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在历史上是个好官吗?为什么张居正不用他?

维鸠盈之


历史游走在正义与非正义之间,人人都称道清官,但并非是清官便站在了历史的高点,就像海瑞——我们耳熟能详的大清官却是一生不得重用,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人说,就像李白一样,李白会是个好诗人,但他的性情却又决定了他注定不能是一个纵横官场的官员,自古德才难以两全,海瑞也是,海瑞空有着一身浩然正气,却没有做官的本事,这便是海瑞一生不得做官的原因。

可事实是这样吗?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海瑞。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我们广为熟知的海瑞扶棺上谏的故事使得海瑞清廉忠诚的形象深入人心。嘉靖四十五年(1566),海瑞事先买好了棺材,将家里老小托付给了朋友,再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批评明世宗铺张奢侈、骄奢淫欲、罔顾朝政和迷信巫术等弊病。而明世宗对此十分愤怒,本想火速逮捕海瑞以防他逃跑,黄锦却说:“这个人向来有愚名,听说他上疏之前,自己知道冒犯该死,买了一个棺材,和妻子诀别,奴仆们也四处奔散没有留下来的,他自己是不会逃跑的。”明世宗百感交集,曾叹说:“这个人可与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啊。”

海瑞多次历任管理层的官员。他善于总结,将自己管理经验写成《兴革条例》,而其在就任应天巡抚之后,颁布了《督抚宪约》,确定官员的行为规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贪污腐败,弘扬了勤俭节约的精神品质。他在职位上推行清丈、平赋税,打击豪强,推行一条鞭法修建水利工程,在行政管理上能力高超,其行为可以说是利国利民。

因此可见,海瑞得不到重用是另有原因。当时,张居正大权在握,有着官员职业生涯的“生杀大权”,海瑞本应为张居正所用,然而并没有,这与张居正有很大的关系。

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张居正选拔人才有着一定偏向。张居正在位时,很是提拔一个叫张四维的人,然而,在张居正去世后,张四维倒戈成为反对张居正改革的代表人物。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积淀,但对于张居正而言他的时间不多,改革的步伐不得不加快,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张居正更需要的是一个能臣,更甚至可以说是需要一个可以活下去且能说得上话的人,张四维处事圆滑、长袖善舞,能和高拱、杨博、王崇古等人打好关系,恰是张居正想培养的对象,而耿直的海瑞则逐渐被张居正疏远。

张居正曾给海瑞回复说:“三尺之法不行于吴久矣。公骤而矫以绳墨,宜其不堪也,讹言沸腾,听者惶惑。仆谬忝钧轴,得参与庙堂之末议,而不能为朝廷奖奉法之臣,催浮淫之议,有深惭焉。”当时大明王朝走向腐朽,重新要恢复大明机器的运转不能强硬的扭改,只能在顺向的同时加以错位,因而,海瑞的较为强硬严苛的执政理念与张居正不符。

海瑞并非无能的清官,而是生错了年代,也碰不到赏识自己的伯乐。在当时特殊的环境下,国家机器的运转需要时间来改变,也需要时间来适应新的变化,在那个年代里,过刚则易断,为了保存有生力量,采取迂回的政策才是顾全大局的上上策,而海瑞则是急于躁进,必然处处碰壁。


邓海春


张居正和海瑞完全是两种人。

海瑞的性格我们都知道,刚正不阿,横眉冷对千夫指;而张居正却恰恰相反,他只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政治家。

记得居正曾说过:“君子无为,小人或成焉”。也许在张居正的字典里,只要能够办好事情就行了,不管手段正不正当。

隆庆四年,海瑞因为“鱼肉缙绅,沽名乱政”的罪名被弹劾,此时的张居正,虽然已进入内阁,但这还不是他一个人的时代。在张居正的头上,以高拱和赵贞吉为首的两股势力,正在朝堂上相斗正酣。

万历元年,张居正彻底掌权后,也没有起用海瑞的想法。他曾评价海瑞说:至于海刚峰之在吴,其施虽若过当,而心则出于为民。也就是说,张居正认同海瑞为民的初心,但他不认同海瑞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不肯用海瑞的原因。

(隆庆三年,海瑞为应天巡抚,他用强制的手段想要摧毁当地的大户,但最终失败)

