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水缸在冬天為什麼可以不結冰?是如何做到的?

dj小周


要說在故宮這座偉大的古代建築群裡,真是蘊含了許多工匠的智慧。一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設計,內部往往充滿著讓人歎服的細節原理。

在故宮的眾多宮殿當中,大多會放置一些銅質的鎏金大水缸。這些水缸除了儲水以外,還顯示著皇室的氣派與尊貴,讓人驚歎的同時又提升了整體美觀程度。

今天有書君就和大家聊一聊故宮的水缸。

在中國古建築《故宮》中有記載,說故宮一共有大缸308口。但是時過境遷,由於種種的原因,到現在故宮就只剩下231口了。

這231口大缸可不是同一種材質做成的,它分為鐵、紫銅和鎏金銅3種材質。鐵缸是明代鑄造的,後來人們發現鐵缸容易生鏽和腐蝕,就又製作了銅缸。到了清代,鎏金銅缸出現了。

而我們在太和殿門口所見的四口鎏金銅缸,那可是級別相當高的缸。它們重達兩噸,上面各鍍了黃金一百兩,還真是很貴重啊!

剩下的大缸,分佈在故宮的各個宮殿。我們在故宮一路走來,都可以看到。這些大缸腹寬口收,容量特別大,每一個都能裝3000多升水。而且缸的裝飾也很精美,兩耳處還加掛 著銅面獸環。

那這些大缸到底是有什麼作用呢?

一、 故宮水缸的作用

我們在遊覽故宮的時候,會發現許多宮殿門口都會放置這樣的大水缸,難道那麼水缸擺放在殿前,只是為了美觀嗎?當然肯定不會只是這一個作用,那是用來儲水飲用的嗎?

非也,其實那些水缸的作用並不是提供人們飲用水的,而是用來滅火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都知道故宮的大多數建築都是木質建築,木頭的燃點很低,一旦一座宮殿發生火災,附近的宮殿可能都要受到牽連。如果沒能控制住,那麼就會有連環的反應發生。

而北京的冬天十分寒冷,大部分宮殿裡都有取暖用的炭火盆,因此發生火災的概率也就非常大了。

所以呢,消防設備一定要具備好。而古代當時 也沒有什麼消防設施,那麼怎麼防火呢?這些水缸就是最好的消防措施。

要知道這些大水缸,每一個都能裝3000多升水,蓄水量是非常大的,所以這些水缸在當時也被稱作門海。如果突然著火了,只要火勢不太大,這些缸裡面的水是足夠用的。因此這些水缸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那有人問了,故宮的水缸在冬天為什麼可以不結冰?是如何做到的?

在這有書君要回答大家了,水只要在0攝氏度以下都會結冰的,那故宮水缸裡的水也是不例外的。但是故宮裡的水缸確實是600多年來從未結過冰。

這個現象說出來可能讓人難以相信,但這卻是一個事實。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二、故宮水缸冬天為什麼不結冰

北京的冬天是極為寒冷的,到了冬天那些放置在戶外的水缸難免會結冰。一旦發生火災,那將是一種致命的打擊。那該怎麼辦呢?

別急,咱們能想到的問題,古人自然也都會想到的。

所以古人在這些水缸下面做了文章,他們給水缸都設計了漢白玉石頭底座。並且在底座上專門還設計了一個方形的缺口。

在冰天雪地的三九天時,水很容易結冰,這個時候宮裡的太監們會在水缸下面的石頭底座裡燃起灶火,然後通過方形缺口把熱量傳遞給水缸。

我們這個水缸是銅製作的,大家都知道銅的導熱效果非常好,所以缸裡面的水有了溫度根本就不會結冰的。

而且在宮裡面,會有專門的人值守的。他們在天寒時,每天會在固定的時間將那些柴火點著,然後將這些水缸中的水燒開,以此來控制水結冰的情況。當然這些人會認真值守在這的,他們不會讓這的柴火因為過度燃燒而發生火災。

如果天氣沒有那麼冷的話,值守人員就會在缸底裹上厚厚的棉衣,給缸穿上“保護外衣”,讓缸也“保溫”起來。

說到這,小夥伴們都知道故宮的水缸為什麼不會結冰了吧!

