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綁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後,是充滿悲憫的人性

孔夫子活著的時候卻是頗吃苦頭的。跑來跑去,雖然曾經貴為魯國的警視總監,而又立刻下野,失業了;並且為權臣所輕蔑,為野人所嘲弄,甚至於為暴民所包圍,餓扁了肚子。弟子雖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卻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個人。"——魯迅《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1、孔子是中國唯一一個活著沒受重用,死了不停加官進爵的"神人"

一如魯迅所說,孔子的一生雖然躊躇滿志,但大多是在奔波勞碌、窮困潦倒中度過的。他出身貴族,但因為父亡太早,家道貧寒,年輕時當過吹鼓手、"委吏"(倉庫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差使。雖然位處底層,但孔子真心勤學好問,曾就禮、道等求教於老子,學樂於萇弘,習琴於師襄,因而他學識廣博,並第一個辦起了私人學校。在風雲際會的春秋時期,孔子也有滿腔的政治抱負,可惜始終未得重用。一直到50歲,才擔任了魯國的中都宰,後來升任司寇,攝行相事,算是進入了權力的核心圈,然鵝沒幹多久即被罷黜。從55歲開始,孔子率眾弟子周遊於宋、衛、陳、蔡、齊、楚等各國,意圖謀取官位,但時乖運蹇,始終沒有成功。在陳蔡之地,還一度因彈盡糧絕而"惶惶然如喪家之犬"。68歲時,被季康子迎回魯國,尊以"國老",魯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諮詢於他,但終究沒有再任實職官職,之後一直教書育人、整理典籍,魯哀公十六年73歲時去世。

被綁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後,是充滿悲憫的人性

孔子授學圖


自漢朝開始,已經去世近500年的孔子終於翻身了。先是被漢平帝封為"褒成宣尼公",在北魏孝文帝時代又被封為"文聖尼父",北周、隋、唐諸朝均有封號,唐玄宗乾脆將他封為"文宣王",到明世宗時期又將其封為"至聖先師",連元、清這樣的少數民族統治時期也對他尊崇有加。孔子的故宅建成孔廟,目前已經成為我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歷代皇帝每逢封禪泰山或者出巡山東時,大都專門繞道曲阜親臨孔廟拜謁,並經常派官員到曲阜致祭,以示尊崇。清代喜歡風雅文采的乾隆皇帝更是八次到曲阜朝聖,創造了歷代皇帝祭孔之最。生而悽惶困頓,逝而曲盡哀榮,不知孔子在天之靈,看到這些作何感想?

被綁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後,是充滿悲憫的人性

孔廟大成殿


2、董仲舒讓儒學走上了神壇

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思想碰撞空前激烈、文化成果空前豐碩的時代。"百家"並不是統計學專業用詞,只是表示很多而已。司馬遷《史記》引述其父司馬談對學術流派的概括,將先秦學派歸納為六家:陰陽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道家。班固《漢書》中則又增加了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其實對後世影響很大的還有兵家、醫家、詩賦家、算家、天文家、地學家、水家、堪輿家、數術家等。無論怎樣歸納劃分,儒家都是最重要的學派之一,他的創始人就是孔子。

被綁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後,是充滿悲憫的人性

孔子像


"仁者愛人"是孔子儒家學說的核心。孔子的"仁愛"主要表現在"忠"和"恕"兩個方面,曾參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盡心竭力、盡己之心地去愛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地去愛人。"忠恕之道"是仁的本義,"克己復禮"則是仁的終極目的。"克己"就是剋制個人的貪慾和奢望,"復禮"就是恢復並按照社會應有的典章制度、倫理原則行事,言行皆合於社會道義和禮儀規範。"孝悌"為"仁"之本,百善孝為先,"君子篤於親,民則興於仁"(《論語商釋·泰伯第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實現"仁者愛人"的總綱領。

孔子的仁愛思想,從其實質上看,就是"人道主義",他所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社會目標就是"人道社會"。體現在《論語》所記載的思想中,一是主張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論語·顏淵》"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在他看來,倘若為政者能信守承諾,盡心履行德政,那麼老百姓的衣食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自然能達到保證和滿足。

再是主張均衡分配財富。《論語·季氏》"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三是主張普及教育。《論語·子路》"子適衛,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的這些思想,如果用於治國理政上,顯然只是他的一廂情願而已。試問,那些提著腦袋打下江山的和成天肉林酒海、歌舞昇平的帝王將相們,每天想的都是怎麼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哪個是為了普通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而拼命的?所以,孔子這些思想用於教人是再好不過的,用於治國就大相徑庭了。也正因為如此,在孔子活著的年代裡,儘管他從沒有泯滅過入仕之心,但卻沒有一個國家的君王願意重用他,雖然在他的故國魯曾經有過擔任司寇兼宰相的機會,也是幹了沒幾天就被丟官罷爵了。他的衣缽傳人孟子更有甚者,喊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口號,他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連君王都敢換了,這哪裡是要治國啊,分明是想造反!他的下場也可想而知了。

光陰流轉,到了西漢時期,儒家學派終於時來運轉,出了一個大儒叫做董仲舒。他向漢武帝進獻《天人三策》,得到了劉徹的高度賞識。以《天人三策》為基礎,董仲舒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體系即:為加強中央集權制,出爐了"天人感應"學說;為強化君權的權威和神秘,創造了"君權神授"的理論;為固化社會階層維護皇權統治,將孔子的"忠恕仁孝"上升為"三綱五常";為維護和延續一統國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併,主張限田、薄斂、省役等。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學",是以"仁"也就是人道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其本質是民本主義學說。而董仲舒代表的所謂"儒學",則是以神學目的論也就是神秘主義為理論基礎的,其本質是君本主義。他們宣揚的"以人隨君,以君隨天"與孟子主張的"民貴君輕"恰恰相反。可以說,從董仲舒開始,曾經的那個敢於堅持真理,敢於和君王唱反調甚至不惜以生命為代價的窮酸倔強、獨立自強的"儒"已經沒有了,新"儒學"已經徹底淪為君權專制統治的御用文人,成為封建統治階級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成為奴役普通百姓的理論禁錮。

被綁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後,是充滿悲憫的人性

董仲舒像


這種"君學"理論,被南宋時期的朱熹推上了思想理論巔峰。朱熹無上尊崇孔孟之道,並極力推崇、締造的道統思想, "自堯舜以下,若不生個孔子,後人去何處討分曉?孔子後若無個孟子,也未有分曉,孟子後數千載乃始得程先生兄弟發明此理。"(《朱子類語》),以其昭示自己學說的源正流清、出身根本。"存天理,滅人慾"是程朱理學的綱領,只有滅除人的慾望,才能順應天意天理,維護和延續君主專制制度及其綱常。當然,他滅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欲",至於皇帝和士大夫階層嘛,不僅不能"滅",而且還會"縱",因為君權已經被捧上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統治者當然要為所欲為了。對於百姓來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多少追求幸福、追求愛情的女性被無辜"浸豬籠"沉江冤死,多少青年喪夫的少婦獨守青燈、孤苦一生!

被綁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後,是充滿悲憫的人性

朱熹像


自董仲舒發軔,至程朱理學登峰的所謂"新儒學",一方面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促進人民的理論修養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另一方面更成為維護殘酷的剝削制度和封建禮教,扼殺人民自由和理想的"以理殺人"的工具,所以儒學的"老祖宗"孔子才得到後世君王的追捧和神化。

3、後世之尊孔反孔都是些什麼"神操作"?

應該看到,中國自孔子生時起,一般說,凡是治世都尊孔,凡是亂世都反孔。其道理在於孔子的學說對維護社會安寧秩序有利,對破壞社會安寧秩序不利。——金景芳《孔子新傳》

"儒家"思想千百年來如坐過山車一樣,時而被捧上雲端,時而被踩到腳底。做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精神領袖,一時被奉為"聖人",一時被罵做"豎儒""孔老二"。

歷代農民起來造反,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權奪利,改換皇帝,都要批孔。為什麼呢?因為儒家講的是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你要造反,要把皇帝換掉,就違背了儒學理論,所有就必須得批孔,要不然師出無名,造反無理,

特別是農民起義。比如劉邦,最看不起儒生的人是劉邦,見了儒生把帽子拿下來撒尿,可是到漢武帝時,獨尊儒術,這就說明得到了統治地位以後,又要把孔子請回來。為什麼呢?要用儒家理論管理國家。造反的時候批孔,治國時尊孔,歷朝歷代都是這樣。宋太祖趙匡胤搞陳橋兵變,皇袍加身,自己當皇帝,這不符合孔子的理論。但他當皇帝以後又把孔夫子請了回來。成吉思汗讀過論語嗎?他的鐵蹄殺遍歐亞大陸,簡直是要把所有的農業區都變成牧區、草地。可是到了元朝後邊皇帝,到山東去祭孔,封孔子"大成至聖文宣王",這是孔子得到的最高封號了。朱元璋起兵造反,也是得反孔。但朱元璋上臺以後,又到曲阜祭孔。清朝也一樣,滿清入關,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那符合孔子的理論嗎?可是等到清朝皇帝入位以後,要把孔夫子請出來。太平天國洪秀全也是從批孔開始,他與馮雲山等編寫《太平天日》,蓄意編造神話說天父上帝審判孔子,命天使捆綁並鞭笞,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連連求饒,上帝才命停止鞭打,但永不准他轉世下凡。一邊大肆妖魔化孔子,一邊焚燒孔廟,搗毀孔像,宣佈《四書》《五經》為妖書,如有膽敢頌教習者皆斬!可是等他到了南京做了天王以後又不得不尊孔,拉攏知識分子,維繫其政權統治。

被綁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後,是充滿悲憫的人性


由此可見,孔子思想理論的核心是人道主義,是人性關懷,無論對他的神化還是妖魔化,都是後世為了自己的利益目的強加給他的。後世之尊孔與反孔,其實質上都是政治鬥爭,都是維護還是推翻現行政治統治的鬥爭。治世不尊不足以昭示其皇權的正統性和唯一性,亂世不反不足以顯示其造反的充分理由!

其實後世所"尊"與所"反"的孔子,已然是個牌位,是個旗子,儒學的內核早已被董仲舒和朱熹之流偷天換日,與春秋時期那個儒家已經沒有多少關係了。

後記

近年來,學國學漸成風尚,講《論語》十分時髦,也曾湧現出幾位著名大學裡的著名"國學大家",以販售儒家學說為業,很是賺了不少名利。細細聽來,常有曲解《論語》之弊,更有宣揚董、朱學說之嫌!一段時間裡,大張旗鼓的祭孔活動似乎也成為弘揚中華文化的尋根之舉。這些現象值得警惕,在封建專制主義已經徹底被翻篇的今天,三綱五常那一套已經成為歷史古董,不可能成為我們現今社會價值觀的一部分。孔子是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值得後世景仰,但他自己的學說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無限拔高,不能全部代表國學的根本內涵,更不應該成為某些人的追名逐利的殺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