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的締造者漢景帝,為什麼被有些人稱為人品下作的“明君”?

用戶7344034730516


漢景帝劉啟在歷史課本上的形象是“文景之治”的締造者之一,平定七國之亂,上承漢文,下啟漢武,從歷史功過來看,漢景帝不失為是個好皇帝。但是從人品上來說,他很難說是一個好人,甚至有些下作。



睚眥必報

鄧通是漢文帝的寵臣(有可能是男寵),女相士許負為鄧通相面時說他“富貴之命”,卻會餓死。文帝不信,賞給了鄧通一座銅山,允許他造錢,沒想到漢文帝死後,鄧通還真被漢景帝劉啟抄了家,流宿街頭而死。漢景帝為什麼會和一個小小的黃頭郎鄧通過不去呢?原來漢文帝有次重病,身上長了惡瘡流膿,鄧通看到後就用嘴吸了出來。漢文帝大為感動,就問他:你覺得世上對我最好的人是誰?鄧通想都沒想就說:當然是太子了。後來太子劉啟進宮,問候漢文帝的病情。文帝故意要他吸吮患處,劉啟聽聞卻面露難色,漢文帝心中嘆息說,原來太子愛我竟然比不上鄧通。事後,劉啟聽說鄧通經常為文帝吸毒瘡,心裡沒有想到慚愧,反而越想越噁心,原來是你鄧通在搞鬼。文帝一死,劉啟繼位後,就馬上去抄了鄧通的家,富貴命的鄧通,最後果然被餓死了。

下棋砸死人

漢文帝時期,吳王劉濞派自己的兒子劉賢,拜見皇帝,文帝讓太子劉啟接待,兩人一起玩一種叫做“博”的棋類遊戲。親戚之間相互走動,聊天之餘,下棋為樂再正常不過,可是劉啟因為下棋贏不了吳王世子,就憤而用棋盤把他砸死了。你沒有看錯,就因為一把遊戲玩不過,就耍賴下死手,打死的還是自家親戚。當劉賢的屍體被送回吳國時,中年喪子的吳王劉濞徹底失控了,他賭氣又傲慢的對隨行官員說,天下都是姓劉的天下,死了葬在長安就是了,何必送回來,於是劉賢的屍體又被運回長安安葬,雖然劉濞與漢文帝是堂兄弟,但終究君臣有別,對於諸侯王來說,這樣的言論和做法已然是大逆不道了,然而理虧的漢文帝不敢追究劉濞,贈他飯幾和手杖,還特別允許他不必定期到長安來朝拜皇帝。漢文帝的意思很明確,你在吳國好好待著,不用來看我,我也不管你。吳國無異於被朝廷認可了,獨立於漢朝廷之外,又高於其它諸侯國,已經與皇帝沒什麼區別的劉濞,根本不打算領情,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太子劉啟衝動殺人事件”也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的隱患。



削藩削掉老師的命

晁錯非常有才華,堪稱是西漢前期最優秀的軍事理論家。31歲時的晁錯就曾經上書漢文帝,系統的闡述了對待匈奴的戰略佈局,從將領、地形、士兵、戰備四方面進行分析,邏輯清晰,甚至腦洞大開的提出了“以夷制夷”的戰略思路。

漢景帝在做太子時,晁錯是他的老師。景帝登基三年多後,晁錯向漢景帝提議削藩,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消息後,從老家河南趕到朝中。他告訴晁錯,你這削藩,分明在挑撥劉家親人之間的血脈關係,若是硬要這樣做,漢家的江山是穩固了,但是我們晁家就離滅族不遠了。晁錯不置可否,晁父失望的回到家後就自殺了,因為他認為晁錯這麼做,早晚會被滅族的。

