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大约”与“的确”示范矛盾,为什么要这样写?

用户1547008294355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上述段落摘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当年老师是这样解释的:似乎代表年代久远难以说清楚,确凿代表儿时的记忆里是有一些野草。此为其一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是鲁迅先生《孔乙己》里的结语,当年老师还是那样的解释:大约代表孔乙己两年都没有来咸亨酒店有可是能死了,的确代表当时孔乙己的腿已经被打断,时值冬日,孤苦无依,酒债遍身的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条了。此为其二

《鲁迅的遗嘱》中第一条:“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一分钱。——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我问过一些有学问的人,他们解释是:葬礼万万不得收钱,但是老朋友硬要给,那就收吧,不能让老朋友们难过,只当是和那些先生骂过的和骂过先生的吃酒。此为其三

还有诸如《秋夜》里:“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当年哪里能理解鲁迅先生的意思呢?好比说我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个女孩,还有一个也是女孩。直接说我家院子里有两颗枣树多简洁?老师说:鲁迅先生想要表达一种孤寂落寞,百无聊赖的复杂情绪,分开说一下子就能把人带到那种意境里,吸引着人们不停的看下去(心里总是嘀咕,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开头?)……

当年读到那些句子任凭老师怎么解释好像都有些牵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慢慢理解了些许。但有几个“好事”的学生课后去问老师:那我们以后写作文能否那样写?老师断然道:万万不可。学生又问:那鲁迅先生怎么就可以?老师笑道:以后你们就明白了,因为他是“民族魂”!(民国时期鲁迅的葬礼上,万人空巷,民众代表们在鲁迅先生的灵柩上覆盖一块白旗,写有三个庄重的大字“民族魂”)……(图片来自网络)





楚襄蛮


这个“病句”让你见识一下他的如椽巨笔,绝非等闲之辈所能妄议!

今日有读者君提问,感觉“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大约”与“的确”示范矛盾,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直以来,“为啥名人错别字算‘通假’,我们就成错别字”、“名人在修辞语法上有‘豁免权’”、“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都成为大家吐槽的高频语句,同时,围绕阿Q、孔乙己、闰土等“名士”的疑问也不绝于耳,本文现就某个著名的“病句”,借题发挥,谈谈鲁迅深厚雄浑的文学功底和巍峨如山的思想境界。

“大约的确”这个拗口的问题涉及到封建科举和文化制度层面,且听另类君为读者诸君细说端详。

孔乙己是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他是个具体的人,然而这时候我们不把它当做具体的人,而是要将他当做一个符号,这个符号代表了封建科举制度及其影响。

具体来说,孔乙己代表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被扭曲成废品的读书人。

我们请看孔乙己的人设:

他是清朝末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教条,但是他连秀才都没有考上,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困苦不堪。

孔乙己有封建教育制度影响下的书生特有的清高本质(精神层面),却没有经济来源(现实生活),他不愿意也没有能力从事体力劳动赚取钱财,总端着读书人的架子维持清高,所以只能越过越穷。关于孔乙己那句“窃书不算偷”的名言和他“读书人的事情你们懂么”的强词夺理,我们可以看出他作为穷困潦倒的书生的迂腐一面。

作为被封建科举制戕害的读书人,有其自身原因,但从深层次来说,孔乙己是受害人,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损毁的书生。

然而事实上,孔乙己是个本性纯良的人,他对孩子们宽厚慈爱,原意教孩子们“茴字的四种写法”。

他只要手头有钱,就会清理赊欠酒店的账目,他并非蛮不讲理耍死狗的老赖,然而事实上,他是真的越过越穷,直至最终死于非命亦未可知(那简直是一定的)。

现在话说回来,孔乙己象征了封建科举制度。

《孔乙己》最早发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科举制已于1904年宣布废除),后编入《呐喊》,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第二篇白话小说。

此文是轰向封建科举制度的一发重炮,代表了新文化运动先驱们的真知灼见和滔天怒火。

当时封建科举制度已被取消15年之久,然而科举制度的积弊仍然比比皆是,最直观也最普遍的就是科举制度下产生的许多“残次品”——例如孔乙己这样科举不第的“废物”。

科举制度寿终正寝,但科举制度的“遗祸”仍然留存,往大了说,封建遗毒依然健在,而且还很滋润。

他大概的确已经死了。这句话貌似一个病句,却正是科举制度“死而不僵”的真切说明。

鲁迅如椽巨笔,绝非等闲之辈所能管窥蠡测,拜服!

