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周玉清-相濡以沫


这个问题说的很有特点,不知道其中所说的结果二字,是指曹植作诗的情况,还是指曹植自己的命运。如果是说作诗的话,那么以曹植当时的才华,自然是不成问题。曹植七步之诗都做的出来,更何况百步之诗。如果说是他的命运的话,根据史料记载他并不是被曹丕害死的,而是抑郁而死。


既然如此,那就先来说说曹植的诗吧。谈起曹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从小便开始展露自己在诗词歌赋上的才华,也正因为如此,初期很受曹操宠爱。而那首广为后世流传的“七步诗”更是让他大放异彩。


七步诗的形成其实起源于一个故事,历史上曹操死后他的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王位,魏文帝曹丕继位以后对自己的兄弟进行了残忍的杀害,这其中也不乏曹植,于是为了找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曹丕便让曹植在七步之内做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就这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便由此产生。这次没能如愿的曹丕便继续对曹植进行为难,然后也就有了如今这个问题。

一次,曹植陪同魏文帝曹丕外出游玩,两人在散步之时,无意看见了两只牛在打架,貌似为了争夺某样东西,而其中一头牛根本没有什么还手之力,于是便节节败退掉落水中而亡,这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曹丕却因此联想到了自己和曹植之间的关系,便随即让曹植在百步之内做出一首《死牛诗》要求不能出现死,牛等字。曹植可是历史上少有的才华横溢之人,这点事自然难不住他,所以结果是他做出来了。



另一边,其实曹操刚开始是十分中意曹植这个儿子的,也曾想让他继承自己的衣钵,可是曹植自身书生气太重,又经常喝酒误事,这才让曹操感到失望至极。后来曹丕继位后,因为忌惮曹植的才华,便一心想把他处死,不过因为自己母亲家族的实力缘故才不敢轻举妄动,这样一来曹丕便开始处处打压曹植,让他的才华无处施展。而曹植也逐渐落魄,对自己壮志难酬的境况很是压抑。虽然曹丕并没有下令杀害他,但他对于曹丕父子对自己的轻视很是不难,常年郁闷,最后便抑郁而死。



综上所述,《死牛诗》这首诗的结果是曹植做出来了,而曹植的结果是,并没有被曹丕杀害,而是在曹丕儿子继位时期抑郁死亡。

不过,历史上不管是对于《七步诗》还是《死牛诗》来说,是不是曹植所做都令人产生了怀疑。

  • 一则没有明确的正史记载,据了解这两首诗分别出自野史《世说新语》和《太平广记》,所以可信度引人怀疑。
  • 二则如果曹丕真的想让曹植死的话,何须那么费劲,直接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即可。
  • 三则《死牛诗》不管是在文采上还是意境上都和《七步诗》相差甚远,说不定是后人添加上去的。所以对于历史事情我们要学会有自己的判断。

小姐姐讲史


这真是一个千年误读,

曹植杀曹丕不是因为嫉妒,

曹丕没必要去嫉妒,

曹植是皇帝,会嫉妒一个下属?

不合逻辑。

那曹丕为什么要杀曹植?

据我的考据,

这是曹操的密旨。

曹操生前就密旨曹丕要除掉曹植。

曹操从袁绍儿子争夺地位而毁掉天下得出教训。

曹丕若不杀曹植,

曹天下一定完蛋。

果不其然,曹丕没杀曹植,

曹天下三代而亡。

曹操要曹丕杀曹植还有一个目的,

练胆,

不敢杀戮,天下难保。

曹丕不敢杀曹植,

还不敢杀司马,

结果,天下被司马家族强得。

我写的小说给这个历史事件正本清源。


我说你听你说我听


问题:曹丕又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样了?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

前言

这个故事出自《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辩一》,死牛诗后面还有一段话,说的是七步诗:

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 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说》)

不过今天的《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七步诗却不太一样: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古书传抄刊刻时难免有些错误,今天的世说新语中七步诗有几个字与太平广记不太一样。但是死牛诗却一点也没有记载,是真是假就不知道了。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曹植逃过一劫。他终于在黄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过自己依然得不到重用,6年以后在忧郁中病逝,终年41岁。