至于海瑞是不是个好官,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当时那个官员只知道因循守旧、阿谀奉承的时代,海瑞的出现,无疑是撕开黑暗的一道亮光。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了南京,当他的灵柩出葬时,沿途送别、哭嚎的人百里不绝,小民罢市。这就已经说明了问题。


岁月青史


海瑞跟张居正的政治品格相同,却不能合作。原因不是二人有私怨或者张居正妒贤忌能,而在于他们的政见、策略之歧异、具体表现在祖制观、才德观和斗争策略方面,这对他们的成败荣辱颇有影响。

祖制观

“祖制”是封建王朝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有点宪法的影子,也是文臣士大夫们用来限制皇权的重要武器。明代祖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指太祖、成祖(尤其太祖)两朝典制;另外就是指祖训,也就是诸朝会典,累积下来的成法。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下令:“后世敢有言改更祖制者,一奸臣轮。”由此奠定了明代君臣对待祖制的基调。针对明代政治保守倾向十分明显的情况,海瑞、张居正无不借重于“祖制”,作为推行改革的保护伞。

海瑞一再宣称:“祖宗成法......上以利国,下以便民”,他巡抚应天时的《督抚条约》开宗明义:“所有一二条约,除积弊于相安,复祖宗之成法,不循常,不变旧,惟此民困可苏,舍此不可言治。”张居正初居首辅之位,便对神宗表示:“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纷变更。”

海、张二人重视民本、整饬吏治都与他们对祖制的推崇直接相关,然而,仔细审视他们的言行和政策,其祖制观有比较明显的分歧。

由于海域长期身为中下层官僚,对民间疾苦有着更深的体会,所以海瑞的祖制观是提倡廉洁、主张严刑惩贪,也就是学习朱元璋的“重典峻法”、海瑞的廉洁,其实就是按照老朱时代对官员的廉政建设的要求来走,然而时移世易,时代变了,他的一些政策不如禁酒、禁唱、禁焚溺尸骨、禁止使用各种豪华日用品,则不免流于琐屑和脱离实际。

张居正“锐意宪章于高皇帝法”。主要是继承洪武祖制的集权精神和民本思想。明代政治高度集权于皇帝一人之手,然而明英宗依赖,皇帝大权被削弱,官僚队伍也日益腐化。张居正以“法祖”和“尊主权,课吏实”为号召,通过整顿吏治的“考成法”集权于内阁,使他获得“独裁者的神通”,提高了中央集权政治的效率。

纵观海瑞、张居正对待祖制的态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海瑞的“祖制”主要指洪武组恒指,他的奋斗目标就是“以身为障,回既倒于狂澜;以身为标,开复古之门路”以恢复洪武祖制为己任,然而他生活的时代较之明初,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行国初之法”以改革时弊,难免不合时宜。

张居正作为首辅,拥十龄幼主推行改革,“代王行政”“非威即福”,在朝廷政治保守倾向十分明显,所处地位易遭攻击的情况下,他继承洪武祖制的集权精神和民本思想,在具体内容上则不拘于某一朝之功令,他灵活地援引祖制,为改革提供理论工具和斗争武器。二人都借祖制为改革的武器,有益于改革事业,而张居正的灵活态度是他的改革成就远大于海瑞。

才德观

封建政治的根本特点是人治。海瑞、张居正不约而同地把政治腐败的原因归结为不能选用人才。海瑞认为选官要“言才于德”。张居正也一再要求“官以操守为先,廉且能者上也,即不能兼,且先取廉者。”两个人的才德观似乎比较接近,但付诸实际,却有着很明显的差异。


海瑞强调把道德放在首位,才能为政清廉,致君泽民。他提倡属僚之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真诚地希望整个统治阶级能够“内以修身,外以为民”,把修身立德作为忠君爱民的前提。

德才并重,在张居正只是一般之论。事实上,他欣赏的是“有非常之事,然后又非常之功”,也就是一种重才轻德的倾向。在他因夺情(老爹死了要回家守孝三年,但朝廷政务离不开,便夺情留任)而备受政敌攻击时,老张向神宗表示,只要有益于改革,他宁愿牺牲一时之“名节”,同样,他知道某些官员操守问题,经济问题也很严重,但考虑到对方还是有才能的,仍然付以重任。