要說古人真是太有智慧了,不僅能修建出這麼宏偉的建築群,就連這些防護措施也做的十分到位。在沒有消防設備的古代,就是這些水缸和勞動人民的智慧在保護著故宮內的生命財產安全。

有書君語:有書君送福利啦!!私信有書君,回覆“福利”即可【免費領取52本】高分好書,限時福利,不容錯過哦~


有書共讀


其實故宮的水缸不是在冬天可以不結冰,而是不可以結冰,因為這水是有大用的。

去過故宮的人都知道,在故宮裡經常可以看到在院子裡會有一些大水缸,據說故宮中原有308口水缸,至今現存於世的,也還有238口。這些水缸其實作用很簡單,是用於消防滅火之用。故宮採用的是磚木混合結構,使用了大量的木材,因此非常容易失火,實際上在歷史上,故宮也發生過大小火災百餘起,連三大殿都曾經被火災燒燬過。

如此頻發的火災,自然也就促進了故宮的防火工作,古代沒有供水設施,這消防用水就只能靠就地囤積,因此在故宮的很多院子裡就會放上一些大水缸,平時蓄滿水,而在火災時就可以從水缸中取水滅火。

但是北方冬天氣溫低,這些水缸是放在院子裡的,如果一旦結冰,那麼在遇到火災時就不能使用,所以在明清兩朝時有專門的措施,防止水缸裡的水結冰。而這個措施說白了很簡單,一是加溫,二是保溫。

故宮裡的水缸可不是司馬光砸的那種,而是鐵或者銅製的,甚至還有鎏金的銅缸。這些金屬製造的水缸可以直接用炭火在下面加熱而不會損壞缸體,然後在水缸外面包裹上棉製的外套,上面加上頂蓋,這麼一來自然就不會結冰了,發生火災時可以直接使用缸內的水用於救火。

所以呢,故宮的水缸不是不會結冰,而是因為消防所需,人為採取措施不讓它結冰。


不沉的經遠


當氣溫低至零攝氏度時,水容易結冰,所以在我國北方的冬天,水結冰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故宮是明清兩朝皇帝居住的宮殿,又稱紫禁城,佔地約72萬平方米。故宮位於北京,地處北方,然而故宮水缸裡的水在冬天卻不會結冰,這又是為什麼呢?

故宮的水缸也叫太平缸、吉祥缸,在明朝就開始鑄造這些水缸,最初這些水缸是用鐵製作的,後來發現容易生鏽,不僅難以保持水缸的穩定性,放在宮殿還有損美觀。

於是,故宮的水缸就由鐵質改為銅質,而且為了迎合宮殿的富麗堂皇,在銅質的水缸表面往往會鍍上鎏金。明清時期,故宮裡的水缸主要是用來救火的,因為在故宮中有大量的木質建築物,稍微有一點小火苗就很容易引起大範圍的火災,成片的宮殿很可能因為一場大火而毀於一旦,所以歷來,皇宮的防火就是一個很值得重視的大難題。

據統計,從永樂十八年到溥儀離開故宮,故宮大大小小發生過四五十場火災,這時候救火最重要的功臣就是故宮裡的水缸。

為了及時救火,水缸裡的水就不能有任何的閃失,而為了防止水缸裡的水結冰,在每年的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需要在水缸的外部套上棉套,水缸上加蓋,如果氣溫特別低,還要在水缸下面燒炭加溫。

現在我們去故宮,可以看到每一口大水缸下面都有一個帶有方形缺口的石質基座,這個缺口就相當於灶眼,當時宮裡的人就是通過這個缺口來添置柴火、燒炭加溫的。

據《大清會典》記載,故宮裡消防用的大水缸一共有308口,而隨著歲月的流逝,原來的308口大水缸,目前只剩下231口了。


金兔歷史


我們在遊覽北京故宮的時候,時常會在宮殿周圍看到一些水缸,這些水缸不僅體積龐大,而且數量還特別多。這些水缸有的是明朝鑄造的,有的是清朝鑄造的,也就是說這些水缸的重要性使得他們經歷了朝代的更替卻依然屹立在故宮之中。那麼這些水缸中的水是如何保持在冬天依舊不結冰的呢?<strong>

有些讀者可能有過這方面的瞭解,知道這些大缸的作用,這些大缸的作用非常簡單但卻非常重要。由於故宮建造時大量採用磚木結構,水火無情,一旦發生火災,憑藉古代的條件很難控制住火勢。這樣一來,為了將火情儘早在小範圍內控制,取滅火之水的時間就尤為重要了,為了方便取水,故宮在設計之初就採用了在宮殿周圍放置大缸蓄水的方法,由於方法簡單,在實際操作中有非常有效,清朝也沿用了這一方法。

