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的“大約”與“的確”示範矛盾,為什麼要這樣寫?

用戶1547008294355


“我家的後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連那最末次的相見也已經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確鑿 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上述段落摘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面的……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當年老師是這樣解釋的:似乎代表年代久遠難以說清楚,確鑿代表兒時的記憶裡是有一些野草。此為其一

“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是魯迅先生《孔乙己》裡的結語,當年老師還是那樣的解釋:大約代表孔乙己兩年都沒有來咸亨酒店有可是能死了,的確代表當時孔乙己的腿已經被打斷,時值冬日,孤苦無依,酒債遍身的孔乙己只有死路一條了。此為其二

《魯迅的遺囑》中第一條:“不得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人一分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我問過一些有學問的人,他們解釋是:葬禮萬萬不得收錢,但是老朋友硬要給,那就收吧,不能讓老朋友們難過,只當是和那些先生罵過的和罵過先生的吃酒。此為其三

還有諸如《秋夜》裡:“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當年哪裡能理解魯迅先生的意思呢?好比說我家有兩個孩子,一個是個女孩,還有一個也是女孩。直接說我家院子裡有兩顆棗樹多簡潔?老師說:魯迅先生想要表達一種孤寂落寞,百無聊賴的複雜情緒,分開說一下子就能把人帶到那種意境裡,吸引著人們不停的看下去(心裡總是嘀咕,他為什麼要這樣寫開頭?)……

當年讀到那些句子任憑老師怎麼解釋好像都有些牽強,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才慢慢理解了些許。但有幾個“好事”的學生課後去問老師:那我們以後寫作文能否那樣寫?老師斷然道:萬萬不可。學生又問:那魯迅先生怎麼就可以?老師笑道:以後你們就明白了,因為他是“民族魂”!(民國時期魯迅的葬禮上,萬人空巷,民眾代表們在魯迅先生的靈柩上覆蓋一塊白旗,寫有三個莊重的大字“民族魂”)……(圖片來自網絡)





楚襄蠻


這個“病句”讓你見識一下他的如椽巨筆,絕非等閒之輩所能妄議!

今日有讀者君提問,感覺“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的“大約”與“的確”示範矛盾,為什麼要這樣寫?

一直以來,“為啥名人錯別字算‘通假’,我們就成錯別字”、“名人在修辭語法上有‘豁免權’”、“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都成為大家吐槽的高頻語句,同時,圍繞阿Q、孔乙己、閏土等“名士”的疑問也不絕於耳,本文現就某個著名的“病句”,借題發揮,談談魯迅深厚雄渾的文學功底和巍峨如山的思想境界。

“大約的確”這個拗口的問題涉及到封建科舉和文化制度層面,且聽另類君為讀者諸君細說端詳。

孔乙己是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字,他是個具體的人,然而這時候我們不把它當做具體的人,而是要將他當做一個符號,這個符號代表了封建科舉制度及其影響。

具體來說,孔乙己代表了封建科舉制度毒害下被扭曲成廢品的讀書人。

我們請看孔乙己的人設:

他是清朝末年的知識分子,他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教條,但是他連秀才都沒有考上,沒有功名利祿,生活過得困苦不堪。

孔乙己有封建教育制度影響下的書生特有的清高本質(精神層面),卻沒有經濟來源(現實生活),他不願意也沒有能力從事體力勞動賺取錢財,總端著讀書人的架子維持清高,所以只能越過越窮。關於孔乙己那句“竊書不算偷”的名言和他“讀書人的事情你們懂麼”的強詞奪理,我們可以看出他作為窮困潦倒的書生的迂腐一面。

作為被封建科舉制戕害的讀書人,有其自身原因,但從深層次來說,孔乙己是受害人,是被封建科舉制度損毀的書生。

然而事實上,孔乙己是個本性純良的人,他對孩子們寬厚慈愛,原意教孩子們“茴字的四種寫法”。

他只要手頭有錢,就會清理賒欠酒店的賬目,他並非蠻不講理耍死狗的老賴,然而事實上,他是真的越過越窮,直至最終死於非命亦未可知(那簡直是一定的)。

現在話說回來,孔乙己象徵了封建科舉制度。

《孔乙己》最早發表在1919年4月《新青年》(科舉制已於1904年宣佈廢除),後編入《吶喊》,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夕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說。

此文是轟向封建科舉制度的一發重炮,代表了新文化運動先驅們的真知灼見和滔天怒火。

當時封建科舉制度已被取消15年之久,然而科舉制度的積弊仍然比比皆是,最直觀也最普遍的就是科舉制度下產生的許多“殘次品”——例如孔乙己這樣科舉不第的“廢物”。

科舉制度壽終正寢,但科舉制度的“遺禍”仍然留存,往大了說,封建遺毒依然健在,而且還很滋潤。

他大概的確已經死了。這句話貌似一個病句,卻正是科舉制度“死而不僵”的真切說明。

魯迅如椽巨筆,絕非等閒之輩所能管窺蠡測,拜服!