在日衣服吧的封建官场包围中,海瑞坚持出淤泥而不染,“言于才德”,固然可贵,但是封建道德的虚伪本质和人们道德层次不可能整齐划一决定了他的才德观滞碍难行,海瑞在这方面的努力固然有利于个人品行的提高,但对于腐败的社会风气难以收到效果,然而老张虽然考虑史记,“惟才是举”,但他重才轻德的倾向也为他后来的改革失败埋下了隐患。

斗争策略

改革的成效既有赖于目标的可行性,又有赖于策略的灵活性,海瑞、张居正两人的斗争策略呈现出完全迥异的风貌。


海瑞言辞过于直率且偏激,比如在任户部主事时,出于忠君爱国之诚,上《治安疏》,直接向世宗开炮,最后下了诏狱,差点被杀掉。隆庆时,他任应天巡抚不到九个月就遭到污蔑弹劾,他又愤愤不平上疏抗辩,把全朝廷之士任都骂为妇人,显然过于偏激。海瑞严格以封建道德自律,然而导致他满朝皆敌,没有一个人喜欢他,站在他这一边的。

海瑞在制定一些政策的时候要求过高或者失于琐屑,也就是政策脱离实际,很难办到。他巡抚应天时整顿驿政,规定到驿站的官员都需要又堪合,官员们的鼓吹旌旗(也就是官员出行的排场,吹吹打打抬旗的从八人改为一人,抬轿子扛东西的凑24人改为4人,如果不合格,那么抱歉,请绕道。海瑞老霸道了。

而他在执行退田政策时十分严格,首先就拿前首辅徐阶开刀,令其在短时间内退田过半,这些过高的要求和强硬的态度激起了江南大地主的激烈反对,造成了强烈的反弹。

同时,海瑞对政治斗争缺乏清醒认识。隆庆元年,徐阶为高拱党羽齐康弹劾,海瑞但是对中央权力斗争和徐、高二人都缺乏清醒认识,仅着眼于徐阶草拟诏书之功,极力保徐攻高,却不能提出齐康受高拱指使得确凿证据,由此导致高拱上台后,他被高拱所记恨,个人和改革事业遭受了严重打击。

与海瑞相比,张居正的斗争策略就更加灵活了。他的改革目标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吏治腐败、豪强兼并,是当时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积弊,张居正从整顿吏治入手,采取相对平稳易行的考成法,加强对管吏的督促,同时,恢复皇帝面奖廉能制度,使忠于职守的官员受到鼓舞,成为表率,他限制豪强兼并主要通过清丈和一条鞭法,而不是采取过激的退田政策。

其次,他的改革循序渐进,有条不絮。一条鞭法虽然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因势而行”,但张居正仍然先在湖广地区试行,取得成效后,才在全国推广。

而老张更厉害的是在于他能够处理好复杂的政治关系,积极争取各种力量对改革的支持。老张万利执政十年,达到了“宫府一体,同心若兰”的局面,完全把宦权压制在了阁权之下,可以说整个明朝,就他一个人实现了这种局面而已。

海瑞是清官,从封建伦理道德上看,他虽然无愧于“古今完人”之赞誉,却一生坎坷,“未尝一日得行其志”。而他的改革也过于理想化,对道德的要求几乎病态,而张居正作为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在事实上不能不以“致用”为贵,以“功实”为准,党封建伦理道德与改革世界发生冲突时,他蔑视“一时之名节”,甚至不顾“万世之是非”。同时他集权于一身,“专擅朝政”,这些都成为政敌和卫道者们攻击的借口,显然道德楷模海瑞就是攻击中的一个。

他们注定是两类完全不同的人,根本完全没有合作的可能。


江畔初见月


海瑞是一个非常具有争议性的人物,核心的争议就是:

海瑞是一个只讲气节的清流人物,还是具有治理能力的人?

传统上认为海瑞是清官,现在很多人认为海瑞是一个眼高手低的庸官——于己有益、与民无利。

因此就来评说下海瑞。用题主的话来说,海瑞是一个好官吗?

好官的标准一般有两个,一是传统廉洁奉公道德标准下的好官,即清官,但治下百姓享受不到多少好处,不过是官员享受广泛的官声和盛名;二是有治理能力的好官,即能臣,但这类的好官一般都有两个缺点:1、不会廉洁;2、贪恋权位。

简单说,第一种是自律,是自我约束,不会对其他人造成利益上的增减;第二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共享类型。

那么海瑞是哪一种类型呢?下面来详细的看。


海瑞有治理能力吗?