康熙十八年(1679)十二月初三,由於六名御膳房的太監不慎導致皇宮火災,大火一路從御膳房燒到了太和殿,損失驚人。雖然事後六名太監被處以絞刑,但皇宮燒燬的建築重建卻需要很長時間。既然為了滅火,每當北方的冬天來臨,水缸中的水結了冰,就失去了防火的作用。而冬季氣候乾燥,又是火災的高發期,解決水缸結冰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strong>

這個問題在水缸被安放在故宮中的時候就已經被注意到了,首先,設計者在水缸的底部鋪了一層石子,將水缸和地面隔離開,這樣可以一定程度的提升水缸的溫度。同樣為了將水缸和冰冷的冬天隔離開,宮中的太監在冬天到來的時候還會在水缸周圍圍上棉被“禦寒”。

光有隔寒的措施是不夠的,水缸中的水依然會結冰,這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給水缸加熱,使得水缸徹底擺脫結冰的溫度。在水缸下面生火,說起來容易,操作起來是有一定難度的。水缸的作用就是為了防火,如果為了給水剛加熱而引入火種,乃至於引發火災豈不是得不償失。

通常在水缸下面會有一個石頭做的底座,四周封閉只留下一個小口,通過這個小孔在水缸下面生火,為水缸加熱,又不會使得火星四濺。個別情況甚至會在生火的水缸附近專門安排太監進行看護,畢竟皇宮中的人力還是很充裕的。

除了這些水缸之外,流經故宮的金水河也是火災取水的主要地點,在冬天,金水河同樣會遇到結冰的問題。面對河水結冰的問題,就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了,總不能在河底生一堆火吧?每當金水河河面結冰,故宮就會組織人在金水河上每隔20米鑿出一個一米左右的冰窟窿,防止失火時無處取水。

不僅如此,在整個故宮中,這種大缸足足有三百多個,每一個都可以蓄水3000餘升。這些大缸直到現在依舊起著防火取水的作用,缸中依舊常年保持滿水的狀態(在開放區域的大缸為了防止孩童不慎墜入,沒有蓄水)。


鄧海春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一說!

去過故宮的人,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在某些大殿前或庭院中,都會擺放有一個個大金屬缸。而且某缸上還有累累的刀痕。



那麼,這些缸是用來做什麼的?為何會留有刀痕呢?

缸很講究的,按材質分,有鐵、銅、鎏金三類,一般來說,鐵缸是明朝鑄造,而鎏金則是清朝。銅缸數目最多。

所謂鎏金缸,說白了,就是在銅缸的缸身上塗一層薄薄的黃金。當然,塗的時候,塗的是黃金和水銀混合物,然後烘烤,水銀蒸發,就會滯留下黃金。



鎏金缸的造價不菲。據乾隆年間的《奏銷檔》記載,一個口徑1.66米、約重1696公斤的鎏金缸一共鎏金100兩黃金,外加銅缸耗費的500兩。總共下來,至少1500兩。

這樣靡費的鎏金缸數目不多,尚存18口。一般放在大殿兩側,如太和殿、保和殿,以及乾清門外紅牆前邊。

正因為鎏金缸等級最高,價值不凡,所以用來作陳設裝飾品。用於漲臉。金燦燦的鎏金銅缸,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閃閃。再加紅色宮牆映襯,頓時富麗堂皇,威嚴雄偉。



除了陳設外,金屬缸最初的意圖是用來救火的。之內盛滿水。一旦走火,可以就近取水,及時將火撲滅,減小損失。值得一說的是紫禁城失火,這是常有的事,大火小火疊加,便是一部紫禁城史。

所以,大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時又將它稱作“太平缸”、“吉祥缸”與“門海”。門前一片海,失火也不愁苦。

有人說,那冬天怎麼辦?這倒也是,冬天氣溫下降,水會結冰,沒有水還怎麼救火?不用怕,一切保暖措施都是有的。

第一,給大缸套上外套,並加蓋;



第二,缸的底部設有“鐵菊”,可以施加炭火,炭火晝夜不熄。

這樣一保溫,在冬天,大缸的作用依舊存在。兩條保溫措施,顯然第二種最重要,大缸啥也不怕,就怕熄炭火。看過《延禧攻略》的人就知道,七阿哥永琮之死,一部分原因就是有人將吉祥缸“鐵菊”裡的碳火熄滅,導致水結冰。失火時,沒有及時救火,永琮也葬身於火海。



綜上所述,銅缸有兩個作用,防火和陳設。到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紫禁城遭受到了嚴重掠奪。其中就包括鎏金銅缸。匪徒們用刀將鎏金銅缸上面的鎏金刮下,然後帶走。

所以,到今天,你才會看到鎏金缸上的累累刀痕。

每天帶來精彩歷史內容,我是史小二記,歡迎您的關注!