儘管晁錯性格偏激,做事衝動,但削藩的建議,也是從整個國家利益層面考慮的,他並沒有計較個人利害,結果當吳王劉濞為首的諸侯公開造反,步步逼近朝廷時,漢景帝卻退縮了,大臣袁盎趁機獻計說:諸王叛亂都是因為晁錯,只要把他殺了,叛亂自然會解除。漢景帝迫不及待的想找到一個背鍋俠,因為削藩是經過自己同意的,但是即使交出晁錯的人頭,吳王劉濞也不可能停手。漢景帝這一錯誤判斷,簡直像是被豬油蒙了心,誅殺晁錯時,還是誘捕晁錯後,直接押到鬧市公開行刑,處以腰斬之刑。可憐的晁錯被拘捕時,以為好學生漢景帝,要商議國家大事,還穿著朝服,這是何等諷刺的畫面。誅殺晁錯後,漢景帝並沒有放過晁錯的家人,將他們全部處死。作為帝師,朝廷重臣,不經過審訊,不聽他自辯,直接當成一條狗拖出去宰了,漢景帝的內心到底在想些什麼?難道晁錯對大漢的功勞一文不值嗎?後來用計平定“七國之亂”的周亞夫,也同樣落了個被逼絕食而死的下場,漢景帝的做法完全可以用“下作”形容。西漢共有7位皇帝有過廟號(高宗、統宗、元宗後被除去廟號),作為“文景之治”的締造者之一的景帝,竟也沒混到廟號,而他老爸漢文帝劉恆,卻成了流傳千古的聖君典範。


晁錯


有意思的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為文景二帝作世家,文詳景略,太史公是太討厭景帝,才懶得寫嗎?其實正好相反,我們如今看到的漢景帝乾的缺德事,很可能只是冰山一角,司馬遷寫《孝景本紀》過於細緻,所以才被景帝之子漢武帝刪剪成了現在這樣。蘇軾曾經如此評價漢景帝: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晁錯始與帝謀削諸侯,帝違眾而用之,及七國反,袁盎一說,譎而斬之東市,曾不之恤,好一句“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形容的再貼切不過了。

歷史上漢景帝是一個成功的皇帝和父親,他承上啟下,開闢了文景之治,奠定了漢武盛世,但看他作為一個人的人品,確實不值得讓人稱道,自私多變和冷酷無情,這也許正是作為一個帝王,不能和一個普通人相提並論的地方。


大荒野史


漢景帝劉啟的人品的確不怎麼好,但他和他老爹漢文帝共創“文景之治”,再加上他還生了個能幹的兒子——漢武帝,所以算得上一位明君。下面就先讓我們看看漢景帝幹了哪些暴漏人品的事。

嫉妒

漢景帝的老爹漢文帝背上生瘡,我們知道在古代醫療技術不發達,古人經常因背部生瘡而死的。

漢文帝發病時疼痛難忍,他的寵臣鄧通,不顧骯髒噁心,用嘴替漢文帝吸毒瘡,來緩解他的疼痛。

漢文帝有次讓他的兒子——那時候還是太子的漢景帝劉啟來幫他吸毒,劉啟面露難色不肯幹。

本來這事也就這樣了,但當他知道了鄧通幫自己老爹吸毒的時候,他就怨恨起了鄧通。等劉啟當了皇帝后,他就抄了鄧通家,讓鄧通餓死街頭。


殘暴

漢景帝為太子時,吳王劉濞的兒子劉賢入京,漢景帝就和劉賢一起喝酒下棋。

但最後兩人因為棋路相爭,漢景帝就覺得劉賢態度不恭敬,抄起棋盤就砸劉賢,還把劉賢活活打死。

後朝廷把劉賢的屍體送還給吳王劉濞,吳王劉濞中年失子,內心悲痛萬分,十分怨恨漢景帝,於是決定暗中積蓄力量,於公元前154年聯合其他諸侯發起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忘恩負義

劉啟當政的時候,覺得藩王勢力過大,於是任用大臣晁錯,採取削藩政策。吳王劉濞就藉此機會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起兵謀反。

漢景帝一看,慌了!這時候有人進言說七國謀反的藉口就是晁錯,不如殺了晁錯,讓他們沒有出兵的藉口。

漢景帝一聽,這方法可行,於是削藩的大功臣晁錯被腰斬於市,但七國兵馬卻不會因為死了個晁錯就停止造反。

這時,幸得周亞夫率兵以少勝多,一個月內平定吳王劉濞的叛亂。但最後周亞夫也被漢景帝羞辱,於是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而亡。

漢景帝承上啟下,實行漢文帝傳下的制度,減輕徭役,發展生產,休養生息,為之後的漢武帝的“漢武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所以他是一個明君,但他自身人品並不好,才會被稱作人品下作的”明君“。


每天i你去哪


漢景帝,他也沒什麼不好,就是在當皇太子的時候喜歡喝酒和賭博(飲博),喜歡打架,年輕嘛,和吳太子(那時諸侯王的繼承人也可以叫太子)下棋,結果吳太子悔棋,這位皇太子提起棋盤就把吳太子給打死了,孔武有力,為了一盤棋就把諸侯國的太子打死了。