一、死牛诗是押入声韵的古体诗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曹植的时期,还没有四声平仄,当然也不存在什么格律诗, 那时候也没有统一的韵书。 隋朝韵书是参考生活中口音制定的,所以有一些诗也是符合后来韵书标准的。

按照韵书来看四个韵脚都是入声:【骨、突、窟:六月】 、【泄:九屑】 。不讲究格律的古诗时是可以用邻韵通押,所以这四个字虽然是两个韵部,但是属于邻韵,这首诗的押韵是符合唐朝古体诗要求的。

二、死牛诗是白战体

宋朝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记载了一段故事:

国朝浮图以诗名于世者九人.......当时有进士许洞者, 因会诸诗僧分题,出一纸约曰:"不得犯此一字。"其字乃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诸僧皆阁笔。

这段故事说的是当时有九位侍僧,是当年的网红,个个作诗很牛。可是许洞不服气,邀请他们作诗,但是诗中不可以有这些字: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之类。于是,众僧人都歇菜了。

后来苕溪渔隐(南宋胡仔)在自己的《苕溪渔隐丛话》中记载了欧阳修的故事:

“六一居士守汝阴日,因雪会客赋诗,诗中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事,皆请勿用。

六一居士欧阳修当年在汝阴作官,汝阴古代属汝南郡,所以苏轼说“以为汝南故事云”。欧阳修有一次于“雪中约客作诗”, 他提出: “玉、月、梨、梅、练、絮、白、舞、鹅、鹤、银等字皆请勿用”, 不许用经常用来描写”雪“的词语进行创作。

再后来苏轼仿照欧阳修作咏雪诗,因为苏轼诗的有:当时号令君听取,白战不许持寸铁。这就是“白战体”的由来,意思是赤手空拳打仗不可持有兵刃。

苕溪渔隐说”

自二公赋诗之后,未有继之者,岂非难措笔乎?”

自从欧阳修和苏轼以后,没有继续这样赋诗的人了,难道不是难以下笔吗?

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

结束语

《太平广记》是受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看来死牛诗早于欧阳修、苏轼作白战体。

白战体很难做出好诗,同样,死牛诗也不是一首好诗,这一类诗有点文字游戏的味道。

曹丕在路上看见两头牛打架,就让弟弟作诗,做不出来就要砍头,似乎也太儿戏了。这个故事听起来很像是民间传说,但是这首诗一定是文人写出的作品,有可能是后人故意张冠李戴。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来回答。《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故事早已广为人知,于是有了后来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美誉。其实,曹丕曾不止一次威逼曹植赋诗。曹丕阴险狡诈,一直对自己的兄弟耿耿于怀,总是想方设法找个理由除掉这个弟弟。


除了《七步诗》,还有《死牛诗》为证。一天,曹丕与曹植一同骑马出游,途中。,正好遇到两头牛在墙下打斗,其中一头牛力不支,连连败退,直到死为止。曹丕一看,眼珠转动,曹丕见此情景,顿生奸计,诏令曹植当场赋《死牛诗》一首,而且限定诗中“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亦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而诗不成则要砍头,条件可谓苛刻。

曹丕提出了这么苛刻的要求,所有人都认为报志愿这次逃不过了,谁也没想到,天资聪颖的曹植在危险时刻也能化险为夷,他来了灵感,当场就做出了一首诗。

两肉齐通行,头上带横骨;

行至凶土头,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此诗写完后,一百步还没走完。曹植在诗中巧妙地避了“牛”、“井”、“斗”、“死”等限定字眼,分别用了“肉”、“土窟”、“唐突”、“卧”等近义词代替。形象地描绘出了两牛相斗、一牛慘死的情景,语言朴实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曹植不慌不忙,凭借自己的聪慧再次化险为夷,曹丕也没有理由再治曹植的罪了。曹植的文采真是让人钦佩!怪不得被冠于才高八斗的美誉。


小李的普通平凡生活


这事记载在《太平广记》里,不仅不能出现死和牛字,限制条件比这个多得多。

魏文帝曹丕曾经和弟弟陈思王曹植一同出去游玩。

正好遇见两头牛斗架。牛头相抵,比拼的是力气。一头牛斗不过对方,步步后退,掉到井里摔死了。

曹丕就对曹植说:“你不是有才吗?你就以死牛为题材作一首诗。”

