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管家”守護醫學觀察點,新橋黨員溫暖留觀者

上午10點,新橋街道社會事務專幹黎偉翔結束了一個通宵班,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從年初二開始,黎偉翔就開始日夜堅守在街道定點醫觀隔離酒店,為留觀者提供送餐、採買等生活服務。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集中醫學隔離觀察成為疫情防控的重要舉措之一。上南維也納酒店是新橋街道第一個醫觀隔離點,然而,時逢春節假期再加之要接收來自疫情發生地的旅客,酒店的服務人員一時望而卻步。

“红色管家”守护医学观察点,新桥党员温暖留观者

“我先上去,我來打頭陣!”在新橋街道委派工作人員的時候,黎偉翔自告奮勇的報了名。如今,為了保障留觀人員的隔離防護與生活需求,黎偉翔等街道的黨員幹部、基層工作者來到醫觀隔離點,成為24小時值守在該醫觀隔離點的“紅色管家”。

“红色管家”守护医学观察点,新桥党员温暖留观者

赴前線,訂餐、送餐、採買一肩挑的“跑腿小哥”

據黎偉翔介紹,該醫觀隔離點的留觀者主要是疫情發生地的返深人員,經工作人員排查,抵深後直接接到上南維也納進行集中隔離。“最開始有3名隔離人員,酒店僅有的工作人員負責為開房間、傾倒門口的垃圾,但不願與他們近距離接觸。”

隔離人員來到酒店,住有了保障,吃喝卻成了難題。“最開始很多餐廳都沒開,街道的後勤部聯繫想盡辦法聯繫到了一家營業的酒店,餐食統一送到隔離點,我們負責為隔離人員送到房間門口。”黎偉翔說。

考慮到留觀者主要來自湖北,黎偉翔還主動和提供餐食的酒店商議,為留觀人員做一些符合口味的“辣菜”。“有一個孩子才2歲,因為年紀太小也有特殊的用餐需求。”而這些個性化的餐食需求,也在黎偉翔和同事們的積極溝通下一一得到了滿足。

除了送餐,特殊時期的物品採買、心裡安撫也一併落到了黎偉翔和他的同事們肩頭。“有的說喉嚨痛,需要買藥,都是我們買。”黎偉翔稱,“最開始很多人不想接受隔離,經常下來要求出去,我們還要攔住他們解釋清楚,耐心告知我們會全力配合,有需要我們都會幫你們買送到門口。”

“红色管家”守护医学观察点,新桥党员温暖留观者

舍小家,黨員成全天候服務的“酒店前臺”

在上南維也納酒店的大堂,一張辦公桌成為黎偉翔和同事們工作的地方。這裡接通了酒店前臺的電話,24小時接聽留觀人員的電話,為住在這裡的留觀者提供服務。

黎偉翔介紹稱,正常情況下每天的排班共有三班,每個人的工作最少都有8個小時。“剛開始很不順,我們坐在酒店不僅要儘可能的滿足留觀人員的各類需求,還要報送資料,起初酒店沒有網絡,我們自己動手接網線,儘快進入工作狀態。”

在疫情防控的初期,基層的防護物資尚未完全到位,口罩就成了黎偉翔和同事們的唯一“裝備”。“這樣不行,太危險了。”來到酒店的醫生看到黎偉翔只戴了口罩就要上樓趕忙提醒道。

“红色管家”守护医学观察点,新桥党员温暖留观者

在醫生的叮囑下,黎偉翔和同事們買來了一次性雨衣、潛水的泳鏡和一次性的手套。“現在街道配了外科口罩和防護眼鏡,工作到現在,我們越來越踏實,能在一線貢獻自己的力量,我也倍感榮幸。”

黎偉翔坦言,在最初談及自己工作的時候,家人非常憂心。在家中,黎偉翔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一個孩子6歲,另一個才兩個月。“大家都在看新聞,一聽說我要去隔離酒店,都很擔心害怕。”黎偉翔稱,但作為一名黨員幹部,危險的時候就要挺身而出。

“有血性的都要上去。”黎偉翔說,自1997年來到“大沙井”,這裡是他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如今作為一名有十年黨齡的黨員,在關鍵時刻必須衝在前面,這既是身為黨員的責任與擔當,也是身為“寶安人”對這片土地的深深熱愛。

【記者】胡百卉

【作者】 胡百卉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