史小二記


親們遊覽過故宮嗎?不知道你發現了沒有,在故宮各大殿前面都放著幾口超大的水缸,這些水缸一年四季蓄滿了水。

水缸有鐵質、銅質和銅質鍍金的。據故宮講解員說,鐵質的大多是明朝製造的,銅質和銅質鍍金大多是清朝製造的。(如圖)

講解員說這樣的大缸原來有308口,由於種種原因現存231口。

其中太和殿門口四口大缸最大最重,每口用了大約兩噸黃銅鑄就,最後在缸的表面用了一百兩黃金鍍金。大遠看去金光閃閃甚是輝煌。

有人問了,這些大缸是幹什麼用的呢?

講解員告訴我,這些大缸是古代皇宮用來盛水滅火的專用工具。可以說是皇宮裡的“消防水缸”。

眾所周知,故宮大殿全是磚木結構建造而成,這就要時刻提防火災的發生。

在明清兩代,故宮沒有消防栓,也沒有水管和消防車。這些水缸裡的水顯得十分重要。

這些水缸被人們稱為“太平缸”或“吉祥缸”。水缸的官稱很有意思,叫“門海”,意思是門前有片海,這樣以來火災不容易發生。當然這是一種迷信的說法。



“消防水缸”裡一年四季必須保持水滿狀態,自然蒸發後,太監會及時挑滿水。

(問題來了)冬天天寒地凍,水缸裡的水難道不上凍嗎?

即便到冬天,太監也不能讓水結冰,否則一旦發生火災,砸冰取水就耽誤事了,畢竟“水火無情!”

親們看上圖,圖片裡的“消防水缸”實際是放在一個臺子上,其實這個臺子裡面是空的,旁邊還有一個口。

冬天天不太冷時,太監會給水缸“穿”上棉衣,到了寒冬臘月,天氣冷的厲害,太監們就在缸下面臺子裡放炭火,有專門負責往裡面填木炭的太監,目的就是保證缸體的溫暖,這樣一來缸裡的水就不會上凍了。

到了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太監把大缸身上的棉衣脫下。週而復始循環操作。我不得不說,在沒有科學的古代,能想出這種辦法實在令人驚歎。看來古人並不比我們笨。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故宮這嘎達,他除了房多,還有兩多,一個就是水井多,另一個就是大水缸多。

這要是擱一般人家裡頭,都會認為:“這還用問,房子多?對吧!這一準就是住的人多,這人一多,人吃馬嚼的那用水就多。所以啊,水井多,水缸多,這都是為飲水準備的!是不是這個理?”

你快拉倒吧!把您那激動的鼻涕泡擦一擦,嚇到人就不好了。你要知道這故宮是啥地方?對嘍!這是皇帝老子的家,人家的家裡邊的用物,能和咱普通老百姓的用法一樣?一樣才見了鬼了。

準備水缸的原因

人家的水井和水缸壓根就不是給人喝的,這倆物件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滅火,當然這水井的功能比水缸多一點,但它絕對不是給人喝的。

話說這故宮裡頭的光水井就有小一百口,這水缸大大小小一共就有三百零八口。

說道這裡,估計就有人要說道了:“皇帝一定是瘋了,整這麼多水井水缸的,毛病!”

別家啊,大傢伙應該知道,這故宮這可是木製建築群,光佔地面積就有七十二萬平方米,您要是按照建築面積算,這也得有十五萬平方米。再強調一遍這都是木頭疙瘩做的,是整個地球上最大的木製建築群。

而且那會還沒有啥防雷措施,您就說吧,這防火的壓力這得有多大,一個不小心,這大火就能連成片,燒的連個渣渣都不會給你留下。

當年朱厚照住的時候,這地就發生過一次大火,把個乾清宮都燒禿嚕了,修這地一傢伙就用去了一百萬兩。這到了順治的時候,兩個女的,擱故宮那金水河放鵝,沒事擱繩堆裡頭抽菸,一傢伙把繩子給點著了,這事弄的有點子大了,光繩子就被燒了三萬多斤,啥炮車二百多輛,啥倉庫一百二十間。