海瑞是清流,还是具有治理能力。对于这个问题,必须要从海瑞自己的事实行为,和奏疏中的思想去分析。但在具体分析之前,必须指正大家对海瑞的一些误会:

1、海瑞反对程朱理学,尊崇的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心学;

2、海瑞对朱熹是大力批判,海瑞只所以只考得举人而非进士,原因就在于明朝是以程朱理学为标准进行科举考试,试问批判程朱的海瑞能够考取为举人已经是难得——据说还是因为策论写得好,考官大加同情分,才让海瑞混了个举人的功名。

3、知行合一是海瑞的做事标准——严格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去做事,这是海瑞做人做事的标准。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不折不扣、直白行事的海瑞形象的根本原因和价值驱动。海瑞在去北京参加乡试考进士时,就敢上书《平黎策》,以举人的身份去提出自己的治理意见;以户部主事身份上书嘉靖帝大名鼎鼎的《治安疏》。这两件事都表现了海瑞的知行合一。


对海瑞是否具有治理能力的分析:

1、参加乡试时提出《平黎策》。《平黎策》的内容,在《明史》中只点出主旨“开道置县,以靖乡土”,并无具体内容。但在《海忠介公全集》中收录有。

《平黎策》是海瑞对如何平定海南岛中的黎族叛乱的建议:

首先海瑞点出黎族叛乱历史悠久:

“自国初以至今日,除戍守军民兵截杀并整饬兵备道督兵鵰剿不计外,两广廵抚都御史上请弘治十四年征儋州昌化县黎,嘉靖二十年征陵水县崖州黎,嘉靖二十九年征感恩县崖州黎,凡三大举矣!每举调两广官兵十余万,费银数十万两,前后屯兵防守,骚害居民或三年或四年后止,然竟不能使黎冦詟服,迄今刼村杀人无岁月无有”

然后是平定黎族叛乱的难点:

“黎冦稔知之习,窃卑笑之,是以大兵一退,即旋转耕其田,处其地,数年生长积聚,仍前为州县冦害,不少衰”

最后是海瑞的建议:

“臣尝以为弘治十四年开道立县,可无嘉靖二十年大征;嘉靖二十年开道立县,可无二十九年大征;大征后开道立县,可无岁岁鵰剿、年年守戌”

2、《治安疏》虽然鼎鼎大名,但根本就是海瑞知行合一价值观的反映,不能体现出其治理能力或治理思想。海瑞的这句话点出知行合一的要义:

“陛下将谓悬刑赏以督责臣下,则分理有人,天下无不可治,而修真为无害已乎?”

3、《改折禄米仓粮疏》是海瑞上疏隆庆帝要求把原本是供奉皇帝和大臣官吏禄米,用来赈灾,发放给受灾的百姓。

这虽然不是海瑞的创新,而且在嘉靖40年时嘉靖帝就把五府六部官吏的禄米拿去赈灾。不过海瑞是将范围扩大了,并不仅限在五府六部的官吏,而是要求将所有在京官吏的禄米全部拿去赈灾。内容摘录如下:

“除内府白熟米系上用所需,臣不敢言矣,其禄米仓,诸臣随朝米,并吏役、监生、乐舞生、天文生、医生、儒士月米,伏乞皇上轸念江南今岁之穷,比照嘉靖四十年例勑,下该部复议,尽与改折。其折银即部运官,同白熟米、齐觧留米,以济江南之饥。折银以济诸员役之用。况禄米仓每岁约该米五万九千石上下,大约每岁支放五万四千余五千。嘉靖四十四年,总督仓场侍郎张守直题奉钦依照漕粮一尖一平收两平、放又加耗米二升为七升、除去三升脚米,尚有四升禄米随收随放,与漕粮久贮有消耗不同,以羡余之积合支销之存,计今五年矣。约可再足一年支放,皇上虽与尽折一年,旧米将尽,新米又登,又非缺然无米,可兼支也,事无窒碍可行”

4、《开吴淞江疏》、《开白茆河疏》、开黄浦江等这三个工程实事就不必说了。

5、《革募兵疏》是海瑞在隆庆年间出于为地方减轻军费负担而要求裁减因为倭寇而实行的募兵。摘录如下:

