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會寫詩,連姓名都沒留下,卻沾了杜詩的光,成為另類歷史名人

青史留名,這是一件令人想往的事情,但真正能夠在歷史上留名的人並不多。除了那些對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外,絕大多數人都是碌碌之輩,成為時光的匆匆過客,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能夠一生溫飽,平安順利地度過一生,就算是福星高照了,千百年後,可能連後人都記不得他們的名字了。

她不會寫詩,連姓名都沒留下,卻沾了杜詩的光,成為另類歷史名人


但是,有這樣一位唐代老婦人,她無名無姓,死了丈夫,又無兒無女,過著貧困的生活。卻因為曾和大詩人杜甫住過兩年鄰居,被杜甫寫入詩中。這事雖然過去1200多年了,每當讀到杜甫的一首詩,人們總會對這位老婦人寄予無限的同情之心,對她的形象也反覆進行猜想。

這老婦人也算是很幸運了,她以一種很另類的形式青史留名。

她不會寫詩,連姓名都沒留下,卻沾了杜詩的光,成為另類歷史名人


原詩欣賞

杜甫寫下的這首詩的題目叫《又呈吳郎》,全詩如下:

堂前撲棗任西鄰,

無食無兒一婦人。

不為困窮寧有此?

只緣恐懼轉須親。

即防遠客雖多事,

便插疏籬卻甚真。

已訴徵求貧到骨,

正思戎馬淚盈巾。

詩的大意是說,屋前有棗樹,每當棗子成熟時,西邊鄰居寡婦常來打棗吃,但我從來不阻止,任她隨便來打棗。因為她是個既失去丈夫,又無兒無女的可憐人。

假若不是因為貧窮,她是不會這樣做的,應該理解她,象親人那樣對待她才是。

這婦人對你這遠來的新鄰居雖然有防備心理,有些多此一舉,但你把院的四周插上籬笆卻未免太認真了吧。

已說過這婦人因瑤役和賦稅窮到這般地步,因思念丈夫常是淚溼衣巾。

她不會寫詩,連姓名都沒留下,卻沾了杜詩的光,成為另類歷史名人


詩題中的吳郎名叫吳南卿,是杜甫的一個晚輩親戚,因來夔州任職暫無住所,杜甫便把自己的草堂借給他住。

在這首詩中,杜甫對吳郎在院中插上籬笆的作法是不滿意的,因此,寫此詩婉轉地批評了吳郎的作法。詩題是《又呈吳郎》,說明杜甫是又一次以詩代書信給吳郎。

那麼,杜甫第一次寫給吳郎的詩中都講了些什麼?為啥又二次再寫?原因是什麼,值得探尋。

她不會寫詩,連姓名都沒留下,卻沾了杜詩的光,成為另類歷史名人


杜甫為什麼兩次寫詩給吳郎?

為搞清這個問題,我們不妨把杜甫第一次寫給吳郎的詩仔細看一下。

第一首詩的題目是《簡吳郎司法》因吳郎來蜀之前就任忠州司法參軍事一職,司法參軍是古代掌管法律的官吏,各州府縣均有設置。故杜甫沒有稱其姓名,以他的職稱入詩,表達的是尊稱的意思。原詩是這樣寫的:

有客乘舸自忠州,遣騎安置讓西頭。古堂本買藉疏豁,借汝遷居停宴遊。雲石熒熒高葉曙,楓江颯颯亂帆秋。卻為姻婭過逢地,許坐曾軒數散愁。

解釋此詩之前,先聲明一下,詩中的“讓”字非筆誤,原字偏旁是三點水,因打不出此字,所以便以這個字代替了。

她不會寫詩,連姓名都沒留下,卻沾了杜詩的光,成為另類歷史名人


詩的大概意思是說,有來自忠州的客人乘船而來,我派遣一人用馬去迎接,並把客人安置在自已的草堂。這客人當然就是這位吳南卿了。這座草堂本來是我買下的十分敝亮的住所,借給你住我停止了一切宴朋和遊玩觀賞等活動。草堂周圍的景緻還是很美的,有美麗的山石,還有參天大樹曙色更美。秋風颯颯,江帆點點,這是多好的環境啊!因為有親緣關係借給你住了,這有著多層房舍的草堂用來打發閒愁該是多麼愜意呀。

讀罷這首詩,我們可以從中體悟到杜甫對此屋借給吳郎居住有些心不甘,情不願的情緒,完全是礙於親戚這層關係才做出這種決定的。特別是“卻為姻婭過逢地”這句,已明顯含有礙於親戚面子才借屋給吳郎這層意思。

她不會寫詩,連姓名都沒留下,卻沾了杜詩的光,成為另類歷史名人

可是,這位吳郎由於年輕的緣故,對於杜甫的本意根本就沒有參悟明白,照樣心安理得地住著,而且還打破了杜甫的原來風格,在草堂的四周還插上了籬笆。這讓杜甫心裡很不愉快,這才又寫詩給吳郎,對他插籬笆這件事直言指責。杜甫的意思是說,這麼些年,我之所以不設籬笆,完全是為西鄰老婦著想,就是同情這位婦人的遭遇,為著她打棗的方便。

連續兩次寫詩給吳郎,本意都是為著西鄰這位老婦人著想,可見杜甫對基層勞苦大眾是寄予深切的同情之的,這在他的《三吏》、《三別》等詩中均有體現。這位婦人也因杜甫的詩,成為一個有些另類的歷史名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