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上洋掠影


●谢龙海

沙县郑湖乡上洋村,东邻南平延平,与西芹镇珠地村刘地自然村就半小时脚程,自古就与西芹有通婚往来、走亲访友的习俗,是沙县通往南平的主要道路之一。郑湖生产的笋干、柿子和水蜜桃等特产,时常会经过这里销往南平,这里的村民也屡屡会到西芹、南平等地购买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

冬日的一天,我们开着车,沿着水泥村道一路上坡,七拐八弯,穿过村口的古木林,约莫1刻钟,就进入了上洋村。

村子不大,两百多户人家,房子稀稀疏疏地散落在半山腰,多数建筑是上个世纪90年代新建的,只有村尾几户人家的房屋还保持着建村时的模样。

村子七棵高大的柳杉显得特别。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一副顶天立地的样子。听村里的老人说,这几棵柳杉并不简单,是沙县界内柳杉鼻祖。据《沙县文史资料第十四五辑—沙县之最(一)》记载:最高的柳杉在郑湖乡上洋村,树高32.1米,胸围4.45米,树龄300年以上。

300年来,柳杉风雨不动,矗立在民主庙旁,和民主神灵一起守护着这个悠然古朴的村庄。

村内还有一条百年古道,路面以块石、卵石铺筑,宽不及1.8米,风景令人着迷。三五步就能遇见一棵棵参天古树,路旁尽是不知名的野花野草。在通往村里的水泥路没打通之前,上洋通往郑湖、沙县及沙县东南部乡镇通达延平府都要依赖此路,也曾是百姓客商往来和商贸流通的主要通道。

顺着九曲十折的山路,行至半山腰,忽见一段石块垒砌的矮城墙,高约数米,均由大青石垒砌而成,在古树下隐隐约约,十分隐蔽。居高临下,古道一览无余,尽收眼底。进可攻、退可守,为兵家必争之地。

村里的老人们说,在曾经动荡的岁月,这座城墙承担起御敌的重任。当时,毗邻的南平、尤溪的彪悍残匪,时常会到这里打家劫舍,家家户户苦不堪言。此处离郑湖又有20多里路,告官无暇。长者不得已,号召村民依山而建了这座城墙,抵挡匪患。

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闽赣边游击队纵队司令员林志群(马司令)曾率领游击队在这一带活动。张祥棋的爷爷张来榜,作为地下交通员,多次接应过马司令和游击队。

小时候,土生土长的张祥棋,常常在柳杉下,听爷爷讲那段红色故事。

1945年底,中共福建省委决定在南沙尤工委基础上重建闽西北特委,林志群任副书记,继续大力建设隐蔽根据地,加强扩大游击支队,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

马司令一行从沙县前往延平建立隐秘根据地,当时通往延平的船被敌人封锁,青州、涌溪等地又有敌人设岗盘查,在这种局势下,马司令决定从七都(今南阳)经过湖源(今郑湖)到西芹。入夜,顺着这条古道悄悄到达上洋村,来到接头户张世祖家,召集地下交通员张来芳、张来榜等人,商议在村子发展地下游击队员事宜。

在短短的三天时间,马司令就在上洋发展了数十名游击队员,奠定了坚实的人民群众基础,上洋也成为游击支队的重要活动场所。

为此,张来榜等几位老人在1985年12月,荣获沙县县委、县政府颁发的“五老”人员(老交通员)荣誉证。

近年来,随着交通的迅猛发展,众多古道渐渐被遗忘、消失。庆幸的是,上洋村每年都会安排党员、村民来到古道,开展修缮、清理等志愿服务,加强对古道的保护,并在古道沿线增种合适的树种,推动古道的开发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