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绑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后,是充满悲悯的人性

孔夫子活着的时候却是颇吃苦头的。跑来跑去,虽然曾经贵为鲁国的警视总监,而又立刻下野,失业了;并且为权臣所轻蔑,为野人所嘲弄,甚至于为暴民所包围,饿扁了肚子。弟子虽然收了三千名,中用的却只有七十二,然而真可以相信的又只有一个人。"——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1、孔子是中国唯一一个活着没受重用,死了不停加官进爵的"神人"

一如鲁迅所说,孔子的一生虽然踌躇满志,但大多是在奔波劳碌、穷困潦倒中度过的。他出身贵族,但因为父亡太早,家道贫寒,年轻时当过吹鼓手、"委吏"(仓库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差使。虽然位处底层,但孔子真心勤学好问,曾就礼、道等求教于老子,学乐于苌弘,习琴于师襄,因而他学识广博,并第一个办起了私人学校。在风云际会的春秋时期,孔子也有满腔的政治抱负,可惜始终未得重用。一直到50岁,才担任了鲁国的中都宰,后来升任司寇,摄行相事,算是进入了权力的核心圈,然鹅没干多久即被罢黜。从55岁开始,孔子率众弟子周游于宋、卫、陈、蔡、齐、楚等各国,意图谋取官位,但时乖运蹇,始终没有成功。在陈蔡之地,还一度因弹尽粮绝而"惶惶然如丧家之犬"。68岁时,被季康子迎回鲁国,尊以"国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以政事咨询于他,但终究没有再任实职官职,之后一直教书育人、整理典籍,鲁哀公十六年73岁时去世。

被绑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后,是充满悲悯的人性

孔子授学图


自汉朝开始,已经去世近500年的孔子终于翻身了。先是被汉平帝封为"褒成宣尼公",在北魏孝文帝时代又被封为"文圣尼父",北周、隋、唐诸朝均有封号,唐玄宗干脆将他封为"文宣王",到明世宗时期又将其封为"至圣先师",连元、清这样的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也对他尊崇有加。孔子的故宅建成孔庙,目前已经成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历代皇帝每逢封禅泰山或者出巡山东时,大都专门绕道曲阜亲临孔庙拜谒,并经常派官员到曲阜致祭,以示尊崇。清代喜欢风雅文采的乾隆皇帝更是八次到曲阜朝圣,创造了历代皇帝祭孔之最。生而凄惶困顿,逝而曲尽哀荣,不知孔子在天之灵,看到这些作何感想?

被绑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后,是充满悲悯的人性

孔庙大成殿


2、董仲舒让儒学走上了神坛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碰撞空前激烈、文化成果空前丰硕的时代。"百家"并不是统计学专业用词,只是表示很多而已。司马迁《史记》引述其父司马谈对学术流派的概括,将先秦学派归纳为六家: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道家。班固《汉书》中则又增加了纵横家、杂家、农家和小说家。其实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还有兵家、医家、诗赋家、算家、天文家、地学家、水家、堪舆家、数术家等。无论怎样归纳划分,儒家都是最重要的学派之一,他的创始人就是孔子。

被绑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后,是充满悲悯的人性

孔子像


"仁者爱人"是孔子儒家学说的核心。孔子的"仁爱"主要表现在"忠"和"恕"两个方面,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尽心竭力、尽己之心地去爱人,"恕"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地去爱人。"忠恕之道"是仁的本义,"克己复礼"则是仁的终极目的。"克己"就是克制个人的贪欲和奢望,"复礼"就是恢复并按照社会应有的典章制度、伦理原则行事,言行皆合于社会道义和礼仪规范。"孝悌"为"仁"之本,百善孝为先,"君子笃于亲,民则兴于仁"(《论语商释·泰伯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现"仁者爱人"的总纲领。

孔子的仁爱思想,从其实质上看,就是"人道主义",他所向往和不懈追求的社会目标就是"人道社会"。体现在《论语》所记载的思想中,一是主张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不信不立。""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在他看来,倘若为政者能信守承诺,尽心履行德政,那么老百姓的衣食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自然能达到保证和满足。

再是主张均衡分配财富。《论语·季氏》"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是主张普及教育。《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之,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的这些思想,如果用于治国理政上,显然只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试问,那些提着脑袋打下江山的和成天肉林酒海、歌舞升平的帝王将相们,每天想的都是怎么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哪个是为了普通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拼命的?所以,孔子这些思想用于教人是再好不过的,用于治国就大相径庭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孔子活着的年代里,尽管他从没有泯灭过入仕之心,但却没有一个国家的君王愿意重用他,虽然在他的故国鲁曾经有过担任司寇兼宰相的机会,也是干了没几天就被丢官罢爵了。他的衣钵传人孟子更有甚者,喊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口号,他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连君王都敢换了,这哪里是要治国啊,分明是想造反!他的下场也可想而知了。

光阴流转,到了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终于时来运转,出了一个大儒叫做董仲舒。他向汉武帝进献《天人三策》,得到了刘彻的高度赏识。以《天人三策》为基础,董仲舒形成了一整套思想体系即:为加强中央集权制,出炉了"天人感应"学说;为强化君权的权威和神秘,创造了"君权神授"的理论;为固化社会阶层维护皇权统治,将孔子的"忠恕仁孝"上升为"三纲五常";为维护和延续一统国家的需要,提出抑制土地兼并,主张限田、薄敛、省役等。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学",是以"仁"也就是人道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其本质是民本主义学说。而董仲舒代表的所谓"儒学",则是以神学目的论也就是神秘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其本质是君本主义。他们宣扬的"以人随君,以君随天"与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恰恰相反。可以说,从董仲舒开始,曾经的那个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和君王唱反调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穷酸倔强、独立自强的"儒"已经没有了,新"儒学"已经彻底沦为君权专制统治的御用文人,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成为奴役普通百姓的理论禁锢。

被绑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后,是充满悲悯的人性

董仲舒像


这种"君学"理论,被南宋时期的朱熹推上了思想理论巅峰。朱熹无上尊崇孔孟之道,并极力推崇、缔造的道统思想, "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孔子后若无个孟子,也未有分晓,孟子后数千载乃始得程先生兄弟发明此理。"(《朱子类语》),以其昭示自己学说的源正流清、出身根本。"存天理,灭人欲"是程朱理学的纲领,只有灭除人的欲望,才能顺应天意天理,维护和延续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纲常。当然,他灭的是普通老百姓的"欲",至于皇帝和士大夫阶层嘛,不仅不能"灭",而且还会"纵",因为君权已经被捧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统治者当然要为所欲为了。对于百姓来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多少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女性被无辜"浸猪笼"沉江冤死,多少青年丧夫的少妇独守青灯、孤苦一生!

被绑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后,是充满悲悯的人性

朱熹像


自董仲舒发轫,至程朱理学登峰的所谓"新儒学",一方面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人民的理论修养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另一方面更成为维护残酷的剥削制度和封建礼教,扼杀人民自由和理想的"以理杀人"的工具,所以儒学的"老祖宗"孔子才得到后世君王的追捧和神化。

3、后世之尊孔反孔都是些什么"神操作"?

应该看到,中国自孔子生时起,一般说,凡是治世都尊孔,凡是乱世都反孔。其道理在于孔子的学说对维护社会安宁秩序有利,对破坏社会安宁秩序不利。——金景芳《孔子新传》

"儒家"思想千百年来如坐过山车一样,时而被捧上云端,时而被踩到脚底。做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儒家思想的精神领袖,一时被奉为"圣人",一时被骂做"竖儒""孔老二"。

历代农民起来造反,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改换皇帝,都要批孔。为什么呢?因为儒家讲的是君君臣臣,臣是不能反君的,你要造反,要把皇帝换掉,就违背了儒学理论,所有就必须得批孔,要不然师出无名,造反无理,

特别是农民起义。比如刘邦,最看不起儒生的人是刘邦,见了儒生把帽子拿下来撒尿,可是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这就说明得到了统治地位以后,又要把孔子请回来。为什么呢?要用儒家理论管理国家。造反的时候批孔,治国时尊孔,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宋太祖赵匡胤搞陈桥兵变,皇袍加身,自己当皇帝,这不符合孔子的理论。但他当皇帝以后又把孔夫子请了回来。成吉思汗读过论语吗?他的铁蹄杀遍欧亚大陆,简直是要把所有的农业区都变成牧区、草地。可是到了元朝后边皇帝,到山东去祭孔,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孔子得到的最高封号了。朱元璋起兵造反,也是得反孔。但朱元璋上台以后,又到曲阜祭孔。清朝也一样,满清入关,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那符合孔子的理论吗?可是等到清朝皇帝入位以后,要把孔夫子请出来。太平天国洪秀全也是从批孔开始,他与冯云山等编写《太平天日》,蓄意编造神话说天父上帝审判孔子,命天使捆绑并鞭笞,孔子跪在天兄基督前连连求饶,上帝才命停止鞭打,但永不准他转世下凡。一边大肆妖魔化孔子,一边焚烧孔庙,捣毁孔像,宣布《四书》《五经》为妖书,如有胆敢颂教习者皆斩!可是等他到了南京做了天王以后又不得不尊孔,拉拢知识分子,维系其政权统治。

被绑架的孔子:神性的背后,是充满悲悯的人性


由此可见,孔子思想理论的核心是人道主义,是人性关怀,无论对他的神化还是妖魔化,都是后世为了自己的利益目的强加给他的。后世之尊孔与反孔,其实质上都是政治斗争,都是维护还是推翻现行政治统治的斗争。治世不尊不足以昭示其皇权的正统性和唯一性,乱世不反不足以显示其造反的充分理由!

其实后世所"尊"与所"反"的孔子,已然是个牌位,是个旗子,儒学的内核早已被董仲舒和朱熹之流偷天换日,与春秋时期那个儒家已经没有多少关系了。

后记

近年来,学国学渐成风尚,讲《论语》十分时髦,也曾涌现出几位著名大学里的著名"国学大家",以贩售儒家学说为业,很是赚了不少名利。细细听来,常有曲解《论语》之弊,更有宣扬董、朱学说之嫌!一段时间里,大张旗鼓的祭孔活动似乎也成为弘扬中华文化的寻根之举。这些现象值得警惕,在封建专制主义已经彻底被翻篇的今天,三纲五常那一套已经成为历史古董,不可能成为我们现今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孔子是个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值得后世景仰,但他自己的学说也只是一家之言,不能无限拔高,不能全部代表国学的根本内涵,更不应该成为某些人的追名逐利的杀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