也就是這個原因結下了以吳王為首的七國之亂。這也是為什麼七國之亂沒有發生在文帝朝,而發生在景帝朝。這也不能太怪他,雖然身邊都是老謀深算和博學的老師,但是畢竟年輕,年輕人就是有血性,不像成年人喜歡裝逼。

景帝當了皇帝以後也沒什麼不好,就是喜歡美女,男人嘛,又是皇帝,多幾個美姬很正常,有個叫劉嫖的長公主,文帝的女兒,也是景帝的長姐。

劉嫖和景帝都是竇太后生的(有些書上叫做竇漪房),這位劉嫖很了不起,為了富貴,那是天天在家裡開part,part少不了美女,養了一大群歌舞美女。

邀皇上一來,就臨幸幾個,皇帝是開開心心來,高高興興去啊。所以他宮裡的黃臉婆們就不高興了。這時候景帝立了太子了,也就是劉榮,是慄姬生的,但是沒有立皇后。

漢景帝還喜歡後宮秘戲,而且一個叫周仁的大臣經常在身旁也不避諱,只差沒一起玩了。

《史記·萬石張叔列傳》仁為人陰重不洩,常衣敝補衣溺袴,期為不潔清,以是得幸。景帝入臥內,於後宮秘戲,仁常在旁

野史記載,慄姬罵景帝是老狗,有血性的女人,不會裝逼,但是可愛。但是這個可愛也惹禍了,太子被廢,成了臨江王,後來被殺,殺他的藉口很搞笑,說他佔用祖廟周圍的空地。而晁錯侵佔了皇家祖廟的牆,景帝倒是為晁錯開脫,一點事都沒有。

本身當太子就危險,被廢就更危險了,一是廢太子可能要謀反,奪回皇位,二是他原來身邊的人,如果幫助廢太子成為皇帝,那麼他們就是新皇帝的功臣,和開國功臣差不多。景帝是深知這裡的利害關係的。

漢景帝最裝逼的兩件事就是殺晁錯和周亞夫,晁錯是為了中央政權的穩固,削弱諸侯國,只是手法太激烈了。導致七國之亂。景帝聽信了袁盎的餿主意,以為殺了晁錯,七國就可以罷手,小孩子都不會信這鬼話,兵事一起,如洪水不可收拾,就算他們收手了,你漢景帝能放過他們嗎,因為他們這是謀反。

所以我懷疑這是漢景帝自己的主意,晁錯確實一心一意為了國家,而且兢兢業業,但是有一點,在朝中威信大,也就黨羽多,諸侯國還沒有完全威脅到景帝,倒是晁錯的威望威脅到景帝了,而且要殺就殺晁錯一個人,把晁錯三族都殺了(父母妻子同產皆棄世),無論老少。很有可能是袁盎背了黑鍋,讓景帝名正言順的裝了一回逼。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周亞夫有大功啊,他由太尉晉升到丞相,但是他反對廢了太子劉榮,因為太子沒犯過錯誤,就算他母親有錯,處罰他母親就好了。這話很在理,也很不會裝逼。

你本身就功高震主,還和皇帝作對,這是為國不謀身,所以被栽贓了一個罪名,在他的葬器裡面發現了兵器,說他是不在地上謀反就是要在地下謀反,這也是最最搞笑的理由,周亞夫本身就是不會裝逼的耿直性格,在牢裡幾天不吃飯,嘔血而死(估計是被逼吃了穿腸毒藥)。

在他還沒下獄之前,景帝還調戲他,賜他吃手撕肉,本來周亞夫就老了,一整腿肉不切小,還不給他筷子。如此心懷狹窄的漢景帝是西漢皇帝裡面最會裝逼的,最後歷史給他的評價是文景之治。


豬豬大師


我在看司馬遷所著《史記》裡的《孝景本紀》時就很疑惑,通篇記錄乏善可陳,和孝文帝相比,這位孝景帝不是人品下作的問題,而是難堪“明君”二字。從哪個角度看,這位皇帝都屬於劣跡斑斑。