曹植刚要开始。

曹丕说:“我还有限制条件呢,第一不能出现牛、井、斗、死,四个中的任何一个字;第二诗句必须是四十个字;第三马走一百步必须写完。如果写不完的话,就要砍头。”

——这弄死曹植的意思也太明显了。

曹植当然没别的选择,他只能打马前行,一面打马一面写:“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五言诗,八句,正好是四十个字。

而且提前交卷——写完马还没有走了一百步。

曹植虽然圆满完成了答辩,但是想想这也活得太窝囊了,于是又写了一下感慨自己:“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不就是咱们熟知的《七步诗》吗?

如果按照这个故事的逻辑,咱们熟知的七步诗,应该叫《马上百步诗》,这首著名的七步诗反而是随手而作的。

《太平广记》上说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但我们今天见到的《世说新语》版本上记载的是我们熟知的版本,并没有死牛诗。

这是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名的公案,具体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了。

但是也可以看出,当年曹丕害曹植的故事版本有很多,我们吃瓜群众看看就行了。


锦翼


曹植避开这些字眼,只是用两牛相争,一牛失败的情景来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而且还向曹丕表明自己并没有要和他相争的意思。曹植是想通过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从而告诉曹丕自己是个没有威胁的人,希望曹丕以后不要把注意力再放在自己身上。


原诗如下:

两肉齐通行,头上带横骨;行至凶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据说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曹丕约曹植去郊游,然后郊游的路上正好看见两头牛在争斗。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后,曹丕可能又想到当年曹植和自己为了权力而争斗的情景,但是如今的自己却成了胜利的一方,于是他就让曹植作一首死牛诗,但是又不能包含死牛二字。其实曹丕这样做,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优势。


然后曹植果然在规定时间内做出了一首诗,这首诗不仅完全符合曹丕的要求,而且还在言语之间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告诉曹丕自己的立场。其实,曹丕和曹植的争斗,曹操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如果当初不是曹操的左右不定,也不会在兄弟二人之间埋下这样一颗不定时炸弹,引得兄弟二人不和。

要说当时的曹丕在大哥曹昂去世以后,已经是标准的继承人,但是曹操本人也很喜欢曹植,于是在两兄弟之间摇摆不定,导致这两人名下各有支持者,都在为那个位置奋斗。后来的结局虽然是曹丕胜利了,但是对于当年的争执曹丕始终不能忘怀,看见自己这个强大的对手就想把他除掉,所以才会一直为难曹植。


张丨小天


曹丕.命曹植写《死牛诗》,不能出现“死.牛》二字,结果怎么样:

曹操有三个儿子,每一个都没有自已的特征与鲜明的特点,大儿子曹丕为人沉稳老辣,最终继续了曹操的魏王爵位,并在不久后废掉了汉献帝,建立了魏国,史称魏文帝。老二儿子曹彰是员武将,一生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曹操称为“黄须儿"。老三儿子曹植文采过人,尤其喜欢饮酒作诗,后代人曾说~“天下文人才气如果有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就是“才高八斗”的由来。

曹植从小就喜欢诗歌赋,10岁的时候就可以背诵《诗经》、《论语》。曹操一日看见了小儿子曹植的文章、连连点头称好,但又不相信是小儿子自己写的,便问曹植:“你请人代写的吗?",曹植胸有成竹的回答到,“话,说出口就是论;字,下笔就成文章,不信当面考考我就知道了,何比请人代写”。可见小时候的曹植的文学造诣就以经很深了,也令曹操刮目相看。

有一天,曹丕与曹植同车出游,途中遇见两头牛相斗,一头牛斗败,坠死井中。曹丕见此情景,心生奷计.当场诏令曹植赋《死牛诗》一首,做诗对于曹植来说那是在简单不过的事,可是曹丕提出了.很多苛刻要求。他提出的要求是,这首诗的字数一定要多于四十个字,还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不能使用一些特殊的字,在诗中不能出现,牛、井、斗、死四个字,曹植当即付赋诗;

两肉齐通行,

头上带横骨;

行至凶土头,

峍起相唐突。

二敌不惧刚,

一肉卧土窟;

非是力不如,

盛意不得泄。

临危不惧的曹植,在一次用自己的文采和智慧脱离险境,幸免于难。

曹植随然处处小心,但一直确被这位兄长打压非难,并为此迁徒,他的待遇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曹丕死后.按理应该好点了吧,可是继位的曹睿对他这位叔叔依然是,处处加以提防,也许是他老子曹丕教给他的。总之曹植的一生是一直处在被打压和非难的情况下度过的卜√,日子过的真是难受又心酸。但世人对曹植的文采那是齐声称赞的。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文学影响力对后人,那是很大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就曾说过,“曹植为建安雄才,惟堪捧驾。天下豪俊,翕然趋风,白之不敏,窃慕高论"。可见曹植的文采对后世的影响力有多大。原本曹丕想打压一下曹植,没想到一首不能有“牛”和“死"两字的《死牛诗》又成了一首千古名作,令后人称道。


与风互语


曹丕真是愚蠢至极,难道不知道曹植才高八斗,满腹才华,尤其擅长写诗作赋吗?用别人擅长的东西为难别人,这岂不是自找难看吗?


假如想让曹植死,不必让他作诗,让他七步扛鼎好了,举不起来就把他咔嚓了,如此曹植岂能不死。

所以,历来对于《七步诗》是否为曹植所作,争议非常大,鲁迅也认为《七步诗》是后人恶搞之作。

《七步诗》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刘义庆所著的《世说新语》,我们知道,《世说新语》不是正史,里面充斥许多道听途说、子虚乌有的东西。

况且刘宋时期是尊刘贬曹的,刘义庆会不会为了讨好“民意”,故意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把曹丕黑成骨肉相残、刻薄寡恩的小人呢?

极有可能!



言归正传,既然表明了立场,下面就纯粹是为恶搞而恶搞了,不必较真。

且说,曹丕为了置曹植于死地,令曹植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谁知道曹植脑瓜子太好使了,瞧见锅里正在煮着毛豆,就脱口成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搞了个大红脸,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于是更加恼羞成怒,不行,我还要再考考你,我非要用你擅长的东西搞死你!


曹丕这种心理其实与慕容复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极为相似,最大的报复,莫过于用对手看家功夫杀死对手,让对手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让对手含恨而死,死不瞑目。

这一天,曹丕和曹植骑马来到了郊外,突然看到了奇怪的一幕:两头公牛在决斗,旁边站着一头吓得花容失色的母牛,不用问,这两头公牛正在争夺母牛交配权呢!


打着打着,突然一头公牛不小心掉到了井里,没过一会儿就咽了气。母牛与胜利一方幸福地手牵着手,去做不可描述的事情去了。


这时候,曹丕灵机一动,就让曹植根据此情此景作一首诗,不能出现“死”和“牛”,但还要把整件事情介绍出来。

曹植低头不语,默默思索,片刻之后,一首不那么脍炙人口的小诗脱口而出: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这首诗比之《七步诗》,不论是意境,还是韵律,都差之甚远,估计在唐朝随便拉来一个读书人,都比这个写的好。

这个故事不是我信口胡诌的,是记载在《太平广记》里面的,是有据可查的!

然而,《太平广记》与《世说新语》一样,都不那么靠谱,这两本书大致相当于曾经风靡全国的,老少皆宜的,凤姐最爱看的《故事会》,大家看看乐呵乐呵就好。

千万不可当真!