到了康熙手上的時候,六個御用燒火太監,擱御膳房燒火,一傢伙就把御膳房給點著了,這還不算,這大火沿著御膳房下去,啥右門啦,啥中右門啦,啥西斜廊啦,全沒了,順道還把太和殿給整趴下了。神奇的是,這大火還拐了彎把東斜廊,以及中右門給燒的啥也不剩了。

六個太監齊刷刷的被吊木頭樁子上了。

這些個事,那叫個海了去了,多的都數不過來,不誇張的說,這能記錄到書本里的火災都一百冒頭了。

您就說吧,防火重不重要?廢話!當然重要了!

所以這水缸就一個用處——滅火!

題主的事

就那太和殿和保和殿大門口就蹲著四口,這可是這三百零八口中的巨無霸,每個重達三千多公斤,也就是三噸還多,每一個裝水就能裝二千多升,就這節奏整個一小水車啊!

所以啊,故宮把這些個水缸叫做門海,霸氣不霸氣,就是取門前大海的意思。

所以這些個水缸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裡邊的水天天是滿的,您要是沒有裝滿,管事的太監那屁股蛋子上少不了要挨大板子。

那麼說道這裡,就出現一個問題,北方這嘎達和南方不同,到冬天的時候,這地凍天凍地凍空氣的,撒泡鳥的功夫地上就結冰了。

您這麼多水,那還不得結冰啊?這還消防?拉倒吧,整個就是一冰坨子。

這讓您說的,這故宮是誰的家?皇帝老子的家,他整的事,會和你計較天氣,太天真了吧。

那咋弄的?簡單!大傢伙冬天冷,就穿的多一點不是,人家到了冬天給這大水缸整一套子,直接套住了,簡單的說就是穿了一身棉衣。

當然這水缸是不產生熱量的,不能當人的看,所以人家在水缸的下邊還燒著火,這火打十月份開始燒,一直燒到第二年三月份才結束。

就這兩點,您說吧,這咋凍,老天爺也沒轍!

您如果進這故宮裡邊瞅,有心的話一準能瞅見這些大水缸。當然這個時候的水缸裡邊沒有水,畢竟沒人大冬天的時候給他穿棉衣整火堆的不是,整個就是浪費。

這些個水缸有鐵做的,有銅做的。這些個鐵做的是大明朝時期留下來的,這銅做的是滿清時候留下來的。滿清的時候,為了好看美觀,還在每個水缸的外邊鍍了一層金子,據說每個都用了一百兩的黃金。

說道到這,估計就有人說了:“你快拉倒吧!啥鍍金!一個個黑不溜秋的,明明是鐵疙瘩,就算是銅都氧化成了黑色的了!你欺負俺沒見過是咋的了?”

哎!看你說的,俺能放空炮嗎?這是因為當年八國聯軍進來的時候,把那鎏金都給颳走了,你沒瞅見這水缸上邊的刀子刮過的刮痕嗎?這都是這幫子扯淡貨乾的。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要清晰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明確如下幾個問題:

1 故宮的大水缸的用途?

故宮隨處可見的大水缸是用來救火的,因為故宮的建築大多是楠木建造,門窗整個房子的框架也是木製,木材在冬季乾燥的氣候下很容易引發火災,在歷史上故宮大小火災是有50次的,從水井中打水來救火明顯遠水解不了近渴,那麼這些水缸就派上了用場;由於缸的體積很大,一個缸可以儲藏上千升水;

2 故宮大缸在製造及管理上有何不同?

既然是救火,那麼缸內的水一定不能結冰,以免萬分緊急時候不能使用,那麼在材質及管理上是如何做到的呢?故宮的大缸都是銅製成的,最外層鍍了一層金子,缸下邊的石座是漢白玉石,中心位置會有一個小口,冬季的時候太監會時常在缸底燒炭,這些火一整個冬天都不會熄滅,也不會影響到周圍的建築,同時保證缸內的水不會燒開,而且缸底四周的位置會裹上棉被,一直到來年開春,天氣轉暖,炭火和棉被才會撤走;

故宮大缸在故宮擁有很高的地位,缸的位置不同,材質也不同,因為其體積龐大,所以才避免了八國聯軍入侵時期遭受損壞;


國風新色


大家都知道,故宮位於北方,在北方的冬天水結冰是很正常的,故宮裡宮殿門前大水缸裡的水為什麼不結冰呢?