幹掉那個有錢的面首,這個天下是我說了算。

漢景帝劉啟繼位之後,立刻著手收拾了漢文帝的寵臣鄧通,不僅因為文帝在時,鄧通折辱了自己,正因為鄧通富甲天下,幹掉這個財主自己才能富起來。於是曾經富甲天下的鄧通,最後竟然貧餓而死。

紈絝子弟,好勇鬥狠,殺傷人命,埋下禍根。

年輕時的劉啟飛揚跋扈、目中無人,從來不知道禮讓隱忍這回事,在和吳國太子下棋時,雙方發生了糾紛,劉啟竟讓用棋盤直接把吳國太子打死,儘管吳王沒有說什麼,卻在內心裡埋下了仇恨,也為後來的“七國之亂”埋下禍根。



急功求利,卸磨殺驢,欺師滅祖,冷酷無情。

晁錯是劉啟的老師,劉啟是晁錯得意的弟子,表面上看,劉啟對於晁錯言聽計從,實際上卻是包藏禍心。面對來勢洶洶的七國之亂,劉啟選擇了丟卒保車,本事已經學成了,那麼我就順應七王的要求,“誅晁錯,清君側”吧!


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後,如今天下已定,桀驁不馴的周大將軍可以去見先帝了。

周亞夫做為平定“七國之亂”的首功之臣,被封為條侯,地位在列侯之上,做為相國又是百官之首。但是這位將軍太過耿直了,總是不給我面子,處處和我唱反調,動不動還要把高祖皇帝搬出來教訓我,是可忍孰不可忍。你兒子為你買盔甲,這就是要造反,下獄問罪,不留活口。還忍不了,絕食五日而死?便宜你了。

廢后、廢太子原因各不相同,背後的始作俑者是一個不凡的女人。

劉啟廢太子劉榮改立劉徹為太子,最大的幕後推手就是劉徹的岳母,陳阿嬌的母親館陶公主劉嫖;廢除薄皇后的後位,名義上是其沒有子嗣,實際上也是為了給劉徹的母親王夫人讓位罷了,推動這件事的人也是館陶公主劉嫖。

定下的規矩,我照辦就好了,秉承“無為而治”的國策,我也是一代明君。

孝景帝劉啟劣跡斑斑,但他很好的繼承了孝文帝制定的基本國策,繼續推行“無為而治”的基本國策,並在各個方面都進一步改善提高。大漢的國力進一步提升,為漢武帝開疆拓土、反擊匈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我以為評定一個歷史人物,“功”與“德”要分開,不能“因德廢功”,亦不可“一好遮百醜”。尤其評定“明君”主要以其所做出的貢獻有關,對歷史人物以極高的道德來要求毫無意義。就算是漢武帝還幹過冤枉李陵,對司馬遷行宮刑的事呢,難道就因此否定漢武帝的功績?說他也是昏君嗎?



漢景帝是一位明君,也是個下作之人,這並不矛盾。

很多人認為,漢景帝沒用,是吃文帝老本,但是如果沒有景帝的努力,文帝之時的舉措也不會開花結果。且漢景帝登基之時,情況與文帝完全不同,匈奴不知滿足,時常侵擾,各個諸侯國日漸強盛,蠢蠢欲動,不安於現狀,可謂是內優外患。在這種情況下,漢景帝還能將文帝之時舉措進一步推行,使漢王朝實力發展,上承漢文帝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下啟漢武帝煌煌武功,實屬不易。



漢景帝登基之後,注重農業。減輕賦稅和徭役允許土地貧瘠之處農民遷往適宜耕種之地,將長陵田租與無地農民,嚴令禁止擅自動用民力,以保證農業生產。並鼓勵各郡國與民眾養馬,軍馬生產頗具規模,官府的馬匹己有40萬匹。在文帝基礎上,繼續減輕刑罰。重用晁錯,推行削藩,平定七國之亂後,將各諸侯王地位降低。

漢景帝是一位明君,但不能因此對其過錯置之不理。



漢景帝脾氣暴躁,當太子時,因與劉濞之子下棋起爭執,隨手抄起棋具就砸,失手將其打死。他心胸也不寬廣,睚眥必報,因父親文帝男寵鄧通吸文帝背瘡,文帝讓景帝吸,他不願意,後來景帝即位,因此小事將鄧通家產沒收,活活餓死。他還濫殺功臣,晁錯為其削藩,引起七國不滿,借“殺晁錯清君側”為由叛亂,他為使其師出無名,不顧晁與他的師生關係,毫不猶豫將晁錯腰斬,還殺了他全家。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結果被他以“君侯縱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為由庭訊,逼得周亞夫絕食而死。他為自己修陵墓,動用大量財力,與其主張格格不入。