“苏、松、常镇军饷及应天等府恊济银,每年计该银一十八万九千四百二十八两四钱四分九厘七毫四丝六微三纤一沙,并徽州府恊济近给本地方用充兵费计每年一万一千六百一十八两四钱六分八厘,民以为厉有损于民而无丝毫补益者”

6、《治黎策》——这是海瑞考取举人时所做的策论——也是让他考到举人的原因。摘录如下:

“故愚生以为,今日之计不过坚持开十字道之心,固执立州县之计而巳。自此之外,虽议之之尽其方,处之之尽其术,皆下策也。何者?昔之议者,谓尽狝其类为忍而究其所以为说。不过曰禁啇人之贸易,则黎无以为矢刄之资。夫利之所在,人共趍之,虽死有所不顾,而况于铁首其戎者乎。是奸商,虽不可不禁,而有不容于尽禁者矣。不过曰禁军民之迯亡,则黎无以深刼夺之毒。夫徭役不扰,俯仰足资,固有乐之者。况于州县复为之殴,乎是迯亡,虽不可不禁,而有不容于终禁者矣。不过曰治土酋之刻削,则黎无以为变乱之。激夫读书知礼义者,浚剥良民虽廉耻有所不顾,而况于土酋之无知者乎。是贪酋虽不可不惩而有不容尽惩者矣”

7、《海忠介公集》第八、九卷记录了海瑞在淳安县知县时的对于官职、量田、筑城等政务的见解和看法。

8、从《明史 海瑞传》的记录来看,海瑞巡抚应天半年,政绩还是很不错的:

“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徐阶罢相里居,按问其家无少贷。下令飚发凌厉,所司惴惴奉行,豪有力者至窜他郡以避。而奸民多乘机告讦,故家大姓时有被诬负屈者。又裁节邮传冗费。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被免职时,当地的百姓:

“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

从这里可以看出,海瑞在巡抚半年的治理策略有:

1、吏治,肃贪,墨者多自免去;

2、财政,节用,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中人监织造者,为减舆从;又裁节邮传冗费。

3、交通,兴建工程,请浚吴淞、白茆;

4、土地,抑制兼并,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抚穷弱;徐阶就被海瑞逼着退田给百姓。

从思想(海瑞奏疏),到政绩(海瑞半年巡抚政绩),都可以看出海瑞还是一个有治理能力的人。海瑞的知行合一,经常被误会为程朱理学的迂腐。这是对海瑞很大误会——这明明是他大力反对的东西,怎么就被我们给诬陷了呢!


张居正为什么不用海瑞

只要你对比着看《海瑞传》和《张居正传》,其实二人在整肃吏治方面都基本无差,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雷厉风行的开展,不留情面。

张居正在成为首辅进行改革时,有很多方面和海瑞所做的都基本相同:

整肃吏治,实行考核,即考成法,这在上文中就有提及;

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海瑞传》:

“故自为县以至巡抚,所至力行清丈,颁一条鞭法。”

如此看来,张居正和海瑞基本差不多,在具体治理策略上,他们二人意见基本相同,都是阳明学派之人。

张居正不用海瑞的原因:

价值观、性格有所不同不同。虽然张居正和海瑞都是阳明学派,但张居正在知行合一上,并没有海瑞一样贯彻到底,隐忍和世故是张居正得以成为首辅的原因。

海瑞在知行合一上做得非常的彻底。但张居正就不同:

“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严嵩为首辅,忌阶,善阶者皆避匿。居正自如,嵩亦器居正。”“王甚贤之,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者。而李芳数从问书义,颇及天下事。”

张居正在人际关系上就非常长袖善舞:严嵩和徐阶两面通吃;隆庆帝看重,就连隆庆帝身边的太监和张居正关系也很好,甚至太监李芳还请教张居正。

可以说,如果海瑞有张居正的二、三分人际关系技能,内阁首辅的位置,未必就是张居正的。



综述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海瑞是迂腐,多数都是因为关于他的野史或者流言所导致的。既然海瑞在担任淳安知县时曾经因婆媳矛盾而劝媳妇许氏改嫁、又禁止溺杀女婴,在巡抚应天时又下令寡妇改嫁,你还会相信海瑞会因为女儿吃了别人给的一个馒头而让她活活饿死吗?

注重细节,也是海瑞的一个特点,很具有秦朝时的法家治理特点。《革募兵疏》中对军饷数量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

“一十八万九千四百二十八两四钱四分九厘七毫四丝六微三纤一沙”

事实上,用清官的标签来描述海瑞,是误会了海瑞。大多数的清官都是清流之人,没有治理能力。

海瑞是清官之余,更重要的他还是一个注重实务的人——因为知行合一是他的信仰,而非迂腐!

最后多说一句——要想了解真正的海瑞,还是去看《海忠介公全集》,这才是历史上的海瑞的所做所想,真正的根源。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海瑞其人,不必过多介绍,正如一些戏剧所展示的那样,对于人民来说,他是个好官。

他的为官经历,百度即可搜到,他的政治生涯可以说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但他个人是有着缺点的,比如拒绝受贿,为此他和他的家人只能吃糠咽菜,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这一点是他的缺点,但也让人敬佩。

再比如他不知变通,对他来说,政治上的弯弯绕绕不存在,他就是现在说的“铁头”,他永远履行职责内的事,政治的黑暗,他融不进去。

所以很显然,在政治的漩涡中容不下他,张居正也没法用他,因为张居正自己就来自于黑暗,用海瑞,海瑞绝不会记得他提拔的恩情,只会履行职责,所以只会伤了他自己。

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场上,我认为海瑞是个好官,他清正廉直,为民做主,其实这就够了,至于说推动整个地区发财致富,海瑞自身的能力达不到,这没法强求,也不能勉强。


解儒


不可否认,海瑞的确是个清官、好官,甚至可以称为“道德模范”。但是,清官、好官并不等于能臣、干吏。张居正可以为了改革的顺利实施,委身逢迎权宦冯保,与之结成联盟。对于冯保的贪污、敛财,张居正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主动向冯保行贿。而且,张居正本人也有纳贿的行为,并且过着极度奢靡铺张的生活。那么,张居正算不算得上好官呢?毫无疑问!张居正被称为“一代名相”“史上著名的改革家”……



作为一个人,海瑞的道德品质无可挑剔;作为一个官,海瑞的职业保守也同样无可挑剔。问题是,海瑞这个人太过于刚直了,眼里容不得沙子。只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与自己的理想相违背的,一概要掀倒在地。但是,政治本身就是众人妥协的产物,如果都不妥协,都一条道走到黑,还有什么政治可言?各自为政就是了。如果海瑞遇到了张居正面临的情况,与冯保妥协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结局如何呢?冯保处处掣肘、顺带着在万历帝、李太后面前添油加醋,酝酿的改革瞬间就会胎死腹中。这也是张居正不愿意用海瑞的原因之一,改革就必然损害到一部分人的利益、无可避免,为了将阻力降到最低,就必须有所妥协、有所变通,而这恰恰是海瑞的短板。



其次,海瑞行事太过理想化,只按自己的理想行事,不听管。如果他认为不对的,就算是皇帝,也照顶不误,连命都可以不要。这样的人,作为御史言官可以。但是,作为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就显得不妥了。张居正的改革本身就是下的一盘大棋,并不是小修小补,必然需要上下一心、协调一致,否则改革根本无法进行。试想,如果海瑞认为张居正不对便硬顶回去,别有用心之人再借此造势,张居正的改革还如何进行下去?这也是张居正不用海瑞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其次,海瑞其人行事颇为偏激。正如一部影视作品中所说,海瑞判案永远是有钱的输给没钱的、钱多的输给钱少的。作为普通人,有此想法倒也没什么。可是,作为主政一方、独当一面的大员,就有失偏颇了。更何况,国家的经济主要靠的还是富户,而不是贫民。当然,这只是一个说法,并不是说海瑞过手的事情都是这样。但是,大致是这么个情况,海瑞外放应天巡抚期间,搞得整个南直隶富户全都变着法儿装穷也是事实存在的。张居正的改革想要顺利进行,必然会损害富户利益,同时又需要得到富户的支持,这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如果像海瑞那样直来直去,短期内或许会起到一定的作用,长期来看,实际上后患无穷,这同样是张居正不用海瑞的原因之一。