不是不會結冰,是不能結冰。

水是個神奇的物質,作為生命之源,地球生物都離不開它,水能救人亦能害人,水的用途多種多樣,要看怎麼來運用,而故宮宮殿前的水也是因為其用途所以在寒冬也不結冰。故宮的建築幾乎都是木質建築,一點火苗可能就造成了大火災,成片的宮殿群便會毀於一旦,歷來防火就是一個大難題,從明朝永樂十八年到清朝溥儀離開皇宮之時故宮大大小小發生過四五十起火災,這個時候救火的功臣就是門口的幾口大缸。



那些水缸稱為“太平缸”,也叫做“吉祥缸”,這些缸最初是用鐵製作的,後來發現鐵容易生鏽,放在宮殿前面也影響美觀,後來就改成了銅質的缸,為了迎合宮殿的富麗堂皇,甚至還在表面鍍上鎏金。現在在故宮也能隨處看到這些缸,現在看到的只是具有觀賞性質的沒有水的太平缸,而在明清時期這些缸裡是有滿滿的水的。水缸中的水就是用來救火的,這是那個時代的消防措施。



皇室的家業都基於這座宮殿,自然不能出什麼閃失,所以歷代皇帝都有很強烈的消防意識,紫禁城裡還專門設了“消防隊”,失火的時候這些人員便會出動去救火。冬季天乾物燥,是火災多發季節,太平缸作為重要的救火工具自然不能有任何閃失。但是寒冷的冬天對水是很不友好的,結冰是常事,火災發生的時候水結冰了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怎樣讓水不結冰是一個大難題,那麼古人是怎麼做的呢?


其實也不太複雜,決定水結不結冰的因素就是溫度,只要溫度高了,那麼水自然就不結冰了,所以古人會給這些太平缸進行保溫。比如說將太平缸支起來,在缸底燃燒柴火或者木炭,這樣缸內的水溫會一直高於結冰點,這種做法雖然看起來耗時耗力比較麻煩,但卻是最為有效的辦法,除此之外缸內也會按時添加水,宮殿門前的幾口缸要時刻保證有滿滿的水,所有前期的麻煩都是為了失火時能夠不手忙腳亂,這是古人的未雨綢繆之舉。

這些水缸在滅火之餘還擔任一些其他的“職務”,比如說魚缸,慈禧老佛爺就很有閒情雅緻的會去擺弄這些水缸,曾在大水缸裡養金魚,金魚寓意著吉祥如意,“吉祥缸”的名字便由此得來。


古人也是有古人的智慧的,在沒有消防栓和消防車的時代,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去進行消防,為後世留下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紫禁城,為世界守住了一個文明瑰寶。


小姐姐講史


去過故宮的朋友都會發現,故宮的每一座大殿外都有幾個鎏金的水缸,這些水缸都有被刮過的痕跡,其實是八國聯軍颳得,當時八國以為是金子做的,沒想到是鎏金,因為故宮的建築都是用木質材料做的,所以故宮的防火工作成為重中之重,殿外的大水缸便是防火用的,在當時也算是一種防火預案。

《延禧攻略》中富察皇后的兒子就是因為失火而死,當時距離宮殿很近的水缸中的水居然結冰了,所以無法撲滅大火,富察皇后只能眼睜睜看著大火熊熊燃繞。其實這樣的橋段只會在電視劇中出現,在古代宮廷中是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的。

這些大水缸的設置是為了及時撲滅大火,所以到了冬季會有專人負責看守,他們的職責就是讓大水缸中都水一直保持不結冰的狀態。

為了讓這些大水缸中的水在寒冬中不結冰,宮中的太監們就會在水缸下面點上柴火加熱。這些大水缸的設計方式和普通水缸不同,水缸的底部會和地面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就可以使用柴火給水缸加熱,水缸中的水自然不會冰凍起來。

在停止燒柴火的時候,也要防止水缸中的水結冰,所以當時會用較大的草苫布將水缸圍起來,這樣做可以讓水缸中的溫度不至於下降的太快。當時宮裡就是用這些方法確保水缸中的水在冬季也不會結冰,實際上實施起來是比較辛苦的。

其實故宮中為了防止失火不僅會出動大水缸,還會利用水井和池塘中的水來滅火,這些水在關鍵時刻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確保故宮的安全,避免受到火災的影響和破壞,也因為這些有效的措施,讓故宮可以長期屹立不倒。


分享到:


相關文章: