦只能協助成王執政。

那這種嫡長制度在周朝起到了多大的作用呢。

  • 鞏固政權。武王正室的妻子是誰,是姜太公的女兒邑姜。姜太公的封國是齊。這等於與齊建立了同盟地位。因為傳位給姜太公的外孫子,所以齊國會全力維持周朝的政局。假若傳給自己的弟弟周公旦,那麼齊與周公旦沒有任何血緣關係,齊有可能會征討周朝。從此後世的皇帝正室都是朝庭勢力最大的家族,為了是婚姻聯盟。包括劉邦的呂后家族,朱元璋的馬皇后都是在當時都是有勢力家庭。所以嫡長子制度等於為後世王朝找到政治同盟的基礎。
  • 穩定傳世。一個王朝的穩定與王位繼承人候選人多少有很大關係。因為嫡長子就一個人,而兄終弟及制度,在理論上講,只要是老皇帝的兒子都有繼承權,這是平等傳位制度。大家都在搶這個王位,那麼每個出發點就不一樣,只要有繼承權人的就盼望,在王位上的人早死,好輪到自己。所以容易發生暴亂。王族內部屠殺血腥,為了王位繼承沒有任何感情。確定嫡長子制度後,大家都沒有想法,都會協助執政者,來維護自己的利益。
  • 建立禮法。之所以不再兄終弟及,而是傳給自己的兒子,是除了平息政治鬥爭,還有禮法的建立。王國維先生在《殷商制度考》中寫道:兄弟之情本不如父子,而兄之尊又不如父,故兄弟之間常不免有爭位之事。兄弟之間常有爭位的事情發生,因為兄弟之間不如父子,這是人性。還真是,我們對自己的父親念念不忘,而同輩兄弟之間,感情那就很輕了,取妻生子後,能相互說話就不錯了。我們笨腦子想想,王位傳給兄弟,他還能每年充滿感情祭祀你。嫡長子該享受什麼的禮法都明確寫在銘文中,讓天下共同守著。春秋,孔子大聲疾呼的禮樂崩壞,就是約定嫡長制享受的東西,庶子們享受了,這是亂世的開始。

以上三點,只是總結了嫡長子部分優勢,周朝在建國之初就實行了嫡長子制度,所以才創立了八百年基業,如果沒有嫡長制度會幾世而亡,我們不知道,感謝周朝為我們帶來寶貴的政治遺產。

但我們對嫡長子制度確實沒有好感的,因為嫡長子,就是一個傻子,也要繼承王位,使後世出現許多讓人呆昏皇帝,難道這些讀書人腦子都讀壞了嗎,對一個笨蛋皇帝三叩九拜,任由他擺佈。其實不然,至少嫡長制度帶來政局的長期穩定,雖然皇帝昏庸無能,但天下不會亂,如果天下大亂多少人會生靈塗炭,多少人餓殍千里,政局穩定是一切的根本。在當代還在實行兄終弟及制度沙特阿拉伯,每一次換屆都是血雨腥風。現在他們也改變了,徹底的否定兄終弟及制度,我們中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否定這種制度。

參考書目《尚書》《先秦諸子》易中天著

《殷商制度考》王國維著


夢話春秋


西周時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宗法制度中的一個原則,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的第一個兒子,而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由嫡長子繼承父位和家中財產,在宗法制度下,嫡長子就是大宗,他的其他兄弟相對於他來說就是小宗。周天子是大宗,諸侯為小宗,而卿大夫對於諸侯來說也是小宗。

《公羊傳》隱公元年說:“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所以賢能不是重要的標準,沒有嫡長子就看那妾的地位孰高孰低,子以母貴。這也體現了這個制度的隱患。

作用

防止爭奪和內亂

在制度的約束下,子女之間出現紛爭的概率會相對較低。以現代人的想法來看,這一制度是有失公允的,但在古代,這卻是一個粗暴卻相對可靠的方法。而且能做正妻的女人大多都有一個強大的孃家,在孃親舅大的中國社會,母親孃家人的勢力可以對孩子形成助力。沒有孃舅依靠的孩子繼承家產後危險也會增加。

維護社會和人心的穩定

有家產和爵位繼承的家庭大多都是貴族,如周天子和各個諸侯,他們手握大權,一旦家庭內部因為財產產生糾紛,後果不堪設想,而上層不穩定,最先受苦的就是百姓,窮兵黷武,糧食歉收,百姓惶恐,也不利於統治。

避免財產和權利分散

嫡長子將家產牢牢的控制在手中,庶子和幼子只能做輔佐的工作,血緣關係下,這種君臣關係還是比較牢固的,嫡長子也可以將他們分封到偏遠的地方,貧窮的地方在他們的打拼下變得富有,可以擴大本國的財產。

缺陷

這項制度影響了兩千多年的封建中國,幾乎歷朝歷代都在遵循。

嫡長子年齡太小,危機更大

朱元璋傳位給朱允炆就是最鮮明的例子,朱允炆沒有叔叔朱棣有才能,最終被朱棣給趕走。朱元璋作為一個堅定的封建擁護者,在太子朱標死後傳位於朱允炆,卻沒有為他打算好一切,不得不說這是個悲劇。

嫡長子不如其他兄弟

李世民在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自己的太子大哥,使父親李淵被迫退位,他自己做了皇帝,好在李世民是個頗有政績的皇帝,否則他會因為這場家庭悲劇受萬人唾棄。

所以說嫡長子繼承製也會引發矛盾,尤其在子女能力相差懸殊的時候,能力強的一方自然不服嫡長子,野心也會爆發,暗鬥不可避免。

分封之後,小宗會對大宗產生威脅

分封制也屬於宗法制度的一種,周天子將兄弟分為諸侯,諸侯也會拿出土地分給卿大夫,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矛盾,還有諸侯與貴族的矛盾越來越深衝突經常發生,楚國經常發生“殺嫡立庶”事件,魯國的東門遂殺死公子惡擁立魯宣公,這樣的事情在春秋屢見不鮮。到了西漢,也有七王之亂,這些都是分封后的弊端。

影響

1、使封建社會相對穩定

有繼承權的只有一個人,其他人都知道自己沒有繼承權,內心安穩,家裡和社會的一切都將井然有序,而不會出現無序的狀態。

2、婦女地位更加地下

該制度直接將女性排除在外,女性能夠繼承家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男性的地位越來越高,女性不但不能繼承家產,反而被當做財產來對待,有很多理論都能體現,比如“夫為妻綱”、“從父從兄從夫從子”。

3、尊卑觀念更明顯

孔子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尊卑觀念在封建中國根深蒂固,即使是現代人,也要講究“尊老愛幼”。

結論:古人為了面子上好看,說是提倡一夫一妻制度,其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妻子多了孩子也多,而是兄弟姐妹地位卻相差懸殊,這背後也有孃家勢力的較量,正所謂子好不在多,以多子多福為理由進行納妾,最終還是苦了自己,歷代妻妾之間劍拔弩張,兄弟鬩牆,還不是因為找的老婆太多引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