探尋歷史奧秘


說“漢景帝”被有些人稱為人品下作的皇帝,我並不怎麼認同,當然漢景帝的私生活,那是人家的私事不評價。

漢景帝既然是明君,那就沒有下作一說,漢景帝上位,執行的還是文帝時期予民休息的德政就難能可貴,所以才有了歷史上的文景之治。

有人認為,漢景帝在做皇太子時,吳王太子與皇太子下棋爭棋路,吳王太子忘了自己的身份,對皇太子不恭,被皇太子給打死了,把漢景帝劉啟的這種行為認為是下作,這個到也不能說下作,頂多也就是捍衛儲君的威嚴加年輕氣盛的衝動。

又說“漢景帝”斬“晁錯”也稱為下作,這就更談不上。晁錯本來就是個好大喜功的主,出頭的椽子先爛,晁錯就屬這種人,在漢文帝時期,晁錯就鼓動主上削蕃,其實削蕃主張是正確的,但時機還不成熟,漢景帝上位後還年輕,沒有強力要削蕃的意思,晁錯站出來主張,就被政敵與各蕃找了個“勤君側”的理由,這和後來的明建文帝削蕃如出一轍。這和劉邦、康熙削蕃是不一樣的。

由於晁錯的削蕃主張,提早引發七國之亂,作為年輕的漢景帝剛繼位不久,朝廷事務還沒完全熟悉,幾時見過這陣仗,所以草草就把晁錯給斬了,斬了晁錯也沒能阻止七國罷兵(因蓄謀已久),漢景帝也知道斬晁錯斬錯了。但不經事,不長智,我個人覺的,成長(年輕)中的漢景帝犯錯,不應該認為是下作。

就現實中哪個年輕人不犯點錯才能夠真正的成長。

漢景帝能繼文帝之後堅持以德政仁政治國,心繫天下百姓就沒有下作一說。


夏有涼風61


若非以君主來看漢景帝,景帝的確算不上什麼好人,從小紈絝、為人驕橫、自私自利、謊話連篇、對身邊的人都無情無義。但作為君主來看,漢景帝又繼承了漢初以來輕徭薄賦的治國理念,與民休息,漢朝的老百姓在他的統治下過得還算不錯。

一、漢景帝是漢文帝的兒子,劉邦的孫子,從小的優越生活讓他養成了倔強驕橫的性格

劉邦出自平民,漢文帝出生生長在劉邦打天下、安撫天下的過程中,其母又不得寵,因此都眼見過民間的疾苦。而漢景帝出生時,漢朝的天下已經比較穩定,他從小就是在富貴環境中長大的,因此養成了其倔強驕橫的性格。

年輕的漢景帝驕橫到什麼程度?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當太子時,與吳王劉濞的世子下了一句棋,因為雙方爭個棋局,漢景帝居然拿起棋盤將自己的從兄弟給砸死。此事,讓劉濞極為憤怒,其實是後來吳王發動七國之亂的一個重要原因。

劉濞是劉邦哥哥劉仲的兒子,他的世子自然就是漢景帝兄弟輩的人物,漢景帝身為太子時,僅僅因為一場棋局之爭就將自己兄弟砸死,可見當時的漢景帝驕橫到什麼程度。

然而,吳王后來發動七國之亂而徹底失敗,因此這件事件的全部責任都被推到了吳王世子的頭上,歷史記載反倒說被害者為人驕橫,態度不恭,真是無語。

年輕時的漢景帝對吳王世子尚且如此,由此可見他對身邊人的態度。

二、正因為年輕時的漢景帝倔強驕橫,其母竇皇后顯然更喜歡幼子劉武,劉武就是著名的梁孝王,但是卻一輩子被他哥哥漢景帝玩弄在鼓掌之間

曾經漢景帝曾有立劉武為皇太弟的許諾,後來卻史書描述成漢景帝酒醉後的戲言,然而君無戲言,這不過是漢景帝的把戲罷了。他要讓這個能幹的弟弟為自己全力服務,以對抗其他諸侯王強大的勢力。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劉武被封在極為重要的梁地,正當中原要衝,是保護中原和長安的重要屏障。後來,吳王發動七國之亂,正是劉武軍隊在梁地擋住了叛軍,才讓漢景帝的政權轉危為安。然而,立下大功的劉武卻更加被漢景帝猜忌,險些陷入大獄之中,若非有他們共同的母親竇太后在,很難說劉武的結局如何。後來,劉武鬱鬱而終。

