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水滸傳》里拉人入夥的方法用在《三國演義》裡會怎樣?

841574844


實際《水滸傳》里拉人入夥的方式《三國演義》裡也在用。

《水滸傳》、《三國演義》裡的“入夥”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種:

第一種,犯了法,被逼無奈。當然這是絕大多數人上梁山的方式,比如:晁蓋、宋江、吳用、林沖、魯智深、武松、阮氏兄弟等等,具體怎麼犯的法,書中故事寫的很精彩,這裡不再詳述。那麼《三國演義》裡和其對應的是曹操、袁紹、袁術、孫堅、公孫瓚、馬騰等十八路諸侯,還包括劉備,他們在當時統治者(開始是董卓、後來曹操)眼裡不同樣是犯了法(不聽話,叛逆罪)嗎?被逼無奈都自立門戶,成立自己的政權,討伐“挾天子以令諸侯”之人。

第二種,偶像崇拜,大哥去哪我跟著。《水滸傳》中最典型的就是李逵。李逵本來在江州牢房裡當差,也屬於小公務員,要不是整日喝酒、賭錢,小日子過得也挺滋潤。偏偏宋江殺了閻婆惜被髮配到江州,改變了李逵的一生。雖然宋江以罪犯身份到江州,但有戴宗(牢營節級)罩著,也沒坐牢。宋江通過戴宗認識了李逵,併為李達還賭債。李逵早就聽說過山東及時雨宋江,見到本人後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決定終身跟著這位大哥。《三國演義》中這樣的“入夥”人物有周瑜、太史慈,他們跟隨孫策。趙雲,跟隨劉備。實際諸葛亮也是,雖然是劉備三顧茅廬請的諸葛亮,但實際諸葛亮早就瞭解劉備,要不“隆中對”怎麼分析得那麼透徹?諸葛亮知道劉備仁義並且是皇叔,早晚會成就大事,所以就下決心跟劉備幹。他料定劉備要來請他,就故意設了個三顧茅廬的局,以抬高自己的地位。曹操的許多文臣武將也是這樣投奔曹操的,因為曹操愛惜人才,重用人才。說白了,誰還沒有點兒粉絲呢?

第三種,設計強拉入夥。《水滸傳》中最典型的就是盧俊義。本來盧俊義是大名府富豪,生活過得相當好,無論如何也不會上梁山的。但梁山需要盧俊義對付史文恭,於是吳用“下三濫”的手段迫害盧俊義,後來盧俊義不得不上梁山。《三國演義》中徐庶就是這樣入曹操那夥的。曹操為了得到徐庶,抓了他的母親,徐庶是個孝子,所以被迫入曹營。

第四種,投降入夥。《水滸傳》中秦明、關勝、呼延灼、張清等都是這樣入夥的。他們本來是朝廷官員,是要剿滅梁山的,結果被梁山活捉,被迫投降入夥。《三國演義》中黃忠、魏延、馬超等同樣是這樣入夥的。

總之,雖然《水滸傳》寫的是“江湖小混混”,不如《三國演義》那麼高大尚,但是“入夥”的原理是相通的。大家覺得呢?


博超講堂


舉個例子吧:我用關公和秦瓊來做對比,以關二爺的英勇,秦二爺的仗義,似乎在瑜亮之間。但比關二爺對蜀漢的貢獻,和秦二爺為李唐建立的功勳,關二爺似乎遜色很多。這出戏去山西唱,必須關二爺勝,到山東來唱,則須秦二爺贏。其實,本來就不在一個層次裡。三國的謀士,謀的是天下,水滸裡的軍師,算計的是山寨的出路。所以作者在各自書中的目界就不一樣。據說施耐庵厭惡官場的爾虞我詐,僅做官兩年,就辭官回家了。《水滸傳》最初的書名叫《江湖豪客傳》。寫成之後,對什麼都滿意,就是對書名不滿意。還是他的學生羅貫,腦子好使,中建議更名為《水滸》。取《詩經·大雅·緜》中“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典故。施耐庵一聽十分高興,連說:“好,好!這個書名太好了!‘水滸’,即水邊的意思,有‘在野’的含義,且合《詩經》‘古公亶父………典故,妙哉!”於是《江湖豪客傳》就改名為《水滸》,並流傳千古。

所以,進什麼山唱什麼歌,過什麼河脫什麼鞋;去三國就是三國的能為,來《水滸》就是《水滸》的伎倆。


青春之影


在去年聽同事講起過這樣一句話: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

水滸傳裡講的是江湖兄弟義氣,三國傳裡講的是智謀詭計等。

少看水滸,講義氣,在當今社會容易出事。老看三國詭計多端與當今社會也是可能不那麼和諧。字面上的意思理解。

如果把水滸傳裡的人物放到三國演義來,我覺得他們單憑義氣,不經思考會被三國演義的人怎麼弄死了都不知道,也有可能把水滸的他們賣了,還幫看三國演義的人數錢。

這是我的一點淺見,也是很淺層次的說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