鲁迅先生千古!

另类君言尽于此,告辞!


另类文史


《孔乙己》是鲁迅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愤怒声讨的一篇白话小说, 塑造孔乙己这个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的典塑形象。

这篇小说没有明确地告诉人们孔乙己究竟有没有死和怎样死去的, 篇末只是以小伙计的一句话作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里的“ 大约” 便是大概的意思,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 的确”则是完全确实的意思。对于孔乙己的“ 死” , 既说“的确” , 又说“大约”,在逻辑上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并非如此,这一句话不仅是合乎逻辑的断定,而几正是鲁迅独具匠心之处。

逻辑上“大约”和“的确”并不矛盾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里的“孔乙己的确死了”, 从反映事物的模态看是必然性判断, 断定孔乙己确实死了。“的确” 是限制“死”的。

“大约”是或然性判断的逻辑标志, 在“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里作句首状语, 修饰“ 孔乙己的确死了” 。

由此可知“大约”和“的确” 不是同时限制“死”的,从形式逻辑看“ 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这一判断在逻辑上并不存在什么自相矛盾。

“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必然

小伙计说“ 孔乙己的确死了” 是合乎作品所反映当时的客观实际的真判断。

从作品反映孔乙己所处的经济地位看, 孔乙己的“死”是势在必然, 是“的确”的

“ 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 但终于没有进学, 又不会营生, 于是愈过愈穷, 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 便替人家抄抄书, 换一碗饭吃”, 但由于染上了统治阶级“好吃懒做”的恶习, 没有恒心,“坐不到儿天, 纸张笔砚, 一齐失踪”。

后来因生活所逼和为满足喝酒嗜好, “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结果

被“打折腿”, 以致只能“盘着两腿, 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手当脚“慢慢地走”。

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身体已经不能支撑的惨状——被打断了腿, 用手走路,话声“ 极低”,“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

很显然, 孔乙己已濒于死亡的边缘了。在封建社会里, 孔乙己以穷愁潦倒的姿态悲惨地了结一生是必然的结局。因此,小伙计“ 我” 作出“ 孔乙己的确死了” 的判断是合乎客观事理的, 是实在的。

“大约”二字

最后, 小伙计为什么在“ 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句首用“大约”予以修饰? 我们又为什么又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也是合乎逻辑的断定呢?

“大约”是或然性判断的标志, 表示某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是指“ 孔乙己的确死了” 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性。

孔乙己社会地位不足轻重, 他的死活不会引起社会上人们的关注

, 他在人们的心目中, 不过是个逗趣的笑料, “可是没有他, 别人也便这么过” , 因而他的死当然是无声无息的, 不会给人们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在端午和年关, 咸亨酒店掌柜的念念不忘的是“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 对于孔乙己的死活自然是毫不关心的。

小伙计对孔乙己却是不乏同情之心的, 因为过了一个年关到又一个年关都“ 没有看见他” , 所以用“大约”修饰“孔乙己的确死了”是很自然的, 这一判断表示“ 孔乙己的确死了”具有很大可能性, 是合乎论理的真实判断的。

总结

鲁迅先生巧妙地把两个表面上有逻辑矛盾的“大约”、“ 的确“ , 用于一个判断。这是辩证矛盾的统一, 总结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 从而深刻地揭峪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和科举制度的罪恶。这正是文学大师鲁迅的神来之笔。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李涛导演的电影《孔乙己》(2016版)


书影文史观


鲁迅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鲁迅在《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结尾写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就“大约”和“的确”两个词语的使用而言,属于写作材料剪裁方面的问题,符合“为了含蓄而略写”的要求。

在文学作品中,有时候不把意思明白的写出来,而是把它蕴含在所写的形象里,让读者去琢磨,去寻求。有时在结尾处,只把要说的意思简略提一下,具体的意思留下来,让读者去思索,去想像。

从“大约”和“的确”的词意看:

“大约”属于形容词,意思是不十分准确,表示不很准确的估计。

“的确”属于副词,表示完全确定。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在一句只有18个字的文字里,把这两个词语用在一起呢?

因为这句话很简略,只是推测孔乙己确已死了。如果不这样写,可以根据见闻写一段孔乙己悲惨死去的材料。但作者却没有这样写,而是把这一段的意思留下来,让读者根据孔乙己的遭遇和性格,再加上自己的社会经验,去想像孔乙己各种惨死的情景,这样更能有力地表现主题。

这就是“为了含蓄而略写”最典型的写作方法的运用。所以,我们不能轻易地去看成是词语运用的“示范矛盾”。


中华文化传播人


大约是说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最后一次来和离开酒店是二腿盘着底下垫个蒲包用手扶着走的。:孔乙已平时每次喝酒都不欠账而最后一次身上己分文皆无,写了欠账,以后就没有再来,酒客们也没有提起他,也没人关心他是死是活,根据孔已的惨况看,估计(大约)可能不在了。以后始终设有来,欠酒店十九个钱还没还呢?孔乙已渴酒从不欠钱,:即使当天不给,第二天马上还上。长时间不还账这不是孔乙已的性格,所以以后长久没有来掌柜判断/孔乙己的确死了。


用户安山市中学


“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是出自于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大约”“的确”看似矛盾,但实际并不矛盾。“大约”表示估计推测,自孔乙己上次来酒店喝酒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既没看到人,也没有关于他的消息,只有看到他拖欠的十九个钱时才会想起他,所以小说中的“我”推测他已经死去了。另一方面,就当时的社会环境,他的身份地位,以及最后一次来喝酒时被打折了腿的境况,“死”的结局则是一种必然。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其实是为了揭示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的批判之情。



人生在世诗酒花


不要对文学大家著作中个别不规范语法求全责备,不是文学大家不知道这是“病句”,而是他写作时需要这么写,是写作环境和内容的需要。

譬如说《义勇军进行曲》的最后一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中的“前进进”按语法规范就是“病句”。但是用在这里就不一样了,变成了一句坚韧不屈的精神表现。

所以,语法是灵活的,我们讲规范,旦又不能落于规范窠巢。



尘垚4


作者没有亲眼看到,不敢肯定别人说的是真是假。所以孔乙己有可能真的死了,也有可能这只是谣传,其实并没有死。我们来看下面几种情况:

1、"孔乙已的确死了",这种肯定句式的表达显然不妥当。只是听人说孔乙已死了,可是谁也没有真的看到孔乙己确实死了。

2、"大约孔乙己死了"。这种表达纯属于作者个人主观臆想。虽然好久没看到孔乙己,虽然他还欠着酒店十九个钱,可是这并不等于他已经死了。作者虽然讥讽了孔乙己的穷酸迂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可是也肯定了孔乙己的淳朴善良。对这样的小人物作者充满了悲天悯人的同情心,他并不忍心主观臆断的把这样一个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可怜受害者写死,他们已经够惨的了!

3、"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种句式表达有两种意思:孔乙己可能没死,也可能死了。所以用"大约"二字没毛病。因为都是听说,作者不能肯定。"的确"与"大约"两词属于递进关系,而不是重复关系。恰如其份的表达出作者的矛盾同情心理,同时还委婉的给读者留了根光明的尾巴!

这文章以前学习的时候老师都是作为重点讲解,当时感觉读来特文艺。二十来年了偶尔还会学着孔乙已摇头晃脑的"多乎哉,不多也"!末了只能叹服,大师就是大师。

但愿孔乙已大约还没有死……


静寂的天空


这个用法体现了文学大家超越物外的文字驾驭功底。大约,的确的连用一词,体现了作者对孔乙己的悲悯和同情,作者在判断孔乙己已经的确死亡的同时, 心底里还在盼望有一个奇迹,万一他又能出现呢!极好的描写了作者心中的波澜。


小多子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刻画的一个经典人物。封建社会末尾时候的很多书生,读书一辈子却没有获取任何的功名,像孔乙己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除了读书没有任何生活技能。落魄的书生,还满口之乎者也,孔乙己没有钱,就只能站在门口喝酒,也只能赊账,成为唯一一个穿长衫站着喝酒的。每次孔乙己前来的时候,人们都会嘲笑他,由于他是一个读书人,没钱不可怕,自己的傲骨却是不能失去的。一次人们发现孔乙己好久没有前来了,再来的时候已经瘸了,当然酒钱照样是赊账,之后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这句话也是讲到了鲁迅对孔乙己的认定。没有任何谋生手段孔乙己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几乎就能断定他的下场,但是之后由于没有人见过他,便也不能够轻易下结论。这里鲁迅故意使用了两个相反的词语,更能表现孔乙己悲惨的结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