一半秋色


曹植与李白、苏轼有二千年间诗家“三仙才”的美誉,而 “走马百步诗”、“七步诗”则是成就他的仙才之名的代表作品,其中的“走马百步诗”指的就是《死牛诗》。

史记,曹操有25个儿子,在他的心目中,王位第一继承人是曹昂,第二继承人是曹冲,第三继承人是曹植,第四继承人才是曹丕。只是,由于曹昂和曹冲早死,而曹植又因醉酒私自乘坐王室车擅闯王宫大门司马门,违犯僭越之罪,因此曹植才渐渐对他失去了信任和宠爱。曹丕继位之初,就曾感叹:“倘若曹冲活着,王位根本轮不到他。”可见,曹丕能够继承王位,既有幸运之神的眷顾,也有追求权势的一腔执着之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冲病死后,曹植就成了曹丕上位的最大阻力。为了对付三弟曹植,曹丕可谓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煎熬。更令曹丕心惊的是,曹植的影响极大,不但有抢夺他王位的潜力,还有偷走自己心爱女人“洛神”(甄宓)爱情的可能。一旦曹丕在权力斗争中失败,他失去的不但有向往的权势,或许还有自己的爱情。

所以,就算曹丕已经上位,但对弟弟曹植的恨却更加的深,并已发展到欲除之而后快的地步了。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后,便打算拿弟弟曹植开刀。一是为泻心中多年之恨,二是为彻底消除权力斗争中的潜在威胁。

一天,曹丕带着一众臣子(包括曹植)外出视察民情,正逢民间开展斗牛比赛,随好奇上前观看,正好看到两头牛在墙下相斗,而斗败的那头牛又不幸坠井而亡。

触景生情之下,曹丕心中忽然升起一个念头,曹植不就是那头斗败的牛吗,但他为何还活得好好的?愤恨之下,曹丕便打算让政权斗争失败的曹植,步坠井而亡的败牛后尘去死。因此,对曹植说:“大家都说你才华横溢,你就以刚才的“斗牛”现场赋诗一首吧,限你在马行百步内完成,但诗中不得出现“牛”、“井”、“生”、“斗”和“死”的字眼。否则,以将治你欺世之罪。”

曹丕提出如此苛刻的条件,显然就是为了致曹植于死地。结果,曹植只是略作沉思,便当即挥毫写下名传千古的《死牛诗》:“两肉齐通行,头上带横骨;行至凶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该诗不但应景应情,而且以“肉”比“牛”、“土窟”比“井”、“唐突”比“斗”、“卧”比“死”,使诗的整体意境更加的妙趣横生。观者,无不拍案叫绝。

虽然,曹植以此诗逃过生死一劫,但不久曹丕又以“兄弟”为题,再次打算为难曹植,以便定罪,而曹植却反以“七步诗”名扬天下,并在母亲卞皇后的出面调停下得以幸免。最终,曹丕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又严加监视,也因此导致年仅41岁的曹植在忧郁中病逝。


祥子谈历史


“三曹”是汉魏时期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的合称。这是因为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不凡地位和文学上的不俗成就,对当时及后代的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三人还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在文学史上,他们父子兄弟三人与以文学见称的宋朝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丕工于心计,为人沉稳老辣,经过处心积虑的争斗,最终继续了曹操的魏王爵位,以后又废掉了汉献帝,建立了魏国。曹植的(字子建)文采超过了他的哥哥,人们曾说:“天下文人才气如果有十斗,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也是“才高八斗”的由来,见证了他的才华横溢。


这则 故事真假有待商榷。话说有一天,曹丕与曹植哥俩出游,途中看见两头牛殊死相斗,结果一头牛斗败,坠死井中。曹丕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当场诏令曹植赋《死牛诗》一首,而且限定诗中“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亦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而诗不成则要砍头,条件可谓苛刻了。曹植从容,淡定,当即付赋诗;

两肉齐通行,头上带横骨;行至凶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该诗完全合乎曹丕的要求,以“肉”比“牛”、“土窟”比“井”、“唐突”比“斗”、“卧”比“死”,使二牛争斗的整体意场景生动起来,深入其中,妙趣横生,令人拍案叫绝。曹植,再一次用自己的文采和智慧使自己幸免于难。

曹植自是才高八斗,但由于政治失意,生活一直处于压抑状态。后来,也还是遭到了曹丕的非难。不得不为此迁徒,他的境遇与身体也每况愈下。曹丕死后.继位的曹睿对他这位叔叔依然处处加以防范,对此,曹植心知肚明但又无可奈何。继续着难受又心酸的日子,谁叫他太有才了呢?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七步诗》《白马篇》《洛神赋》《七哀诗》《飞龙篇》等作品,他是诗歌史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人;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