或许有人会说,既然海瑞不能用,索性让他回家养老就是了。也不行!海瑞是一个标杆、是一个榜样、是一股清流,他代表了社会和官场的一股正气。如果让海瑞回家养老,等于是彻底抽空了社会和官场的正气,剩下的就只有尔虞我诈、利益妥协。如此一来,对于社会风气、官场风气影响将是极其严重的。虽然政治需要妥协,但是官场同样需要正气,否则整个当明王朝的官员都以成为贪官污吏为荣,明王朝也就彻底完了。因此,明朝的皇帝们必须留下海瑞这个标杆、榜样。虽然海瑞终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重用,但是官职却是一升再升,而且直到七十多岁万历帝也不让他退休,最终死在了任上。举人出身能够做到右都御史这样的高位,在明清时期实际上是非常罕见的,虽然海瑞只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由此可见,海瑞还是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的。



此外,有人说海瑞是典型的清流,只会练嘴,干不来什么实事,这话有失偏颇了。海瑞并不是一个只练嘴的人,他是想干、愿意干、也能干实事的。平心而论,在其外任期间,具体的一些实质性事务海瑞还是干得很不错的。但是,海瑞的性格决定了他无法在高层独当一面。因此,高升之后的海瑞反倒是失去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这也就是很多人说海瑞只会练嘴、不干实事的由来。


农民工歪说历史


1、他们的执政理念不同,张居正实施的改革,有些海瑞并不认同。

2、张居正生活奢侈,是个贪官,而海瑞清廉。

3、张居正不敢用海瑞,怕海瑞破坏他的改革事业。海瑞的官职小但声望巨大,他的"能量"惊人。


跪射俑


海瑞,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个好官,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并不见得就非常有利。

他是一个十分清廉的官,在他的官宦生涯,除了黑就是白,并没有缓冲的灰,就是因为如此,十多年的官宦生涯中,海瑞都是以清廉著称,他只懂得善恶,不会变通,当官期间也十分困难,行事也很极端,经常死谏,蹲过大牢,新君登基才放出来,这样的官员,在我眼里看来,于民是好的,于国就不见得非常有利了。

关于海瑞,让我想起了宋朝的王安石,执拗,变法也是一意孤行,导致失败,张居正这样的变法者肯定会借鉴前人,怎么敢用这样的一个人呢?换作是你,你也不敢用吧。


小南史


海瑞不得重用,很多人会说海瑞只是个喷子,为人迂腐,墨守成规,可以做清官却不能做好官,所以张居正改革得不到重用。

拜托,你那是电视剧看太多了好嘛!海瑞从一个教书的到嘉靖末年徐严党争漩涡中心杭州当县令,接着入户部,兵部,最后官至应天巡抚,掌握大明朝最为富庶的环太湖地区。一个迂腐的,连应试科举都没过的人能做到步步高升?人家在官场鬼精滑头的很嘞。并且他还是早在隆庆年就支持张居正"一条鞭法"改革,并在自己辖区推行的大臣。



换句话说,这么一个懂的会做官,而且还清廉刚正,无遗力支持自己新政的人,简直就是独一无二的改革最佳人员,那为什么张居正还不重用海瑞?其实这其中牵涉到的就是改革前夕的张徐党争,也就是关键人物徐阶。

众所周知,海瑞和张居正都属于前内阁首辅徐阶的人。其中张居正算是徐阶的弟子,是徐阶一手提拔上来的,所以张居正一直以来也都对徐阶持弟子礼。



而海瑞则是当年徐阶用来掰倒严嵩的利剑,并且嘉靖末年力压降罪海瑞的圣旨,这才有他后来在应天大展拳脚。所以徐阶对海瑞不仅有知遇之恩,更是他的救命恩人。



但是到了隆庆年,问题就慢慢来了。张居正主张改革,而徐阶作为老一派则是坚定的"保守党",这使得这师徒两人在政策上产生分歧,最终引发了"张徐党争"。



结局大家都知道了,张居正赢了,徐阶被革职归隐。而伴随着徐阶的下台,为了更好的把控整个朝政,徐党也被清洗替换。由于救命之恩站队徐阶,并为徐阶下台鸣不平的海瑞,自然就落到了"不用"名单。

有句话说得好,朝政之上的用人,不求你多聪明多能干,但求忠心不二,也就是宁用无能之辈,不用精明的非自己人。


三观粉碎机


用力过猛,情商低,死板,教条主义,不懂变通,直接了当不委婉!刻板,至刚,无所顾忌,不计后果!一心为民也要方法,一心捍卫王法也要顾全大局!烂摊子下猛药只会死的更快!整个官场都会搅乱,官心不稳。从最后任上的应天巡抚就可以看出他的执政能力,所以不用,只能当楷模树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