魯迅先生千古!

另類君言盡於此,告辭!


另類文史


《孔乙己》是魯迅對封建科舉制度進行憤怒聲討的一篇白話小說, 塑造孔乙己這個受科舉制度毒害的下層知識分的典塑形象。

這篇小說沒有明確地告訴人們孔乙己究竟有沒有死和怎樣死去的, 篇末只是以小夥計的一句話作結尾:“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裡的“ 大約” 便是大概的意思,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 “ 的確”則是完全確實的意思。對於孔乙己的“ 死” , 既說“的確” , 又說“大約”,在邏輯上不是自相矛盾嗎?其實並非如此,這一句話不僅是合乎邏輯的斷定,而幾正是魯迅獨具匠心之處。

邏輯上“大約”和“的確”並不矛盾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句話裡的“孔乙己的確死了”, 從反映事物的模態看是必然性判斷, 斷定孔乙己確實死了。“的確” 是限制“死”的。

“大約”是或然性判斷的邏輯標誌, 在“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裡作句首狀語, 修飾“ 孔乙己的確死了” 。

由此可知“大約”和“的確” 不是同時限制“死”的,從形式邏輯看“ 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這一判斷在邏輯上並不存在什麼自相矛盾。

“孔乙己的確死了”是必然

小夥計說“ 孔乙己的確死了” 是合乎作品所反映當時的客觀實際的真判斷。

從作品反映孔乙己所處的經濟地位看, 孔乙己的“死”是勢在必然, 是“的確”的

“ 孔乙己原來也讀過書, 但終於沒有進學, 又不會營生, 於是愈過愈窮, 弄到將要討飯了。幸而寫得一筆好字, 便替人家抄抄書, 換一碗飯吃”, 但由於染上了統治階級“好吃懶做”的惡習, 沒有恆心,“坐不到兒天, 紙張筆硯, 一齊失蹤”。

後來因生活所逼和為滿足喝酒嗜好, “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竊的事”,結果

被“打折腿”, 以致只能“盤著兩腿, 下面墊一個蒲包”, 用手當腳“慢慢地走”。

孔乙己最後一次離開咸亨酒店身體已經不能支撐的慘狀——被打斷了腿, 用手走路,話聲“ 極低”,“臉上黑而且瘦, 已經不成樣子”。

很顯然, 孔乙己已瀕於死亡的邊緣了。在封建社會里, 孔乙己以窮愁潦倒的姿態悲慘地了結一生是必然的結局。因此,小夥計“ 我” 作出“ 孔乙己的確死了” 的判斷是合乎客觀事理的, 是實在的。

“大約”二字

最後, 小夥計為什麼在“ 孔乙己的確死了”的句首用“大約”予以修飾? 我們又為什麼又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也是合乎邏輯的斷定呢?

“大約”是或然性判斷的標誌, 表示某事物具有或不具有某屬性有很大的可能性。“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是指“ 孔乙己的確死了” 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性。

孔乙己社會地位不足輕重, 他的死活不會引起社會上人們的關注

, 他在人們的心目中, 不過是個逗趣的笑料, “可是沒有他, 別人也便這麼過” , 因而他的死當然是無聲無息的, 不會給人們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

在端午和年關, 咸亨酒店掌櫃的念念不忘的是“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 對於孔乙己的死活自然是毫不關心的。

小夥計對孔乙己卻是不乏同情之心的, 因為過了一個年關到又一個年關都“ 沒有看見他” , 所以用“大約”修飾“孔乙己的確死了”是很自然的, 這一判斷表示“ 孔乙己的確死了”具有很大可能性, 是合乎論理的真實判斷的。

總結

魯迅先生巧妙地把兩個表面上有邏輯矛盾的“大約”、“ 的確“ , 用於一個判斷。這是辯證矛盾的統一, 總結了孔乙己悲慘的一生, 從而深刻地揭峪和批判了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的罪惡。這正是文學大師魯迅的神來之筆。


*注:以上圖片均來自李濤導演的電影《孔乙己》(2016版)


書影文史觀


魯迅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化的奠基人。

魯迅在《孔乙己》這篇小說的結尾寫到:“我到現在終於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就“大約”和“的確”兩個詞語的使用而言,屬於寫作材料剪裁方面的問題,符合“為了含蓄而略寫”的要求。

在文學作品中,有時候不把意思明白的寫出來,而是把它蘊含在所寫的形象裡,讓讀者去琢磨,去尋求。有時在結尾處,只把要說的意思簡略提一下,具體的意思留下來,讓讀者去思索,去想像。

從“大約”和“的確”的詞意看:

“大約”屬於形容詞,意思是不十分準確,表示不很準確的估計。

“的確”屬於副詞,表示完全確定。

那麼魯迅先生為什麼在一句只有18個字的文字裡,把這兩個詞語用在一起呢?

因為這句話很簡略,只是推測孔乙己確已死了。如果不這樣寫,可以根據見聞寫一段孔乙己悲慘死去的材料。但作者卻沒有這樣寫,而是把這一段的意思留下來,讓讀者根據孔乙己的遭遇和性格,再加上自己的社會經驗,去想像孔乙己各種慘死的情景,這樣更能有力地表現主題。

這就是“為了含蓄而略寫”最典型的寫作方法的運用。所以,我們不能輕易地去看成是詞語運用的“示範矛盾”。


中華文化傳播人


大約是說孔乙己被打折了腿,最後一次來和離開酒店是二腿盤著底下墊個蒲包用手扶著走的。:孔乙已平時每次喝酒都不欠賬而最後一次身上己分文皆無,寫了欠賬,以後就沒有再來,酒客們也沒有提起他,也沒人關心他是死是活,根據孔已的慘況看,估計(大約)可能不在了。以後始終設有來,欠酒店十九個錢還沒還呢?孔乙已渴酒從不欠錢,:即使當天不給,第二天馬上還上。長時間不還賬這不是孔乙已的性格,所以以後長久沒有來掌櫃判斷/孔乙己的確死了。


用戶安山市中學


“孔乙己大約的確已經死了”這是出自於魯迅的短篇小說《孔乙己》。“大約”“的確”看似矛盾,但實際並不矛盾。“大約”表示估計推測,自孔乙己上次來酒店喝酒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既沒看到人,也沒有關於他的消息,只有看到他拖欠的十九個錢時才會想起他,所以小說中的“我”推測他已經死去了。另一方面,就當時的社會環境,他的身份地位,以及最後一次來喝酒時被打折了腿的境況,“死”的結局則是一種必然。作者用這種看似矛盾的寫法,其實是為了揭示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表達作者的批判之情。



人生在世詩酒花


不要對文學大家著作中個別不規範語法求全責備,不是文學大家不知道這是“病句”,而是他寫作時需要這麼寫,是寫作環境和內容的需要。

譬如說《義勇軍進行曲》的最後一句“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中的“前進進”按語法規範就是“病句”。但是用在這裡就不一樣了,變成了一句堅韌不屈的精神表現。

所以,語法是靈活的,我們講規範,旦又不能落於規範窠巢。



塵垚4


作者沒有親眼看到,不敢肯定別人說的是真是假。所以孔乙己有可能真的死了,也有可能這只是謠傳,其實並沒有死。我們來看下面幾種情況:

1、"孔乙已的確死了",這種肯定句式的表達顯然不妥當。只是聽人說孔乙已死了,可是誰也沒有真的看到孔乙己確實死了。

2、"大約孔乙己死了"。這種表達純屬於作者個人主觀臆想。雖然好久沒看到孔乙己,雖然他還欠著酒店十九個錢,可是這並不等於他已經死了。作者雖然譏諷了孔乙己的窮酸迂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也肯定了孔乙己的淳樸善良。對這樣的小人物作者充滿了悲天憫人的同情心,他並不忍心主觀臆斷的把這樣一個深受封建教育迫害的可憐受害者寫死,他們已經夠慘的了!

3、"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種句式表達有兩種意思:孔乙己可能沒死,也可能死了。所以用"大約"二字沒毛病。因為都是聽說,作者不能肯定。"的確"與"大約"兩詞屬於遞進關係,而不是重複關係。恰如其份的表達出作者的矛盾同情心理,同時還委婉的給讀者留了根光明的尾巴!

這文章以前學習的時候老師都是作為重點講解,當時感覺讀來特文藝。二十來年了偶爾還會學著孔乙已搖頭晃腦的"多乎哉,不多也"!末了只能歎服,大師就是大師。

但願孔乙已大約還沒有死……


靜寂的天空


這個用法體現了文學大家超越物外的文字駕馭功底。大約,的確的連用一詞,體現了作者對孔乙己的悲憫和同情,作者在判斷孔乙己已經的確死亡的同時, 心底裡還在盼望有一個奇蹟,萬一他又能出現呢!極好的描寫了作者心中的波瀾。


小多子


孔乙己是魯迅先生刻畫的一個經典人物。封建社會末尾時候的很多書生,讀書一輩子卻沒有獲取任何的功名,像孔乙己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他們除了讀書沒有任何生活技能。落魄的書生,還滿口之乎者也,孔乙己沒有錢,就只能站在門口喝酒,也只能賒賬,成為唯一一個穿長衫站著喝酒的。每次孔乙己前來的時候,人們都會嘲笑他,由於他是一個讀書人,沒錢不可怕,自己的傲骨卻是不能失去的。一次人們發現孔乙己好久沒有前來了,再來的時候已經瘸了,當然酒錢照樣是賒賬,之後再也沒有人見過他。這句話也是講到了魯迅對孔乙己的認定。沒有任何謀生手段孔乙己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幾乎就能斷定他的下場,但是之後由於沒有人見過他,便也不能夠輕易下結論。這裡魯迅故意使用了兩個相反的詞語,更能表現孔乙己悲慘的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