三、殺了從兄弟、欺騙親兄弟不說,漢景帝對大漢忠臣晁錯的處置,讓人心寒

晁錯眼見諸侯勢力龐大,為了朝廷的利益,也為了皇帝自己的利益力主削藩。說起來,削藩的決策是漢景帝自己做出的,晁錯是主要的推動者和執行者。然而,新仇舊怨一起來,一舉逼反了吳王,七大諸侯一起俱起。當時,諸侯的力量極為強大,因此本來還雄心勃勃的漢景帝被嚇癱了。他馬上聽了晁錯政敵的建議,拿他當替罪羊,處死晁錯,想要平息吳王等人的怒氣。

漢景帝的這個舉動,其實根本就是自毀長城,讓親者痛、仇者快,因為即便處死了晁錯,七國也不可能收手,只會助長叛軍氣焰。漢景帝在這件事上表現得軟弱而自私,還十分愚蠢,根本不如後來經歷類似情況的明朝建文帝。只是他的運氣比建文帝要好,有劉武這個忠心又有能力的好弟弟幫他擋住了吳楚聯軍,又有周亞夫這樣的名將為他統軍,吳王也缺乏後來朱棣一樣的魄力。

若非如此,漢景帝的歷史評價恐怕比建文帝還不如。

四、漢景帝的自私自利、不負責任,不僅表現在對兄弟、大臣上,也表現在對自己的寵妃、兒子上

漢景帝廢慄太子,立了後來的漢武帝為太子,被看做是漢景帝無比英明的決定。其實漢景帝對慄太子母子倆乃是始亂終棄,立漢武帝更多是聽信讒言和自私自利的想法。沒錯,後來的漢武帝的確成為了千古少有的雄主,但漢景帝立他為太子時,漢武帝不過不到十歲的兒童,哪裡看得出他能成為雄主。漢景帝當時立漢武帝為太子,不過是從自己的喜好和利益來考慮罷了。只不過,後來的漢武帝成為了千古一帝,讓漢景帝顯得英明無比。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樣,充滿的著巧合。驕橫的漢景帝當太子時,拿棋盤砸死了自己的從兄弟,從而埋下了七國之亂的種子。他那應對叛亂不一定比後來的建文帝更好,但別人終究還是打贏了,只因為他向自己弟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不負責任的立了個幼童當皇太子,偏偏這個太子後來成長為千古英主漢武帝。你不得不說,漢景帝人品確實不怎麼樣,但人家就是運氣好。


星火辰


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之不以為漸也。”

通過司馬遷的評價,可以看到,太史公認為漢景帝最大的錯誤就是腰斬晁錯,屬於政治上投機者,多虧有一個大將,周亞夫。力挽狂瀾,撥亂反正。

漢景帝小時候就有點飛揚跋扈,在拿棋盤把吳國太子劉賢打死,說明他的戾氣不小。不過也是在七王之亂以後,他發現自己性格上弱點,開始勤政愛民,減少刑罰,減少稅負,興修水利,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有利的一面。



知行合一的人生


文景之治結束了西漢初年因外戚干政而導致的政治混亂局面,尤其是文帝採取無為而治的政策方針,減輕百姓的徭役和賦稅,與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產力。自己也帶頭從尚節儉,從不大興土木,浪費奢侈。這在封建帝王時代是很少見的。

景帝在政治才幹上雖然比不上文帝,但他的聰明之處在於依然繼承文帝的仁政傳統,依然貫徹文帝無為而治的作風。最出名的當屬在文帝廢除殘酷的肉刑的基礎上,將取代肉刑的鞭笞刑罰細化,由原來重刑笞五百,降低為笞二百,輕刑笞三百降為笞一百,並且規定行刑者中途不能換人,這大大減輕了受刑人的傷害程度,使每個受刑人都能活下來。這種人性化的統治手段在幾千年的封建時期是難得一見的,與之能比的恐怕只有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了。


當然,漢景帝在個人修養上還是有所欠缺,最讓文人士大夫所口誅筆伐的當屬晁錯之死,因為晁錯也是士大夫的一員,而能政治能力出眾,深受景帝的器重,可關鍵時候還是被景帝給出賣了。景帝二年(公元155年),晁錯上疏《削藩策》,朝中大臣無人反對只有竇嬰看出了其中的危險性,表示反對。可景帝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哪還會理睬他一個人的意見。

表示反對的還有晁錯的老父親,他聽說兒子提出了削藩的建議後大驚失色,急忙從老家趕到長安勸晁錯說:那是皇帝的家事,你怎麼能讓他們骨肉相殘呢?恐怕到時你會引火燒身。老人這話說的很對,削藩的策略從本意上講是為了維護中央集權統治,排除諸侯割劇而造成社會動盪的隱患,但是晁錯犯了兩個致命錯誤,一是操之過急,逼的眾侯狗急跳牆。二是不應該也不能作為一個人臣而提出,自斷退路。

果真七國之王聯名反叛,口號就是"誅晁錯”。晁錯的老父親見說不動兒子,臨走時說了一句悲傷的話:我族不保矣”。回去後就自盡了。晁錯還在自我陶醉中,景帝就動搖了,畢竟都是同胞手足,誰願意兵戎相見這時朝中大臣開始落井下石,在竇嬰的指使下,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延尉張歐聯名上書,彈劾晁錯,並提議將其滿門抄斬。

更為淒涼的是,景帝派人將晁錯騙出來直接拉到東市腰斬,晁錯連悲傷的心情都來不及有,就穿著錦繡朝服斷成兩截。滿門盡誅,斷子絕孫了,正應了他父親的那句話。
另外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劉啟還未登前的一件事。他的堂兄,也就是吳王劉濞的太子來找他下棋,本來是件開心的事,結果因為棋藝的勝負邊下邊就吵起來了,兩人都是貴族子弟,嬌橫慣了,互不相讓。結果劉啟大怒,抄起棋盤幾下就把人家打死了,這殺子之痛劉濞肯定會記在心裡,之後參與叛亂肯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於為子報仇的目的。

總的來說,景帝在位的幾十年時間延續和發展了文帝的仁政舉措,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方面採取了很多的有力措施,使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家強盛。為後來的武帝興邦強漢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喬江寶


從小讀書,老師和家長都耳提面命:要做個好孩子。似乎成功人士都是思想品德很好的。

長大後才曉得,一個事事周全,處處求好的人,其實是沒法子成功的。

如果一個皇帝,也是一個聖人,那大致上這個皇帝也是做不久的。

皇帝要考慮大局,道德教化之事要留給聖人來做。

所以,皇帝其實不是聖人,有作為的皇帝比一般人甚至更為冷靜冷血。

與其父劉恆共創“文景之治”的劉啟,論其作為,寬儉待民,予民休養生息,不失為一位明君。

為什麼有人要說他人品下作呢?這覺得這可能與兩個事件有關。

一個事件是失手打死吳太子劉賢。劉賢是漢初諸侯大國吳王劉濞的兒子。當年進宮與還是太子的劉啟一起下棋,兩人為著一步棋爭執不休,劉賢雖為諸侯王世子,卻不把眼前的皇太子放在眼裡,一點也不退讓。而劉啟,也是少年意氣不相讓,一氣之下,居然把棋盤扣在劉賢頭上,這下倒好,劉賢居然被打死了。這個事件似乎說明,劉啟心胸狹窄,有點輸不起,沒風度。

第二個事例就是“誅晃錯”。當初劉啟聽從了晃錯的建議削藩。不想諸侯王反彈很大,起兵造反,形成了“七國之亂”。這下劉啟傻眼了,眼看就要彈壓不住,這時他聽說諸王造反的口號是“誅晃錯,清君側”,心想著殺了晃錯就得了。於是,不顧人家前頭為他出力,這時為擋一時之禍,居然殺忠臣以媚敵。結果,他殺了晃錯,人家還是照樣造反,最後,還是得靠出兵平息戰亂。在這件事上,劉啟是愚蠢又冷酷的。明眼人都知道諸侯所謂“誅晃錯”不過是個幌子,他偏偏第一時間就把自己的恩師拋出來,實在是無情又愚蠢。

不曉得我的推論是否符合人們所說劉啟“人品下作”,歡迎諸君提出不同意見。

我是“錢多多讀文史“,非正經論史,歡迎正經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